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简评了城市居民行为与社区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对生态社区建设的启示,归纳了相关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研究发现,当前城市居民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胁迫及社区环境对居民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多样、内容分散,研究设计及其逻辑尚无系统完备的研究体系做支撑。此外,目前生态社区建设研究大多集中于新型生态社区的设计与开发,少有针对已有社区的生态化改造的分析,也没有充分针对不同城市社区类型及资源、能源、环境禀赋提出因地适宜的建设生态社区的建议。研究还发现,即使是针对新型生态化社区,在构建过程中也是重视生态社区的规划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生态社区的后续管理,更是缺乏针对管理机制创新方面的探讨。另外,现有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多重视单个具体指标的提升,轻视全面建设生态社区中的系统性思考,缺少具有普适性的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及对指标间关联关系的考量与分析。现有社区物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大多包含了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并没有从社区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社区物质能量代谢、碳氮循环、生态系统性管理理念纳入进来,更缺少实时、动态的面向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资产核算方面的计算、查询、规划等互动式交流。当前生态社区集成示范的可推广性与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深入考察,即要保证示范具有可参考、可借鉴、可推广等实际应用价值,避免由于技术过于超前或成本太高而导致示范难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态环境持续遭到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解决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国内外学者关注中国生态工程实施的效果,对工程效益进行了各自的评价研究。通过文献整理法和比较研究法,从评价指标、评价对象、评价理论方法3个方面对评价中国生态工程效益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研究存在\"过定量化\"和不评价效益可持续性的不足;2)国外研究有指标贴近实际、评价效益可持续性、借鉴多学科的优点;3)国内外研究的差异来源于其思维方式和关注重点的不同,即国内偏重理论评价,而国外关注实际效益;4)国内研究可以从以下方向来改进:定性定量相结合、评价效益可持续性、借鉴其他学科。以期有助于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从班纳姆对洛杉矶的“生态”解读入手,整理概括了意大利当代基于生态视角的规划实践。以博洛尼亚、安特卫普的结构规划为例,阐述它们如何通过生态视角识别、连接各具特色的城市片段以构建主题化的“城市之城”,并提出相应规划策略来指引城市发展。以厦门鼓浪屿为例,探索这一新视角、方法在中国非均质的历史区域中的应用—通过定义“四个体系”和“四个区域”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建立起对鼓浪屿复杂的物理与社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的结构性与差异性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以平衡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当地宜居性提升的多种需求。最后总结意大利基于生态视角的规划实践一方面为中国当前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和新的规划思路、方法与工具,另一方面其建立起的结构规划和战略规划框架能帮助丰富与完善中国现有的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在城市建设中关于生态建设的实施逐渐提升到日程上来。在城市建设中,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符合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宜居城市的要求,符合人民生存与发展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7.
8.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迅速,受城市化驱动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及其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不仅对城市生态安全产生了危胁,甚至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成为当今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尽管LUCC与城市生态安全态势有密切联系,然而目前研究中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较为侧重,涉及LUCC对城市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文献仍很缺乏。从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辨析入手,评述了国内外LUCC与城市生态安全响应研究的进展,将相关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即定性和(半)定量研究阶段。指出了现有研究在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在指导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即:(1)基于LUCC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研究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目前的研究多未结合研究区域LUCC的动态特征对城市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因而也难以应用于指导城市生态建设实践;(2)目前的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影响实例研究中仍很缺乏采用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影响评价(EIA)、生态风险评价技术(ERA)及政策仿真等手段进行动态化的、多场景(Multi-Scenarios)模拟分析的综合运用,也缺乏对这些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的比较研究;(3)缺乏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驱动力机制、生态响应等方面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演变及调控的综合研究,现实指导意义有限。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此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即:(1)实现不同研究尺度的紧密结合;(2)多种研究方法的集成运用;(3)基于多学科知识体系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明细化与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系统退化、脆弱性提高等问题加剧,生态系统已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生态修复成为修复脆弱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生态修复效果是评价生态修复质量的关键环节,为生态修复决策制定和后续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梳理国内外生态修复效果研究文献共4958篇,初步判断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主要学科领域和研究热点。归纳总结国内外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国内研究重点关注环境质量、生物资源、生态系统服务、效益及景观功能等方面,国外研究更重视生物资源、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价值和美学价值。据此,我国后续研究要加强同类型生态修复的系统研究、文化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权衡与协同、生态与社会文化的综合效益评价、居民感知评价、多学科体系交叉研究等方面,更好地提升生态修复效果与生态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一类基于区域水-土-气-生-矿五类生态因子,生产-流通-消费-还原-调控五类生态过程,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类生态功能,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功序范畴耦合的复合生态系统。阐述了城市复合生态的整合机制、体制、结构、功能的内涵,提出以净化、绿化、活化、美化、进化型安全生态保障目标,生物链-矿物链-服务链-静脉链-智慧链五链合一的循环经济耦合构架,以及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产业生态、生态社区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建设模式为城市生态管理的3个支柱。城市生态管理是对城市涵养、调节、流通、供给和支持五类生态服务功能的调节、修复和建设而不只是保护城市生物。城市生态空间是指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所占据的物理空间、其代谢所依赖的区域腹地空间,以及其功能所涉及的多维关系空间。通过天津、扬州、淮北、合肥等市复合生态规划与建设的案例,阐述了区域、市域、城域和社区/园区4尺度城市生态空间的管理方略。最后以延庆和北京主城关系的演变探讨了复合生态位势在城市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已迈入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更加旺盛,资源型城市在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面临着资源逐步萎缩后社会经济何去何从的重大挑战,因此资源型城市创建生态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其社会经济发展之本,也是其生态环境问题之源)的基础上,不失一般性地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创建生态市的和谐模式.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笔者认为和谐既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机制,它是一种模式,是生态市的本质.资源型城市创建生态市的和谐模式是通过创新和谐的城市管理机制,推动和谐的城市管理方式建设,营造和谐的城市内部关系,保证实现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其中和谐的关系是基础,和谐的方式是核心,而和谐的机制则是保障.在和谐模式的理论框架下,本文探讨了资源型城市铜陵的生态市创建之路.通过调整城市空间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城市内部关系;通过转变经济运行方式、建设循环经济,转变社会文明方式、培育生态文化,建设和谐的城市运行方式;通过建设绿色核算体系核心,构建生态市创建的长效机制,保证铜陵生态市的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城市。目前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主要应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上。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在对生态城市理论和内涵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的定性和定量信息构建了扬州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反映生态城市的内涵和衡量生态城市各子系统的状态、动态和实力。为对各级指标进行综合,提出了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生态城市在各个规划时段的建设成效。评价结果表明,扬州生态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市在2005规划年将达到0.44,在2010规划年将达到0.64,在2020规划年将达到0.85。评价方法简单直观,代数计算结果考虑了各级指标临界值对综合指标的放大和紧缩效应,反映了整体大于或者小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合原理。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该研究运用PSR模型建立烟台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框架,在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基础上针对沿海城市生态建设的特征构建了烟台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烟台市进行了生态城市综合发展能力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从2005年到2010年综合发展能力从一般到较好;根据《烟台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方案,预测到2020年综合发展能力将从2010年的较好发展到良好.此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研究为烟台生态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沿海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作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15.
Aim We wanted to test whether urbanization has similar effects on biodiversity in different locations, comparing the responses of ground beetle (Coleoptera, Carabidae) assemblages with an urbanization gradient. We also wanted to see if urbanization had a homogenizing effect on ground beetle assemblages. Locations Nine forested temperate locations in Europe, Canada and Japan. Methods Published results of the Globenet Project were used. At all locations, three stages were identified: (1) a forested (rural) area, (2) a suburban area where the original forest was fragmented and isolated, and (3) remnants of the original forest in urban parks. These habitats formed an urbanization series. Study arrangements (number and operation of traps) and methods (pitfall trapping) were identical, conforming to the Globenet protocol. Assemblag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patterns were evaluated. Diversity relationships were analysed by the Rényi diversity ordering method considering all ground beetles and – separately – the forest specialist species. Taxonomic homogenization was examined by multivariate methods using assemblage similarities. Results Overall biodiversity (compared by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rdering) showed inconsistent trends by either urbanization intensity or by geographic position. However, when only forest species were compared, diversity was higher in the original rural (forested) areas than in urban forest fragments. Within‐country similarities of carabid assemblages were always higher than within‐urbanization stage similarities. Main conclusions Urbanization does not appear to cause a decrease in ground beetle diversity per se. Forest species decline as urbanization intensifies but this trend is masked by an influx of non‐forest species. The rural faunas were more similar to the urban ones within the same location than similar urbanization stages were to each other, indicating that urbanization did not homogenize the taxonomic composition of ground beetle faunas across the studied locations. 相似文献
16.
利用文献分析计量平台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分析2009—2018年间生态城市研究的发文数量、国际影响力、期刊、学科分布以及研究机构的网络特征,揭示不同时段之间的研究热点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淤2009—2018年间生态城市研究的发文量高达3983篇,呈快速增长趋势。于中国在生态城市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凸显,但在平均被引次数还有待提高。盂在国家合作关系中,城市化较高的国家在生态城市研究领域合作紧密。榆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生态城市研究的主体,虽两者已经初步形成合作网络,但联系与合作程度依然较低。虞生态城市研究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是城市化、城市生态、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性等,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在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下,面对新技术方法提供的机遇,生态城市研究要促进多学科融合,深入研究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特征,关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之间以及关键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生态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以江苏大丰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生态市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市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是衡量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本文以江苏大丰市为例,建立了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4类58项指标.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评价生态市在各个不同时段的建设成效.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大丰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为0.24,处于Ⅳ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2010年可达到0.45,处于Ⅲ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2015年可达到0.66,进入Ⅱ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2020年可达到0.85,进入Ⅰ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优良.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lternative community analyses, based on quantitative and presence/absence data, are comparable logically if the data type is the only factor responsible for differences among results. For presence/absence indices that consider mutual absences, no quantitative alternatives are known. To facilitate such comparisons, a new family of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is proposed for abundance data. Formally, this extension is achieved by generalizing the four cells of the usual 2 × 2 contingency table to the quantitative case. This implies an expanded meaning of absence: for a given species at a given site it is understoo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ual value and the maximum detected in the entire study.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10 presence/absence coefficients and their quantitative counterparts is evaluated by graphical comparisons based on artificial data. The behaviour of the new functions is also examined using field data representing post‐fire regeneration processes in grasslands and a chronosequence pertaining to forest regeneration after clear‐cut. The examples suggest that the new coefficients are most informative for data sets with low beta‐diversity and temporal background chang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