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干丽红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4,36(2)
对2010年12月~2013年9月在我院留置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CVCRI)发生情况以及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880例患者共有61例发生CVCRI,发生率为6.9%;分离出病原菌株65株,其中G+菌28株,G-22株,真菌15株;将这61例视为感染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免疫功能、导管留置时间及插管时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免疫功能和导管留置时间是CVCR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影响神经内科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住院患者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案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调查的2091名患者中,肺部感染例数为41例,发生率为1.96%。内源性因素包括:年龄,意识障碍,瘫痪,卧床,严重的基础疾病;外源性因素包括:住院日,侵入性检查、人工气道与人工机械通气,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误吸。结论:外源性的感染,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在临床上及早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预防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范文慧宋淑平刘颖范文静吴非白亦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8):3540-3543
目的:确定影响神经内科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住院患者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案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调查的2091名患者中,肺部感染例数为41例,发生率为1.96%。内源性因素包括:年龄,意识障碍,瘫痪,卧床,严重的基础疾病;外源性因素包括:住院日,侵入性检查、人工气道与人工机械通气,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误吸。结论:外源性的感染,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在临床上及早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预防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PICC置管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是将静脉导管通过周围静脉插入上腔静脉,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维护方便、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是肿瘤化疗、长期输液的患者,既保证了营养支持治疗和化疗周期的顺利进行,又减少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但置管后相关感染时有发生,尤其是免疫功能下降的肿瘤病人,由于治疗需要置管时间较长,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尿毒症患者的存活时间越来越长.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建立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对于急诊和动静脉内瘘未建立之前的尿毒症患者,采用留置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方法进行血液透析,能保证透析效果.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血液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间685例血液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并对引起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85例患者中有91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皮肤和口腔为主。分离病原菌88株,革兰阴性杆菌53株(60.22%),革兰阳性菌28株(31.81%),真菌7株(7.95%)。白细胞下降、化疗、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为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必须对白细胞<2×109/L的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血液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间685例血液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并对引起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85例患者中有91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皮肤和口腔为主。分离病原菌88株,革兰阴性杆菌53株(60.22%),革兰阳性菌28株(31.81%),真菌7株(7.95%)。白细胞下降、化疗、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为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必须对白细胞〈2×10^9/L的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11月因喉癌而在我院行喉切除术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12例)和非感染组(n=71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SSI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83例患者中,12例术后发生SSI,发生率为14.46%;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临床III期以上、术前气管切开、手术时间4 h、全喉切除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临床分期、术前气管是否切开、手术时间及手术切除方式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喉癌术后感染与临床分期、手术时间及切除方式等因素有关,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可减少术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深静脉置管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表单式记录方法,记录置管前手消毒、置管时机、置管部位、置管顿次、置管时间、穿刺点护理、输液接头、敷料选择等内容.结果 通过对64例置管患者的—预,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7.8%,其危险因素主要与置管技术、无菌原则、插管部位、使用时间、导管维护等有关.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使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的发生难以避免,针对其危险因素,采用表单式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醒操作者及维护者在置管前的准备、置管中的配合及置管后的护理方法,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198例乳腺癌患者,搜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其PICC置管感染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ICC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Q-C30)评价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198例患者中有17例发生PICC置管感染,感染率为8.59%。根据感染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感染组(n=17)和未感染组(n=1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ICC置管感染与年龄、穿刺次数、穿刺部位无关(P>0.05),而与合并基础疾病、乳腺癌分期、留置季节、置管时间、化疗次数、换药天数、白细胞计数有关(P<0.05)。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4×109/L、置管时间>10个月、留置季节为夏季、化疗次数≥4次、合并基础疾病、换药天数>7 d是影响 PICC 置管局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未感染组的功能领域、总体健康状况、总分高于感染组,症状领域评分低于感染组(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具有一定的PICC置管感染率,且感染的患者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引起感染的因素较多,与化疗次数、置管时间、白细胞计数、合并基础疾病、换药天数、留置季节有关,临床上需予以充分重视,以尽可能减少 PICC 局部感染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治疗的126例下肢DVT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将病例组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系统溶栓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和导管溶栓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两个亚组,各63例。评价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双下肢周径差和静脉通畅度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红细胞计数(RBC)、手术外伤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RBC、手术外伤史均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导管溶栓组痊愈率为57.14%(36/63),高于系统溶栓组的33.33%(21/63)(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双侧大腿周径差、双侧小腿周径差以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明显减小,且导管溶栓组上述指标均明显小于系统溶栓组(P0.05)。导管溶栓组治疗时间和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系统溶栓组,但住院时间明显长于系统溶栓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BMI、RBC、手术外伤史均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的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3月于我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45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采集感染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并分析感染病原菌种类、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同时对PICC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0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的人数为40例,占比8.89%。共检出病原菌4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2株,革兰阴性杆菌28株。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呋喃妥因均不耐药(0.00%),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100.00%)。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100.00%),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呋喃妥因、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低(0.00%)。经单因素分析发现: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免疫功能、化疗次数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均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有关(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次数≥2次、免疫功能低下、化疗次数≥5次以及合并糖尿病均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ICC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布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应针对各病原菌的耐药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同时加强对危险因素的干预,以降低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临床分离的非重复性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R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RICU 2008年-2011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性感染病原菌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2008-2011年RICU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4.15%,每年分离的前3位病原菌均为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2)大肠杆菌连续4年ESBLs检出率为100%,四年间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最高达95.5%,葡萄球菌中MRSA检出率较高(〉89.6%);(3)RICU院内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位于第3位;(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机械通气、住院时间〉15天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R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1)连续4年RICU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2)ESBLs和MRSA检出率较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3)机械通气、住院时间〉15天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R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免疫抑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64名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7 d内是否存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结果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4例急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7天内64例出现SAI,SAI的发生率为39.02%,平均感染时间为2.58±0.94天。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留置胃管、留置导尿、NIHSS评分等因素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成为影响SA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是影响脑卒中相关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AI的发生与免疫抑制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免疫抑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64名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7d内是否存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结果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4例急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7天内64例出现SAI,SAI的发生率为39.02%,平均感染时间为2.58±0.94天。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留置胃管、留置导尿、NIHSS评分等因素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成为影响SA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是影响脑卒中相关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AI的发生与免疫抑制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98例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术前做好高危患者的评估及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性功能锻炼,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术后详细了解术中情况,保持引流通畅,保护下肢静脉,做好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密切观察有无DVT或PTE表现。结果:94例患者顺利康复,有效率达95.9%;只有3例并发DVT,1例并发PTE,经治疗均顺利康复。结论: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率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17.
18.
孙淑英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11):1042-1043
目的 探讨滴虫性阴道炎发病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1900例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并对滴虫性阴道炎阳性者行详细的问卷调查.结果 1900例患者中有180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结论 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与月经时间、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通过正确的护理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诊治的80例乳腺癌术后医院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80例乳腺癌术后未发生感染者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分布检测。对乳腺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同时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80例乳腺癌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微生物9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5株,以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9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6株);真菌3株。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10、INF-γ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合并疾病情况、引流天数、住院天数及辅助化疗均与乳腺癌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有密切联系(均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较广,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合并疾病情况、引流天数、住院天数及辅助化疗均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可作为乳腺癌术后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Dohnt K Sauer M Müller M Atallah K Weidemann M Gronemeyer P Rasch D Tielen P Krull R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2011,87(3):302-308
Biofilm development in urinary tract catheters is an often underestimated problem. However, this form of infection leads to high mortality rates and causes significant costs in health care.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se biofilms and establish avoiding strategies. In this study a continuous flow-through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biofilms under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onditions was established and validated. The in vitro urinary tract catheter system implies the composition of urine (artificial urine medium), the mean volume of urine of adults (1 mL min-1), the frequently used silicone catheter (foley silicon catheter) as well as the infection with uro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lik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hree clinical isolates from urine of catheterized patients were chosen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form biofilms, their mobility and their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 As reference strain P. aeruginosa PA14 has been use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s biofilm thickness, specific biofilm growth rate and substrate consumption were observed. Biofilm thicknesses varied from 105 ± 16 μm up to 246 ± 67 μm for the different isolates. The specific biofilm growth rate could be determined with a non invasive optical biomass sensor. This sensor allows online monitoring of the biofilm growth in the progress of the cultiv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