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赫.  S 贝.  M 《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13(2):125-134
阿根廷前科迪勒拉区寒武-奥陶系地层发育。中晚奥陶世时,前科迪勒拉东部与中部山区为浅水陆棚相,西部山区为斜坡-盆地相。牙形刺的分布主要与平静的暖水大洋有关。寒武纪仅发现晚寒武世Proconodontus带,此期间有一次海侵事件。在奥陶纪发现了牙形刺并可识别出四次海侵事件三次海退事件和二次缺氧事件。  相似文献   

2.
根据前人发表的和作者现有资料,对宜昌地区奥陶系南津关组至庙坡组(Tremadocian-early Sandbian)所报道的牙形刺属种进行厘定,并根据牙形刺带进行统计分析,初步编制出牙形刺属种的地层延限图。研究表明,牙形刺在奥陶纪的宏演化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辐射事件,分别发生在早奥陶世晚期,Darri wilian期中期和中、晚奥陶世之交,并都与局部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F/F牙形刺灭绝事件以后,牙形刺很快进入复苏期(王成源、Ziegler,2004)。有关法门期牙形刺的辐射,在国内外的文献中还没有详细的论述或论证。本文基于以前对广西桂林垌村和龙门剖面的牙形刺集群灭绝与复苏的研究,2003年又在垌村剖面加密采样,重点是研究F/F事件后,牙形刺由复苏到辐射阶段的特征,探索牙形刺何时和如何由复苏期进化到辐射期。本文的材料主要是依据华南的资料,特别是本文作者研究多年的垌村剖面的资料。牙形刺的灭绝与复苏是以法门期最主要的属Palmatolepis为主线,在种一级的水平上确定的。法门期牙形刺的辐射同样是以Palmatolepis属内种一级的水平上讨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其它属。本文首次明确提出:牙形刺在晚triangularis带就进入辐射期,因为正是从晚triangularis带,Palmatolepis的minuta,werneri,sandbergi,perlobata,cf.regularis,subperlobata,tenupunctata7个重要种群开始出现,并在法门期中期达到辐射期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在大兴安岭乌奴耳地区发现两个牙形刺动物群。一个采自北矿组,牙形刺Caudicriodus angulatus cf.cauda指示北矿组的时代为Eifelian早期。另一个样品采自霍博山组(大民山组)上部的角砾岩层,产有牙形刺的混合动物群。Palmatolepis hassi,Pal.ljashenkovae,Pal.kireevae,Pal.subrecta,Polygnathus decorosus,Icriodus ex-pansus,I.symmetricus等牙形刺主要来自Frasnian晚期晚rhenana带。而Ancyrodella binodosa,Ancyrodella nodosa,Schimitognathus cf.hermanni则主要来自Gevitian期晚期和Frasnian期早期;Ancyrognathus ubiquitus是重要的事件种,见于linguiformis带至早triangularis带(F/F界线层);这个角砾岩层最后形成的时代可能是早triangularis带,含有多层位的再沉积的牙形刺。文中共描述了牙形刺11属22种,包括2个未定新种和1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5.
广西桂林泥盆纪牙形刺组合序列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桂林灵川岩山圩中,晚泥盆世界线剖面,桂林沙河能源疗养院背后信都组-唐家湾组剖面及桂林额头村D/C界线剖面的牙形刺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在桂林地区所做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工作,识别出该区中,晚泥盆世牙形刺化石的16个组合序列,并以此为尺度结合层序地层格架,层序界面及层序中的微相叠加形式,讨论该区中,晚泥盆世高分辨的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6.
西藏班戈县门当乡长给的5个牙形刺样品,发现Ancyrodella lobata,Icriodus alternatus helmsi,Palmatolepis sp.,Polygnathus costatus,Polygnathus varcus等牙形刺,可以确定查果罗玛组的时代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7.
布.  GI 《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13(2):135-142
晚三叠世台形牙形刺分子属有Paragondolella,Metapolygnathus,Ancyrogondolella和Epigondolella。这些属都源于中三叠世,可能来自同一根源──Neogondolella,但有两个不同的演化趋向。本文认为这些台形分子分类演化上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仅是一些微小的变化,如齿台下方后龙脊─基部附着面,基穴和环台面的细部变化。对Metapolygnathus属台形分子的发展演化作了专门讨论,指出了晚三叠世台形牙形刺分子的演化系统。  相似文献   

8.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的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为连续的浮游相沉积没有任何间断,侧向上也是连续的。煤山是长兴阶的层型剖面所在地,长兴阶的上部,界线层和三叠系的下部,每一层都发现有牙形刺,可以逐层追索牙形刺的演化关系。煤山剖面几乎没有任何热力变质(CAI=1-1.5)。煤山剖面的菊石、牙形刺、双壳类、腕足类等多门类化石以及有关事件已得到了很好的研究。绝对年龄和古地磁也已得到深入研究。孢子的存在和易于识别的事件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日本志留纪至三叠纪牙形刺研究的历史和现在的成果。志留纪牙形刺只有少数零星的报道,没有建立化石带;早泥盆世已建立了5个牙形刺组合,没有中、晚泥盆世的记录;石炭纪有8个牙形刺带,其中晚石炭世3个牙形刺带;二叠纪5个牙形刺带或动物群,其中,中、晚二叠世各1个带(动物群);三叠纪可划分出14个牙形刺带。  相似文献   

10.
世界泥盆系洛霍考夫阶和布拉格阶牙形刺生物地层有较明显的地理分区性,区域对比较困难,中国缺少连续的布拉格阶与洛霍考夫阶灰岩相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的研究,仍很不完善。广西南宁大沙田剖面是目前所知布拉格阶灰岩最多的剖面,在其下部发现了牙形刺Eognathodus irregularis,E.nagaolingensis,E.sulcatus mu morphs,Masaraella pandora(Murphy,Matti et Walliser,1981)W morphotype P element,其时代为布拉格期早期,大致相当于北美的Eognathodus irregularis-Gondwania profunda带和欧洲的E.sulcatus带。中布拉格期牙形刺Pseudogondwania kindlei带,还没有确立。晚布拉格期的牙形刺Polygnathus pirenniae带的存在和时限范围也没有在大沙田剖面得到确定。但大沙田剖面那高岭组的时代属布拉格期早期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包尔汉图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包尔汉图剖面的顶部属泥盆系无疑,应归入阿鲁共组,而不是西别河组;巴特敖包地区的海侵,始于罗德洛统卢德福德阶(Ludfordian)早期。本剖面没有发现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早期的海相沉积。本文描写了一个志留纪牙形刺新种:Ozarkodina uncrispa sp.nov.。  相似文献   

12.
蒙古南戈壁泥盆纪(埃姆斯期-艾菲尔期)牙形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蒙古南戈壁地区丘隆组(Chuluun Formation)和查干卡勒噶组(Tsagaankhaalga Formation)发现的牙形刺证明丘隆组的时代为晚埃姆斯期,查干卡勒噶组的时代为早艾菲尔期,与以前大化石所确定的时代一致。但艾菲尔阶的底界暂时还无法准确确定,蒙古南戈壁地区艾菲尔阶牙形刺动物群与同期北美的牙形刺动物群相似.但也包含一些地方性分子,蒙古海相艾菲尔期的沉积可能不完整。本文描述了2个命名新种.Caudicriodus delicatus sp. nov. , C. paraculicellus sp. nov. ,一个未命名新种,Caudicriodus sp. nov. A和一个新亚种,Cuadicriodus angustus cauda subsp, nov.。  相似文献   

13.
滇东,黔西和桂北不同相区的三叠纪牙形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描述了采自滇东、黔西和桂北不同相区28个剖面的三叠纪牙形刺共22属79种。由于不同相区的牙形刺动物群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不同性质的牙形刺动物群的分布与岩相和古沉积环境关系非常密切。本区三叠纪牙形刺可明显分为两大类型,即“台地型”和“盆地型”。本文论述了牙形刺动物群的分布与岩相相带之关系,组建了不同相区的牙形刺序列,同时讨论了二叠-三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岸晚第四纪孢粉,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福建沿岸8个钻孔的孢粉、硅藻的综合分析,发现晚第四纪地层中有8个综合孢粉组合带与7个硅藻阶段。结合古地磁和14C测年资料认为,该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晚更新世中、晚期(早大理冰期、大理亚间冰期、晚大理冰期)和全新世(早期、早中期、晚中期、晚期)。气候变迁序列为冷而干燥→暖而湿→冷而干燥→温暖稍干→暖而湿→热暖潮湿→温暖略干→温暖湿润。据古环境分析认为有七次海侵(或海进),且各次海侵(或海进)的影响范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藏聂拉木色龙西山二叠系—下三叠统牙形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详细描述了西藏聂拉木色龙西山二叠系—下三叠统牙形刺共7属20种;组建了自下而上的7个牙形刺带:Hindeodusparvus,Clarkinacarinata,Neospathoduskummeli,N,cristagalli,N.pakistanensis,N.waageni,Neogondolellajubata-Neospathodustriangularis带;发现了这些牙形刺带与菊石带的对比关系。色龙西山剖面缺失二叠系顶部的层位,由于色龙群顶部产Mesogondolellaidahoensis,M.phosphoriensis和M.spp.等牙形刺,其时代可能为栖霞晚期至茅口早期,考虑到再沉积的可能性,其时代也不会晚于吴家坪期。下三叠统发育较完整,特别是底部,但是由于再沉积或凝缩的原因,在三叠系底部常有二叠系的牙形刺出现或出现混合动物群。本文讨论了二叠-三叠系界线,并把菊石Otoceraslatilobatum带和牙形刺Hindeodusparvus带之底作为三叠系之底界。  相似文献   

16.
论可可西里晚古生代裂谷的消亡时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可可西里西金乌兰湖北侧和岗齐曲北部均有石炭纪—早二叠世的蛇绿岩出露,表明可可西里晚古生代曾有裂谷或洋盆存在。蛇绿岩的上覆浅海相碳酸盐岩中产晚二叠世的?、有孔虫、牙形刺和钙藻等化石,指示了可可西里晚古生代裂谷或洋盆消亡于晚二叠世之前或晚二叠世初。  相似文献   

17.
江苏下扬子区牙形刺荧光强度与色变指标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江苏下扬子地区不同色变指标牙形刺的荧光强度测试,发现随牙形刺色变指标的增加,牙形刺荧光强度减弱,从而建立了牙形刺荧光强度与色变指标的相互关系,为江苏下扬子区海相地层的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提供一个新的参数。  相似文献   

18.
西藏申扎地区晚奥陶世-志留纪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的牙形刺采自西藏申扎地区晚奥陶世-志留纪刚木桑组、德悟卡下组和扎弄俄玛组。根据牙形刺首次提出该区志留系四分方案和确定了奥陶系与志留系的界线位置,为西藏自治区的志留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北祁连山地区典型的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沉积中牙形刺较为丰富。对该区三个剖面进行牙形刺的系统研究,鉴定牙形刺9属27种。识别出11个牙形刺带或组合带,从下至上依次为Gnathodus bilineatus bilineatus,G.bilineatus bollandensis,Idiognathoides sulcatus sulcatus,Id.sinuatus,Idiognathodus delicatusI.magnificus,I.podolskensis,Swadelina subexcelsus,Sw.makhlinae,Streptognathodus oppletus-S.elegantulus,S.elongatus和S.barskovi带或组合带。该牙形刺序列可与我国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为北祁连山地区提供了高精度的牙形刺生物地层格架。牙形刺的丰度受沉积相控制。  相似文献   

20.
粤北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牙形刺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粤北地区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的牙形刺,并从牙形刺生物地层出发,对该区帽子峰组及其相邻地层的地质时代进行了讨论。本文还根据粤北地区的实际材料探讨了泥盆-石炭系界线问题,提出两种解决我国(特别是粤北地区)浅水相泥盆-石炭系界线问题的方案:(1)以牙形刺Siphonodella (Eosiphonodella) simplex的首次出现作为泥盆-石炭系界线标志;(2)以珊瑚Cystophrentis的绝灭作为此界线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