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估深度水解配方奶(eHPF)在不同体重早产儿早期喂养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出生的早产儿,分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组(体重1000-1500g之间)62例和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00-2000g之间)100例,每组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深度水解蛋白奶(eHPF)和早产儿配方奶(SPF)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组于12小时后开始微量喂养,低出生体重儿12小时内适量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组深度水解蛋白奶喂养2周后改早产儿奶喂养,低出生体重儿组深度水解蛋白奶1周后改早产儿奶喂养。比较深度水解蛋白奶在不同体重早产儿早期喂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不同体重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每日体重增长速度、胃管留置时间、完全肠内喂养天数、住院天数、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及尿素氮、碱性磷酸酶指标。结果:深度水解蛋白喂养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恢复出生体重天数、完全肠道喂养天数、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较早产儿奶喂养组明显缩短(P0.05),每天体重增长优于早产儿组,喂养不耐受、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P0.05),尿素氮、碱性磷酸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度水解蛋白奶用于不同体重早产儿早期喂养效果明显优于早产儿配方奶,其更有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g≤体重2 500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和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的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浓度,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差异,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并发症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高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乳喂养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和D-乳酸含量低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其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有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都与正常新生儿存在差异,母乳喂养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植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母乳联合妈咪爱对极低出生体重儿(ELBWI)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ELBWI 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母乳喂养,观察组给予母乳联合妈咪爱喂养,两组均给予暖箱保暖、治疗原发病等对症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两组患儿的预后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喂养不耐受率分别为7.9%和26.3%,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x~2=3.289,Po.05)。对照组的头围、身长、体重增长速度分别为(0.59±0.19)cm/周、(0.75±0.10)cm/周、(13.47±3.35)g/d,都明显少于观察组的(0.66±0.13)cm/周、(0.83±0.09)cm/周、(16.31±3.72)g/d。治疗后观察组的CD4~+细胞值明显高于治疗前,而CD8~+细胞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CD4~+、CD8~+细胞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IL-6与TNF-α含量分别为(16.33±11.61)ng/L和(25.23±8.92)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5±11.56)ng/L与(33.72±10.36)ng/L(P0.05),且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母乳联合妈咪爱喂养可改善ELBWI早期喂养的耐受性,提高患儿免疫功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6与TNF-a的表达,从而对生长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益生菌制剂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5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均予静脉营养及早产儿配方奶喂哺,治疗组在早产儿配方奶喂哺时添加益生菌制剂,每次0.5g,3次/d,2组同时记录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黄疽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微生态制剂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生菌制剂可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促进患儿体重增长,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早期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正常足月新生儿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新生儿均于生后进行纯母乳喂养。干预组在纯母乳喂养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口服,连用5 d。其中布拉酵母菌散0.125 g/次,1次/d,母乳喂养后口服;蒙脱石散剂1 g,3次/d,母乳喂养后口服。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干预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血清胆红素的峰值、黄疸持续时间、胎便排空时间及大便频率。结果干预5 d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较干预前不同程度上升(P0.05或P0.01),干预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干预组血清胆红素峰值、黄疸持续时间、胎便排空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大便频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布拉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早期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较显著,能降低体内血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加快胎粪的排泄,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与胃肠营养两种喂养方式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10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方案,胃肠营养组先采用静脉营养,患儿吞咽功能协调后经口喂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喂养效果、喂养不耐受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每日体重增长显著高于胃肠营养组,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生理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均低于胃肠营养组(P<0.05);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呕吐、胃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胃肠营养组(P<0.05);两组腹胀、腹泻发生率没有差异(P>0.05);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发生率显著低于胃肠营养组(P<0.05);两组高血糖、低血糖发生率没有差异(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喂养效果良好、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方式是一种针对早产低体重儿良好的营养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散(商品名:宝乐安)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产科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212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106例,对照组106例,2组均在生后半小时内开始喂奶。预防组喂服酪酸梭菌活菌散500 mg/次,3次/d,用至黄疸消退,观察黄疸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出生后48 h内胎便转黄率预防组为56.6%,对照组为26.4%;生后7 d内皮肤巩膜黄染达高峰预防组为58.5%,对照组为43.3%;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预防组为7.5%,对照组为22.6%;出生后7 d内血清胆红素达高峰率预防组为62.3%,对照组为47.1%。以上各指标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母乳联合鼠李糖乳杆菌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生后24h内入住本院儿科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随机分配成2组,其中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研究组以新鲜母乳联合鼠李糖乳杆菌早期开奶喂养,对照组以早产儿配方奶早期开奶喂养,比较2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的发生率及其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体重增长速度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体重增加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喂养母乳联合鼠李糖乳杆菌能够较早建立全胃肠道营养,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的发生率,促进患儿体重增长,缩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降低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早产儿生后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12~24 h内),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散0.125 g/次,1次/d,通过奶瓶或鼻饲给药。两组患儿均连用3周。观察两组早产儿治疗后恢复情况、肠道菌群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呕吐腹胀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3周后,两组早产儿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5),且观察组早产儿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早产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0%vs 80.0%,χ~2=4.16,P0.05)。结论布拉酵母菌散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显著,能加快患儿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促进肠道正常菌群定植,加快肠道菌群的建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评价酪酸梭菌活菌散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及部分肠外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添加酪酸梭菌活菌散。观察2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及发生喂养不耐受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或P<0.05),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儿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对防治喂养不耐受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减少早产儿喂养过程中呕吐、胃潴留、腹胀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期的生长发育,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level II maternity unit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healthy, term, breast-fed and formula-fed infants. Serum bilirubin levels were determined for 176 breast-red and 164 formula-fed infants in cord blood and on days 1, 2, 3 and 5 after birth. The mean total bilirub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each postnatal day in the breast-fed infants, as was the proportion of infants with peak levels above 12 mg/dl (205 mumol/l; 28% v. 6%). The breast-fed infants also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proportional weight losses on each postnatal day than the formula-fed infants. However,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umulative weight loss on day 3 and bilirubin levels on the same day with either feeding regimen. None of the infants required an exchange transfusion or prolonged care in hospital for hyperbilirubinemia.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益生菌在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预防作用及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儿320例,随机分为预防组(160例)和对照组(160例)。预防组给予益生菌(金双歧)治疗,0.5 g/次,2次/d,连续口服5 d,对照组不做处理。全部新生儿均为母乳喂养,并在生后5 d内检测经皮胆红素平均值,记录临床结果。比较新生儿每天经皮胆红素平均值,需要光疗的比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一系列临床指标。结果第4、5天预防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与对照组相比,光疗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发生腹泻和呕吐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可以显著降低健康足月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降低需要光疗的比例,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经皮胆红素监测下早期蓝光干预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6例出生体重≤2000g,无出生窒息史的早产儿,按住院号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照我国2000年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的干预标准进行光疗。观察组于出现黄疸和/或经皮胆红素〉85.50μmol/L,但尚未达方案的干预标准就进行光疗,监测经皮胆红素至黄痘消失。经皮胆红素值达187.5μmol/L以上时同时查静脉血监测血清总胆红素。比较2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峰值及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皮胆红素峰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两组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儿在经皮胆红素监测下进行早期蓝光干预有利于降低早产儿胆红素峰值,缩短黄疸持续时间。有效预防早产儿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比较非营养吸吮和金双歧对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度,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115例早产儿,根据喂养干预措施分成非营养吸吮(NNS)组(38例)、金双歧组(42例)和对照组(35例),组间胎龄、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均衡。NNS组常规干预外,生后6~12h开始NNS,在每次喂养前给予吸吮无孔橡皮奶头10min,7—8次/24h。金双歧组常规干预外,生后6—12h开始口服金双歧,每次0.5g,每Et3次。对照组常规干预。临床观察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生后10d评价结果。结果各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比较,NN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510,P〈0.05);金双歧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5.840,P〈0.05);NNS组比金双歧组发生率略低,但差异元显著性(χ^2=0.066,P〉0.05)。结论早期NNS或早期使用金双歧都可以明显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均可作为预防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两者效果相当。对于吸吮极差的极低或超低体重儿,早期NNS并不具有可操作性或不能达到足够的操作时间,而使用金双歧灌喂更具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散(商品名:宝乐安)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4例,对照组269例。观察组在蓝光治疗的同时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0.5g/次,3次/d,服至黄疸消退;对照组只给予蓝光治疗。于治疗后48h、72h、96h检测血清胆红素值。结果治疗72h、96h后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同时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