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对南京市玄武区3~5岁儿童患龋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患龋病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生长发育和营养素摄入的影响。方法:2020年3月~2022年2月期间,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玄武区6所幼儿园,共抽取792名3~5岁儿童,实际完成调查788人,响应率99.49%。记录南京市玄武区3~5岁儿童龋病发生情况,根据有无龋病发生分为龋病组(n=361)和无龋病组(n=427)。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南京市玄武区3~5岁儿童龋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观察龋病发生对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素摄入的影响。结果:788例3~5岁儿童中,检查出存在龋病361人,发病率为45.81%。单因素分析显示,南京市玄武区3~5岁儿童龋病发生与年龄、喂养方式、糖摄入频次、睡前食用甜点、刷牙次数、开始刷牙年龄、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5岁、喂养方式为全母乳、糖摄入频次为≥2次/d、睡前食用甜点是南京市玄武区3~5岁儿童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水平较高是南京市玄武区3~5岁儿童龋病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无龋病组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均大于龋病组(P<0.05)。龋病组的能量、蛋白质、脂肪、钙、铁、锌、维生素C、叶酸低于无龋病组(P<0.05)。结论:南京市玄武区3~5岁儿童龋病的发病率较高,龋病对生长发育和营养素摄入均有一定的影响,而年龄、喂养方式、糖摄入频次、睡前食用甜点、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水平均是龋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2007-2008年, 广西崇左智人洞发现了3件智人化石标本, 智人Ⅱ号为下颌右侧第3臼齿伴有部分下颌骨, 智人Ⅱ号为游离的下颌右侧第2或第3臼齿, 智人Ⅲ号为人类下颌骨中间部分残段。釉系测年结果显示其为距今10万年左右, 是目前东亚地区最古老的早期现代人。这3件化石标本显示出一系列的病理及异常现象:智人Ⅱ号牙齿齿根大部分暴露, 牙槽骨萎缩, 个体生前患有严重的牙周炎; 智人Ⅱ号牙齿龋病严重伴随齿根部大区域突起的白色钙化状的牙骨质增生, 个体生前可能患有严重的牙周组织炎症; 智人Ⅲ号下颌骨牙列拥挤, 双侧中门齿扭转, 双侧前臼齿对称性出现根尖周炎症状, 最大可能个体生前双侧前臼齿具有畸形中央尖, 突出的牙尖折断后牙髓感染导致根尖部牙槽腔扩大。更新世古人类出现龋病的情况非常罕见, 智人洞发现的人类龋齿是目前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报道的最早的龋病病例。智人Ⅲ号下颌显示的牙列拥挤与牙齿扭转对于探讨人类咀嚼器官的退行性演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序言齿病是人类生活方式演变的产物。这一个结论无疑的是根据一些古今各种生活方式人类的牙齿的研究而作出来的。本文从殷代头骨牙病情况的观察找出古人牙病的发病率,特别是龋病和牙周病,与近代人作比较。而且,对于古人的牙病与其年龄,性别,及地区的关系如何,也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同时借牙齿研究的联系,可以了解到殷代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和社会制度的一些概况。  相似文献   

4.
牙齿龋病是人类常患的疾病之一,近几十年来成为口腔医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献上也有很多的报导。许多学者为了得到关于人类龋病病因的参考资料曾作过许多现代动物实验性龋蚀的研究。至于化石哺乳动物龋蚀的情况则在文献上记载不多(Moodie,R.L.,1923)。过去在我国曾发现过某些现代和化石哺乳动物的牙病标本,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和正式报导的并不多(如周明镇等1959,周本雄,1961,吴汝康等)。随着材料的增加,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就有必要和可能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的262例人骨标本的牙病情况尤其是龋病、牙周病、根尖周病以及牙结石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得知磨沟墓地古代居民牙齿疾病的基本情况:1)牙病的罹患率性别差异显著,女性龋病和根尖周病的罹患率高于男性,而在牙周病和牙结石的出现率上则是男性高于女性;2)牙病的罹患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3)龋病、牙周病及根尖周病多发于臼齿,牙结石多发于门齿;4)重度磨耗牙齿多发牙周病及根尖周病;5)牙病罹患率不仅受到性别、年龄、牙位以及齿冠磨耗程度的影响,而且与磨沟组古代居民农业种植食物和采集食物并重的食物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6.
人类口腔中定植的细菌有700余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生态学联系。牙周病和龋病是人类常见的由口腔常驻细菌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牙周病是宿主的龈下正常微生物动态平衡被破坏,导致牙周袋的发生和牙槽骨的破坏等。  相似文献   

7.
李晓然  赵今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0):956-957,960
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龋微生物生物膜(biofilm)形成是龋病发生的首要因素。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等在口腔生物膜内进行产酸代谢活动是产生龋病的直接原因。因此,控制S.mutans生物膜的形成可以减少龋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影响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因素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2006年在黄龙洞发现的7枚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的观察显示: 除具有正常牙齿相互接触造成的磨耗外, 黄龙洞人类牙齿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使用痕迹, 包括明显的前部牙齿釉质破损与崩裂、上颌侧门齿齿冠唇面釉质破损、上颌前部牙齿齿间邻接面沟等。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集中在前部牙齿, 釉质破损与崩裂主要分布在靠近切缘的上颌门齿唇面及下颌门齿舌面的情况, 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等动作, 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分布在前部牙齿的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的使用痕迹与当时人类获取、处理及食用附着在骨骼上的筋或肉的动作密切相关, 当时人类的食物构成中可能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相似文献   

9.
牙齿人类学(Dental anthropology)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通过对人类牙齿特征及其变异性(即牙齿齿冠与齿根的形态学和测量学特征)进行研究来探讨人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此外,牙齿的生长发育、疾病、磨耗、使用模式、人工畸形和拔牙习俗等也是牙齿人类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从牙齿的研究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在推断个体的性别和死亡年龄、复原古人类的行为习惯和食物结构、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迁移路线等问题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窝沟封闭对预防第一磨牙窝沟龋的2年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贵阳市花溪区200名7-9岁经家长同意并签署窝沟封闭知情同意书的学生为实验组,进行第一磨牙窝沟封闭;因家长不同意而未进行窝沟封闭的200名同龄学生为对照组,两年内复查两组的龋病发病率和封闭剂的保留情况。结果:实验组窝沟封闭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一磨牙龋病的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01%,而对照组分别为4.00%和6.57%,第二年实验组的第一磨牙龋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一年、第二年的封闭剂完全保留率分别是85.5%和80.4%。结论:窝沟封闭作为一项健康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学生的龋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孙庄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孙庄村,是分布在黄河中游的一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该遗址出土的54例仰韶时期的人骨保存状况良好,为我们了解仰韶文化人群的龋患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以肉眼观察为主并结合超景深显微镜对遗址出土的846枚牙齿进行鉴定、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孙庄遗址古代人群的龋病患病率70.37%,龋齿率22.93%,龋均3.59;壮年组患龋率最高,为88.89%,不同年龄组之间的龋齿率差异性显著;龋齿率女性为30.55%,男性为16.16%,女性龋齿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0)<0.05,两性之间的龋齿率有显著差异;浅龋率为6.70%,中龋率为21.65%,深龋率为27.32%,深龋已穿髓率为19.07%,残冠残根率为25.26%,随着年龄的增长,龋病的病变程度呈加重趋势;龋损范围小于1/2牙冠累龋最常见,占总患龋齿数的42.27%;上颌龋齿率为26.91%,下颌龋齿率为19.70%,上下颌龋齿率差异显著(P<0.05)。龋病在不同牙位上的发生率依次为M3>M2>P2>M1>P1>C>I1>I2;邻面和 面是主要的龋患分布处,分别占患龋牙齿数的46.40%和39.18%。孙庄人群门齿较高的患龋率表明该遗址人群患龋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患龋率与龋齿率明显高于其他古代组,较高的龋病罹患率可能与孙庄人群复杂的农业经济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有关人类牙齿磨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年龄判定和生业方式比较方面。然而,很多研究因样本人群来源复杂、忽视个体牙齿磨耗的特殊性及缺乏足够的个人信息,很难进一步解释其牙齿磨耗特点的成因。本文基于对当代水族男性牙齿磨耗的记录和相关信息,通过梳理该人群牙齿磨耗的一般特点和特殊磨耗形式,探讨了有关影响该人群牙齿磨耗的可能因素。笔者发现,总体来说,该人群的牙齿磨耗较轻,牙齿磨耗水平与其年龄分布呈正相关关系,符合人类牙齿面随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生理磨耗的规律。牙齿磨耗等级在不同年龄中呈镶嵌式分布,某些个体存在越位磨耗现象。从本文的结果看,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退行性生理磨耗的原因外,还可能与口腔健康状况、饮食结构和少餐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法军 《人类学学报》2016,35(2):283-299
一直以来,有关人类牙齿磨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年龄判定和生业方式比较方面。然而,很多研究因样本人群来源复杂、忽视个体牙齿磨耗的特殊性及缺乏足够的个人信息,很难进一步解释其牙齿磨耗特点的成因。本文基于对当代水族男性牙齿磨耗的记录和相关信息,通过梳理该人群牙齿磨耗的一般特点和特殊磨耗形式,探讨了有关影响该人群牙齿磨耗的可能因素。笔者发现,总体来说,该人群的牙齿磨耗较轻,牙齿磨耗水平与其年龄分布呈正相关关系,符合人类牙齿面随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生理磨耗的规律。牙齿磨耗等级在不同年龄中呈镶嵌式分布,某些个体存在越位磨耗现象。从本文的结果看,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退行性生理磨耗的原因外,还可能与口腔健康状况、饮食结构和少餐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牙齿崩裂与古人类及古代人群食物质地、获取与制作食物方式、某些行为活动、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然而,迄今对人类牙齿崩裂的关注程度及开展的研究还不多,尤其缺乏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崩裂出现率和表现特点方面的数据。本文对发现于贵州兴义猫猫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釉质崩裂痕迹大小、出现率、表现特点进行了观测分析。研究发现,附连在3件猫猫洞人类下颌骨上的牙齿具有明显的釉质崩裂现象,出现率与生活环境恶劣的狩猎-采集人群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猫猫洞人类牙齿釉质崩裂出现在几乎所有臼齿的咬合面边缘。作者认为出现在猫猫洞人类臼齿的釉质崩裂是由于强力咀嚼和研磨坚硬食物所致,推测当时人类的食物粗糙,坚硬,富含颗粒(如坚果、种子等)。在猫猫洞下颌骨上观察到的波及几乎全部牙齿的牙周病也为猫猫洞人类严酷生活环境和粗糙食物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此外,几乎所有具有釉质崩裂的臼齿都呈现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的釉质崩裂痕迹的表现特点提示猫猫洞人类长时间大量食用这种粗糙、坚硬食物。  相似文献   

15.
大辛庄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大辛庄村,是山东省内已知面积最大的一处商代遗址,甲骨文及其他丰富遗存的出土对于鲁北及整个山东地区商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人骨的牙齿健康状况入手,对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2003、2010年出土的45例人骨标本的牙病情况,尤其是龋病、牙周病、牙结石以及牙齿磨耗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得知大辛遗...  相似文献   

16.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004—2006年在湖北省郧西县黄龙洞发现的7枚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进行了观测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与相关的化石人类及近代现代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黄龙洞人类牙齿总体特征与现代人接近, 同时也保留部分可能属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特点, 包括前部牙齿(侧门齿与犬齿)尺寸及粗壮程度都明显大于现代人。黄龙洞人类牙齿呈现的铲形门齿、双铲形门齿及臼齿釉质延伸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具有了东亚人群的典型牙齿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第三臼齿退化及其在人类演化上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刘武  曾祥龙 《人类学学报》1996,15(3):185-199
对第三臼齿退化在世界范围内各人类群体分类数据的分析表明:人类第三臼齿先天缺失是伴随整个人类进化而发生的牙齿退化现象的一部分,这一特片在居住于不同的地理区域的人类始发的时间及增加的速率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牛河梁遗址出土的31例红山文化时期人类牙齿龋病的统计与分析, 获知: 1)牛河梁遗址男女两性的患龋率、龋齿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他们的患龋率和龋齿率有随年龄增长逐步增高的趋势; 3)上颌的龋齿罹患率高于下颌; 4)龋齿的发生主要集中在臼齿,且以咬合面部位为主; 5)他们的患龋率和龋齿率均较低。牛河梁红山文化人群相对偏低的龋齿率可能暗示出他们的经济生活方式还处在以采集狩猎为主体的模式中, 农耕经济可能处于较低层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古代畜牧生计人群的生活方式、对畜牧业依赖程度及与相邻定居人群的关系表现多样。军都山墓地是东周时期以畜牧业为重要生计方式的玉皇庙文化代表性遗址,在其延续的近三百年时间里文化遗存发生了一些明确变化,暗示其生活模式的可能改变。本文通过该遗址出土人骨体质状况的表现对军都山古人群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时序性变化进行探讨。106根股骨骨干中部断面生物力学参数被用来分析其下肢功能状况及流动性,2487枚牙齿的龋病发生情况用于了解其植物性食物摄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放牧生活密切相关的流动性在男性随时代明显减弱,但一直显著高于同性别农业定居人群;女性的流动性则变化不大,与定居农业人群相当。龋齿发病在男性随时代显著增高,女性则变化不明显且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表明男性饮食中粮食类占比随时代有增加的趋势。结合文化遗存的发展变化推断,虽然畜牧业一直是军都山古代人类最重要的生计模式,但其流动性和龋病的变化表明畜牧业在其生业模式重要性随时代有所下降;伴随其的是农业在其经济生活中的比重开始增加,可能是受周边定居农业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2016,35(2):238-245
古代畜牧生计人群的生活方式、对畜牧业依赖程度及与相邻定居人群的关系表现多样。军都山墓地是东周时期以畜牧业为重要生计方式的玉皇庙文化代表性遗址,在其延续的近三百年时间里文化遗存发生了一些明确变化,暗示其生活模式的可能改变。本文通过该遗址出土人骨体质状况的表现对军都山古人群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时序性变化进行探讨。106根股骨骨干中部断面生物力学参数被用来分析其下肢功能状况及流动性,2487枚牙齿的龋病发生情况用于了解其植物性食物摄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放牧生活密切相关的流动性在男性随时代明显减弱,但一直显著高于同性别农业定居人群;女性的流动性则变化不大,与定居农业人群相当。龋齿发病在男性随时代显著增高,女性则变化不明显且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表明男性饮食中粮食类占比随时代有增加的趋势。结合文化遗存的发展变化推断,虽然畜牧业一直是军都山古代人类最重要的生计模式,但其流动性和龋病的变化表明畜牧业在其生业模式重要性随时代有所下降;伴随其的是农业在其经济生活中的比重开始增加,可能是受周边定居农业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