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泥盆纪早期,距今约四亿年前后,硬骨鱼类已分化为两大类群:一群为肉鳍鱼类——它们的偶鳍为肉质型,可能还有肺,这一类群包括总鳍鱼类和肺鱼类;另一类群为辐鳍鱼类——包括现今还生存的大部分硬骨鱼类。肉鳍鱼类绝大部分已绝灭,仅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保存了三个肺鱼属,在印度洋科摩罗群岛附近的深海中,保存了一个总鳍鱼类分支的后裔——矛尾鱼(拉蒂曼鱼)。鱼类是早期的脊椎动物,陆生脊椎动物是从具有肺及肉质偶鳍的鱼类进化来的,从水中生活的鱼类进化到陆地生活的四足类,涉及复  相似文献   

2.
肺鱼的夏眠     
生活在半年没有水的地方的鱼,是我们不可思议的事,在中学的教本上,讲到两棲类是由鱼类进化的,提出古代总鳍类的鱼为例。现在我想把肺鱼夏眠的事情提出来谈谈,正可说明这些进化的事例,也算是补充教材的参考资料。原来,这种肺鱼在三亿年前是很繁荣的生物,到了中生代,它就绝灭了,它们已与现在活着的数种肺鱼有所不同,因为现在这些种类的肺鱼是已退化了的,它们仅仅存在着原始的类型,但是这些种类中同两棲类的特征还是有密切的连系。现在所知道的肺鱼有二个亚目,一目是Dipteri它  相似文献   

3.
四足类是从叶状鳍鱼类(Lobe-finnedfishes,即肉鳍鱼类)进化而来的观点已得到人们普遍的承认,这是比较形态学和进化形态学的一大成就。但一个多世纪以来却一直不能确定叶状鳍鱼类(包括三个类群,即绝灭的扇鳍鱼、空棘鱼和肺鱼)中的哪一类更接近四足类,这为深入研究脊椎动物如何从水生过渡到陆生这一问题带来障碍。八十年代以前,这一问题主要是古生物学家研究和讨论的课题。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已绝灭的扇鳍鱼类(r…distian)是四足类的祖先(Jarvik1980等)。大约在50年前,拉蒂迈鱼江atimer山,又称矛尾鱼)被发现,这一代表已绝灭…  相似文献   

4.
从鳍到手     
鳍是鱼的运动器官,手是人的劳动器官。鳍与手从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看,好象是毫无共同之处的两种结构。但是从动物进化的角度上分析,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鳍就没有手,手是从鳍进化来的。根据古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的材料,告诉我们: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爬行类,再从爬行类进化到鸟类和哺乳类。所以它们四肢骨骼的构遣,基本上也是相同的。当然,其进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鱼是怎样上陆的两栖类是从古代鱼类进化来的,进化时的亲缘关系很近,但为什么现在两栖类的四肢骨与鱼类的鳍骨差得这么远呢?这就决定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了。水的密度大,能托着鱼的身体,鱼鳍只是起到船桨的作用,是单支点不能做局部运动。如果上陆以后仍保留着这种单支点的结构,岂不象人踩高跷一样,又怎能爬山、上  相似文献   

5.
肺的出现比鳔早。古硬骨鱼类中的古鳕类演化为现代的硬骨鱼类,出于浮力调节的需要,肺演化为鳔,之后部分鱼类的鳔又演化出其他的功能。由古总鳍鱼类进化产生两栖类,肺的结构逐步进化,成为现代陆生脊椎动物发达的气呼吸器官。  相似文献   

6.
接下去的另一个展厅是古生代和三叠纪各门类的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第一个展品柜中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展品介绍苏联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展品是上个世纪考察队采集的化石标本,研究人员的肖像和出版的古代脊椎动物的首批著作。展厅里陈列有古代无颌类的稀有标本,这些化石发现于波罗的海附近和俄罗斯地台北部。还有已绝灭的各种真骨鱼类的代表,其中包括总鳍鱼类——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展品中有古两栖类——迷齿类(从前称之为坚头类)和蛙类。有个展品柜中展出一块岩石,其中保存有大量圆盘蜥——在骨骼构造上很象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的两栖类,它们生活在水中,而且象现生两栖类幼态时一样用鳃呼吸。早在石炭纪中期就出现了原始爬行动物,当时陆上的脊椎动物还只有两  相似文献   

7.
过去的研究认为在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曾发生了两次基因组复制.而最近的系统发生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出辐鳍鱼还发生了第3次基因组复制,即鱼类特异的基因组复制(The fish-specific genome dupli-cation).目前,基因组复制是生物进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硬骨鱼是世界上现存鱼类中最多的一类,由多于现存脊椎动物半数的物种组成,在形态和生理适应类型上表现了明显的差异.硬骨鱼在进化上的成功和惊人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与它们的基因组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据国际古生物协会核心期刊Lethaia 1992第25卷报道,1992年3月19日夜,俄国科学院古生物博物馆被盗,共丢失三叠纪迷齿类两栖动物化石头盖骨15个,警方已开始进行调查。这些标本为A.P.Bystrow和I.A.Elremov以及S.N.Getmanov描述过的模式标本,其中Benthosuchua sushkni和B.bysirovi两块标本更是珍贵的全型标本。它们均以保存精美而被视为稀世瑰宝。该动物是一类原始的,具有尾和迷齿,头骨构造坚固的早期两栖类动物,最早出现于晚泥盆世,距今约3亿多年,体长约1米,头骨长约20厘米。身体表面具细小的鳞片,身体后部拖一条鱼形的尾鳍。头骨结构、牙齿的特征、脊椎形态等与总鳍鱼很相似,但它有四肢,脊椎上长出了关节突。A.P.Bystrow和l.A.Elremov,1940年在他们的文章中指出:Benthosuchua属及其分子具一脊柱的新块锥结构的发现,揭  相似文献   

9.
正据《科学通报》最新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我国云南发现了两亿四千四百万年前一种新的鱼化石,命名为光泽肋鳞鱼。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卵胎生新鳍鱼物种。光泽肋鳞鱼的发现为研究新鳍鱼类的早期演化和繁殖方式提供了重要信息。据介绍,新鳍鱼类是辐鳍鱼亚纲最大的演化支系,几乎分布于地球上各种水环境。除了多鳍鱼和鲟鱼,其它所有的现生辐鳍鱼类都属于新鳍鱼类。新鳍鱼类  相似文献   

10.
热带海洋中生活着五彩缤纷的鱼类,这些“艳装丽人”中大多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绝技”——性变,即雌雄性别互变。经过性变之后,鱼的体色和体态也随之改变,以致早期的鱼类分类学家把同一种鱼的雌雄个体误认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种。雌变雄,独占授精权由雌变雄的现象称为雌性先熟。生活在珊瑚礁区的许多鱼类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性变的,如隆头鱼、红(鱼旨)、闺秀鱼、刺鳍鱼、鹦嘴鱼、金鳍锯鳃石鲈、红鲷等。由雄性变为雌性称为雄性先熟,较罕见,大西洋鲷就属此类型。生活在加勒比海珊瑚礁区的隆头鱼家族,有两类成员:一类出生时是雌性,体色黄黑,过了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1.
江苏泗洪松林庄、双沟和郑集早中新世(山旺期,约与欧洲新第三纪陆相哺乳动物分带MN4相当)的新种泗洪跳兔Alloptoxsihongensissp.nov.是迄今为止该属中出现最早、个体最小的种。该种已有较明显的形态分化。主要表现在p3上。p3在形态和大小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美个体较大,珐琅质厚度分化较明显,个别p3的下后尖前端已呈圆钝的角状,具有两个前外沟。第二类个体较小,珐琅质厚度分化较差,下后尖前端浑圆,仅具一个前外沟。由于对Alloptox的系统进化尚无足够的了解,现将其作为同一个种处理。根据上下齿列尤其是p3的形态分析,推测Alloptox可能由晚渐新世的Sinolagomysulungurensis或与其相近的鼠兔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三叠纪鱼类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三叠纪鱼类在中国分布广泛。与当时“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一致,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北方大陆的河湖相盆地,但也见于扬子板块与北方大陆碰撞后的四川盆地;海生鱼类则主要分布于华南和喜马拉雅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鄂尔多斯盆地已知的三叠纪鱼类中,多数为海生类型或与海生鱼类密切相关。中国的淡水三叠纪鱼群主要由原始辐鳍鱼类组成,它们与西伯利亚和中亚的鱼群最为相近,但也有与劳业大陆其他地区及冈瓦纳大陆的鱼类相似的属种。海生鱼群则以“亚全骨鱼类”为主,并包含鲱亚部的进步类群和真骨鱼类的基干类型。华南扬子区拉丁至卡尼早期的鱼群远较早三叠世的鱼群丰富,且这一时期的鱼群与西特提斯同期的鱼群关系已极为密切,约有1/3的种类可归入相同的属。华南中下扬子区很可能是部分后来繁盛于特提斯区的三叠纪鱼类的发源地,如龙鱼类。中国的三叠纪鱼类虽然十分丰富,但大多已知鱼类仅限于零星发现和初步报道,因而仍有待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皖南晚侏罗世的弓鳍鱼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0年秋,我所安徽野外工作队在皖南屯溪、歙县一带调查中生代后期脊椎动物化石时,从歙县岩寺附近的“岩塘组”中采集到一批鱼化石。在歙县地区,岩塘组主要为一套黄绿色的砂页岩沉积,厚约81米,鱼化石产于上部页岩中;本组与上覆红层“桂林组”(K_I)呈不整合接触,与其下的火山岩系“石岭组”(J_3)呈假整合接触。关于岩塘组的时代,各家意见不一,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过去在该层位中发现的化石较少,至于鱼化石则过去还未有过发现。此次采获的鱼化石较多,保存较好,经笔者鉴定,除绝大多数是属于和狼鳍鱼类很相近的原始真骨鱼类外,还有两块标本是属于弓鳍鱼目中的中华弓鳍鱼科(Sina-miidae)。这一新发现,不但有助于对中华弓鳍鱼的地理分布有进一步了解,而且大大丰富了我国东南部和华北地区中生代后期地层对比的依据。本文仅就中华弓鳍鱼化石加以记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方法动物学家对於鱼类中的总鳍鱼与肺鱼发生很大兴趣,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种类极端地稀少,另一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能够提供出关於水棲脊椎动物如何进化到陸棲的一些線索。当然这样的问题是必须结合两楼类动物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鱼类特异的基因组复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莉  汪洋  桂建芳 《动物学研究》2006,27(5):525-532
辐鳍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其基因组大小不等。过去的观点认为,在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曾发生了两次基因组复制。近期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资料进一步提出,在大约350百万年,辐鳍鱼还发生了第三次基因组复制,即鱼类特异的基因组复制(fish-specificgenomeduplication,FSGD),且发生的时间正处在“物种极度丰富”的硬骨鱼谱系(真骨总目)和“物种贫乏”的谱系(辐鳍鱼纲基部的类群)出现分歧的时间点,表明FSGD与硬骨鱼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有关。进一步开展鱼类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将进一步验证FSGD这一假说。  相似文献   

16.
爬行动物的起源说在初中动物学教科书中讲到爬行动物的起源时说“由古代的两栖动物进化成为古代的爬行动物”,究竟是哪一类古代的两栖动物进化到古代的爬行动物呢?目前众说纷纭。过去相当一个时期,人们把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二叠纪早期(距今约两亿七千万年)地层中发现的一种四足动物蜥螈(Seymouria)当作爬行动物的祖先,因为它的头骨上还保留着两栖动物的上颞骨和间颞骨,还具有耳缺;镫骨的位置也是两栖动物型的;而且在上颚、下颚的边缘也还有迷齿  相似文献   

17.
周莉  汪洋  桂建芳 《动物学研究》2006,27(5):525-532
辐鳍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其基因组大小不等。过去的观点认为,在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曾发生了两次基因组复制。近期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资料进一步提出,在大约350百万年,辐鳍鱼还发生了第三次基因组复制,即鱼类特异的基因组复制(fishspecific genome duplication,FSGD),且发生的时间正处在“物种极度丰富”的硬骨鱼谱系(真骨总目)和“物种贫乏”的谱系(辐鳍鱼纲基部的类群)出现分歧的时间点,表明FSGD与硬骨鱼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有关。进一步开展鱼类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将进一步验证FSGD这一假说。  相似文献   

18.
2018年8月27日,在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期间,采集到1尾小型鳅类标本,经详细的形态比较,鉴定为后鳍薄鳅Leptobotia posterodorsalis,该鳅仅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珠江水系(陈景星,蓝家湖,1992;张春光,赵亚辉,2016),其他水域未见报道。因此,本次发现不仅是湖南省鱼类新记录,同时也是首次在长江水系的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小拉的故事     
卢静 《化石》2006,(1):33-36
故事背景:拉蒂玛鱼(Coelacanth),是在四亿年前就已经存在的一种古老鱼类,当它在海底漫游了一亿年之后,印度洋才出现。它本该在八千万年前与恐龙一并消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却从那场大劫难中成功逃脱,并且生活到了今天。我们知道,所有的四足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包括我们人类)都是从鱼类进化来的,古生物学家通过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证据得出这样的结论:四足类的祖先应该是由硬骨鱼类肉鳍鱼亚纲中的某一支进化而来(其实就这一点,古生物学家之间还存在着分歧:一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是从肉鳍鱼亚纲的总鳍鱼目进化而来;另一部分则认为肉鳍鱼亚纲的肺鱼目才是四足类的正宗祖先)。不管怎么样,拉蒂玛鱼藉着它“出色的”外表:四条长得像极了四足类四肢的鱼鳍,还有一条像小狗一样的“尾巴”———向人们暗示着它与第一条登上陆地的鱼之间亲密的关系。尽管拉蒂玛鱼离登上陆地还差那么少许,但是人们还是可以从它的身上看到当年那条陆地开拓者的影子———因为活化石拉蒂玛鱼,今天依然保留着它四亿年前的模样,几乎没有一点变化。它来自亘古,生活在深邃的海底,悄无声息的见证这海中、陆上生命的发展、繁盛、衰亡,谁也不知道在过去的四亿年间它都经历了些什么,也没有人会知道在以后的岁月中它还将经历些什么……如此古老而又神秘的拉蒂玛鱼,愿它继续畅游深海四亿年!  相似文献   

20.
<正> 1984年作者在整理人民来信时发现一件很有趣的标本.从它的特殊形态特征和表面覆盖有发亮的整列层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它是属于总鳍鱼类的.经过细心的修理和进一步观察,认为属于Heimenia.标本记述材料一件保存不完整的鳞片.化石编号V7143.时代与产地云南鲁甸德红,中泥盆统海口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