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改变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对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大兴趣。本文系统总结了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改变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阐明了肠道菌群可能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使用抗生素、益生菌制剂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小分子抑制剂,来调控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物水平有望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慢性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一种主要类型,其具有发病率高、病程复杂等特点。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主要以抗炎治疗、免疫调节为主。虽然这些治疗手段能改善UC的症状,但临床疗效有待提升。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肠道菌群的代谢通过调控炎症、细胞生长、内环境稳态等方式在U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和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色氨酸、胆汁酸和三甲胺氮氧化物)对UC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以及菌群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疗法应用于UC的防治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糖尿病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血糖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脂饮料喂养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糖尿病组及模型给药组,连续给药5周后,采血测血糖血脂,同步收集动物粪便,测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及D-乳酸。SCFA的检测使用气相色谱法,D-乳酸的检测使用紫外酶促法。结果糖尿病组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和正丁酸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及高脂组(P<0.01),D-乳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及高脂组(P<0.01);给药组乙酸、丙酸和正丁酸含量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1),D-乳酸含量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1)。给药组丙酸、正丁酸的含量与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乙酸的含量仍低于正常组(P<0.01),D-乳酸的含量仍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糖尿病小鼠粪便中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血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代谢产物的差异性,提示肠道菌群的差异性,反映出糖尿病小鼠存在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标志物,改善肠道菌群微环境有望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新途径。作为肠道菌群参与合成的活性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 (Trimethylamine-N-oxide,TMAO) 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关;基础研究表明TMAO可能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特性;这些研究提示TMAO可作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潜在靶点。文中分析了当前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TMAO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及基础性研究,以期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物与胆汁酸代谢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参与了胆汁酸在肠道中的修饰过程;肠道微生物通过法尼醇受体影响胆汁酸的合成;肠道微生物通过调节胆汁酸的代谢影响机体健康,反过来胆汁酸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影响机体健康.肠道微生物与胆汁酸代谢间的稳态影响着机体健康,现对肠道微生物与胆汁酸代谢及其相互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刘昭曦  王禄山  陈敏 《微生物学报》2021,61(7):1816-1828
宿主与肠道共生菌之间存在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肠道共生菌可以代谢宿主自身不能消化的多糖.进入肠道内的多糖是影响肠道共生菌生理状态和组成的重要因素,这些多糖主要来自饮食和宿主的粘膜分泌物.人类饮食中含有几十种不同的膳食多糖,其中大多数不能被人类基因组中编码的酶降解,并进入大肠,供肠道共生菌利用.肠道共生菌将这些不易消化的多...  相似文献   

7.
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是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最主要的标志物之一.肠道中不同种属类型的细菌产生的SCFA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通过检测肠道中SCFA的变化,可以反应肠道中肠道菌群的变化.过敏性疾病患儿在早期与正常儿童肠道中的肠道菌群有明显差异,故SCFA的种类和数量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研究显示过敏性疾病患儿肠道中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的水平较正常儿童低,而乙酸和异己酸的水平则较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探索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寄生于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高度动态化和个体化的复杂生态系统,受遗传、环境、饮食、年龄和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其产生的代谢物与机体众多组织器官产生广泛的应答效应。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 SCFA)主要是由位于盲肠和结肠内的菌群以膳食纤维为底物发酵产生,其被吸收进入肠系膜上下静脉,随后汇入门静脉至肝。部分短链脂肪酸被肝作为糖异生和脂质合成的底物,剩余的短链脂肪酸以游离脂肪酸的形式经肝静脉进入外周循环。研究发现,运动可使产生SCFA的肠道菌群组分的丰度提高和参与调控SCFA生成的相关基因表达增加,使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由短链脂肪酸刺激结肠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 GLP-1)可促使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进而调节骨骼肌的葡萄糖摄取与糖原合成。此外,短链脂肪酸通过提高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附近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增强骨骼肌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短链脂肪酸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质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促进骨骼肌的脂肪酸摄取、脂肪分解和线粒体生物发生,抑制脂肪合成。本文就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概述、运动对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肠道菌群的影响和运动介导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对骨骼肌代谢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骨骼肌运动适应的新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失调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分类和功能特征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综述。尽管鸟枪法宏基因组学可对微生物精准鉴定到属水平,并提供更多的微生物群落信息,但是16S rRNA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研究人员已经证实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分类和功能特征发生了改变。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发现TMAO可能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性,推测其可能是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TMAO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管理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拟对比两种不同高脂饮食方式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与短链脂肪酸代谢特征,以宿主-肠道菌群-代谢角度探讨高脂血症可能的微观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分为:正常饮食组(CG组):饲喂大鼠维持饲料;高脂饮食组(HFD1组):每天足量饲喂高脂饲料;限饲高脂饮食组(HFD2组):每天限量饲喂高脂饲料80 g,不限量饲喂维持饲料。8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和肾周脂肪病理学变化;取结肠内容物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观察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并检测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 与CG组相比,HFD1组和HFD2组大鼠摄食量下降,体重升高;血清中TC、TG、LDL-C均显著升高;肝组织发生明显脂肪变性,肾周脂肪出现炎性病变;高脂干预后大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变化,其中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明显,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异丁酸下降显著。结论 两种高脂饮食方式均能引起大鼠高脂血症,且发病机制基本一致,均与脂质代谢以...  相似文献   

11.
肠道是动物机体重要的消化和营养吸收器官。肠道菌群决定肠道健康,进而影响机体健康。近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且肠道菌群酵解底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也备受人们关注。短链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等及其盐类。在对肠道功效方面,短链脂肪酸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氧化供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节免疫、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等。因此,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综述了鸡肠道不同种类、含量的菌群对短链脂肪酸来源和吸收的影响;不同种类、含量和制剂形态的短链脂肪酸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了解鸡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相互关系和提高禽类养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肠黏膜屏障具有将致病性抗原等肠内物质与内环境隔离的功能,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其功能的维持依赖于人肠黏膜上皮细胞、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和肠相关免疫细胞之间的功能协调,而其功能的发挥又受体内许多信号分子的影响。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SCFAs是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是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相互作用的媒介。宿主体内的SCFAs主要来自肠道菌群对膳食纤维的酵解,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SCFAs不仅可以被肠道菌群利用,还可调节肠黏膜屏障及多种组织器官的代谢。本文主要就SCFAs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除少数继发性高血压外,大多数高血压发生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与肠道菌群有关。通过对最新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膳食纤维、高盐摄入等因素可刺激肠道菌群,进而对高血压产生不同的影响。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的发酵产物,是膳食纤维具有降血压作用的主要原因。高盐摄入导致高血压,是因为肠道菌群引起了免疫系统的改变。另外,高血压的形成也与肠道致病微生物的异质性炎症反应有关。此综述希望能为高血压的控制与防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人体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发生相关, 高血压患者或高血压动物模型肠道中均存在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被证明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从与高血压相关的肠道菌群种类、代谢产物及作用机制等多方面讨论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以期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角度对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已知缺铁性贫血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心血管系统,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发育造成损害。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缺铁还会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代谢的主要产物,受铁的制约最大。短链脂肪酸对机体肠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缺铁是有害的。另外临床工作中发现益生菌联合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更显著;铁剂联合抗菌药物对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说明铁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本文就缺铁性贫血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妊娠早期肠道菌群变化对初产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及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 634例初产妇,按照是否为妊娠期糖尿病分为正常妊娠组(NC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GDM组),分析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的变化。观察不同妊娠结局GDM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以及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GDM组对象BMI、FPG、HbA1c、TG、HDL C、HOMA IR、Fins、BUN、hs CRP、PLGF和肠道总细菌、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肠球菌属数量与N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结论 妊娠早期肠道益生菌下降与GDM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GDM患者肠道部分益生菌及肠球菌与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和心血管事件存在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T2DM患者数量不断增加.T2DM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年龄、种族及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T2DM的发生,其中短链脂肪酸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内脂肪过量堆积的慢性疾病。生理解剖结构上的“肠-肝轴”表明肠道和肝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肠道菌群一般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可以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肠道菌群可通过改善肠道通透性、干预脂质代谢、产生内源性乙醇和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来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临床上对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没有确切的药物,增加有益肠道菌群的因素,如益生元、益生菌等能够调节肠道的微环境,这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