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5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阴道微生态、HR-HPV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活检,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2例患者中,宫颈病变发生率为16.01%,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阳性率为19.93%,HR-HPV感染率为28.47%,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30.78%,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24.02%、3.20%、12.28%、8.54%和28.47%。宫颈病变患者微生态失调率为67.7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3.73%(P<0.05)。宫颈病变患者其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66.67%、30.0%、22.22%和75.56%,均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5.89%、8.90%、5.93%和19.49%(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阳性率为75.56%,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9.49%(P<0.05)。HR-HPV阳性患者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的检出率分别为51.88%、24.38%、16.88%和62.5%,明显高于HR-HPV阴性患者的12.94%、7.46%、5.22%和14.93%(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关系,进而为调节阴道微生态平衡、阻断宫颈病变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2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无宫颈病变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阴道菌群检测,同时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63.6%,对照组为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念珠菌、线索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PV阳性率分别为76.1%和26.1%,观察组的HPV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显示,HPV感染、乳酸杆菌与微生态失调是导致宫颈病变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宫颈病变患者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主要表现为乳酸杆菌检出率降低,伴随有HPV阳性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及宫颈局部细胞免疫的相关性,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6例HPV感染者, 依据感染病毒类型分为非HR-HPV感染组(n=69)和HR-HPV感染组(n=57), 并纳入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HPV感染类型、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宫颈局部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结果

患者中复合型与单一型HR-HPV感染率分别为15.8%、8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4, P=0.047)。对照组、非HR-HPV感染组和HR-HPV感染组对象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分别为22.0%、34.8%、45.6%, 其中对照组对象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最低(χ2=5.638, P=0.048)。非HR-HPV感染组和HR-HPV感染组患者阴道病原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非HR-HPV感染组和HR-HPV感染组患者宫颈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 < 0.05)。

结论

HPV33、16、18型为HPV感染主要类型, 会加重阴道微生态紊乱程度, 影响局部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患者HPV感染情况和宫颈局部细胞免疫功能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数据, 有利于治疗措施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持续女性阴道微生态状态,为HR-HPV持续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86例HR-HPV持续感染女性为持续感染组,选取同期196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bPR-2014A阴道微生态检测体系评价两组研究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持续感染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以Ⅳ级为主,菌群多样性以Ⅱ-Ⅳ级为主,其中占优势的革兰阳性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短杆菌比例差异不大。对照组女性阴道菌群密集度以Ⅱ-Ⅲ级为主,菌群多样性以Ⅱ-Ⅲ级为主,优势菌以革兰阳性大杆菌为主。酶学监测显示持续感染组患者过氧化氢缺乏率、唾液酸苷酶阳性率、白细胞脂酶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6、23.344、77.241,P=0.036、0.001、0.001)。两组对象Nugent评分、pH构成以及β-葡萄糖醛酸酶阳性率、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5.003、1.027、2.803、0.857,P=0.082、0.311、0.094、0.355)。结论宫颈癌防治过程中对于HR-HPV持续感染的治疗应注重维系阴道微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变化对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影响。 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门诊患者1 529例,进行阴道微生态和宫颈HPV检测,根据筛查结果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应用卡方检验分析阴道微生态变化在HPV阴性组和阳性组之间差异以及对宫颈病变程度的影响。 结果 pH值>4.6、白细胞计数增高、清洁度级别增高、乳杆菌消失、BV和滴虫感染能增加HPV感染(χ2值分别为12.281、17.692、79.999、192.700、48.863和16.758,均P结论 阴道微生态变化能增加HPV感染概率,但与HPV相关性宫颈病变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各种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并同时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及HPV分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8 100例患者中HR-HPV阳性1 990例,占24.57%,HR-HPV阴性6 110例,占75.43%;HR-HPV阳性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及乳杆菌减少与HR-HPV阴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V、乳杆菌减少与HR-HPV感染有关,OR值及95%CI分别为3.129(2.752~4.235)、3.389 (2.943~5.142)。结论 HR-HPV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HR-HPV感染与BV和乳杆菌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以及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732例妇女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行HPV检测、生殖道病原菌检测,判定宫颈病变程度,统计高危型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征,分析高危型HPV感染与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和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732例妇女HPV感染率为44.95%,高危型HPV占85.11%,HPV-16在高危型HPV中占比最高。生殖道常见病原菌中感染率最高的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率为18.99%,存在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感染者高危型HPV的检出率高于未感染者(P0.05),而低危型HPV检出率在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型HPV检出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女性常见生殖道病原菌感染和宫颈病变程度有关,高危型HPV感染率越高,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宫颈高危型HPV HR-HPV感染后的转归进行阴道微生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以探讨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后的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进行机会性宫颈癌筛查女性, 对其中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进行阴道微生态分析并随访, 在排除宫颈病变后, 6~12个月后再次进行HR-HPV检测, 若再次阳性者为持续感染组, 转阴性者为病毒清除组。分析2组的阴道微生态是否存在差异, 并进一步分析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中持续感染组173例, 占59.45%, 平均年龄43.02岁±9.16岁(22~64岁); 病毒清除组118例, 占40.55%, 平均年龄40.26岁±9.00岁(24~66岁)。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1, P=0.839)。2组的阴道微生态分析表明, 病毒持续感染组的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率、乳杆菌异常率、pH值异常率、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15.03%、41.62%、74.41%和22.54%, 这4项指标均大于病毒清除组,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8、14.369、9.585、4.487, P=0.008、<0.001、0.002、0.034)。而2组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滴虫性阴道炎、菌群密集度、多样性、过氧化氢酶、唾液酸苷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等指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杆菌异常、pH值异常是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其OR值分别为2.076(95%CI: 1.156~3.728)、2.121(95%CI: 1.218~3.688)(P<0.05)。

结论

宫颈HR-HPV感染后的转归与细菌性阴道病、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异常及pH值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尤其是乳杆菌异常、pH值异常是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需要重视。同时, 临床工作中可以考虑通过积极治疗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 以利于HR-HPV的清除, 降低宫颈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女性行宫颈锥切术后HPV病毒感染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342例行宫颈锥切术的CINⅡ以上患者(术前HRHPV检测均为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随访HRHPV感染转归分为持续阳性组58例,阴性组284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术后1年阴道微生态检测的情况。 结果 持续阳性组在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及优势菌构成上与阴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711、37.120、25.312,P=0.001、0.05)。 结论 HRHPV的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平衡关系密切,在高级别CIN患者术后应注意纠正阴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宫颈的局部免疫有利于宫颈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液基细胞学(TCT)对1175例妇女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进行初筛,细胞学异常者或TCT正常、HR-HPV DNA阳性且高度怀疑宫颈病变患者进行阴道镜和宫颈多点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宫颈病变.用二代杂交捕获法(hybird captureⅡ,HC-Ⅱ)对所有标本进行高危型HPV DNA的检测,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5例样本中TCT检测结果正常或炎症968例,ASC-US(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62例,ASC-H(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能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39例,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87例,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9例.207例细胞学异常者经阴道镜下多点组织活检证实炎症1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27例,Ⅱ级34例,Ⅲ级19例,浸润癌5例,湿疣6例.HC-Ⅱ法检测HR-HPV DNA发现207例细胞学异常者HPV感染率分别为:正常或炎症17.24%,CIN I 22.22%,CIN Ⅱ32.35%,CIN Ⅲ61.39%,浸润癌100.10%,湿疣30.23%.82例TCT正常、HR-HPV DNA阳性患者病理结果显示炎症67例,CIN Ⅰ 11例,CIN Ⅱ 6例.结论:随着病变的加重,HR-HPV感染率逐渐增高,其感染与宫颈病变级别相关,HR-HPV检测可辅助筛查宫颈病变,与细胞学联合检测为较好的宫颈癌筛查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阴道镜操作对于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 共60例, 在阴道镜检查前及阴道镜检查结束2~3周行阴道微生态检测, 分析患者阴道镜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变化情况。

结果

60例患者阴道镜检查前后均无症状。阴道镜检查前菌群异常者16例, 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13例, 发生率为21.6%;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例, 发生率为0.16%;微生态异常比26.6%。60例患者阴道镜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变化、菌群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真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阴道分泌物pH值在阴道镜检查前后的中位数值均为4.1。检查后, 16例检查前阴道微生态异常的患者中8例改善, 7例无变化, 1例由菌群异常转变为菌群抑制。阴道镜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无变化者44例(73.3%), 微生态好转8例(13.3%), 均发生于BV和菌群异常的患者; 阴道微生态由正常转为异常7例(11.7%)。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均异常但发生变化者1例。

结论

阴道镜检查者菌群异常比例较高, 阴道镜检查后小部分患者有可能新发阴道微生态异常, 建议阴道镜检查前后及时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宫颈癌的患者50例作为宫颈癌组,在我院诊断为宫颈糜烂的患者78例作为宫颈糜烂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以及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Prdx4、Nek2、Fhit、BLCAP)mRNA表达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宫颈癌组患者这两项指标水平高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宫颈癌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Prdx4、Nek2 mRNA表达量高于宫颈糜烂组,Fhit、BLCAP mRNA表达量低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率呈正相关,与癌基因(Prdx4、Nek2)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与抑癌基因(Fhit、BLCAP)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较高,可能与高危型HPV感染及癌细胞增殖旺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阴道微生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取326例本院收治的CIN患者,采集阴道分泌物和宫颈脱落细胞,通过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测阴道微生态状况,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HPV分型检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IN患者HPV感染的因素。

结果

CIN患者HPV阳性共256例,占78.5%,HPV阴性共70例,占21.5%。HPV阳性CIN患者白细胞计数>10个/高倍视野、阴道清洁度Ⅲ-Ⅳ度、VVC阳性、AV阳性、BV阳性、pH值>4.5、白细胞酯酶阳性、过氧化氢阳性占比高于HPV阴性患者,微生态正常者占比低于HPV阴性患者(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VC、BV、微生态正常和pH值为CIN患者HPV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论

CIN患者HPV感染率较高,且感染后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VVC、BV、微生态异常和pH值是CIN患者HPV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阴道微生态失衡患者及时纠正阴道菌群的紊乱,避免或减少其感染HPV及宫颈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6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412例患者进行HPV、阴道微生态检测。分析阴道菌群及微生态结果与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412例患者中HPV阳性有542例,占38.39%,HPV阴性有870例,占61.61%。分别以革兰阳性大杆菌、革兰阴性短杆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为优势菌及无优势菌的患者,HPV感染率分别为34.45%、49.16%、33.33%、39.28%、38.70%,OR值分别为0.654(0.526-0.815)、1.818(1.426-2.318)、1.426(0.515-1.209)、1.039(0.483-2.236)、1.014(0.601-1.711)。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需氧性阴道炎(A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HP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7.49%、1.29%、7.38%、12.54%,P值分别为0.000、0.754、0.570、0.318。结论 HPV感染与革兰阴性短杆菌及BV显著相关,革兰阳性大杆菌与HPV的感染呈负相关,菌群紊乱及BV可能增加HPV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鲁予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2):224-226, 235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改变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周口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绝经后妇女8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的HPV DNA基因分型结果分组,检测研究对象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病原体及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对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PV感染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873例调查对象中有137例(15.7%)HPV感染者。HPV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相比较,清洁度(χ2=20.2,P2=17.8,P2=14.0,P2=15.5,P2=8.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菌群多样性、H2O2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与HPV感染明显相关(均P结论 绝经后HPV感染患者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且HPV感染与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