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本文对24例心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四类菌群数均值(LOG10 ̄N/克湿便),按从多到少的顺序分别是:双歧杆菌10.22±1.06,类杆菌10.19±1.09,肠球菌8.75±0.73,肠杆菌科8.63±0.87。并概要讨论了这些数据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共生微生物系统,其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肠道菌群代谢机体自身不可消化的物质,产生各种代谢物。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在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将近几年有关肠道菌群代谢物与心脏疾病和代谢紊乱疾病关联的重要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标志物,改善肠道菌群微环境有望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新途径。作为肠道菌群参与合成的活性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 (Trimethylamine-N-oxide,TMAO) 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关;基础研究表明TMAO可能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特性;这些研究提示TMAO可作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潜在靶点。文中分析了当前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TMAO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及基础性研究,以期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肠道菌群及代谢与载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n=5),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ApoE~(-/-))小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n=8),均为6周龄雄性。两组小鼠均给予高脂饮食,饲养12周后麻醉、摘眼球取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TMAO)的含量,留取粪便用于肠道菌群16S rRNA V3-V4区域的测序进行菌群鉴定,油红"O"染色主动脉根部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血清学指标:ApoE~(-/-)小鼠较对照组血浆中TMAO(t=-2.87,P0.05)、LDL(t=-11.76,P0.05)、TG(t=-3.56,P0.01)、TC(t=-12.38,P0.01)含量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t=-11.94,P0.01)显著增加,HDL含量降低(t=3.63,P0.01)。肠道菌群测序:两组小鼠随着动脉斑块面积的增加,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物种组成及功能预测分析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还发现ApoE~(-/-)小鼠能够生成TMAO的肠道菌群包括Anaeroplasma、Anaeroplasmatales、Anaeroplasmataceae、Proteus、Paraprevotella和Paraprevotellaceae,而对照组生成TMAO的菌群只有1类,为Anaerotruncus。结论 C57BL/6J小鼠与ApoE~(-/-)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功能及其代谢产物TMAO的血浆含量各不相同,提示ApoE基因缺乏的宿主除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外,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肠道菌群的代谢。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致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在AS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胆固醇逆向转运、上调清道夫受体的表达水平、促进泡沫细胞形成、缩小胆汁酸池、增强血小板反应性、增...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的发病基础。参与AS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依赖肠道菌群的胆碱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也与AS的发生、发展有关。天然药物具有生物多效性,有研究表明其中的多酚类成分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AS的风险。本文就天然药物与肠道菌群和AS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是由不同种类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大群体,对宿主的代谢、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关于肠道菌群与肺癌的研究发展迅速。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系统地回顾了肠道常见菌群及肠道菌群与肺癌的关系,并探讨了调节肠道菌群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以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肠道菌群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肺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SLE的发病机制不仅与遗传易感性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环境因素。公认的机制包括异常的微生物移位、分子拟态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的失调。因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影响SLE的发生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SLE的关系,以及菌群干预作为SLE防治的新策略,为进一步研究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失调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分类和功能特征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综述。尽管鸟枪法宏基因组学可对微生物精准鉴定到属水平,并提供更多的微生物群落信息,但是16S rRNA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研究人员已经证实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分类和功能特征发生了改变。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发现TMAO可能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性,推测其可能是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TMAO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管理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复杂微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其作用并不是局限于局部而是作用于全身, 通过影响宿主的代谢、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等, 在乳腺疾病如乳腺癌和乳腺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乳腺癌的发生机制与炎症及免疫等密切相关, 而肠道菌群通过改变宿主微生态, 直接参与机体的生理过程和免疫系统的发育。此外, 肠道菌群可通过改变肠黏膜通透性影响炎症发生。因此近年来肠道菌群与乳腺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总结近3年的文献, 从中西医角度对肠道菌群与乳腺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对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发病都有着重要作用。了解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人体肠道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直接参与了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构成和稳定受到诸多宿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饮食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西方高脂饮食方式造成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从而导致一些慢性、非传染性和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同饮食结构可以对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益生菌在饮食中的作用,为指导和建立健康饮食结构提供理论指导,为相应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定植于宿主肠道中的微生物参与了宿主多种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一个新的医学研究热点在近年内逐渐被关注,肠道菌群可通过主要由神经—内分泌介导的肠‒脑轴(gut-brain axis,GBA)与大脑进行双向式交流。GBA不仅实现了肠道菌群对大脑发育和功能的影响,也促使大脑对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改变成为可能。本文旨在对肠道菌群与大脑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肠道和大脑功能领域的研究以及重要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在人体物质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来调节和稳定与宿主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且能够影响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肿瘤细胞在生长、增殖、转移和凋亡过程中所在的一个微观内环境,研究发现TME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免疫逃逸等多个环节。肠道菌群和TME被认为是调节肿瘤疾病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分析了肠道菌群对TME的调节以及两者作用对肿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简要总结肠道菌群通过调节TME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治疗,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得益于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技术的进步,人类健康或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与宿主相关性研究剧增,但其潜在机制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为研究背景,大量证据表明患者宿主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双向关联。一方面,CKD的病理状态下存在特殊的肠道菌群代谢模式;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紊乱及分解代谢后产生的肠源性尿毒症毒素(gut derived uremic toxins,GDUT)也加速CKD进展。因此,本文着重探讨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和氧化三甲胺等关键GDUT对CKD患者结肠转运时间、肾转运体和自清除作用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而从微生态角度出发,提出优化膳食摄入、调节肠道菌群等肾保护性措施,为延缓CKD的进展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过敏性疾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使用抗生素,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物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过敏性疾病的日益关注与重视,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间的关系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对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间的相关性报道相对较少且未有深层次的剖析。本文总结了关于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起源、发展与现状,旨在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认识的深入,其在胃肠肿瘤发生、发展和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失调的肠道菌群可通过产生促肿瘤代谢产物及毒素、影响宿主免疫等促进胃肠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反,健康且平衡的肠道菌群可增强宿主的抗肿瘤效应而抑制胃肠肿瘤发生发展、改善其预后。本文从肠道菌群与胃肠肿瘤的相关性、肠道菌群对胃肠肿瘤的影响机制及防治应用等角度,对二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胃肠肿瘤的预防、早诊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尽管过去20多年RA的治疗进展迅速,但我们对RA的病因学仍知之甚少。研究表明,RA的发病与遗传、环境以及免疫这三大因素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人体菌群与这三大因素亦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指出,人体菌群失调在RA病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整理近年来人体菌群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通过循证人体菌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近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逐渐受到重视。肠道菌群虽然居住于肠道,但其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消化系统。通过对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肠道菌群对人体产生的作用是全身性的。肾脏是体内代谢产物排泄的主要器官,也是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重要部位。因此,肠道菌群在肾脏疾病发展和治疗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两者的关系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近5年的文献,从中西医的角度,针对肠道菌群与肾脏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