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时肠道厌氧菌比例失调,致病菌过度繁殖,肠屏障功能破坏,细菌或毒素易位,是导致继发感染影响其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有采用益生菌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和减少内源性感染的初步报道,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鉴于急性胰腺炎病程长,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应用益生菌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师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2.
广谱抗生素应用对小婴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抗生素对小婴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评价便涂片法监测小婴儿肠道菌群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对 3 0例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 3个月以下小婴儿 (试验组 )及 3 2例同年龄正常儿 (对照组 ) ,用便涂片直接镜检法进行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和监测。结果 :应用抗生素 3~ 15d,试验组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明显下降 ,革兰阴性杆菌生长受抑制 ,革兰阳性球菌渐表现出优势生长。因此 ,对应用抗生素的患儿应尽早应用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结论 :应用便涂片直接检菌法可帮助临床医生初步判定小婴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 ,简便、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3.
肥胖的影响因素众多,而肠道微生态在肥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文章综述了饮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对肥胖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宿主的生理、病理等密切相关,对机体抗病毒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病毒感染影响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而影响宿主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及细胞免疫功能。本研究着重综述病毒感染对宿主肠道微生态及免疫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摘要:肠道菌群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宿主的生理、病理等密切相关,对机体抗病毒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病毒感染影响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而影响宿主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及细胞免疫功能。本研究着重综述病毒感染对宿主肠道微生态及免疫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植物多糖对肠道微生态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表明植物多糖作为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比例、促进肠黏膜修复、增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表达及调节细胞因子水平等作用。除此以外,植物多糖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作用效果好等优势。本文归纳了近年来报道的具有肠道微生态调节功能的植物多糖及其研究方法和作用机制等,希望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低聚木糖对模拟失重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低聚木糖对模拟失重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模拟失重。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FC组(地面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FS组(地面处理组,饲喂添加低聚木糖的饲料),SC组(尾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SS组(尾吊处理组,饲喂添加低聚木糖的饲料),实验21d,SC和SS组解除尾吊继续观察。实验21d。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大鼠粪便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双歧杆菌以及乳杆菌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SC组与FC组相比,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增加;FS组比FC组双歧杆菌数量增加显著,肠杆菌和肠球菌有不同程度的减少,SS组比SC组双歧杆菌数量增加显著,肠杆菌和肠球菌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类杆菌和乳杆菌变化不明显。尾吊解除期,SS组双歧杆菌数量比SC组更快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低聚木糖可促进尾吊大鼠肠道益生菌主要是双歧杆菌的增殖,一定程度上促进由于模拟失重造成肠道微生态失调的平衡,并对条件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膳食纤维作为饮食的一部分,通过在肠道的作用改变肠道菌群比例及丰度、改善炎症反应、调节肠道激素及脂质代谢来改善肥胖,但膳食纤维在防治肥胖方面的推荐摄入量、种类及与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膳食纤维对肥胖相关的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道黏膜与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形成了肠道黏膜屏障,可有效防止内源性及外源性微生物及毒素的侵害;肝脏与肠道关系密切,作为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肝移植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了肠道微生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4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给予慢性肝衰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10mg/粒,每次2粒,2次/d,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变化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实验前肠道菌群、TBiL、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TBiL、PT有所下降但不显著,治疗组患者的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以及酵母样真菌的菌落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TBiL、PT较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可以促进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正常菌群的恢复及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酒是影响机体健康的一把\"双刃剑\",饮酒对机体肠道微生态体系具有重要影响。【目的】研究不同酒精摄入量对小鼠肠道微生物、酶活性及血常规的影响,从肠道微生态和血常规角度探讨饮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级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酒精量摄入组、中酒精量摄入组和高酒精量摄入组。对照组给予蒸馏水饮用,其余各组分别给予10%、20%和30%(体积比)的酒精水溶液作为小鼠的唯一饮用水,连续1个月后采集回肠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和酶活性分析,采集眼球血进行血常规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酒精量摄入组小鼠肠道内乳酸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显著降低(P0.01或P0.05);高酒精量摄入组小鼠肠道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1);与低酒精量摄入组和中酒精量摄入组相比,高酒精量摄入组小鼠肠道木聚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低酒精量摄入组小鼠的红细胞比容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酒精摄入量小鼠肠道有益菌群数量相对减少,肠道屏障功能受到影响;低酒精摄入量能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消化酶相对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乐康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87例,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39例。所有患者给予相同的常规护肝对症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常乐康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系统性炎症反应的改善情况。结果常乐康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中梭菌属I簇和XI簇及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显著升高,而肠杆菌科细菌及肠球菌属细菌数量显著降低;患者血清D-乳酸,内毒素(LPS)和二胺氧化酶(DAO)的水平显著下降,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下降,而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上升。结论常乐康可显著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有效减轻系统性炎症反应,可作为阻止乙肝肝硬化病情进展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舍得老酒对大鼠肠屏障功能及其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

方法

将28只SPF级180~220 g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 = 7):对照组、乙醇组、舍得老酒1组及舍得老酒2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酒精(7.6 mL/kg)及舍得老酒(3.8 mL/kg和7.6 mL/kg 2个剂量),连续灌胃4周。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血清炎症相关分子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免疫细胞水平;采用测序检测粪便肠道菌群构成。

结果

乙醇组大鼠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较低,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较高,白介素10浓度较低,而舍得老酒2个剂量组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乙醇对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不良反应。舍得老酒7.6 mL/kg剂量组可能通过降低CD4+ T细胞比例而减少炎症的发生。舍得老酒3.8 mL/kg组大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高于其他3组。4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具有一定差异,门水平上,乙醇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其他组高,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F/B)低于其他3组;属水平上,乙醇组Ruminiclostridium_6、Prevotella_9及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丰度较对照组增加,舍得老酒3.8 mL/kg组的接近对照组,乙醇组Lactobacillus丰度降低,舍得老酒3.8 mL/kg组Lactobacillus丰度增加。

结论

低剂量组舍得老酒可改善大鼠肠屏障功能,并可通过增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抑制部分肠道致病菌的生长及增加有益菌,从而起到一定的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脊柱手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行脊柱手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53例)与未感染组(n=97例)。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情况与菌群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相对丰度;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肠屏障功能指标与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感染组患者肠道菌群正常22例,未感染组肠道菌群正常76例,感染组肠道菌群紊乱率高于未感染组(58.49% vs 21.65%,P<0.05)。感染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数量均低于未感染组,而肠球菌、消化链球菌数量均高于未感染组(均P<0.05)。感染组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均P<0.05)。150例脊柱手术患者肠道菌群标本中总共发现菌属342个,其中感染组患者肠道消化链球菌、肠球菌相对丰度均高于未感染组,而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相对丰度均低于未感染组(均P<0.05)。Person分析显示,乳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数量与术后肺部感染呈负相关,而肠球菌数量、消化链球菌数量、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与肺部感染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脊柱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屏障功能下降,二者与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人体代谢是人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通过自身与微生物基因组共调节产生的所有复杂化学反应的总称。无论疾病与否,规模宏大而复杂的细菌库——肠道菌群都直接参与人体多种代谢过程。肠道菌群在人体内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人类共同变化应对外界因素,人体代谢平衡状况与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变化密不可分。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的相关性,对于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肠道是集消化、吸收、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与人体的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机体的快速康复息息相关。结直肠癌变是个逐步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局部炎性反应、腺瘤、癌前病变到恶化的过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结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潜伏期较长,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脆弱拟杆菌、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具核梭杆菌等细菌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这为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基于细菌DNA分析的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肠道菌群在时间和空间上个体差异很大,这对肠道菌群在医学应用上的进展造成了障碍。肠型概念的提出实现了对人类肠道菌群进行降维分析的第一步,为临床的应用研究带来便利。然而,随着对肠型研究的增多,出现了对肠型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合理的质疑。本文通过总结肠型的起源、发展及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解释上述问题,希望不仅能更加全面地认识肠道稳态,也能为建立最具代表性和说明力的肠型分类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和潜在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于本院治疗的85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标记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68例同年龄段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和粪便,采用qRT-PCR法定量分析肠道中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比值。使用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ARRAY360和流式细胞仪检测IgM、IgG、IgA、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计算CD4+/CD8+比值。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肠道菌群与肾功能及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

结果

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大肠杆菌数量增加(P<0.05),血肌酐、尿素氮、血清尿酸、IgM、IgG、IgA、CD8+ T细胞水平升高(P<0.05),但双歧杆菌数量降低(P<0.05),B/E比值、CD4+ T细胞、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肠道中的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与血肌酐、尿素氮、血清尿酸、IgM、IgG、IgA、CD8+ T细胞水平呈正相关(P<0.001),与CD4+ T细胞水平、CD4+/CD8+比值呈负相关(P<0.001);双歧杆菌、B/E比值分别与血肌酐、尿素氮、血清尿酸、IgM、IgG、IgA、CD8+ T细胞水平呈负相关(P<0.001),与CD4+ T细胞、CD4+/CD8+比值呈正相关(P<0.001)。

结论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肠道B/E比值显著降低,并与其肾功能及免疫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在肠道免疫稳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增殖、分化和T细胞亚群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可以改变肠道免疫系统的状态。本研究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主要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对鱼类的肠道毒性,将雌雄斑马鱼分别暴露于0、1和10 mg/L的PFOS中21d,通过存活率、肠道组织切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斑马鱼肠道形态结构及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暴露于10 mg/L PFOS的斑马鱼死亡率明显高于1 mg/L,且对雄鱼的影响大于雌鱼。1 mg/L浓度组雌雄鱼的存活率分别为93.3%和83.3%,而10 mg/L为33.3%和13.3%。1 mg/L PFOS暴露使斑马鱼的肠壁厚度轻微变薄、肠绒毛有破损的现象。10 mg/L浓度组肠壁厚度明显变薄,肠绒毛高度降低、肠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并伴随严重的溶解现象。PFOS暴露21d后,肠道组织的炎症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β (IL-1β)和白介素10 (IL-10),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胱天蛋白酶3 (Caspase 3)、p53、B淋巴细胞瘤-2 (Bcl2)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Caspase3和p53基因在雄鱼的肠道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PFOS暴露显著增加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改变了肠道菌群结构。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显著下降。在属水平, PFOS处理增加了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而降低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两个处理组肠道菌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的比值高于对照组。PFOS处理增强了肠道菌群的氨基酸及脂代谢功能,但削弱了聚糖的合成与代谢能力。综上所述, PFOS长期暴露会引起水生动物的肠道结构损伤及微生物菌群失调,进而影响动物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