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沈阳地区围产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定植率和感染高危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以便预防和控制围产期妇女GBS感染,优化母婴结局。方法对2017年9—11月在医院作孕期检查的31~40周孕晚期孕妇691例取阴道拭子及直肠拭子进行GBS培养、分离鉴定,分析GBS定植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GBS感染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GBS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对比两组孕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沈阳地区孕晚期孕妇生殖道GBS定植率为7.67%(53/691),其中阴道试子阳性率为4.63%(32/691),直肠试子阳性率为6.22%(43/691);孕妇GBS感染的危险因素显示,在教育程度、生产史、分娩方式、甲状腺异常、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贫血和妊娠期糖尿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GBS感染危险因素,年龄、体质量、流产史和生殖道感染,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流产史和生殖道感染为影响GBS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孕妇胎膜早破、早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4,P>0.05);感染组新生儿胎儿窘迫、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沈阳市孕妇生殖道GBS定植率较高,建议对孕晚期孕妇开展GBS常规筛查。年龄、体重、流产史和生殖道感染为GBS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必要对本地区的围产期孕妇进行健康宣教,减少GBS感染的发生,进而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究妊娠期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对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拟在我院生产的具有早产危险因素的孕妇71例,根据是否发生早产分为早产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测定及对比其不同孕期阴道菌群多样性指标,包括: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及均匀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不同多样性指标对早产的预测效能。结果 本研究共发生18例(25.35%)早产,早产组在合并妊娠期内感染及妊娠期糖尿病的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3.169,5.565;均P<0.05),两组阴道菌群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在不同孕期差异具有显著性,且随孕期增加而增加(P<0.05)。早产组孕晚期丰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5.681,P<0.01),孕中期、孕晚期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t=2.683,7.367;均P<0.05)。不同孕期两组阴道菌群在多个微生物层次的表达具有一定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孕晚期丰富度、孕晚期和孕中期Shannon-Wiener指数是早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7,0.006,0.018),孕晚期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孕中期Shannon-Wiener指数预测早产发生的最佳截点分别为11.28、2.54、2.94,其AUC分别为0.792、0.948、0.645,孕晚期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优于其他两指标(均P<0.05)。孕晚期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孕中期Shannon-Wiener指数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均P<0.05)。结论 妊娠期阴道菌群多样性对早产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孕晚期女性B群链球菌(GBS)感染与孕产妇基础状态及伴随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女性围产期GBS感染相关因素,分析GBS体外药物敏感性,指导GBS感染人群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对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9 945名妊娠35~37周女性的阴道和肛周拭子进行GBS培养及分离鉴定,根据GBS检出情况分为GBS(+)组和GBS(-)组,对两组对象的年龄、生产史、流产史及疾病伴随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GBS感染高危因素;对所有GBS(+)者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GBS药物敏感情况。结果 兰州地区孕晚期女性生殖道GBS定植率为4.48%(446/9 94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生产史、流产史及妊娠合并糖尿病为GBS感染的高危因素(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生产史、流产史及妊娠合并糖尿病为影响GBS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GBS体外药敏试验显示,GBS对氨苄西林、利奈唑胺、苄青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头孢噻肟及美罗培南均未出现耐药情况;对左氧氟沙星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482例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统计妊娠期生殖道GBS感染情况,并将其分为感染组(GBS细菌培养阳性)和非感染组(GBS细菌培养阴性),其中感染组患者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统计妊娠期生殖道GBS感染检出情况;分析并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阴道微生态分布情况;检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及感染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统计感染组的治疗效果;分析并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母婴结局情况;分析影响母婴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医院收治的482例妊娠期患者中检出生殖道GBS细菌培养阳性68例,阳性率为14.11%。感染组的阴道微生态环境中GBS、白细胞酯酶、唾液酸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过氧化氢酶检出率均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阴道菌群密集度II~III度、乳杆菌、清洁度I~II级检出率低于非感染组(均P0.05)。感染组hs-CRP、PCT、IL-6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感染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统计感染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其中痊愈57例,好转11例,复发2例。感染组产后出血、宫内感染发生率与与非感染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早产、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发生率均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感染组围产儿肺炎、窒息发生率与非感染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围产儿宫内窘迫、生理性黄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母婴结局发生者高龄产妇、早产、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围产儿宫内窘迫、生理性黄疸、阴道微生态失衡、未抗感染治疗、GBS感染、hs-CRP升高、PCT升高、IL-6升高均高于未发生者(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均为危险因素(OR=5.540、3.347、6.495、7.036、7.199、5.275、3.093、5.436、5.942、4.683、5.013、5.703,均P0.05)。结论妊娠期生殖道GBS感染患者的阴道微生态菌群改变,血清炎性因子升高,可增加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无痛分娩产妇生产期间导致产妇出现发热的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共收治的60例无痛分娩生产期间发热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另取同期60例无痛分娩生产期间未发生发热的产妇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产妇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对比两组产妇的人口学特征、妊娠基础疾病情况以及产时不同情况,并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无痛分娩产妇生产期间发热的预防措施。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孕次、死胎史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有保胎史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次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妊娠期贫血、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早产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胎膜早破产妇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以及胎膜早破距离分娩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常规剂量罗哌卡因麻醉使用、人工破膜、宫缩素使用以及羊水污染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所有因素进行赋值,其中"是"或"有"为1,"否"或"无"为0,其他因素依照数值变量赋值。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保胎史、产次、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胎膜早破据分娩时间、硬膜外麻醉药物、宫缩素使用以及羊水污染为无痛分娩生产期间产妇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无痛分娩产妇的胎膜早破情况、破膜方式可能与产妇出现发热的情况具有一定相关性,但是只有保胎史、产次、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胎膜早破据分娩时间、硬膜外麻醉药物、宫缩素使用以及羊水污染是产妇出现发热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要对初产妇、有保胎史、产程时间长、胎膜早破据分娩时间长、羊水污染等无痛分娩产妇给予一定预防措施,并调整硬膜外麻醉药物的使用,减少宫缩素使用,来避免无痛分娩产妇在生产期间出现的发热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孕晚期胎膜早破妇女产道无乳链球菌(SA)定植与新生儿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14年1月-2017年3月我院产科收治的孕晚期胎膜早破孕妇589例作为观察组,无胎膜早破的正常孕晚期孕妇26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宫颈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其分娩的新生儿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记录两组孕妇胎膜早破合并SA阳性结果孕妇数与新生儿感染人数。结果胎膜早破孕妇宫颈拭子SA阳性率为16.47%(97/589),无胎膜早破的正常妊娠晚期妇女SA阳性率为6.13%(16/261)(P0.01);观察组SA阳性孕妇新生儿感染发生率6.18%(6/97),显著高于本组SA阴性孕妇4.67%(23/492)(P0.05);观察组破膜时间≥24h孕妇其新生儿感染率为62.07%(18/29),高于本组破膜时间24h孕妇的新生儿感染率27.94%(19/68)(P0.01);观察组产程≥24h孕妇其新生儿感染率42.42%(14/33),高于本组破膜时间24h孕妇的新生儿感染率17.19%(11/64)(P0.05)。结论孕晚期孕妇产道SA感染导致胎膜早破风险增加,新生儿感染率升高,有必要对SA阳性孕妇及早干预治疗,尽量减少胎膜早破,缩短产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妊娠期B族链球菌(GBS)感染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探讨GBS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GBS筛查的800例孕妇为受试对象,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GBS携带情况,根据GBS筛查结果及是否愿意接受干预治疗分为治疗组、非治疗组和GBS阴性组,对比三组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结果 800例受试对象中,GBS阳性136例(17.0%);治疗组胎膜早破、早产、宫内感染、胎儿窘迫及新生儿肺炎、窒息、败血症、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与GBS阴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s0.05);而与非治疗组相比,除新生儿脑膜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妊娠期进行GBS感染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与胎膜早破(PROM)的关系及其对母婴预后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ROM患者100例作为PROM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正常妊娠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PROM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GBS感染分为GBS阳性组和GBS阴性组。比较PROM组和对照组的GBS阳性率,比较GBS阳性组和GBS阴性组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结果:PROM组的GBS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阳性组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GBS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阳性组在初筛和复筛时听力筛查通过率均低于GBS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生殖道GBS感染与PROM密切相关,并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儿的听力功能,对母婴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自发性早产的影响因素,分析母体血清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小板激活因子(PAF)预测自发性早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产科门诊产检的3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发生自发性早产(早产组),255例未发生自发性早产(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于妊娠30周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fFN、MCP-1、PAF水平。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自发性早产发生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FN、MCP-1、PAF预测自发性早产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组体质量指数<19 kg/m2、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早产史、子宫颈手术史、妊娠间隔时间<18个月、妊娠期并发胎膜早破、妊娠期并发宫颈缩短、妊娠期间吸烟比例、血清fFN、MCP-1、PA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妊娠期合并胎膜早破、宫颈缩短、早产史、fFN水平偏高、MCP-1水平偏高、PAF水平偏高等,是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影响因素(OR>1,P<0.05)。fFN、MCP-1、PAF及其联合应用预测自发性早产的曲线下面积(AUC)(0.95CI)分别为0.736(0.480~0.990)、0.713(0.488~0.935)、0.735(0.495~0.967)、0.866(0.782~0.940),联合应用的预测效能高于单独指标。结论:妊娠期合并胎膜早破、宫颈缩短、早产史、血清fFN、MCP-1、PAF水平升高是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联合fFN、MCP-1、PAF水平可预测自发性早产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生期孕妇支原体感染与产后子宫内膜炎的相关性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法对围生期保健及分娩的孕妇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脲原体(Uu)及人型支原体(Mh)检测,将50例产后子宫内膜炎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正常的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Uu的阳性率为28.0%,对照组的阳性率为8.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h的阳性率为12.0%,对照组的阳性率为8.0%,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Uu感染早产发生率或胎膜早破发生率为58.8%,而对照组中均未见早产和胎膜早破现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阳性与产后子宫内膜炎的相关系数β=1.565(P0.05),Mh阳性与产后子宫内膜炎无相关性(P0.05)。结论围生期支原体感染与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应加强孕妇围生期护理,提高围生期保健质量及产妇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感染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253例行剖宫产术的GDM患者,根据剖宫产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检测血清PCT、HbA1c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和HbA1c对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253例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5.02%(38/253)。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年龄≥35岁、手术时间≥1 h、术中出血量≥500 mL、肛检/阴检≥3次、羊水污染、胎膜早破、生殖道炎症比例和PCT、HbA1c高于非感染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低于非感染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1 h、肛检/阴检≥3次、羊水污染、胎膜早破、生殖道炎症、PCT升高、HbA1c升高为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CT和HbA1c单独与联合预测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0.774、0.875。结论:手术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肛检/阴检、羊水污染、胎膜早破、生殖道炎症、PCT和HbA1c为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术前血清PCT和HbA1c联合预测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普通饮食和个性化营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个性化营养干预组通过结合营养评估结果与膳食习惯制定个性化食谱,普通饮食组日常饮食不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孕期血糖和血脂控制情况、孕妇产后并发症情况、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干预组孕妇孕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胆固醇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干预组孕妇胎膜早破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高血压、先兆子痫、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干预组巨大儿、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营养干预有利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孕期血糖控制,对预防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霉菌、细菌性阴道病(BV)、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关系。方法对1 129例产科门诊孕检的孕妇进行阴道分泌物GBS、霉菌、BV和支原体筛查。结果 1 129例孕妇分泌物GBS、霉菌、BV和支原体阳性者676例(59.9%)。GBS感染126例(11.2%),其中GBS阳性伴解脲支原体(Uu)或霉菌阳性65例占GBS多重感染达95.6%;一年之中孕妇GBS感染率高峰在7月(30.0%);霉菌感染率高峰在6月(48.3%);解脲支原体感染有两个高峰在4月(43.1%)和10月(47.0%)。结论孕妇生殖道GBS、BV、支原体和霉菌感染是孕妇生殖道感染中较为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在一年中有一定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载脂蛋白C1(APOC1)、乳酸脱氢酶(LDH)及炎性感染指标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肺通气功能、预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诊的130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且结果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入选者血清APOC1、LDH及炎性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肺通气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观察组患儿均严格按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接受治疗,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APOC1、LDH及炎性感染指标对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APOC1、LDH、CRP、IL-6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患儿中,重症组血清APOC1、LDH、CRP、IL-6表达水平均高于轻症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APOC1、LDH、CRP、IL-6表达水平均与FVC、FEV1、PEF呈负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APOC1、LDH、CRP、IL-6均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APOC1、LDH、CRP联合IL-6预测其预后不良的AUC为0.930。结论:血清APOC1、LDH及炎性感染指标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其肺通气功能密切相关,其中APOC1、LDH、CRP联合IL-6预测预后不良的效能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5.
方恋  龚泽龙  林岱华  黄胜和  曹虹 《微生物学报》2018,58(11):1989-1996
【目的】本研究主要从临床探讨口服益生菌对孕妇微生态环境(阴道和肠道)中Escherichia coli K1和B族链球菌(GBS)定殖率的影响以预防新生儿血流播散性细菌性脑膜炎。【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7年期间在广东省范围门诊就诊的2539例妊娠健康孕妇的阴道、直肠分泌物。选择符合要求的32孕周孕妇47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益生菌组22例,对照组25例,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组孕妇体内服药前、后的微生态环境中大肠埃希菌的变化。然后选择50例GBS筛查阳性的35孕周孕妇,随机分成益生菌组和对照组,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分组孕妇体内微生态环境中GBS定量变化。同时使用荧光PCR筛查对临床收集的2539例孕晚期(35周)孕妇生殖道、直肠分泌物标本进行GBS检测并计算携带率。【结果】研究前对不同组别孕妇的基本资料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差别、经产妇比例和受教育水平3个方面比较均无差异(P0.05),证明不同组间孕妇具有可比性。然后观察上述不同组别的孕妇服用益生菌体内微生态状况,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用益生菌组在服药前后,阴道和直肠分泌物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下降(F=32.866,P0.001),孕妇服用益生菌后E. coli K1的数量显著低于服用益生菌前(P0.05),且益生菌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0.05,F=41.546,P0.001);同时检查服益生菌组孕妇体内GBS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服用益生菌前后GBS的定殖数量有降低趋势,且与对照组相比有下降趋势。最后我们用荧光定量PCR筛查孕晚期妇女B族链球菌带菌状况,其GBS携带率为8.07%。【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本文筛查的广东省孕晚期孕妇的B族链球菌平均携带率为8.07%,GBS可能是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之一;口服益生菌疗法可能通过抑制E. coli K1在孕妇肠道和生殖道的定殖以预防血流播散性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的筛查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产前检查的4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早期妊娠78例、中期妊娠146例、晚期妊娠176例,同期健康体检合格妇女120例为对照组。比较妊娠妇女和对照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T3(FT3)及游离T4(FT4)水平,并分析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妊娠不良结局发生情况,并分析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400例孕妇中,亚临床甲减62例、临床甲减5例、亚临床甲亢16例、临床甲亢2例,甲状腺疾病合计85例。孕早期TSH低于孕中期及孕晚期,FT3浓度高于孕中期及孕晚期,FT4浓度高于孕中期及孕晚期,孕中期及孕晚期TSH水平高于对照组,孕中期及孕晚期FT3、FT4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流产次数、碘摄入量、吸烟组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0岁、流产次数≥2次、碘摄入量≥150 μg/d为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组妊娠不良结局合计率高于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对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的筛查和高危因素的管理能够预防不良妊娠结局,达到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膳食因素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门诊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期IDA孕妇(病例组)102例和正常孕妇(对照组)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表》对孕妇进行膳食调查,比较两组孕妇膳食种类的摄入频率,并分析影响妊娠期IDA发生的膳食因素。结果:两组孕妇妊娠期在水果类、油脂类、蔬菜类、谷薯类以及干果类的摄入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孕妇在鱼肉禽类、血制品、动物内脏及钙补充剂、铁补充剂、维生素补充剂、蛋类的摄入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在豆类、刺激性饮品和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鱼肉禽类、血制品、动物内脏、铁补充剂、钙补充剂、维生素补充剂属于妊娠期IDA发生的保护因素,刺激性饮品及奶类及奶制品属于妊娠期ID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膳食因素与妊娠期IDA关系密切,孕妇在妊娠期合理增加动物内脏、鱼肉禽类、血制品、铁补充剂、钙补充剂和维生素补充剂的摄入对预防和改善妊娠期IDA可起到保护作用,而摄入过多牛奶及奶制品和刺激性饮品会增加妊娠期IDA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0 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60 例 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F-36 生存质量评价量表,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SF-36 量表各维度评分;分析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 结果:①观察组SF-36 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Pearson 单因素分析, SF-36 量表综合得分在性别、职业、病程、治疗前景、内科慢性疾病数、10m 步行速度及K-L 分级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0.01);③经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病程(beta=0.772,S.E.=0.689,Wald=34.027,P<0.05,OR=1.99)、治疗前景(beta=0.778,S. E.=0.542,Wald=55.638,P<0.05,OR=1.88)、内科慢性疾病数(beta=0.929,S.E.=0.301,Wald=12.382,P<0.05,OR=1.72)、10m 步行速 度(beta=0.661,S.E.=0.381,Wald=19.929,P<0.05,OR=1.69)及K-L 分级(beta=0.992,S.E.=0.526,Wald=28.371,P<0.05,OR=2.31)为影 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差于健康者,病程、治疗前景、内科慢 性疾病数、10m步行速度及K-L分级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联合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GF)、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对早孕期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孕妇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3例有URSA史的妊娠期孕妇。追踪其妊娠28周的妊娠结局,根据不同妊娠结局将其分为正常妊娠组(n=26)与流产组(n=77)。比较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及血清PLGF、PAPP-A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孕期URSA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联合血清PLGF、PAPP-A对早孕期URSA孕妇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流产组PI、RI、S/D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血清PLGF、PAPP-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PI、RI、S/D升高为早孕期URSA孕妇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PLGF、PAPP-A水平升高则为保护性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发现,PI、RI、S/D、PLGF、PAPP-A联合预测早孕期URSA孕妇妊娠结局的效能最高,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显著优于各项指标单独诊断。结论: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联合血清PLGF、PAPP-A预测早孕期URSA孕妇妊娠结局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指导晚期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防治。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晚期早产儿253例,其中有210例行头颅MRI检查,以经头颅MRI检查确诊颅内出血30例为ICH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经头颅MRI证实无颅内出血晚期早产儿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CH组产前激素应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ICH组经阴分娩、胎膜早破、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前激素是颅内出血的保护因素(P〈0.05),而经阴分娩、胎膜早破(P〈0.01)、代谢性酸中毒(P〈0.05)是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产前应用激素是晚期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保护因素,经阴分娩、胎膜早破、代谢性酸中毒是晚期早产儿颅内出血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