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睡莲和菠菜光合膜光化学活性及多肽组分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分析了水生植物睡莲及陆生植物波菜类囊体膜PSI,PSⅡ电子传递活性,吸收光谱,室温荧光发射光谱等光化学特性及类囊体膜的多肽组分。结果显示:睡莲类囊体膜PSI,PSⅡ电子传递活性相对较弱,分别对菠菜的60.21%和70.82%,其室温吸收光谱蓝紫光区域吸收较弱,没有明显的吸收峰,红光区域的吸收光谱和菠菜相似;  相似文献   

2.
叶绿体类囊体膜脂—膜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对能源的消耗也与日俱增。因此大气层中的 CO_2浓度不断升高。有专家预计,到21世纪后期,全球的 CO_2浓度将会升高一倍。伴随着 CO_2浓度的升高,全球的气温也将升高5—6℃。随着大气和温度的变化,其他气候因子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些都将给植物生长发育带来预想不到的影响。因此 CO_2浓度  相似文献   

4.
Hg2+对菠菜离体类囊体膜光化学活性和多肽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重金属Hg^2+对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离体类囊体膜的光合电子传递活性、室温吸收光谱、室温荧光发射光谱以及多肽组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Hg^2+对两个光系统的电子传递活性都有抑制作用,且Hg^2+对PSI的抑制作用较PSⅡ大;Hg^2+处理使类囊体膜的室温吸收光谱峰及室温荧光发射峰降低,但未使类囊体膜的多肽组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植物叶绿体类囊体膜及膜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绿体是植物和真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复合物含有光反应所需的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化学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膜上。因此,类囊体膜是光能向化学能转化的主要场所,因而也一直是光合作用研究的热点。叶绿体类囊体膜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该文就叶绿体类囊体膜的三维构象及类囊体膜蛋白的组成和功能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菜豆叶片叶绿体总脂和被膜膜脂中均含有单半乳糖甘油二脂和双半乳糖甘油二脂,在整个衰老期间两种糖脂的比值变化不大。叶绿体总脂中含有5种磷脂,脂肪酸以不饱和的亚麻酸为主,而被膜膜脂中仅含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甘油,脂肪酸以饱和的棕榈酸为主,不饱和亚油酸为次。叶片衰老过程中被膜所含两种磷脂比值明显降低,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也因亚麻酸相对含量显著减少、棕榈酸相对含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菜豆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体被膜的相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9.
经热预处理(湿度为25-45℃,部分实验为20-36℃,时间为5-10min)的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叶绿体。严重影响其能量转换的各步反应。(1)循环光合磷酸化速率随处理温度而下降。(2)类囊体膜上腺三磷酶失活。(3)光照诱导叶绿体的质子吸收减小;叶绿体的9-氨基吖啶(9-AA)荧光猝灭减弱,但加二环己基磷二亚胺(DC-CD)可以部分恢复9-AA荧光猝死。(4)叶绿体的延迟发光和△A515nm电色效应均出现明显变化。(5)免疫印迹反应结果表明,经45℃预处理叶绿体的膜上腺三磷酶出现解离,其α亚单位的蛋白量明显减少。(6)预处理温度超过33℃,叶绿体光系统Ⅰ介导的氧吸收速率也下降,在反应介质中加芥子碱可以部分恢复其氧吸收能力,就这些结果与膜透性变化、耦联因子复合物解离和自由基积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大麦幼苗活性氧与其他叶绿体信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大麦幼苗为材料,用除草剂、光合电子传递链抑制剂、H2O2、活性氧清除剂、强光或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浸根处理,通过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染色和rbcS基因Northern杂交检测,研究了活性氧在大麦叶绿体信号传导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除草剂20μmol/L norflurazon(NF)处理明显造成大麦幼苗活性氧染色加重和rbcS基因受抑制,同时用活性氧的清除剂处理可以部分逆转rbcS基因的下调;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也明显造成活性氧染色加重和rbcS基因受抑制,同时用活性氧的清除剂处理可以完全逆转rbcS基因的下调;光合电子传递链抑制剂对糖饥饿诱导的rbcS基因上调有抑制作用,同时用活性氧的清除剂处理可以完全逆转此抑制作用;高浓度糖或叶绿体蛋白质合成抑制剂都不能引发活性氧,但可以显著抑制核编码光合基因.可见,除草剂NF引发的信号是镁原卟啉信号与活性氧信号的叠加,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氧化还原状态改变引发的信号绝大部分可以归结为活性氧信号,而高浓度糖和叶绿体蛋白质合成引发的叶绿体信号与活性氧没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1.
育珠蚌酸性磷酸酶活力与免疫反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简称ACPase,EC.3.1.3.2)是在酸性条件下催化磷酸单酯水解的酶.研究表明,ACPase主要参与磷酸酯的代谢,此外,其中的一部分还执行一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代谢调节、能量转化以及信号传导等1.    相似文献   

12.
铈对黄瓜叶绿体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瓜(Cucum issativusL.)叶片叶绿体中铈(Ce)含量随Hoagland 培养液中CeCl3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e 对黄瓜叶片Chla/b 比值的影响与光强度有关,当植株生长在强光下,对照和处理叶片的Chla/b 比值均为3.07;但在弱光下对照叶片的Chla/b 比值为2.72,而处理叶片为2.86。这说明只有在弱光下Ce才对叶片色素的组分有影响,Ce 使叶片中的Chlb 略有下降。Ce能促进叶绿体光系统Ⅰ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及110 kD多肽的形成,并使捕光叶绿素a/b 蛋白质复合物及其27 kD多肽的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14.
聚球藻藻胆体-类囊体膜吸收光谱中有五个吸收峰,它们位于420nm,438nm,490nm,624nm 和678nm。放氧速率为161—179mol O2/mg Chl.hr.电镜照片中显示在类囊体膜上有大量藻胆体。  相似文献   

15.
对8个杂交优势明显的玉米单交种进行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8个组合的杂种胚中过氧化物酶活性介于双亲之间,6个组合的杂种胚过氧化氨酶活性介于双亲之间,这可能与杂种中互补酶的存在有关。并测定了酸性磷酸脂酸的活性,4个组合杂种胚酶活性高于双亲,另外4个组合杂种胚活性介于双亲之间,表明酸性磷酸酯酶活性与杂种优势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希尔反应活性、叶绿素含量、类囊体垛迭程度都随叶片扩展而增加、随老化而下降;希尔反应在老化时下降最早.次之为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类囊体膜随老化而解体.淀粉粒也减少以至消失,而脂质体球逐渐增加最后涨破叶绿体,叶片透性也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老化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发育旱期和老化后期较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随发育及老化而不断升高.讨论了光合活性与结构及三个酶活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结构的分形及其与进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应用分形理论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分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非线性角度,就蛋白质多肽链的结构与形以及球蛋白三维结构的分形与进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SOD活性对高温酵母菌株乙醇忍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乙醇忍受性关系。结果表明,环境pH改变导致SOD构象及活性变化。酸性条件下,SOD在220nm波长附近吸收峰紫移,酶活性减弱或丧失,热致死最高温度降低;中、碱性条件(pH7~9)下,220nm波长附近吸收峰红移,酶活性及热致死温度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热休克和乙醇预处理MnSOD、CuZnSOD缺失菌株,不同程度提高细胞存活率,证实了MnSOD比CuZnSOD对菌株乙醇抗性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CO2浓度倍增对谷子和紫花苜蓿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植物生长在相同倍增的高CO2 浓度条件下,其叶绿体超微结构彼此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最醒目的特征是淀粉粒的积累比对照的增加很多;类囊体膜系发生异变. 总体上,(1)淀粉粒,C4 植物谷子(Setaria italica)叶绿体比C3 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积累的更多. (2)淀粉粒较小且较少时,紫花苜蓿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增多,与基质类囊体膜相间排列有序;谷子叶绿体的基粒垛及基粒类囊体膜数均增多,但基粒变小,基质类囊体膜变长,且有些膜出现膨胀甚至破损. (3)淀粉粒较大且积累过多时,紫花苜蓿叶绿体中尚可隐约见到由4~8 个类囊体膜组成的短小基粒零星分布于淀粉粒间;谷子叶绿体中几乎找不到可辨认的基粒和基质类囊体膜  相似文献   

20.
环境因子和AM真菌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我国东、南沿海七省278个土样中的908个AM真菌种次分析了AM真菌属和种的分布和7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球囊霉属在各种环境下均占绝对多数,巨囊霉属+盾巨囊霉属则为最少。球囊霉属在各pH水平土壤中分布较均匀。而其它四属主要出现在pH低于7的土壤中。摩西球囊霉C.mosseae(Nocol.&Gerd.)Gerdemann&Trappe在pH低于5的土壤中仍能发现。所有五属AM真菌的出现率都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而减少,但在有机质含量小于1.5%时出现率均稍低于1.5-3.0%;地球囊霉G.geosporum(Nicolsom&Gerdemann)Walker的孢子数与属的规律相同,而台湾球囊霉G.formosanumWu&Chen和弯丝硬囊霉SclerocystissinuosaGerdemann&Bakshi则在有机质含量小于15%时数量最少。五属在不同速效磷含量土壤中的出现没有明显规律;而不同菌种对土壤含磷量有不同反应。无梗囊霉属随土壤中铁含量增加而减少其出现率;而硬囊霉属在铁含量大于15mg/kg时出现率均较多,摩西球囊霉在高于25mg/kg的土壤中明显减少而台湾球囊霉则多见于25~40mg/kg的土壤中。在15个土类中,无梗囊霉属和硬囊霉属主要分布在赤红壤和砖红壤中,前者在水稻土中也较多;台湾球囊霉主要在红壤和赤红壤中,而细四无梗囊霉A.scrobiculataTrappe则在潮土和棕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