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就指出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脾的角度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很好。但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具体发病机制缺乏现代医学证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脾虚引起的诸多肠道疾病,尤其是与小肠相关的疾病,可直接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而肠道微生态改变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基于“脾与小肠相通”理论,阐述脾与肠道微生态和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从微生态学角度探讨中医学关于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论述,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在志为悲(忧)”均是传统中医所特有的思维,现代临床实践也发现肠道疾病与肺部疾病常相伴而发,而情志失调常为肺肠疾病的诱因。但没有物质基础的经脉如何联系肺与肠,用经脉络属或是五行理论来解释的“肺在志为悲(忧)”观点有没有明确的物质基础仍有待研究。目前各项研究发现肺与大肠在解剖及生理病理过程方面存在相似性,而菌群在肺—肠联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可能是经脉联系肺肠的物质基础之一,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与抑郁症等情志障碍疾病的潜在关系被逐渐揭示,也让“肺在志为悲(忧)”的观点获得认同和深化,借助最新研究成果深度认识理论术语与客观实在的关系,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慢性肠道和肺部疾病的发生与进展已被证明与微生态的紊乱和失调相关。肠道微生物改变可能促进肺部感染,肺部疾病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而微生物群可通过“肺-肠”轴介导慢性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与肺部慢性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对微生态在肺和肠相关疾病的“肺-肠”轴相互影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口臭是指呼吸时排出挥发性硫化物等臭味气体,主要由口腔微生态失调引起,具体为生理性菌群数目减少,产臭类菌群种类和数目增加。口臭是局部口腔或全身系统不良代谢状况的一种表现,临床可根据口腔异味来诊断疾病,并通过口腔微生态的调整来治疗口臭。本研究从口臭与微生态的关系、口臭主要相关微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机械、化学和中医药等方法调整口腔微生态来治疗口臭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人体是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各个器官的表面附着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群通过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保证机体的正常营养代谢和微生态稳定。长期以来由于呼吸道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其微生物菌群的调节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自“肠-肺轴”的提出,更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呼吸道微生态,并发现一些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以及支气管哮喘等的发生发展与呼吸道微生态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为进一步研究呼吸道疾病,并寻求更好的治疗方式提供新的方向和选择。本文就支气管哮喘与呼吸道微生态之间的作用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体寄生的微生物与人体为共生关系,数量庞大,并形成不同的微生态系统,影响人体免疫、代谢、内分泌等生理过程。菌群失衡导致微生态紊乱,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常有肠道菌群和肺部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通过肠—肺轴影响呼吸系统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肺部菌群的改变导致肺部疾病的同时亦会通过血流引起肠道菌群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也越发被重视,本文着重对肠道菌群、肺部菌群通过肠—肺轴或直接在肺部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脏腑理论密切关注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中医经典《内经》“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为基础,探讨心、小肠、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可能是心系疾病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途径之一,这一发现可能为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是相通的,具体可理解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的密切关系。脑与肠道菌群是相关的,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同时探讨了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相关性,阐述了脑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和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依据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和微生态学的临床应用,提出了用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方法治疗和预防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人体微生态是人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群落,是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共生和病原微生物的总和,也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器官",它在维持人体健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微生态与宿主间有着全面广泛的相互作用机制,微生态失衡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概述了人体微生态与健康和疾病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作总结评述。  相似文献   

10.
人体微生态系统存在于胃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多个部位,其中以肠道中的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和复杂。肠道菌群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宿主的免疫与代谢,并受到宿主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当下国内外人体肠道微生态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素问•经脉别论》云:“生病起于过用”。人体疾病的产生在于体内阴阳失衡,风、火、痰、瘀之邪内生。因此,人体物质摄入之“度”是机体阴阳平衡与脏腑相和的重要前提。盐敏感性高血压很好地反映了高盐摄入与高血压显著相关,中医认为咸味入肾,胜血伤肝,助湿伤脾,使阳亢风动,痰湿中阻,导致风逆于上,气滞于中,水行不畅,进而引肝风上扰清窍,清阳滞于中州,导致血压升高。而肠-肾轴理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说明了肠道菌群在调控血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肠-肾轴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从新的视角为高血压的早期防治提供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是指采用现代发酵技术将益生菌与中药联合发酵,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畜禽免疫功能、保护畜禽健康的一种新型动物微生态制剂。文中通过调研近几年关于益生菌及中药微生态制剂等方面的文献,综述了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产生背景及菌种特点,并重点阐述了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与建议,以期为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原环境具有气压低、氧分压低、辐射强、寒冷、风大、湿度低、灾害天气多等特点,这种急剧变化的气候环境是导致肠黏膜损伤的关键因素。肠黏膜屏障作为机体发挥防御功能的防线之一,可以保护机体不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伤害。研究高原缺氧下肠黏膜损伤的机制,将有助于高原胃肠道疾病的诊治。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高原缺氧环境下肠黏膜的损伤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遗传、氧自由基生成、自噬、微生态失衡等因素有关,以下就此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4.
有研究报道在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发现一系列肠道变化,并有学者用"肠-肾轴"理论阐述肾脏病中肠道的变化以及疾病过程中肾脏与肠道之间的联系,提示调节肠道菌群或可成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方法。本文根据"肠-肾轴"理论,综述了在慢性肾脏病发展过程中肠道出现的变化,如肠内代谢物异常、肠道损伤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以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的异常变化为治疗切入点,总结了以大黄为主的中药在调节肠道功能、修复肠道屏障、纠正肠道代谢物异常等方面具有的显著疗效,为治疗慢性肾脏病及减少并发症等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益生菌是调节机体微生态失衡的有效途径。肝功能异常影响肠道微生物,慢性肝衰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等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同时肠道菌群亦受环境、遗传等复合条件影响,改变菌群组成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提倡益生菌对疾病的预防、治疗、预后,改善机体微环境,提高生命质量。近年来,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三方面的研究飞速发展,对肠道益生菌研发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呼吸道作为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其优势菌群已经有相关报道,但对呼吸道益生菌的探索尚不明确,呼吸道内的优势菌是否可以制成益生菌制剂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6.

同病异治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 强调的是中医证候的差异。肠道菌群作为人体代谢和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证候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同一疾病的不同中医证候必然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特征。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与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从肠道菌群失调与泄泻的关系出发, 理解中医同病异治的理论, 将充分展示中医的守正创新。本文通过论述菌群失调的内涵、菌群失调与泄泻的相关性、泄泻不同病因引起的菌群失调差异和同病异治理论在菌群失调治疗中的应用, 希望能从肠道菌群的视角初步阐明中医同病异治理论的内涵, 进一步促进同病异治理论在菌群失调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口腔微生态失衡导致口腔异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口腔微生态失调与口腔疾病的关系,口腔疾病出现口腔气味异常的机制。综合分析口腔微生态与口腔健康的研究动态及意义。展望口腔微生态调整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尤其在消除口腔异昧的积极作用。方法由第一、二作者应用计算机通过pubmed检索NCBI数据库1992年至2007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Micro ecology”,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1995年至2007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微生态”,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纳入标准:文章内容与口腔微生态相关的研究、以及在口腔疾病研究领域有关。排除标准:较陈旧的文献和重复研究。结果共收集到106篇相关文献,21篇文献纳入本文,其中,19篇为综述和述评类文献,19篇为中文杂志,2篇为外文杂志。结论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口腔微生态失调,菌斑内微生物之间以及机体与菌斑之间相互作用分解蛋白产生硫化物,这些代谢产物包括H2S、CH3SH、CH3SCH3、吲哚、甲基吲哚、挥发脂肪酸和聚胺等发出刺激性气味,产生口腔异味。治疗口腔异味应该考虑平衡口腔微生态,调整口腔菌群。口腔异味的治疗又有利于口腔菌群平衡。提示我们治疗口腔疾病应该考虑口腔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肺癌转移与中医脏象理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102例晚期肺癌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的转移灶所属部位,并参照《中医内科学》对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进行判定。分别统计各证型患者肺癌转移的单器官及首发转移器官的分布、肺癌转移各单器官及首发转移器官的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各证型患者肺癌转移的单器官及首发转移器官分布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肺癌转移各单器官及首发转移器官的证型分布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肺癌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可判断其病灶转移方向,同时,根据肺癌患者的转移灶所属部位可判断其中医临床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