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鉴别诊断ICU患者脓毒性和非脓毒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016年入住我院ICU的100例患者,包括61例非脓毒性SIRS患者与39例脓毒症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者作对照,分别设为非脓毒性组、脓毒血症组及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三组血清PCT与IL-6水平,并以PCT为2μg/L和IL-6为50 ng/L为临界值来鉴别非感染性SIRS和脓毒血症,评价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非脓毒性组PCT与IL-6最大值分别为0.91±0.54μg/L、62.77±11.75 ng/L,脓毒血症组为24.49±5.00μg/L、1542.69±361.66 ng/L,对照组为0.08±0.06μg/L、3.68±1.11 ng/L,非脓毒性组与脓毒血症组PCT与IL-6最大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非脓毒性组比较,脓毒血症组PCT与IL-6均显著升高(P0.05)。非脓毒性组PCT2μg/L、IL-650 ng/L的占比分别为21.31%、65.57%,脓毒血症组为92.31%、87.18%,脓毒血症组PCT2μg/L、IL-650 ng/L的占比均显著提高于非脓毒性组(P0.05)。PCT的阳性预期值、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IL-6,而联合检测的阳性预期值、特异度显著高于IL-6及PCT,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IL-6,P均0.05。结论:PCT与IL-6联合检测有助于脓毒性和非脓毒性SIRS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表达及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设为感染性休克组,早期采取液体复苏的方法进行救治。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52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测定两组不同时间的血清PCT含量,对APACHEⅡ评分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感染行休克组患者的复苏液体量最少为4332mL,最多为10645mL,平均为(7602.85±1628.47)mL,复苏达标的平均时间为(17.67±3.75)h。感染性休克组患者血清PCT含量治疗后24h为(8.77±4.66)μg/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7.78±5.89)μg/L;感染性休克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h血清PCT含量相比于对照组受试者的(0.03±0.01)μg/L均显著提高;感染性休克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h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6.68±3.27)分、(10.46±3.18)分,相比于对照组的(7.22±1.15)分均显著提高;感染性休克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治疗后24h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休克组治疗前后PCT含量与APACHEⅡ评分均呈一定的正相关(P0.05);PCT含量变化与快速复苏的液体量呈一定的负相关(P0.05);而与APACHEⅡ评分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将血清降钙素原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中评估病情变化,能够为液体复苏提供有效的指导。血清降钙素原含量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但其变化与APACHEⅡ评分不存在相关性,而与复苏液体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陈亮  蔡业平  张圣岸 《蛇志》2015,(2):145-14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在ICU患者感染诊断及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ICU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2例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并比较分析。另外,分别以0.5μg/L和0.2μg/L为阀值,观察不同阀值下血清PCT预测感染发生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以期探寻降钙素原预测细菌感染发生的准确阀值。结果 102例患者中,感染组患者62例,平均血清PCT水平为(4.35±2.33)μg/L;未感染组患者40例,平均血清PCT水平为(1.22±1.02)μg/L。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阀值为0.2μg/L时,血清PCT预测感染发生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42%、60%、75%、63.16%;当阀值为0.5μg/L时,依次为95.16%、85%、90.77%、91.89%。两个阈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升高可作为诊断ICU感染的重要敏感指标,当血清降钙素原阀值为0.5μg/L左右时,可提高血清PCT预测细菌感染发生的灵敏度、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老年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价值及对抗生素药物使用的指导作用。方法将我院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老年患者100例根据致病菌的不同分为细菌组60例、病毒组20例和支原体组20例,比较三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的水平差异。细菌组的60例中30例患者(PCT组)根据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变化来指导抗生素的应用,另外30例患者(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使用抗生素,比较两小组临床治疗效果和炎性指标的变化。结果细菌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1.73±0.43)μg/L]明显高于病毒组[(0.12±0.03)μg/L]和支原体组[(0.19±0.05)μg/L](P0.05);血清降钙素原对老年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诊断特异性(96.67%)明显优于C-反应蛋白(66.67%)(P0.05)。细菌组治疗后,PCT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诊断老年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特异性较高,对抗生素药物的应用具有指导应用,避免了细菌耐药的发生,建议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指导哮喘-慢阻肺重叠(asthma-COPD overlap,ACO)患者抗生素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2月入住我院诊断ACO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在相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在入院2h、第3天、第7天以及第14天分别检测PCT水平,并依据血清PCT水平决定是否停用抗生素(PCT≥0.25μg/L时使用,PCT0.25μg/L则停用);对照组由主管医师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决定抗生素是否停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疗程、治疗效果、二重感染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疗程、二重感染率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50±1.41)天、3.34%和(10.30±1.82)天,均低于对照组的(11.97±1.59)天、18.0%和(12.53±2.22)天,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有助于指导ACO抗生素的应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CT、CRP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评价两者与感染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420例发热待查的患者血清PCT,血浆CRP浓度与感染的关系,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中PCT的浓度,免疫荧光比色法检测血浆中CRP浓度,血培养及血清学的方法检测感染是否存在及感染类型。结果:通过血培养或血清学鉴定出132例存在细菌感染(细菌组),病毒感染103例(病毒组),细菌病毒混合感染76例(混合感染组),109例阴性(非感染组)。PCT在细菌组水平最高(20.6±6.7)μg/L,非感染组水平最低(8.7±2.3)μg/L,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9,P0.05)。CRP在混合组中水平最高(18.1±3.7)mg/L,在非感染组水平最低(5.8±1.7)mg/L,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5,P0.05)。PCT对细菌感染检测的敏感度为92.7%,特异度为63.2%。PCT对病毒感染检测的敏感度为78.7%,特异性为46.0%。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血清CRP和PCT均呈正相关(P=0.000.05)。结论:细菌感染的PCT、CRP血清浓度明显高于病毒感染,两者对细菌感染患者的特异性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PCT血清浓度较CRP变化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痰培养检测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分析痰培养菌群的分布情况以及PCT的检测结果,对比痰培养细菌感染者及真菌感染者的菌种分类及PCT检测结果。结果:检出病原菌的患者PCT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菌群及未见细菌生长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菌感染PCT阳性比例与真菌感染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中,革兰氏阳性菌的PCT水平(0.74±0.33μg/L)与革兰氏阴性菌(0.72±0.24μg/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感染中,白假丝酵母菌及烟曲霉菌的PCT阳性比例最高,分别为60.00%及80.00%。结论:血清PCT与痰培养检测应用于评价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反馈意义,但无法确定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究竟是细菌感染亦或是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地衣芽孢杆菌对诺如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前降钙素(PCT)、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诺如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蒙脱石散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1粒/次,3次/d,连续治疗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血清PCT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患儿IL-6和IL-8的水平,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CT、IL-6和IL-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PCT、IL-6和IL-8水平分别为(4.1±1.8)μg/L、(26.5±5.4)ng/L和(33.5±4.9)ng/L,对照组患儿血清PCT、IL-6和IL-8水平分别为(7.2±2.3)μg/L、(51.2±8.3)ng/L和(58.4±9.0)ng/L,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t=6.960、16.357、15.934,均P0.001)。结论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辅助治疗能显著降低诺如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PCT、IL-6和IL-8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9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性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并分析PCT,CRP及IL-6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CT水平为(1.24±0.23)ng/m L,对照组PCT水平为(0.12±0.10)ng/m L,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RP水平为(105.27±19.93)mg/m L,对照组CRP水平为(7.62±2.97)mg/m L,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6水平为(248.15±35.60)ng/m L,对照组IL-6水平为(144.05±20.26)ng/m L,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PCT,IL-6及CRP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0.301,0.468,0.413,P0.01)。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PCT,CRP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其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脐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TNF-α浓度和CD45RO~+粒细胞表达的影响,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8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将40例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加用通过肝动脉灌注性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40例常规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同时检测相关肝纤维化指标,包括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ⅣCol)、Ⅲ型前胶原(ⅢNP),检测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水平,并CD45RO~+淋巴细胞以及粒细胞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结果两组治疗后TBIL、ALT、AST水平低于治疗前(33.65±10.26)μmol/L vs(38.65±10.08)μmol/L,(56.76±14.27)U/L vs(64.23±14.56)U/L,(48.54±17.04)U/L vs(58.21±17.02)U/L,ALB高于治疗后(36.65±8.32)μg/L vs(32.56±8.12)μg/L,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9、2.652、2.199、2.225,P=0.031、0.010、0.032、0.029);两组治疗后LN、HA、IVCol、IIINP低于治疗前(126.67±15.65)μg/L vs(143.65±15.21)μg/L,(231.67±34.43)μg/L vs(248.64±34.87)μg/L,(172.67±25.43)μg/L vs(188.67±26.56)μg/L,(32.54±5.43)μg/L vs(38.54±6.41)μg/L,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20、2.190、2.752、4.517;P=0.000、0.032、0.007、0.000);两组治疗后TNF-α、IL-6均逐渐降低(14.78±4.05)pg/ml vs(16.78±4.32)pg/ml,(15.87±6.05)pg/ml vs(19.09±6.12)pg/ml,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6、2.367;P=0.036、0.020);治疗后CD45RO~+淋巴细胞以及粒细胞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22.54±3.65)% vs(25.11±3.38)% ,(22.54±6.54)% vs(25.54±6.37)% ,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67、2.078,P=0.002、0.041)。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通过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改善肝功能,降低相关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降低TNF-α、IL-6等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CD45RO~+淋巴细胞以及粒细胞表达水平,可作为新型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