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成年哺乳动物海马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可生成新的神经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许多脊椎动物 ,包括人的一生中 ,大脑海马齿状回都会不断生成新的神经元。这些新神经元的前体存在于海马齿状回的亚颗粒层。过去从对成年哺乳动物海马组织的培养中发现 ,干细胞能自我更新并且能生成新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但它们的原始前体细胞尚不清楚 ,研究发现亚颗粒层细胞———一种具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免疫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或在用化学方法去除活跃的分裂细胞之后 ,可分裂和生成新的神经元。我们也对一定数量小的电子致密亚颗粒层细胞 (称之为D细胞 )进行了研究 ,发现它们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 ,在新…  相似文献   

2.
无脊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除脊椎动物以外所有动物类群的总称,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Barnesetal.,1988;Ruppert&Barnes,1994)。无脊椎动物的门类繁多,即使不算原生动物(原生生物界中的1个亚界,或根据有的分类系统它涉及3个界),亦大约有35个门之多,而脊椎动物只是脊索动物门中的1个亚门(Song&Zhou,2002)。无脊椎动物的现生种类,已知约为120万种,远远多于只有约4.8万多种的脊椎动物。更因为它们的形态极其多样,故其生殖和发育的模式自然远比我们在脊椎动物所见到的为多。从低等到高等,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在细胞数目(单细胞到多细胞,在这里我们把…  相似文献   

3.
陕西蓝田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蓝田地区”(包括蓝田、临潼、渭南、长安、华县以及西安市等邻接的地带)的第四系,不仅发育好,时代全,而且成因类型也多样复杂。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考察队(以下简称蓝田考察队)最近的分层,共包括七个地层单元的堆积物,其中有六个地层单元中含脊椎动物化石。蓝田考察队经过三年来的调查与发掘,发现了35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采集了相当数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1964年协作单位采  相似文献   

4.
为了及时掌握中国脊椎动物新增物种情况, 本文系统检索和整理了2020年发表的分类学文献, 汇总结果表明: 2020年中国脊椎动物共新增109种, 其中新物种100种, 国家级新记录种9种。包括鱼类新种24种、两栖类新种41种和新记录4种、爬行类新种30种和新记录4种、鸟类新种1种、哺乳类新种4种和新记录1种。上述新增物种中有92种描述报道时应用了分子遗传学证据, 占新增物种数量的84.4%。在新增脊椎动物物种中, 两栖类集中于无尾目、爬行类全部属于有鳞目, 分别有43种和34种, 其累计占比超新增物种总数的70%。在云南、西藏、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发现新物种数量较多, 均有10种及以上, 累计占比超新增物种总数的60%。绝大部分物种为中国学者发表, 绝大多数论文发表于英文期刊。总结数据提示今后需持续加强我国低等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 重视运用分子系统学技术进行物种识别。  相似文献   

5.
H.H.Ross和John D.Unzicker于1977年将纹石蛾属Branta组的种类建立一个新亚属——侧枝纹石蛾亚属Ceratopsyche,并移入Symphitopsyche属。A.Nielsen(1981)进一步将其提升为属。而P.W.Schefter等(1986)认为仍作为纹石蛾属的亚属较为适当。此亚属均分布于北半球,其中新北区30种,印度——马来区3种,古北区35种。中国目前已知9种,本文又发现9新种和3新记录种。中国种类的雄成虫检索表和新种、新记录种的描述如后。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调查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为确定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的物种数量,通过对湖北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本底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和资料,对兴山地区陆生脊椎动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和汇总。实地调查主要采用样线法、访问调查法等针对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分布进行调查。同时,根据近年来国内外陆生脊椎动物类群分类系统的研究结果,确定了各物种有效性和分类归属。湖北兴山县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7目105科477种,分别占湖北省和全国陆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66.71%和16.37%。其中,灰腹绿蛇(Rhadinophis frenatus)、火冠雀(Cephalopyrus flammiceps)、黄额鸦雀(Suthora fulvifrons)、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kake)、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和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是我们近期调查中发现的6种湖北省新记录物种。从动物地理区划分布上来看,兴山县境内东洋区动物占有主导优势,古北界与东洋界物种在此区域汇集交融,其中东洋界分布...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2020年中国双翅目分类研究的进展以及分类学者们对双翅目分类的科学贡献, 并对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的种类、分布地、发表期刊以及发表新分类单元数量的学者进行了统计。基于统计得到的中国双翅目标本2020年发表的3新属113新种, 本研究发现果蝇科(Drosophilidae) (31新种)、缟蝇科(Lauxaniidae) (17新种)和摇蚊科(Chironomidae) (17新种)新分类单元最多; 云南(43新种)、西藏(19新种或新属)和四川(17新种或新属)发现的新分类单元最多; 发表新分类单元最多的期刊为ZooKeys (30新种或新属)、Zootaxa (27新种或新属) 和《昆虫分类学报》(22新种或新属); 发表新分类单元最多的双翅目学者分别为华南农业大学陈宏伟团队、中国农业大学杨定团队和南开大学王新华团队。  相似文献   

8.
细胞色素P450(CYP)对有机体的生存至关重要。CYP2D亚家族是CYP超家族的一个成员,在哺乳类、鸟类和两栖类都有发现,该亚家族因能对临床上很多药物进行代谢而得到广泛关注。由于在人类药品氧化Ⅰ相起重要催化作用,CYP2D亚家族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哺乳动物中的模式种,而在其他脊椎动物中研究比较少。本研究从CYP2D亚家族基因在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其他动物)中的进化研究,以及不同动物CYP2D基因与人类CYP2D基因的同源性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脊翅蝗属 Eclipophleps Tarb.自1927年被记述以后,现已知11种2亚种。它们分布在我国甘肃兰州(1种)以及蒙古西半部(8种2亚种)和苏联的哈萨克斯坦(2种)。 笔者在整理以在所采新疆蝗虫标本时,又发现了此属的1个新种。后在1978年又到此新种的模式产地(东天山林带以上的高山、亚高山草甸)进行采集和观察,发现此新种在此区域内还是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潜山盆地中古新统望虎墩组上段的两件保存较好的(犭亚)兽类化石,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新属种:古井曙(犭亚)(新属、新种)(Eosigale gujingensis gen. et sp. nov.)和余氏棋盘兽(新属、新种)(Qipania yui gen. et sp. nov.)。在分析(犭亚)兽科各属及相关类群特征的基础上,重新厘订了(犭亚)兽科的涵义,探讨了(犭亚)兽类与亚洲其他古老真兽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认为(犭亚)兽科和假古猬科的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伪卷绵蚜属的研究,发现1新亚属,即卵伪卷绵亚属Oothecabius;7新种,即北京伪卷绵蚜Thecabius(Thecabius)bei jingensis Zhang, sp. nov. ;吸杨伪卷绵蚜T. (T. )populisuctus Zhang, sp. nov. ;短毛伪卷绵蚜T.(Oothecabius)brach ychaetus Zhang, sp. nov. ;南京伪卷绵蚜T. (O. )nan jingensis Zhang, sp. nov, ;次生伪卷绵蚜T. (O. )sequelus Zhang, sp. nov. ;峨眉伪卷绵蚜T. (Parathecabius)emeianus Zhang, Sp. nov. ;钟伪卷绵蚜T. (P. )Zhongi Zhang, sp. nov. 。1新亚种,即东方伪卷绵蚜岷亚种T. (T. )orientalis minensis Zhang, ssp. nov. 。对该属与近缘属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给出亚属及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12.
A collection of polychaetes made by the author in December 1961 and April 1962 from a number of places on the coast of Ceylon was examined. Seven new species and one new subspecies are described and sixteen species are recorded new to the fauna of Ceylon. The holotypes and lectotypes have been deposited in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缓步动物门一新亚种及两新纪录种记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我国缓步动物门1新亚种Diphascon(Adropion)scoticum qinlingensis subsp.nov.和中国2新纪录Rictersius coronifer ( Richters, 1903) (Eutardigrada, Macrobiotidae)和 Diphascon scoticum Murray, 1905 (Eutardigrada, Hypsibiidae).新亚种主要以爪的主枝基部极度收缩区别于世界其他产地的标本(指名亚种).新亚种和新纪录均采自秦岭山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栓翅芹属一新亚种--新疆栓翅芹, 并对该亚种和双生隐盘芹叶片作了黄酮体成分分析, 前者含槲皮素-3-鼠李糖甙, 后者含一种芹菜素碳甙。依据营养体形态和果实结构的相似性, 作者同意广义栓翅芹属的观点, 即将绵果芹属的部分种和隐盘芹属并入栓翅芹属。至此我国栓翅芹属计有4种, 而无绵果芹属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the genus Thecabius Koch from China, including 3 subgenera, 9 species and 1 subspecies, among them 1 subgenus, 7 species and 1 subspecies are new to science. The key to the Chinese species of Thecabius is given. At the same time, we discuss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cabius and other closely related genera. The specimens studied including the types are deposited in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 Academia Sinica.  相似文献   

17.
The speciments described in the present paper were collected from Hezhou, Huanglong and Chuanshan Formations in Jiangsu and Anhui. They belong to 17 genera (including 1 new genus) and 24 new species or subspecies, together with a new species from the lowermost part of the Chihsia Formation in Jiangsu.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tetracorals, the Huanglong Formation (Moscovian) and the Chuanshan Formation (Sphaeroschwagerina Zone) at Dushan of Guangde, Anhui may be divided into four assemblage zones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动植物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静  冯兆忠 《生物多样性》2000,8(2):227-232
甘肃地处中国的中部偏北,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 藏高原的交汇处,是我另唯一横跨三大自然区的 分。全省的动植物资源极春丰富。据不完全调查,共有脊椎动物924种和亚种,占国内4865种19.01%,种子植物3867种,占国内30000种的12.9%。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乱捕滥猎,使动植物相断消失,许多国家级保护的动植物成为濒危物种。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5项持续利用的对策:1)加  相似文献   

19.
首次报道我国贵州距水虻属Allognosta 4个种(包括3新种或亚种),即背斑距水虻A.dorsalis sp.nov.,梵净山距水虻A.fanjingshana sp.nov.,斑胸距水虻A.maculipleura Frey 和黑腿距水虻Allognosta flavofemoralis nigrifemur sub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中国鳞刺蛾属订正(鳞翅目,刺蛾科)(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系统研究,发现我国的鳞刺蛾并不是一直被称为的眼鳞刺蛾Squamosa ocellata(Moore),共有2种和1亚种.首次报道了姹鳞刺蛾S.chalcites Orhant在我国有分布,描述了1新种,短爪鳞刺蛾S.brevisunca和1新亚种,云南亚种S.brevisunca yunnanensis.本文还描述了云南亚种的茧和老熟幼虫形态,编制了分种和亚种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彩色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