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报告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1年4月,使用我院自行设计椎体内植骨器通过伤椎椎弓根将医用磷酸钙人工骨植骨于伤椎椎体内治疗23例新鲜胸腰椎骨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6月有部分骨替代,6-8月骨缺损处出现骨硬化带及部分骨组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由术前30%-60%上升到术后88%-95%,末次随访时高度无明显丢失,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现象.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防止椎体高度丢失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8,(4)
目的分析伤椎置钉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对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22例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跨伤椎置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度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度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和视觉模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伤椎置钉治疗相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更具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后路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收治的9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六钉组,65例)和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四钉组,31例)进行复位固定,测量并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矢状面和冠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六钉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两组冠状面Cobb角均为0°。四钉组术后并发痘的发生率为22.6%,而六钉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内固定与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固定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反应和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伤椎置钉组(40例)和短节段内固定组(44例)。短节段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伤椎置钉组采用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伤椎前沿高度比、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炎性因子指标、脊髓损伤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伤椎置钉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伤椎置钉组的伤椎前沿高度比明显高于短节段内固定组,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明显低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和pNF-H、NSE、S100β、GF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Cobb’s角和伤椎椎体楔形变角,并且不会增加脊髓损伤和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择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将其均分为研究组(n=32)与对照组(n=32)。研究组采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后路非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实现I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N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显著升高,Cobb角、N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Cobb角、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腰背痛、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可以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有利于术后身体恢复,减轻疼痛,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4月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治疗的71例胸腰脊椎骨折患者,所有患者随机被分成2组,治疗组38例接受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33例接受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s角、腰背痛、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内固定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手术效果的评价。结果:治疗组术后及随诊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及随诊患者的Cobb’s角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医疗费用、神经功能改善筝级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咿0.05)。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98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植骨及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果:术中C臂及术后x摄片见植入椎弓根螺钉平行于椎体上下终板95例,3例有4°-6°的成角。伤前后突畸形平均25°,术后矫正至平均4°。术前伤椎压缩50%-75%,术后恢复至89%-95%。获随访1-3年,内固定松动2例,拔钉3例,断钉2例,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5°-9°有6例。慢性腰痛12例。神经功能除A级有7例未恢复外,其余病例均有1-3级的恢复。结论:后路手术较完善,适应范围广,创伤小,对屈曲压缩型、骨折脱位型的整复及下腰椎的固定优于前路手术。特别强调准确的椎弓根植入技术及有效的植骨融合是保证后路手术脊柱稳定和防止远期并发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应用。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在检索词处输入椎弓根钉、内固定、胸腰椎骨折、进展等检索词。选择与椎弓根钉置入生物力学分析、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献。共选入文献5篇。结果: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可以帮助患者神经管得到全面有效的改善,其作用机理是能够有效恢复生理弧度以及椎体高度,恢复移位骨块结构同时进行有效固定,从而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但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依然是治疗的基础。结论:在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矫正畸形同时维持脊柱三维位置,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影像资料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沉降率、后凸畸形矫正情况、Frankel分级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脊柱结核,术中27例植入大块自体髂骨,23例植入自体肋骨捆绑植骨。24例采用椎体侧前方钉棒内固定,26例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及血气胸等并发症。患者术后红细胞沉降率获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明显获得矫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脊柱损伤程度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改善红细胞沉降率,而且可以矫正患者脊柱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间接复位法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00年6月~2011年3月11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分别对其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拍摄正侧位片,手术前后拍摄CT.X线片上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比(AVH、PVH),楔变角(VBA),Cobb's角及矢状面指数(SI); CT片上测量骨块所占椎管矢状径比例并计算骨块回缩率.根据Denis疼痛分级及Oswestry功能评分和Frankel分级对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12例患者VBA、Cobb's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结果分别是:VBA:19.4°±7.7°,4.2°±4.7°,6.7°±5.0°;Cobb's角:17.8°±9.3°,2.8°±8.7°,8.8°±8.5°;SI值:16.3°±8.7°,1.9°±4.3°,6.0°±7.1 °,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AVH、PVH均较术前显著增加,VBA、Cobb?s角及SI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与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末次随访时,仍有2例患者存在括约肌障碍,1例全瘫患者无明显恢复,其余患者均有Frankel l级以上的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优82例,良20例,差3例,优良率为97.1%,平均得分11±14,其中有4例发生内固定物断裂.Denis疼痛分级结果为:Pl级61例,P2级40例,P3级10例,P4级1例.椎管中骨块复位率与术后AVH复位值成正相关(P<0.01),与术后VBA负相关(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和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照组行椎弓根螺丝钉固定,术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不良反应主要有伤口感染,症状复发,脊髓损伤,肺栓塞,恶心、呕吐等,观察组症状复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特点,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骨折伤椎置钉和不置钉对疗效的影响,以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5年6月80例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伤椎不置钉治疗,观察组41例,伤椎置钉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和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两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上比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在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上较术前明显下降,椎体高度恢复较术前明显升高,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在手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拆除内固定时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椎体高度恢复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而手术后1周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腰椎骨折患者伤椎置钉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探讨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的临床比较差异,从而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医院临床收治的胸腰椎椎体转移肿瘤患者共计8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成研究组(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组)和对照组(传统保守治疗方法组),每组患者44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后的临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1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后的临床满意度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转移肿瘤的临床综合效果显著,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相比较可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入院的59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进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进行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研究过程中对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所用时间、VAS、手术前后椎体高度、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治疗进行记录,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明显低于对照组(4.31±2.867.13±4.41,4.72±3.9811.57±4.72,P0.05),术前Cobb角两组患者无差异,而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96±3.477.25±5.29,5.17±4.3311.21±6.2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显示,对照组高于观察组(5.68±2.371.86±1.41,P0.05),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后内固定物失效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可降低术后痛感,提高固定即时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其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大于术前(均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1例(3.3%),与对照组4例(13.3%)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较佳,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较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结扎不同回肠血管分支的动物实验模型,即时及术后动态观察移植肠段存活和通畅情况,从动物实验的角度探讨回肠血供特征及血管蒂延长方法,为临床外科手术改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家兔12只,体重量2~2.5kg。麻醉、固定、备皮、切口选取等均相同,将家兔分别分为6组,根据回肠血管分支结扎处理不同,分为A、B、C、D、E、F组,每组2只。建立饲养观察表格,并于术后即刻及7天分别取末端回肠组织行HE染色,读取病理切片结果。结果:A、D实验组结果分别与C、F对照组结果不同,B、E实验组结果分别与C、F对照组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带一支血管蒂的移植肠段结扎远端一支二级血管肠段可存活;带二支血管蒂的移植肠段结扎远端一支一级血管肠段可存活。同时,结扎带一支血管蒂的移植肠段的一级血管不可保障肠段存活。  相似文献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