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与光学显微观察有关的技术拟可分为两方面:制样技术和光学显微镜技术.自50年代以来前者一直在不断改进.出现特异组织成份染色、荧光技术、免疫酶标、免疫金银法等新技术,使观察的特异性不断提高.相比之下光学显微镜(以下简称光镜)的基本构造和观察清晰度没有明显改善.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与图象处理技术的引入,传统的光镜已经与庞杂的辅助装置结合起来形成了若干新型的光学显微系统.特别是光源与显示部份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成象清晰度,甚至可对小于光镜理论分辨力的亚细胞结构进行动态观察,从而弥补了光镜分辨力低与电镜只能观察静态标本的不足.这为进一步从亚细胞和分子水平将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仅就有关进展做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3.
4.
供光学显微镜观察的花粉样品制备的一种简单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制备供光学显微镜观察的花粉样品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形态室孢粉组 ,1 960 )不但程序复杂 ,而且不同种类的花粉容易混杂。最近 ,我们在进行山茶属(Camellia)花粉形态的系统研究中总结出一种制备供光镜观察的花粉材料的简单方法 ,现将其过程介绍如下 :( 1 )从标本或新鲜植株上取下花药 ,用冰醋酸浸软后 ,置洁净的凹玻片 (单凹玻片 )上 ,于解剖镜下将花药打开 ,滴上 95%酒精将花粉洗出。( 2 )滴上预先配制好的分解液 (醋酸酐 9份和浓硫酸 1份 ) ,于室温下或 50℃恒温箱里放置 5min(具体温度和时间因花粉种类而异 ) …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实验时,学生经常会盲目观察,费时误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利用手机拍摄显微镜镜下视野,对学生观察实验进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的光学层析特性,并给出了探测器的针孔大小,聚焦物镜数值孔径与光学层析的关系,最后还给出了利用光学层技术发现的一种寄生虫新的形态结构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8.
9.
通过一些与NikonYS100普通光学显微镜有关的题目,帮助医学生熟悉、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实验用鱼为全长35.5~40.0 cm的野生鲻(Mugil cephalus),采用石蜡切片以及透射电镜技术对鲻的嗅囊以及嗅板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鲻的嗅觉器官由左右两个呈扁平椭球形嗅囊构成,分别由前后两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嗅囊长径与眼径之比为0.80,长径与短径之比为2.09。嗅囊的嗅轴左右两边分别有垂直于嗅轴并向上倾斜排列整齐的18~25个披针形嗅板,只有初级嗅板未见次级嗅板。嗅板由中央髓和两侧的嗅上皮两部分构成,中央髓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组成。嗅上皮又分为感觉区和非感觉区,感觉区位于嗅板的内侧,具有发达纤毛,呈连续分布状态,非感觉区位于嗅板边缘,细胞纤毛较少。通过光镜和电镜的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嗅上皮细胞大致可分为5类:基细胞、支持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和柱状细胞。文章讨论了鲻的感官活动类型。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扫描电镜对复合品种冀谷11号的穗分化进行了系统观察,比较了夏谷和春谷穗分化的异同。提出了谷子穗分化划分为穗分化前期、生长锥伸长期、枝梗分化期、小穗和刚毛分化期以及小花分化期共5个时期,就谷子刚毛起源穗分化与栽培育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松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10种松树的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并进行比铰,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单维管束松类的五针松的红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为代表,包括华山松和西伯利亚红松;另一是以双维管束松类的云南松疱锈病菌(C. flaccidum)为代表,包括樟子松、油松、赤松、马尾松、黄山松、思茅松等。孢子表面突起的形状及环纹层次是识别这两种锈疱子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10种松树的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并进行比铰,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单维管束松类的五针松的红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为代表,包括华山松和西伯利亚红松;另一是以双维管束松类的云南松疱锈病菌(C. flaccidum)为代表,包括樟子松、油松、赤松、马尾松、黄山松、思茅松等。孢子表面突起的形状及环纹层次是识别这两种锈疱子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菟丝子属植物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用扫描电镜(SEM)对国产菟丝子属(Cuscuta L.)1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具3沟萌发孔的花粉为本属基本类型。根据萌发孔的数目,外壁纹饰等特征,该属花粉可划分为三个类型:(1)具3沟,外壁具穿孔,表面散生小刺状突起;(2)具3—5沟,外壁具网状纹饰,网脊上散生小刺状突起;(3)具3—6沟,外壁具小刺状突起,穿孔偶见。本文观察结果与刘炳仑等曾报道过光学显微镜(LM)下的结果不完全一致。最后,对菟丝子属的花粉形态的演化趋势以及属内亚属间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几种金花茶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我国广西原产的10种和3变种金花茶的花粉形态。其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拟网纹饰:东兴金花茶、武鸣金花茶、(坛洛)金花茶、小果金花茶和陇瑞(玫瑰)金花茶。二、穴状纹饰:毛籽金花荼、(防城)金花茶和毛瓣金花茶。三、突起纹饰:小花金花茶、显脉金花茶,大样(?)岗金花茶、平果金花茶和山墟金花茶。在各个种及变种之间,花粉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稻虱缨小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稻虱缨小蜂触角上共观察到毛形感器(Ⅰ,Ⅱ型)、板状感器、捧状感器、剑状感器和蒲姆氏鬃感器等五种感器.而雄性触角上则缺少毛形感器Ⅱ型和棒状感器。各类感器的数量和分布在两性间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活体标本、连续切片、全封标本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子胞蚴体内尾蚴发育期的形态。日本血吸虫尾蚴发育分为五期,即胚细胞期、胚球期、尾蚴雏体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与曼氏血吸虫尾蚴发育进行比较,日本血吸虫尾蚴在胚球期无极化现象;尾蚴雏体期的尾芽形态多非圆球形,尾叉形成较早。钻腺及焰细胞均在此期发生,较曼氏血吸虫尾蚴早。除了上述头器、头腺、钻腺、焰细胞及消化器官进一步发育外,体内散在胚细胞结集为生殖始基,体表感觉乳突分化与体尾肌细胞的发育,尾蚴从成熟前期过渡到成熟期。 电镜首次原位观察尾蚴发育在子胞蚴育腔内的自然状态。尽管偶尔可见到胞蚴体壁与胚元之间某些结构联系,但大部份的胚元各自独立混杂在育腔之中。此外尚注意到尾蚴体棘发生在成熟前期,但其密度较成熟尾蚴小,而其大小却比成熟尾蚴的大。尾蚴头器上感觉乳突和围褶可能先于内部腺体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