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病较为隐蔽,机制复杂。目前临床诊断方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寻求更为快速、准确的早期诊断指标对缓解甚至治愈AS显得极为重要。现有的大量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与AS关系密切,且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与遗传因子HLA-B27相互作用、肠道通透性改变介导的肠黏膜IgA免疫应答和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肠—脑轴、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机制导致AS的发生发展。本文就AS患者肠道微生物变化及肠道微生态失调与AS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态作为机体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与糖尿病、肥胖症、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密切相关,但肠息肉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我们通过对年龄、饮食、肥胖等因素的分析,揭示肠道微生态与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冀望有助于提高肠息肉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肠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Shao DC  Lu LM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4):246-25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作为诱发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至今其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DKD病程中蛋白尿持续增多并伴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过度激活.阻断RAS能改善蛋白尿,有良好的临床肾脏保护作用.足细胞表达RAS的各成员,作为肾小球滤过的最后屏障,其损伤与蛋白尿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就RAS与足细胞损伤在DKD病理中作用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及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微炎症情况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方法 将2016年4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57例DKD患者(DKD组)纳入研究,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6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3组对象一般资料、血液标本和粪便标本,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对肠道细菌进行16S rDNA序列测序。比较3组对象一般资料,血液指标,肠道菌群门水平构成情况,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菌属差异性,并对患者炎性指标与菌群种类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DKD组患者糖尿病病程长于T2DM组(P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衡,微炎症程度与肾脏病变和肠道菌群数量密切相关。T2DM与DKD患者在肠道菌群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肠道菌群检测有可能成为预测T2DM患者发生肾脏病变的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妇女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产科门诊建立产检完整档案的妊娠妇女,其中确诊为GDM妊娠妇女78例作为研究组,正常妊娠妇女99例作为对照组;定性、定量分析2组妊娠妇女肠道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梭杆菌数量,分析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并比较肠道失衡组、非肠道失衡组临床资料,分析肠道失衡发生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相关性。结果研究组SBP(收缩压)、DBP(舒张压)、FBG(空腹血糖)、HbA_(1c)(糖化血红蛋白)、IL-2、CRP、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梭杆菌数量大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小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发生肠道微生态失衡例数23例(29.49%),对照组发生肠道微生态失衡例数10例(10.10%),研究组肠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IL-2≥34.10 pg/mL、CRP≥19.33 mg/L、TNF-α≥89.96 ng/L、肠杆菌≥8.42 logN/g、肠球菌≥7.46 logN/g、双歧杆菌8.49 logN/g、乳杆菌6.32 logN/g、拟杆菌≥8.87 logN/g、梭杆菌≥3.13 logN/g是GDM妊娠妇女妊娠期发生肠道微生态失衡危险因素(均P0.05)。GDM妊娠妇女IL-2、CRP、TNF-α水平均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呈负相关(均P0.05),与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和梭杆菌数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高炎性应激状态下的GDM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可导致或加剧GDM发生或发展;妊娠期注意益生菌补充对防治GDM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制剂在儿童肠道疾病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迟明  李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1):80-80,F0003
儿童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生理及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外来致病因索的防御能力及防御意识不够,成为肠道疾病的易感群体。微生态制剂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由于其在防病治病、保健等方面显示出特殊的功效而受到普遍重视,也为临床儿童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笔者就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在儿童肠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临床及干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腹泻患儿微生态失调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或继发腹泻患儿的性别、喂养方式、原发疾病、抗生素应用情况、大便性状和腹泻病程进行问卷调查及观察 ,并取新鲜大便进行 p H测试和细菌培养。对确诊者给以促菌生治疗。结果 :5 4例为菌群失调 ,其中男孩 36例 ,女孩18例。 1岁以下的 37例中母乳喂养者 16例 ,人工喂养者 8例 ,混合喂养者 13例。原发疾病为轻症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肠炎 ) ,中症 (下呼吸道感染、败血症、川畸症 ) ,重症 (先天性心脏病、颅内感染、鼠伤寒、心衰、呼衰 ) ,慢性病 (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出生即腹泻 )发生菌群失调的例数 (构成比 )分别为 7例、18例、13例、16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抗生素史 ,用抗 G+球菌者 18例 ,抗 G- 杆菌 2 9例 ,广谱抗生素者43例 ,联合用者 36例。稀水和稀糊样便 2 6例 ,粘液和脓血便 2 7例。大便常规有 17例和 2 6例呈菌痢和肠炎样改变。粪 p H值分布在 <5 .5~ 7.5之间。治疗后多集中在 5 .5。所有病例均停用抗生素 (除 2例重症外 )给予促菌生口服 ,3天后每日大便平均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t=17.5 6、P<0 .0 0 1。结论 :肠道微生态失调的构成比以男孩为多 ,以母乳喂养者占优势 ;原发疾病较轻者发生  相似文献   

8.
蒲公英多糖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蒲公英多糖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方法测定蒲公英多糖总糖含量及单糖组成。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和给药组(A1~A7),使用林可霉素灌胃制备肠道菌群失调模型,观察蒲公英多糖对小鼠一般状况、体重、肠道菌群、血清内毒素、小肠黏液s Ig A和血清IL-2的影响。结果蒲公英7组多糖中,相对分子质量100 000和6 000~10 000部分占总糖比例最高(86.40%)。经蒲公英多糖实验性治疗后,小鼠一般状况改善,体重有所增加,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增加,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外周血内毒素含量减少(P0.01)、小肠黏液s Ig A和血浆IL-2含量均增加(P0.05),其中尤以A1、A2、A6组增加明显(P0.01)。结论蒲公英多糖能够改善林可霉素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体微生态系统存在于胃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多个部位,其中以肠道中的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和复杂。肠道菌群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宿主的免疫与代谢,并受到宿主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当下国内外人体肠道微生态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就指出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脾的角度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很好。但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具体发病机制缺乏现代医学证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脾虚引起的诸多肠道疾病,尤其是与小肠相关的疾病,可直接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而肠道微生态改变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基于“脾与小肠相通”理论,阐述脾与肠道微生态和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从微生态学角度探讨中医学关于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论述,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益生菌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方法

随机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平均体质量(220±20)g,随机选择6只SD大鼠作为正常组,另取18只SD大鼠为造模组,以高糖高脂饲料+5%葡萄糖水喂养21 d,对造模组大鼠进行腹腔链脲佐菌素(STZ)注射3 d,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枸橼酸缓冲液,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每组各6只。对于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厄贝沙坦组大鼠进行20 mg/mL厄贝沙坦片灌胃,联合给药组大鼠在厄贝沙坦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灌胃(1×1010 CFU/mL乳酸菌+1×108 CFU/mL其他菌),每天灌胃1次,共灌胃2周。治疗结束后收集新鲜粪便于−80 ℃冰箱中储存,收集24 h尿液,测定24 h 尿蛋白(UP),收集腹主动脉血液,测定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对血样中空腹血糖(FBG)水平进行检测。应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DNA,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DNA含量进行检测,对16S rDNA V4区进行PCR扩增检测,对rDNA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

结果

经过15 d治疗,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的FBG、Scr、BUN和24 h UP水平均有降低,其中联合给药组大鼠的FBG、Scr、BUN和24 h UP水平降低情况优于厄贝沙坦组(t = 8.379,P = 0.001;t = 3.570,P = 0.005;t = 7.579,P = 0.001;t = 2.486,P = 0.032);粪便样本中有60%以上高质量序列,组间粪便样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的Ace指数和Chaol指数均相对模型组有所改善(t = 9.210,P = 0.001;t = 2.134,P = 0.050;t = 12.314,P = 0.001,t = 7.180,P = 0.001),而且联合给药组改善情况优于厄贝沙坦组(t = 3.091,P = 0.011;t = 2.769,P = 0.020);在门水平上群落结构相似(P>0.05),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在各组中均有较高丰度。相对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门、纲、目、属分类水平均有差异,在科、属中,SMB53科、脱硫弧菌科、消化链球菌科、传代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有所上调,瘤胃菌科、理研菌科、梭菌属、乳杆菌属丰度有所下降,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各菌属表达均有所改善,其中联合给药组大鼠改善程度优于厄贝沙坦组(t = 9.181,P = 0.001;t = 2.497,P = 0.032;t = 11.288,P = 0.001;t = 2.466,P = 0.033;t = 2.598,P = 0.027;t = 3.152,P = 0.010;t = 7.924,P = 0.001;t = 5.313,P = 0.001;t = 2.287,P = 0.045)。

结论

益生菌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对肠道菌群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筠  王建平 《生物磁学》2011,(3):598-600
骨桥蛋白(OPN)是一种具有细胞粘附和迁移功能的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在肾脏中有广泛分布,研究发现其参与糖尿病肾病(DN)蛋白尿形成、DN的炎症反应及肾脏纤维化过程,抑制OPN可改善糖尿病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13.
骨桥蛋白(OPN)是一种具有细胞粘附和迁移功能的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在肾脏中有广泛分布,研究发现其参与糖尿病肾病(DN)蛋白尿形成、DN的炎症反应及肾脏纤维化过程,抑制OPN可改善糖尿病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山药多糖治疗肥胖糖尿病肾病大鼠的效果,并探讨其对肾功能、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以高脂饮食、肾切除+腹腔注射STZ建立肥胖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分为5组,另取8只正常SD大鼠记为正常组。阳性药组予以10 mg/kg洛丁新灌胃,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予以50、100、200 mg/kg山药多糖灌胃,模型组与正常组均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共30 d。对比治疗前后体质量、尿蛋白、肾功能、肠道菌群变化。 结果 治疗后阳性药组和3剂量组体质量、尿蛋白、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水平均下降,且均低于模型组,模型组则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山药多糖可减轻肥胖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体重,改善肾功能,还可调节肠道微生态,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 并选取19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选者粪便标本并进行检测, 对比两组入选者肠道菌群数量; 同时对比两组入选者体质量、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胱抑素C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t=21.915, P < 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18.220, P < 0.001), 肠球菌数量显著增高(t=16.782, P < 0.001)。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t=147.035, P < 0.001)显著降低, 血肌酐(t=43.129, P < 0.001)、血尿素氮(t=170.206, P < 0.001)、血胱抑素C(t=22.432, P < 0.001)水平显著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r=-0.695, P < 0.001)和大肠埃希菌(r=-0.631, P < 0.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胱氨酸均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肠球菌数量升高, 且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Clinical symptom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 and non-diabetic nephropathy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hemodialysis effect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wo kinds of nephrotic patients are analyzed.MethodsRespectively extract 1300 case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non-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 admitted to different hospitals during December 2011-December 2014. Based on whether the patient suffers from diabete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diabetic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emodialysi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o observe effectiveness of blood treatmen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fter one year of follow-up.ResultsHematodialysis effectivenes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n-diabetic nephropathy group. After 1 year’s follow-up, it can be found that survival rate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In statistical comparison of data involved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 < 0.05,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Treatment effec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 is relatively poor compared to that of non-diabetic patients. In clinic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diabetic patien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avoid complication of nephropathy which brings serious injury to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肠道黏膜屏障具有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而肠道菌群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从肠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及肠道菌群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对屏障系统的调控作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液分泌、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激发肠黏膜免疫、调控肠上皮凋亡、影响肠上皮DNA稳定性及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及菌群丰度结构变化,探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慢性肝病的关联。方法收集高原地区90例慢性肝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乙肝后肝硬化30例、原发性肝癌30例)及25例健康人的粪便,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探讨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分类水平上肠道菌群组成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较健康人显著降低(Z=1.462,P=0.005),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组成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r=0.122,P=0.020);对慢性肝病组与健康组进行组间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在慢性肝病组中富集(Z=1.065,P=0.043),慢性肝病组内比较发现拟杆菌门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相对丰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属水平上,粪杆菌属在慢性肝病组中富集(Z=1.092,P=0.032),而肠球菌属分布减少(Z=1.398,P=0.036),同时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中一些潜在致病菌如链球菌属、韦荣球菌属较健康人富集,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益生菌相对丰度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发现存在差异菌属链球菌属(H=6.026,P=0.049)、韦荣球菌属(H=10.317,P=0.005),对差异菌属进行两两比较发现相较原发性肝癌组,链球菌属在乙肝后肝硬化组中更加富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同时发现肝硬化及肝癌组中韦荣球菌属的相对丰度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相关性分析发现粪杆菌属与ALT、AST、ALP水平呈正相关(r=0.192、0.187、0.276,均P<0.050),韦荣球菌属与TB、ALP水平呈正相关(r=0.257、0.225,均P<0.050)。结论高原地区慢性肝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且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组成上存在差异,在慢性肝病的进展中一些潜在致病菌的丰度逐渐增加,同时益生菌的相对丰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方法对IgA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进行比较。方法纳入生活于同一地区的40例IgA肾病患者与10例健康人,收集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样本,提取粪便细菌总DNA,通过PCR扩增后上机测序,然后进行可操作分类单元聚类、物种分类分析及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最后比较两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差异。结果与健康人相比,IgA肾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Ace、Chao1)下降(u=2.308,P=0.033;u=2.259,P=0.039),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升高(u=5.370,P0.001;u=4.601,P=0.007);相对丰度方面,IgA肾病患者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细菌数量增加(t=2.301,P=0.037;t=6.729,P=0.005;t=5.285,P=0.006),而变形菌门细菌数量减少(t=4.138,P=0.009);拟杆菌属、链球菌属细菌数量增加(t=9.037,P=0.003;t=6.001,P=0.008),而unidentified_Enterobacteriaceae数量减少(t=2.198,P=0.033)。PCoA图提示两组肠道菌群有显著差异。LDA差异贡献分析发现两组之间共有15个物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造成显著差异影响力最大的5个物种依次是γ-变形菌纲、unidentified_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科、肠杆菌目、变形菌门(t=9.930,P=0.002;t=2.198,P=0.033;t=2.604,P=0.015;t=2.393,P=0.021;t=4.138,P=0.009),它们刚好落在同一个进化树上,在IgA肾病组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结论 IgA肾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显著减少的肠杆菌科的未知属可能是IgA肾病的特征菌,其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在IgA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进一步研究可能为IgA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