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癌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患者100例(宫颈癌组),癌前病变患者100例(癌前组),另选5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指标(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和H_2O_2)水平、HPV感染情况及乳杆菌分布情况。分析患者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的关系。结果癌前组和宫颈癌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3.00%和4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χ~2=15.762 9,P=0.000 1);菌群多样性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5.00%和41.00%,同样高于对照组的6.00%(χ~2=19.783 1,P0.000 1)。癌前组和宫颈癌组阴道pH4.5的患者分别占53.00%和56.00%,高于对照组的12.00%(χ~2=29.267 3,P0.000 1);H_2O_2阴性患者占比分别为63.00%和7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00%(χ~2=39.343 7,P0.000 1);此外,癌前组和宫颈癌组患者HP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00%和73.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χ~2=63.624 2,P0.000 1)。癌前组和宫颈癌组患者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15(97~279)个/HP和107(81~201)个/HP,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157~365)个/HP(χ~2=8.742 1,P0.000 1)。在HPV感染患者中,乳杆菌阳性率及乳杆菌定植密度中位数均低于对照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PV感染与患者阴道微生态正常程度呈负相关,阴道微生态失调与癌前病变分级呈正相关。结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与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HPV感染、乳杆菌减少密切相关;同时癌前病变的发展与阴道微生态失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其与发生生殖道萎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于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20例绝经期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取所有患者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优势菌群种类、密集度、多样性,阴道p H值、H_2O_2、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菌性阴道病(AV)阳性率;采用相关统计资料分析阴道微生态状态与发生生殖道萎缩相关性。结果:绝经期女性阴道清洁度Ⅲ/Ⅳ度占比70%、Ⅰ/Ⅱ度占比30%;优势菌群以G染色不定球杆菌、G-大杆菌为主,G-小杆菌较少;菌群密集度、多样性程度较高;PH值为4.5占比70%,提示阴道环境处于中性/碱性状态居多;H_2O_2、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VVC、BV阳性占比高而TV、AV阳性占比低。清洁度Ⅰ/Ⅱ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值3.8~4.5、H_2O_2(-)、唾液酸苷酶(-)、VVC(-)、BV(-/中介)时阴道萎缩发生率低于清洁度Ⅲ/Ⅳ度、菌群密集度未见/+、菌群多样性未见/+、p H值4.5、H_2O_2(+)、唾液酸苷酶(+)、VVC(+)、BV(+)时阴道萎缩发生率(P0.05);清洁度Ⅰ/Ⅱ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 H值3.8~4.5、H_2O_2(-)、唾液酸苷酶(-)、BV(-/中介)时阴道萎缩严重程度更低(P0.05)。清洁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 H值、H_2O_2、唾液酸苷酶、BV是阴道萎缩病情进展为中/重度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处于失衡状态,且微生态状况与阴道萎缩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女性行宫颈锥切术后HPV病毒感染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342例行宫颈锥切术的CINⅡ以上患者(术前HR-HPV检测均为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随访HR-HPV感染转归分为持续阳性组58例,阴性组284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术后1年阴道微生态检测的情况。结果持续阳性组在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及优势菌构成上与阴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711、37.120、25.312,P=0.001、0.001、0.001),持续感染组菌群密集度Ⅳ级构成比、菌群多样性Ⅳ级构成比均高于阴性组,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低于阴性组。Nugent评分构成、pH值构成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的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平衡关系密切,在高级别CIN患者术后应注意纠正阴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宫颈的局部免疫有利于宫颈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探讨发病的特点,为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HPV转阴,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对75例(肿瘤组)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取阴道分泌物,并取50例绝经期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占72.0%,优势菌占50.7%,菌群密集度++~+++为46.7%,菌群多样性++~+++为42.7%,pH值≤4.5为2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55岁组阴道优势菌占59.1%,与55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阴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阴道微生态失调、VV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2)肿瘤组内55岁组的阴道优势菌有更明显差异;(3)评价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对治疗纠正微生态,及HPV的转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期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阴道微生态失衡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产检的102例HPV阳性妊娠妇女(HPV阳性组)以及同期产检的78例HPV阴性妊娠妇女(HPV阴性组)为研究对象,于怀孕28~34周时,收集阴道分泌物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另根据微生态评价结果将HPV阳性组对象分为微生态正常组(n=26)和微生态失调组(n=76);比较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比较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组对象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HPV阳性组和HPV阴性组对象滴虫性阴道炎(T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率、阴道清洁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20、0.678、0.111,均P>0.05),而阴道pH、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率、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多样性以及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6、 8.247、 4.337、 5.236、 13.865,均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的改变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进行产检并于我院产科分娩的150例GDM孕妇组成GDM组,并选择同期于我院产检及分娩的15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NC组),孕检时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阴道分泌物标本采集,并行白带常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pH值等,采用革兰染色法检测唾液酸苷酶(NA)、过氧化氢(H_2O_2)及白细胞酯酶(LE)水平,根据分泌物培养结果判定阴道菌群密集度及多样性,并对围产结局进行随访。比较GDM组与NC组阴道微生态情况及围产结局。结果 GDM组孕妇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异常的发生率高于NC组(χ~2=14.064,P0.05)。GDM微生态异常组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明显高于GDM微生态正常组(P0.05),产褥感染及剖宫产、低出生体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微生态异常组早产、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C微生态正常组(P0.05),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及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异常发生率高,显著增加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影响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临床上应动态监测、合理干预以减少围产期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持续女性阴道微生态状态,为HR-HPV持续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86例HR-HPV持续感染女性为持续感染组,选取同期196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bPR-2014A阴道微生态检测体系评价两组研究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持续感染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以Ⅳ级为主,菌群多样性以Ⅱ-Ⅳ级为主,其中占优势的革兰阳性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短杆菌比例差异不大。对照组女性阴道菌群密集度以Ⅱ-Ⅲ级为主,菌群多样性以Ⅱ-Ⅲ级为主,优势菌以革兰阳性大杆菌为主。酶学监测显示持续感染组患者过氧化氢缺乏率、唾液酸苷酶阳性率、白细胞脂酶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6、23.344、77.241,P=0.036、0.001、0.001)。两组对象Nugent评分、pH构成以及β-葡萄糖醛酸酶阳性率、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5.003、1.027、2.803、0.857,P=0.082、0.311、0.094、0.355)。结论宫颈癌防治过程中对于HR-HPV持续感染的治疗应注重维系阴道微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4 630例绝经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630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409例(8.83%),阴道微生态异常者4 221例(91.17%)。阴道微生态异常者中不能通过镜检明确病原菌者1 758例(37.97%),包含优势菌异常1 406例(30.37%)、菌群抑制351例(7.58%)、菌群增殖过度1例(0.02%);通过镜检明确病原菌者2 463例(53.20%),包含细菌性阴道病(BV)1 237例(26.72%)、需氧菌性阴道炎(AV)1 001例(21.6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59例(3.43%)、滴虫性阴道炎(TV)66例(1.43%)。不同年龄段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构成存在差异,其阴道清洁度(Ⅲ/Ⅳ)、菌群密集度(未见/Ⅰ)、菌群密集度(Ⅳ)、菌群多样性(未见/Ⅰ)、菌群多样性(Ⅳ)、优势菌(无)、优势菌(G~+大杆菌)、优势菌(G~-弧形菌)、优势菌(G~+球菌)、VVC、TV、β-氨基半乳糖苷酶(+)、唾液酸苷酶(+)、过氧化氢(+)、阴道pH4.5、微生态异常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异常在妇科门诊绝经后妇女中发生率较高,且不同年龄段妇女阴道微生态异常构成存在差异,提示应结合年龄治疗阴道疾病,同时积极恢复阴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妊娠中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孕13~36周单胎妊娠期妇女56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经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等)状况评价,检测阴道分泌物成分、阴道病原菌类型。对阴道微生态失调孕妇,根据是否接受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乳杆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不采用药物干预。追踪随访所有孕妇的妊娠情况,比较阴道微生态正常组、微生态失调治疗组及微生态失调对照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560例研究对象中,阴道微生态正常335例(59.82%),微生态失调225例(40.18%)。225例微生态失调孕妇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32例(14.22%),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56例(24.89%),滴虫性阴道炎(triehomonal vaginitis,TV)11例(4.89%),BV和VVC混合感染4例(1.78%),BV和TV混合感染3例(1.33%),菌群增殖过度75例(33.33%),菌群抑制44例(19.56%)。微生态失调组pH值4.5、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55.59~340.06,Ps0.05)。微生态失调孕妇中,治疗组135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12.63~32.42,Ps0.05)和微生态失调治疗组(χ2=5.16~12.28,Ps0.05),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容易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调,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于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妇科门诊阴道镜检查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其阴道微生态改变的相关性,以了解妇科疾病患者病原体感染与其阴道稳态和生殖道健康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2020年4月到2022年4月在我院妇科门诊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130例,均进行阴道微生态和宫颈HPV检测。根据HPV DNA基因分型结果进行分组,检测HPV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人群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病原体和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对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PV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0例研究对象中,HPV感染者101例(77.69%)。101例HPV感染者中,以单一感染(76例,58.46%)为主,其中又以单一HR-HPV(high-risk HPV)感染(72例,55.38%)为主。101例HPV感染者中,有21种HPV亚型被检出,排名前5位的亚型分别为HPV16、HPV52、HPV58、HPV53、HPV18,占比分别为16.15%、9.23%、8.46%、6.92%、5.38%。101例HPV感染者和29例HPV未感染者相比,阴道清洁度、阴道pH值、白细胞数量异常、白细胞酯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