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通过叶碟饲养的方法, 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LC20处理柑橘全爪螨若螨后,对试验种群当代(F0)和后代(F1、F2代)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甲氰菊酯LC20处理若螨后,当代雌成螨产卵量显著增加;F1、F2代的产卵前期缩短,后代雌性比例增大,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同时,F1和F2代种群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增大,世代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缩短,且F2代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用阿维菌素LC20处理若螨后,当代种群雌成螨产卵量显著下降; F1和F2代的产卵量也显著下降,但后代雌性比例增大,产卵前期显著缩短;F1和F2代的种群rmλ增大,TDt缩短,且F2代比F1代更为明显.总体来看,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亚致死浓度LC20对柑橘全爪螨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甲氰菊酯能够促进当代种群的发展,而阿维菌素对当代种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两种杀螨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柑橘全爪螨对后代种群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对柑橘全爪螨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家鼠种群年龄研究及其对预测预报的意义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关于鼠类种群的研究,国内外有不少报道,它们一般着重于种群内部结构和特征的论述,对用年龄组可作预测种群数量的依据早已引起重视,但这方面的应用尚不多见。 等(1973)用在南克麦罗沃省收集的资料来计算种群内外因子对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lus)5月及7月数量水平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新疆塔西河小家鼠种群年龄研究进行翌年种群数量测报,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的百分比对双季稻区早、晚稻各生育时期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以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化学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施用化肥N(M1)、30%有机肥N(M2)、50%有机肥N(M3)、100%有机肥N(M4)和无N对照(M0)5个不同施肥处理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熵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早稻和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施肥措施均能提高稻田根际土壤MBC、MBN和微生物熵,各施肥处理根际土壤MBC、MBN和微生物熵均随水稻生育期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为最低值;其中,各处理双季稻田根际土壤MBC、MBN、MBC/MBN值和微生物熵一般均表现为M4>M3>M2>M1>M0,M2、M3和M4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M0处理.可见,单独施用化肥措施对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效果有限,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是陆地碳循环与气候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参数。尽管已有大量关于不同类型森林Q10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的研究, 但是对Q10在区域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仍认识不足, 已有结果缺乏一致结论。该研究通过整合已发表论文, 构建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年尺度Q10数据集, 共包含399条记录、5种森林类型(落叶阔叶林(DBF)、落叶针叶林(DNF)、常绿阔叶林(EBF)、常绿针叶林(ENF)、混交林(MF))。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Q10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 1) Q10介于1.09到6.24之间, 平均值(±标准误差)为2.37 (± 0.04), 且在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 2)当考虑所有森林类型时, Q10随纬度、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和土壤全氮含量(TN)的增加而增大, 随经度、年平均气温(MAT)、平均年降水量(MAP)的增加而减小。气候(MATMAP)和土壤(SOCTN)因素间存在相互作用, 共同解释了33%的Q10空间变异, 其中MATSOCQ10空间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3)不同类型森林Q10对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响应存在差异。在DNF中Q10MAP的增加而减小, 而其他类型森林中Q10MAP无显著相关性; 在EBF、DBF、ENF中Q10TN的增加而增大, 但Q10TN的敏感性在EBF中最高, 在ENF中最低。这些结果表明, 尽管Q10有一定的集中分布趋势, 但仍有较大范围的空间变异, 在进行碳收支估算时应注意尺度问题。Q10的主要驱动因素和Q10对环境因素的响应随森林类型而变化, 在气候变化情景下, 不同森林类型间Q10可能发生分异。因此, 未来的碳循环-气候模型还应考虑不同类型森林碳循环关键参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态学报》1958,44(6):687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是陆地碳循环与气候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参数。尽管已有大量关于不同类型森林Q10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的研究, 但是对Q10在区域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仍认识不足, 已有结果缺乏一致结论。该研究通过整合已发表论文, 构建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年尺度Q10数据集, 共包含399条记录、5种森林类型(落叶阔叶林(DBF)、落叶针叶林(DNF)、常绿阔叶林(EBF)、常绿针叶林(ENF)、混交林(MF))。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Q10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 1) Q10介于1.09到6.24之间, 平均值(±标准误差)为2.37 (± 0.04), 且在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 2)当考虑所有森林类型时, Q10随纬度、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和土壤全氮含量(TN)的增加而增大, 随经度、年平均气温(MAT)、平均年降水量(MAP)的增加而减小。气候(MATMAP)和土壤(SOCTN)因素间存在相互作用, 共同解释了33%的Q10空间变异, 其中MATSOCQ10空间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3)不同类型森林Q10对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响应存在差异。在DNF中Q10MAP的增加而减小, 而其他类型森林中Q10MAP无显著相关性; 在EBF、DBF、ENF中Q10TN的增加而增大, 但Q10TN的敏感性在EBF中最高, 在ENF中最低。这些结果表明, 尽管Q10有一定的集中分布趋势, 但仍有较大范围的空间变异, 在进行碳收支估算时应注意尺度问题。Q10的主要驱动因素和Q10对环境因素的响应随森林类型而变化, 在气候变化情景下, 不同森林类型间Q10可能发生分异。因此, 未来的碳循环-气候模型还应考虑不同类型森林碳循环关键参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  相似文献   

6.
滇牡丹自然种群数量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中国西南特有濒危植物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种群数量动态过程。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存活曲线表明: 滇牡丹在株龄3-6 a之间经历了较强的环境筛, 其单株生理寿命为15 a左右, 平均周期为8 a, 种群的净增殖率(R0 = 0.985 7)、内禀增长率(rm = -0.001 7)和周限增长率(λ = 0.998 3)表明其为衰退型种群; 滇牡丹种群存活表现为台阶型曲线(B1型), 分别在6 a和12 a阶段种群消亡率(Kx)较高。Leslie矩阵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 在未来30 a内种群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 大约下降了50%, 其种群数量靠自身根系的萌蘖和种子繁殖共同维持。野生滇牡丹种群数量下降与其自身繁殖特性有关, 但主要原因是人为采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N-甲基-N-亚硝基脲(MNU)被用于水稻(Oryza sativa)受精卵的诱变。通过水稻辽盐6号成熟生殖器官的MNU体内同步处理及后代群体筛查, 确立了水稻两性生殖细胞的MNU诱变方法。与辽盐6号受精卵的MNU处理相比, 各组条件下两性生殖细胞的MNU处理明显使M1群体生长发育的指标降低及M1-M2群体中突变性状的发生率升高。两性生殖细胞在含有1.5 mmol∙L -1 MNU和10 mmol∙L -1 PO4 3-的缓冲液(pH4.8)中处理60分钟, 突变性状发生率是基于受精卵MNU处理的3倍。进一步筛查M3群体, 获得了包含新型植株和籽粒突变体的纯合突变体系列。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两性生殖细胞的MNU诱变可显著提高广谱诱变效率。该技术的应用可为水稻的未知功能基因鉴定和育种所需的各种突变体规模化开发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田怀东 《植物学报》1983,54(5):625-633
N-甲基-N-亚硝基脲(MNU)被用于水稻(Oryza sativa)受精卵的诱变。通过水稻辽盐6号成熟生殖器官的MNU体内同步处理及后代群体筛查, 确立了水稻两性生殖细胞的MNU诱变方法。与辽盐6号受精卵的MNU处理相比, 各组条件下两性生殖细胞的MNU处理明显使M1群体生长发育的指标降低及M1-M2群体中突变性状的发生率升高。两性生殖细胞在含有1.5 mmol?L -1 MNU和10 mmol?L -1 PO4 3-的缓冲液(pH4.8)中处理60分钟, 突变性状发生率是基于受精卵MNU处理的3倍。进一步筛查M3群体, 获得了包含新型植株和籽粒突变体的纯合突变体系列。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两性生殖细胞的MNU诱变可显著提高广谱诱变效率。该技术的应用可为水稻的未知功能基因鉴定和育种所需的各种突变体规模化开发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是我国退化草原上常见的一种毒害草,在一些退化严重的草原上可能形成以狼毒为优势种的群落,严重影响我国天然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狼毒的枝条数将狼毒种群划分成10个龄级(Ⅰ~Ⅹ),研究了坝上地区退化典型草原狼毒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结构动态指数、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及生存分析,量化狼毒种群的生存状况。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狼毒种群年龄结构呈增长型,狼毒幼苗充足但存活率不高;狼毒种群结构呈增长型,但种群发展过程存在波动性,特别是在第Ⅱ、Ⅷ龄级时个体数量会发生骤降,是狼毒种群自身发展的瓶颈时期;狼毒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但生存分析表明狼毒种群具有前期锐减、后期稳定的特点,主要因为Ⅰ或Ⅱ龄级狼毒的死亡密度函数(fx)和危险率(λx)最大。Ⅰ龄级个体充足是狼毒种群在退化典型草原扩张的基础,但幼龄个体的转化率低可能是狼毒种群在草原退化早期无法快速扩张的原因之一。建议在草原退化早期狼毒数量有限时及早介入进行防除。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rDNA ITS序列测定和分析, 比较研究了粉煤灰污染水体(灰湖)与未污染水体(凤鸣湖和汀棠湖)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灰湖萼花臂尾轮虫仅有1个姐妹种, 而两对照湖泊均存在2个姐妹种, 粉煤灰污染使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姐妹种数量减少。就三个湖泊共有的姐妹种I而言, 灰湖轮虫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最低(h= 0.9516), 核苷酸多样性(π = 0.0066)低于汀棠湖(π = 0.0073)却高于凤鸣湖种群(π = 0.0052), 粉煤灰污染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遗传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破坏作用; 凤鸣湖轮虫种群核苷酸多样性最低, 可能是由于水体中晶囊轮虫(Asplanchna)和桡足类动物捕食压力较高以及周围农田污染的联合作用造成的。三湖泊间, 仅汀棠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基因交流值较低(Nm = 1.95), 种群分化指数较高(Fst = 0.11358); 而灰湖与汀棠湖以及灰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基因交流水平较高(Nm均大于4), 种群分化指数较低(Fst分别为0.03535和0.00276)。AMOVA分析显示汀棠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变异所占比例较高, 为12.87%; 而灰湖与汀棠湖以及灰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变异所占比例较低, 分别为3.78%和2.78%。粉煤灰污染水体与未污染水体萼花臂尾轮虫种群间保持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 种群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田野小家鼠种群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关于种群特征的研究,当首推夏武平等(1982)对长爪沙鼠的种群动态及其调节的研究,国内对种群特征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研尚不多见,而该工作对动物种群动态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 小家鼠(Mus musculus L.)的种群特征包括诸多方面,如性比、年龄结构、胎仔数、怀孕率和身体大小等,它们的变化均与一定的种群数量相联系,今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作一些新的探求。  相似文献   

12.
应用根尖压片法对木樨科白蜡属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绒毛白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2,核型公式为:K(2n)=22=20m+2 sm,属于"1A"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2=4L+10M2+8M1。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广布于青海高原,严重危害农、林、牧业。其危害程度,取决于数量,而种群数量的变动又受着年龄组成的影响。研究种群年龄的组成,为灭鼠工作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草场植被影响高原鼠兔密度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重要害鼠之一。它啃食优良牧草(皮南林,1973),挖洞堆土,破坏生草层,是畜牧业生产中的一大害鼠。有关高原鼠兔和草场植被的关系,皮南林(1973)、梁杰荣等(1978)、肖运峰等(1979;1981)已做了一些工作。然而多数作者仅论述了鼠兔危害草场,致使草场退化的一面;而草场植被对高原鼠兔的反作用方面的问题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银柴胡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不同激素对银柴胡细胞生长特性及过氧化氢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4种激素配比的培养液M4(MS+6-BA 1.0 mg·L-1+2,4-D 1.0 mg·L-1+NAA 1.0 mg·L-1)的细胞鲜重、干重,细胞数目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M4处理可有效增强银柴胡细胞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提高氮素利用率;M2(MS+6-BA 1.0mg·L-1+NAA0.5 mg·L-1)处理有利于增强银柴胡细胞过氧化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针叶林带是重要的森林资源储藏地,也是林火发生的重灾区,其自然火和人为火所占比例相当. 气象因子、地形特征、植被条件、人为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人为火发生具有显著影响,国内目前应用空间分析技术对北方针叶林带人为火影响因子的研究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本文基于1974—2009年间人为火的空间地理坐标,结合研究地的气象因子、基础地理信息及矢量化林相图,应用ArcGIS 10.0中的空间分析工具和SPSS 19.0的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影响人为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并建立人为火发生的概率模型. 利用HADCM2模式下研究区域未来气象数据对塔河地区2015年人为火发生情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 距离铁路距离(x1)和平均相对湿度(x2)对研究区域人为火发生具有显著影响,并得到火险概率模型P=1/[1+e-(3.026-0.00011x1-0.047x2)]. 模型校验结果显示,模型的准确度可达到80%.林火发生预测结果表明,塔河地区2015年 4—6月、8月为人为火高发期,其中,4—5月的林火发生概率最高.从火险空间分布来看,高火险主要集中在塔河西部和西南部,铁路线路主要包含在此区域.  相似文献   

17.
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种群密度制约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郭水良  盛海燕 《植物研究》2002,22(2):236-240
本文调查了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种群密度对植株形态参数的影响。统计表明:北美车前营养生长期间,种群密度对形态参数的影响不大,在生殖生长期间,各形态参数受到种群密度较大的制约,单株叶数(Y1)、叶长(Y2)、叶宽(Y3)、鲜重(Y4)、根重(Y5)、花穗数(Y6)、花穗长(Y7)、花数(Y8)、花序重(Y9)和花穗重/营养体(Y10)与种群密度(X)存在如下关系:Y1=22.0428-2.3022lnX、Y2=21.4185+2.183lnX、Y3=4.9934-0.5048lnX、Y4=0.1567+699.574/X、Y5=7.7310X-0.7606、Y6=0.9019+318.886/X、Y7=2.4236+179.425/X、Y8=46.3069+6914.07/X、Y9=0.1382+15.9598/X和Y10=0.047+0.0002X。文章还比较了北美车前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在繁殖期的密度制约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A set of novel heterocyclic ligands (6–27) structurally related to Oxotremorine 2 was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tested at muscarinic receptor subtypes (mAChRs). In the binding experiments at cloned human receptors (hm1–5), compounds 7 and 15 evidenced a remarkable affinity and selectivity for the hm2 subtype. The in vitro functional assays, performed on a selected group of derivatives at M1, M2, and M3 tissue preparations, singled out the 3-butynyloxy-5-methylisoxazole trimethylammonium salt 7 as a potent unselective muscarinic agonist [pEC50: 7.40 (M1), 8.18 (M2), and 8.14 (M3)], whereas its 5-phenyl analogue 12 behaved as a muscarinic antagonist, slightly selective for the M1 subtype [pKB: 6.88 (M1), 5.95 (M2), 5.53 (M3)]. Moreover, the functional data put in evidence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 piperidine ring may generate a functional selectivity, e.g., an M1 antagonist/M2 partial agonist/M3 full agonist profile (compound 21), at varianc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compound 22) which behaved as a muscarinic agonist at all M1–3 receptors, with an appreciable selectivity for the cardiac M2 receptors.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haracterize the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o investigate the cholinergic regulation of endogenous electrically evoked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release from guinea pig cortical slices. Superfusion with the neuronal GABA reuptake inhibitor, SKF89976A (10 μM) caused cortical GABA release to be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5, 10, 20 Hz). Electrically evoked GABA release (10 Hz) was tetrodotoxin-sensitive and Ca2+-dependent and was under GABAB autoreceptor control. Under thes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cetylcholine (0.1–10 μM) and physostigmine (30 μM) decreased the electrically evoked GABA release while the M2 receptor antagonist AFDX-116 (0.01–0.1 μM) counteracted these effects. Similar results were also observed in a cortical synaptosomal preparation stimulated with K+ (10 mM).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an inhibitory cholinergic regulation of electrically evoked GABA release via M2 receptors located on cortical GABAergic termin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