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石棉对人红细胞膜脂质及蛋白质影响的ES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NS、16NS及MSL标记人红细胞膜,观察了茫崖及涞温源石棉对膜脂质及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温石棉均可增加膜表面层及深层脂质刚性,即致膜表、深层脂质流动性降低;同时可改变膜蛋白构象。两种温石棉时膜脂质及蛋白质的影响强度与其剂量有关。经柠檬酸铝处理后,温石棉的上述作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2.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此外,尚有少量的糖和微量的核酸、水和金属离子。 189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通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的物质穿透十分缓慢。由此,他认为细胞表面存在着一层脂质。 1925年德国的Gorter和Grendel在用丙酮抽提红细胞膜的脂质后,将其在空气—水的界面上展开成单分子层时,这个单分子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据此,他们提出红细胞膜是由两层脂质分子组成的。 1931年Danielli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低硒的克山病病区粮和克山病病区粮补硒后喂养大鼠对其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克山病病区粮喂养的大鼠红细胞膜脂流动性较正常对照降低,其原因可能与机体处于低硒状态下红细胞膜结合硒含量降低、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及脂质过氧化产物升高有关,克山病病区粮补硒后喂养大鼠,其红细胞膜脂流动性恢复至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4.
血红蛋白对人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pH7.5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膜的结合效应.在10—45℃温度范围内观察到血红蛋白对膜脂质流动性的限制作用.看来这种限制作用不是脂质过氧化所致,而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膜直接作用的结果.对流动性大的膜,血红蛋白的效应也随之增大.高铁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膜去胆固醇皆能修饰血红蛋白和膜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钒酸根V(V)与红细胞膜相互作用研究表明V(V)使膜蛋白内源荧光淬火和膜巯基含量降低,但对膜脂质过氧化影响较小,提示V(V)主要与膜蛋白作用,与V(V)不同,V(Ⅳ)与红细胞膜的作用虽使膜蛋白巯基含量下降,但不显,其主要作用是引起膜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当归水提液和醇提液对小鼠肝组织自发性过氧化酯质分解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生成和对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及红细胞溶血作用的影响。采用TBA比色法测定肝组织匀浆MDA生成,分光光度法测定过氧化氢诱导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溶血。实验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加药组。加药组分为25、50、100和200mg/mL四个浓度组。当归水提液和醇提液均在25~200mg/mL的浓度范围内,能够明显抑制小鼠肝组织匀浆自发性MDA的生成,具有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溶血的作用,抑制效果随当归水提液和醇提液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抑制率与药物浓度成良好的量效关系。当归水提液和醇提液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和红细胞溶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归及其炮制品水提物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水提物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采用体外小鼠肝组织自发性脂质过氧化、H2O2诱导的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溶血反应,评价了当归及其炮制品水提物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水提物体外对肝组织自发性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能力为当归碳酒当归生当归油当归土当归;对H2O2诱导的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能力为当归碳土当归生当归酒当归油当归;对H2O2诱导的溶血作用的抑制能力为酒当归当归碳土当归油当归生当归,且抑制效果均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说明当归及其不同炮制品水提物体外都具有一定的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其中抗肝组织自发性脂质过氧化和H2O2诱导的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能力以当归碳最好,而抗H2O2诱导的溶血作用以酒当归最好。  相似文献   

8.
用荧光漂白恢复法测定了血红蛋白对红细胞膜脂质分子侧向扩散的限制作用.血红蛋白主要是通过和内侧膜脂质的结合而产生影响的,pH6及PH7.7时都显示出效应的存在.和膜结合较强的高铁血红蛋白,表现出对膜脂质侧向扩散亦有较大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开心手术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冠状静脉窦血中的红细胞流变性变化和红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再灌注即刻心脏产生大量自由基,并持续到再灌注第20分钟时才大幅度回落;于再灌注后的20分钟的自由基产生时相期间,除红细胞膜蛋白分子和脂质分子的τp、τl均明显延长外,还伴有血浆MDA水平的明显增加和SOD活性的显著降低,及红细胞内GSH-Px活性升高;与此同时其红细胞膜蛋白分子的α螺旋先减少后渐回复和β折叠渐增加并伴有羧基(COOH)和氨基(NH3)的减少,而其红细胞膜脂质分子的磷氧双键(P=O)、羰基(C=O)和多不饱和键(C=C)则增加;说明(1)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分别引起了红细胞膜蛋白分子碳端和氮端的改变及膜磷脂分子亲水区和疏水区化学结构的变化,(2)蛋白分子碳、氮端的变化造成了膜蛋白分子构象的改变,(3)蛋白分子和磷脂分子化学结构及构象的改变是红细胞膜这些分子流动性明显恶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钒酸根V(V)与红细胞膜相互作用研究表明V(V)使膜蛋白内源荧光淬灭(KD,37=2.23,KD,20=4.17)和膜巯基含量降低,但对膜脂质过氧化影响较小,提示V(V)主要与膜蛋白作用.与V(V)不同,V(V)与红细胞膜的作用虽使膜蛋白就基含量下降,但不显著,其主要作用是引起膜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11.
近十余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细胞膜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它系一种“流体镶嵌”结构,是由双层脂质与蛋白质分子按二维排列构成的复合体。嵌入脂质的膜蚕白其分布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由于膜的这种特殊性存在,因而绝大多数分子、离子难以通过细胞膜,仅脂溶性物质和气体以及某些药物易于直接通过,一些阳离子如Na~ 、K~ 、Ca~ 等均为强极性的水化离子,故难以通过细胞膜脂质疏水区。因而阳离子通过细胞膜时必须借助膜上的转运系统,这就是离子通道和离子载体。  相似文献   

12.
N-(3芘)马来酰亚胺(N-3芘NEM)是一种特异标记蛋白质巯基的荧光探针,可通过荧光强度测定巯基含量。本文用不同浓度的高铁卟啉处理红细胞膜,再用N-3芘NEM标记,发现随浓度加大,巯基含量减少,与化学法测定结果一致,说明高铁卟啉可使膜蛋白巯基交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做N-3芘NEM标记的红细胞膜,通过荧光扫描确定N-3芘NEM与红细胞膜区带1、2及3结合。  相似文献   

13.
脂质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膜脂处于流动状态,以便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膜流动性的改变不仅影响细胞膜的变形能力和脆性,而且影响物质通过膜的转运及膜上结合酶的活力。为了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细胞膜的流动状态,作者用荧光偏振技术测定了接受血透的患者红  相似文献   

14.
自由基损伤红细胞膜分子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探明自由基对红细胞膜脂质及蛋白分子损伤机理,本文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ESR)、激光拉曼波谱仪、圆二色波谱仪(CD)、显微付立叶变换红外波谱仪(MFT-IR)和表面电子能谱分析系统(ESCA)分别对体外自由基作用30分钟后,及作用后3小时红细胞膜整体结构、膜蛋白分子及脂质分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自由基作用后①红细胞膜中β-胡萝卜素构象由伸展变为卷曲,提示膜整体结构改变,②膜蛋白分子二级结构变化,表现为α螺旋减少和β折叠增加,③膜蛋白分子二硫键与巯基的比例增加(S-S/SH)、亚氨基(NH)和羰基含量改变,同时蛋白分子的氢键也被破坏(如NH、COH等基团的减少和NC、CO的增加),④膜脂分子磷氧双键(P=O)成分、羰基成分(C=O)、碳-碳双键(C=C)成分降低;说明自由基导致红细胞膜蛋白及脂质分子化学结构改变是造成膜分子构象及膜整体结构改变的根本原因。3小时后无论是膜蛋白二级结构、二硫键与巯基比或膜脂分子P=O、C=O、C=C不仅没有恢复,反而有加重趋势。这说明了自由基损伤的部分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中H2O2与所含有的亚铁离子通过Fenton反应主要生成OH自由基损伤细胞,但H2O2也可损伤细胞膜或细胞。为区分Fenton自由基体与H2O2分别对红细胞膜脂质及蛋白分子相对旋转时间影响机理的不同,分别对体外不同浓度Fenton体系和不同浓度H2O2作用30分钟后,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μ、细胞表面指数Si、膜蛋白分子τp及脂质分子τl相对旋转时间和它们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荧光和电泳方法研究了稀土离子对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及人红细胞膜脂持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都能够强烈的抑制膜的脂质过氧化,春作用强度随不同的稀土离子要有较大的判别稀土离子对分离的人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比对PC脂质体更强。  相似文献   

17.
丙二醛对红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根据我们过去的工作,红细胞在体外与过氧化氢反应后,可产生丙二醛(MDA),它是脂质过氧化的主要产物,可交联磷脂及蛋白质,也可使蛋白质的巯基氧化,从而损伤红细胞膜,使之容易产生溶血。因此,用MDA处理正常红细胞,研究其与溶血的关系,将有助于阐明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治疗溶血的药物。本文用MDA在体外与红细胞作用,观察其对红细胞的溶血作用及对红细胞膜的影响,并观察抗氧化剂抗氧化保护红细胞膜的作用,为寻求有效的抗氧化溶血药物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红细胞取自正常人静脉血,用生理盐水洗三次,配成红细胞悬液备用。丙二醛  相似文献   

18.
用可诱发小鼠贫血的病毒(anemia-inducing strain friend’s virus, FVA)感染BALB/c小鼠, 15 d后取其脾脏, 分离出原红细胞, 在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的培养基中培养12, 24, 48 h, 获得大量相对同步化的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 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的上述早期红系造血细胞的生物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规律. 发现不同发育阶段的早期红系造血细胞, 随着发育其电泳率、渗透脆性、膜的流动性和黏弹性都发生了改变, 这种改变与膜脂的组成、膜蛋白、细胞膜的骨架蛋白、脂质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人红细胞膜为材料,研究了甲基毒死蜱与膜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膜脂的关系。结果显示,甲基毒死蜱对人红细胞膜ACh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膜温育30min,其半数抑制浓度约为0.10 mmol/L。动力学分析表明,其抑制作用为非竞争性。0.2%Triton X-100并不改变AChE对甲基毒死蜱的敏感性,亦即AChE上甲基毒死蜱的作用部位与其所处的脂质微环境无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氧化应激时peroxiredoxinⅡ(PrxⅡ)膜质转移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检测了H_2O_2处理后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变化,并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了红细胞内PrxⅡ膜质转移情况,以及红细胞膜蛋白——带3蛋白(band 3)和血影蛋白(spectrin)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氧化应激时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红细胞内PrxⅡ从细胞膜转移至细胞质中,同时维持红细胞膜稳定、细胞骨架结构功能完整的相关蛋白质——band 3和spectrin在红细胞膜上表达量减少。实验结果证明氧化应激时红细胞内PrxⅡ发生膜质转移,引起维持红细胞膜稳定、细胞骨架结构功能完整的相关蛋白质band 3和spectrin表达量降低,导致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