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化螟虫的分布北限有很多的说法,三化螟虫不像二化螟那样耐低温,凡是在1—2月间的平均温度在3.5℃以下的地区三化螟就难以生长,此其一。在1956年稻螟预测预报技术总结里曾提到三化螟随着水稻的向北扩种逐渐北移,但到目前为止仅是接近北纬34°的皖北宿县和涡阳等地有三化螟发现。以上二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文献摘要     
八木诚政(Yagi,N.)1955.三化螟在早日本未来分布的预测。应用昆虫11(3):87—90,9参考资料。 木下周太氏(Kinoshita)及作者本人过去曾指出,三化螟(Shoenobius incertellus Walk.)在日本分布区域的北限,为年最低温-3.5℃的等温线。此温度与三化螟幼虫在稻田中越冬时,体液冰冻所须低温相符合。 最近发现三化螟的分布扩展至正常分布区以外的较冷地区,使作者回忆起在1930年发现的特殊抗寒个  相似文献   

3.
纵瑞文 《化石》2011,(2):17-22
安徽北部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南端,南临淮河、东接江苏、西与河南毗邻、北与山东接壤,区内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为20-40米,仅在东北部分布着海拔50-300米的剥蚀丘陵和残丘。在这些丘陵地带出露着大量的下古生界地层,尤其是在淮北、萧县、宿县一带广泛分布。由于岩溶作用,这些下古生界灰岩中发育着众多大小不等的岩溶洞穴或裂隙  相似文献   

4.
为害水稻的螟虫主要的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两种。这两种螟虫的分布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浙省东部多种双季稻和早中稻,春耕期比较早,所有绿肥田都在谷雨前後於三化螟蛾尚未发生前就进行翻耕灌水,故对三化螟虫起了极大的消灭作用。二化螟虫的越冬处所不仅局限於稻根里,有的年份在稻草内越冬的比稻根中还多,此外在菱白和杂草中越冬的也不  相似文献   

5.
<正> 水稻螟虫(包括二、三化螟和大螟)幼虫的单一种群或混合种群和螟害株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有:三化螟(尹汝湛等,1954),大螟(李火苟,1983),大螟、二化螟(金翠霞等,1985),二、三化螟(陈东等,1985)。笔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将螟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杀虫药剂的应用对  相似文献   

6.
冬耕冬种,对防治三化螟有很大的功效,但限於客观条件,不能全部做到冬耕冬种,同时少数田地仅冬耕冬种,亦不能完全消灭螟灾。但春季耕沤稻田是农村普遍要做的,三化螟在春耕灌水後,是否会羽化成虫呢?假若春季耕沤能消灭三化螟,则今後  相似文献   

7.
<正>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的分布遍及全球,冬季无滞育现象,在适宜条件下能继续生长和繁殖,这已被大量事实所证实。而小地老虎的越冬地区和远距离迁飞问题正在各地广泛开展研究。Onyango(1975)在“小地老虎的季节分布和迁移”一文中对全球的发生和分布做了分析,指出它在一定季节中的分布有北限和南限,其中10—12月份的北限在20°N的海口市;3月份在31°N的杭州;4月份在38°N的汉城和44°N的北海道。虽然他指出的情况与实际不完全相符,但是季节迁移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安徽宿县上寒武统凤山组头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报道安徽北部宿县夹沟一带,上寒武统凤山组的头足类化石新材料,并试对凤山期头足类的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野外期间,得到安徽区测队金运发、韩立刚的帮助;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俊明,在沉积相等方面,与笔者进行讨论并提出重要的建议,张福田摄制图影,周其义清绘插图,均此致谢.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了水稻三化螟白穗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为该虫害的监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选取9块水稻田逐丛调查资料,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 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Taytor幂法则,研究三化螟白穗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三化螟白穗在水稻田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度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此基础上,采用Iwao法确定了三化螟白穗的田间最适理论抽样公式;田间调查时,可用白穗丛率估计白穗种群密度,其公式为■.所建立的理论抽样公式和简易估计公式可在三化螟白穗调查、监测预报和科学防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962—1963年,在湘南、湖中、湘东和湘西等山区调查,得知湖南省水稻三化螟垂直分布最高为海拔1,025米。但不同山系的最高分布不一,一般都止于海拔800米以下。气候因素是影响垂直分布的主导因素。 从湖南省三化螟的平面分布看来,它的踪迹遍及全省,但根据它们的发生动态,可划分为五个发生区:(1)第3—4代经常猖獗区:(2)第3—4代间歇猖獗区:(3)第3代经常猖獗区;(4)第3代间歇猖獗区:(5)轻微发生区。我们认为,水稻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是左右平面分布猖獗程度的因素。 讨论了三化螟的预测预报和大田防治应有重点,在海拔700米以上地区,不必进行;400—700米的地区,视种植制度复杂与否来决定;400米以下地区,若双季稻或迟熟中稻面积较大,则必须着重进行。猖獗区要注意防治,轻微区要总结原因,找出根治螟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 在调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es(Walker)冬后死亡率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一定的虫量,又不致改变三化螟个体生境(挖稻蔸集中寄存于田间,次年春剥查者),从而影响其冬后死亡率和发育进度的误差,笔者采用了“坐标定点法”。这样,既克服了过去调查取样中的盲目性,又减少了剥稻蔸的工作量。 具体作法是:冬前,即待四代三化螟白穗团定型  相似文献   

12.
湘北地区三化螟种群消长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湘北 4 9年水稻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种群密度消长的历史资料 ,着重分析了 1996~ 1998年连续 3年三化螟在湘北猖獗为害的原因 ,即中稻、一季晚稻面积增加 ,杂交中、晚稻“双两大”的推广 ,晚稻的大面积早插都便于三化螟辗转繁殖为害 ;稻田春收作物——油菜的大面积种植 ,增加了三化螟的有效越冬虫源 ;水稻播期拉长及品种的多元化和栽培方式的多样化 ,使水稻危险生育期与蚁螟盛孵期吻合度加大 ;三化螟对农药的抗性增强和主害代发生期变得不整齐 ,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防治三化螟的质量,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广西三化螟的世代分布、发生期与温度的关系,作了一些研究。 一、三化螟的世代分布与年平 均有效积温的关系 三化螟一般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6℃以上的有效积温是450日度。我们对广西三化螟进行了年有效积温的统计,共统计90个县、市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资料年度长的由1950—1970年,年度短的由1965—1970年),取得年平均有效积温(表1)。以一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数值为间距,绘年平均有效积温等值线图(图1)。  相似文献   

14.
皖北上前寒武系史家组碳质大化石的发现及生物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首次发现和描述了安徽宿县晚前寒武纪史家组分类未定的碳质大化石Bipatinella,Tawuia,Ellipsophysa,Chuaria,Morania等;论述了其产出、埋藏及形态等特征;确定了其中Tawuia-Bipatinella组合相当于淮南生物群中的第3生物组合;探讨了其有关分类系统及生物地层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部卡拉吉拉组植物亚组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前言新疆准噶尔北缘的卡拉吉拉组为正常沉积的陆相含煤地层,厚度390米以上,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与布伦托海之间的那林卡拉山地段。1960年,新疆地质局第三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本区工作后,创建那林卡拉组,并分为上、下两个亚组;该下亚组以海相碎屑岩为主,上亚组为陆相含煤岩层。现在,那林卡拉组已限用于原下亚组的层位,本文建议上亚组取用“卡拉吉拉组”,剖面在阿勒泰县卡拉吉拉煤矿至那林卡拉山一带,自上而下:  相似文献   

16.
高明昌 《昆虫知识》1993,30(3):129-132
通过1969~1990年三化螟年诱虫数序列的游程总数检验,判断三化螟种群存在实质性下降。按相同方法对各世代间增殖率的检验证明,第1代成虫至第2代成虫期间,是引起种群阶段性变动的唯一时期。根据年代段之间“百卵螟害率”(螟害率%÷卵密度×100)的比值,推算出防治效果的提高和第2代白穗史源田的减少,对第2代卵至第3代卵间增殖率下降的作用,分别占67.1%和32.9%。  相似文献   

17.
<正> 重庆市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每年发生四代,以第三代的发生量最大,危害最严重。 1976年我们在对第二代三化螟发育进度进行调查中,发现第三代三化螟的主要虫源田——中稻在收割完毕时(8月18日),田间幼虫化蛹率才27.3%,而此时诱蛾已有367头,占当年灯下第三代总蛾量378头的97.1%。当时晚稻田治螟工作已结束,可见这两代螟虫发育进度出现了极尖锐的矛眉,因此,我们对第二代三化螟发生滞育提出了怀疑。 1979年我市一些测报站重复作了这一工作,所得结果列表1。  相似文献   

18.
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本项研究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隔离育秧、稻菜轮作和浸桩旋耕对于三化螟发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而烧桩对三化螟控制效果不明显。隔离育秧与塑盘育秧、露地育秧这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43.4、53.7、14.0倍和14.4、11.0、4.7倍;稻菜轮作区与非稻菜轮作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24.4、43.3、152.3倍;浸桩旋耕与非浸桩旋耕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3.7、2.7、8.9倍;烧桩处理则仅比对照田三化螟存活率略低14.9%。轻简化和机械化将是未来水稻种植主流,本文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中三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化螟是我国水稻最大的害虫,解放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各级领导依靠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对三化螟的防治取得显著的成绩。近年来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毒杀虫剂如乐果、杀螟松、杀虫脒等以及应用杀螟杆菌混合化学农药,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三化螟属于钻蛀性害虫,幼虫期在外面暴露时间短,发生面积大,每年世代数多,防治不易彻底。作为长远科研规划之一,我们从1972年开始,进行了三化螟幼虫、蛹及成虫钻。辐射不育的试验,及利用噻替派(硫代三乙烯磷胺)接触三化螟成虫引起不育的试验。一年多来试验工作已获得初步的结果,为今后在生产实践上应用不育技术消灭三化螟提供一些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20.
对江苏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 并与相邻地区的浙江、安徽和山东等地进行了比较。江苏共有蕨类植物35 科67 属140 种( 含变种和亚种); 世界分布类型有18 科、19 属、5 种; 热带分布类型有16 科、34 属、16 种; 温带分布类型有1 科、14 属、102 种; 中国特有分布17 种。江苏蕨类植物区系组成比较简单, 本区不是近代种系分化中心; 地理成分具有明显的从热带向温带的过渡性。通过与邻接地区的比较发现, 江苏蕨类植物区系与安徽有较大的亲缘关系, 它南承浙江, 北接山东, 同样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在中国蕨类植物分区中, 华东- 华中地区含江苏、安徽、浙江, 而不含山东的分区方案较合理; 水热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种类丰富程度的重要因素, 复杂的地形变化是引起一个地区种系分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