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玉梅  张健  杨万勤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2):2327-2331
研究了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及数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四季共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3 550头,分属6门13纲26目,以蜱螨目、线虫纲、弹尾目为优势类群,以线蚓科为常见类群.各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均有明显季节变化,以秋季或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夏季次之.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剖面分布表聚性明显,但在5~10 cm和10~15 cm土层间有时会出现逆向分布现象.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密度为3.333×103~2.533×105个·m-2,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密度为1.670×102~2.393×105个·m-2,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密度自上而下减少的速率小于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类群(DG)指数以春季最低,秋季或夏季最高(可达6.637).巨桉人工林与青冈次生林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及DG指数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黄玉梅  张健  杨万勤 《生态学报》2006,26(8):2502-2509
为深入了解巨桉人工林生物养分循环及土壤肥力变迁,客观全面地评价巨桉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对比研究了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和青冈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方法,大型土壤动物采用野外分层手捡计数,中小型土壤动物用取土器分层取土,带回室内分别用干湿漏斗分离并镜检。结果表明:(1)洪雅巨桉人工林共获1312头土壤动物,分属6门10纲21目,其优势类群分别为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纲、膜翅目;(2)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均低于青冈次生林.其Shannon—Wiener指数和密度一类群指数分别为1.818和4.002,低于青冈次生林的1.963和8.091;(3)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中腐食性同功能种团比例为81.78%高于青冈次生林的64.18%;(4)巨桉人工林与青冈次生林土壤动物密度剖面分布具明显表聚性,二者经F-检验无显著差异;(5)巨桉人工林与青冈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有比较高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Gower,系数,表明两类林分在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分布上有比较大的相似度。  相似文献   

3.
不同坡位下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瑜  钟宇  张健  杨万勤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9):2367-2374
为了解坡位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09年1-10月,调查了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不同坡位巨桉人工林的土壤动物群落.从3个巨桉人工林共获取土壤动物34741只,鉴定出146个类群,隶属于7门16纲31目;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营养类群、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基本都存在坡位变化,大型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大型土壤动物的腐食性类群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的杂食性类群数量表现出随坡位的下降而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土壤动物响应了坡位引起的土壤生态因子的变化.其中大型土壤动物的腐食性类群和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显示出显著的坡位差异,表明这两个指标能指示巨桉人工林不同坡位生境的异质性.总的看来,巨桉人工林坡位因子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分布及结构特征具有一定影响,但作用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系统研究和评价退耕后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采用立地条件控制及空间代替时间法,对四川丹棱县退耕营造的巨桉(Eucalyptus grands)人工林(1-10a)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同步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呈相似变化趋势,即轮伐期前同步(4a左右)降低,此后随林龄显著增加.CCA分析显示,植物生活型随林龄由藤本植物、地面芽和1年生植物向多年生草本高位芽和高位芽植物过渡.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据数量优势;土壤动物以腐食性功能团占据优势,杂食性次之.腐食性功能团1-7a降低而后升高,杂食性呈S型升高趋势;植食性和捕食性功能团百分比较低随林龄显著降低.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中线虫纲个体百分比随林龄显著降低,蜱螨目百分比和A/C值(蜱螨目/弹尾目数量比)呈S型上升趋势.各林龄巨桉林地植物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农耕地;除1,2a及4-7a样地植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马尾松林,其余均与其无显著差异.土壤生物多样性,轮伐期前巨桉林地与对照农耕地差异不显著,此后则显著高于农耕地;各林龄样地土壤生物多样性均显著低于对照马尾松林.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随土壤层次加深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选择四川省丹棱县4和8年生不同密度(1200、1600和2000株·hm-2)巨桉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根际土壤酚类化感物质。结果表明: 共发现植物45种,隶属于33科44属;随林龄增加和林分密度降低,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增加且重要值分布更为均匀;各林分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4年生林地灌木Shann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在1600株·hm-2下显著升高,4年生林地除Margalef指数外其余草本多样性指数及8年生林地草本Pielou指数随林分密度降低均显著升高;灌木Shannon指数及Margalef指数在1200株·hm-2下8年生林地显著高于4年生林地。根际土壤中鉴定出5种酚类化感物质,4年生林地根际土壤中水杨酸浓度在1600株·hm-2下显著降低,5,7-二羟基黄酮浓度随林分密度降低而显著降低;水杨酸浓度在8年生林地根际土壤中随林分密度降低显著升高;水杨酸浓度在2000株·hm-2下4年生林地显著高于8年生林地,在1600株·hm-2下相反;5,7-二羟基黄酮浓度在1200株·hm-2下8年生林地显著高于4年生林地。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pH、容重、有机质、全磷、全氮及化感物质是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适度延长轮伐期、调节林分密度以改善林内微环境、缓冲巨桉的化感作用,可促进林下植被发育。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采伐干扰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影响,于2005~2007年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采伐干扰前和采伐干扰后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伐干扰前四季共获土壤动物4775头,分属4门11纲27目,采伐干扰后获土壤动物4640头,分属4门10纲23目.采伐干扰后秋季(10月)、冬季(1月)和春季(4月)土壤动物个体数较采伐干扰前分别上升224头、368头和443头,而夏季(7月)下降了1170头.采伐干扰前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采伐干扰后土壤动物类群数变化受土壤动物个体数变化的影响较小.与采伐干扰前相比,采伐干扰后枯落物层各季节土壤动物密度均低于采伐前,0~5 cm土层土壤动物密度与干扰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波动较5~10 cm和10~15 cm土层大.采伐干扰后土壤动物类群数四季共减少4个,采伐干扰前后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类群数波动小,采伐后常见类群类群数上升(除冬季外),稀有类群对采伐干扰较敏感,其类群数下降幅度较大.采伐干扰前后同功能种团均以杂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为主,两者百分比之和均在89%以上.密度-类群指数(DG)和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相似,采伐干扰前后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采伐干扰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季节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大星  杨茂发  徐进  尚小丽 《生态学报》2013,33(8):2531-2544
为探明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不同恢复阶段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2011年10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对火烧后恢复1.5个月(RS1)、1.5年(RS2)的马尾松人工林迹地和马尾松人工林(CK)各进行了两次调查.共获得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15704只,隶属7纲13目89科134类.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迹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和相似性均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类群数和个体密度与全钾显著相关;在季节变化上,RS1个体密度冬季显著高于秋季,RS2和CK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冬季显著高于秋季.结果说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喀斯特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趋于复杂,稳定性提高,季节敏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采用郁闭度控制方法,形成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梯度(0.5,0.6,0.7,0.8,0.9)试验样地,研究不同郁闭度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运用手捡法、Tullgren法和Baermann法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1)共捕获土壤动物8 860只,隶属于4门11纲25目111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89只,以蜚蠊、疣和康叭为优势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8271只,以等节和丽甲螨为优势类群。2)大型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杂食性在0.9郁闭度显著增加,捕食性显著减少;中小型土壤动物以菌食和腐食性为主,腐食性土壤动物随郁闭度增大逐渐增加,菌食性逐渐减少。中小型捕食性土壤动物在郁闭度0.5—0.7显著增加,0.7—0.9无显著变化。3)大型土壤动物仅5—10 cm土层类群数在0.9郁闭度显著增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及枯落物层个体数、5—10 cm土层类群数显著增加(0.5—0.7)后减少(0.7—0.9);中小型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在郁闭度0.5—0.6显著增加,枯落层类群数在郁闭度0.5—0.8显著增加,0.8—0.9显著减少。4)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在土层中差异显著。中小型土壤动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随郁闭度增大而减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则显著增大,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先显著增高(0.5—0.6)后趋于平稳(0.6—0.9);大型土壤动物Jaccard相似性指数低于中小型。5)CCA分析表明,不同类群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响应不同,郁闭度、含水量、有机质及全P对土壤动物类群影响显著。研究表明,0.7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下土壤动物优势度、丰富度适中,林下植被恢复情况较好,该郁闭度可能更有利于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桉-桤不同混合比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土壤动物群落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10:0(TⅠ)、7:3(TⅡ)5:5(TⅢ)、3:7(TⅣ)和0:10(TV)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和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从5种类型、3种规格的810只凋落袋中共收集土壤动物75651只,隶属2门10纲20目,其中弹尾目(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na)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个体数最高是7-8月,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高是7月,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高是7-8月.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各月间均波动较小.与30目和6目相比,260目网袋中弹尾目和蜱螨目等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更高.相对台湾桤木(TV)而言,巨桉(TⅠ)凋落物中弹尾目数量更多.啮虫目(Psocoptera)在台湾桤木(TV)凋落物中的数量远远高于其它凋落物,后孔寡毛目(Opisthopora)在混合凋落物中数量较高.不同比例的凋落物混合可改变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组成.桤木、混合凋落物中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高于巨桉凋落物,而且上述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亦明显快于巨桉凋落物,这意味着大型土壤动物的活动可加速凋落物的分解.因此,在巨桉人工纯林中混栽台湾桤木,可显著提高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促进凋落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11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研究了长江上游地区3、8、14、31和40年生马尾松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试验共捕获土壤动物4045只,隶属57科.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显著降低,且这种趋势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土壤节肢动物的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差异较大,且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量差异显著.与其他林龄相比,造林3年的马尾松林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差异显著,群落相似度低.马尾松林的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量及生物多样性在8年生阶段最高,此后,随林龄的增加明显降低.马尾松林地力可能随林龄的增加而衰退,对马尾松人工林的植被调控和改造宜在8年生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特征,对不同林龄尾巨桉(Eucalyptus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种子库的储量、垂直分布特征及与林下植被的相似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活力种子储量最高的为1~2 a生桉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其次为3~4 a生桉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最低的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显著低于其他林型。随林龄增加,尾巨桉林土壤种子库储量快速下降。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是杂木林和马尾松林,显著大于其他林型。随林龄增加,尾巨桉林土壤种子库植物种类先增后降。所有林型中,0~5 cm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均显著高于5~10 cm土层。杂木林种子库和林下植被共存植物种类最多,其次是马尾松林,杉木林最少。尾巨桉人工林随林龄的增加,共存植物种数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土壤种子库Jaccard (CJ)和Sorensens (CS)相似系数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因此,在速生桉人工林经营中适当间种(保留)乡土树种,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固氮树种土壤养分转化的酶学机制,对固氮树种[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黑木相思(A. melanoxylon)、卷荚相思(A.cincinnata)、大叶相思(A.auriculiformis)和马占相思(A.mangium)]及非固氮树种尾巨桉(Eucalyptus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思林40~60cm土层的pH均高于尾巨桉林;5种相思林土壤各土层的TP、TK含量均低于尾巨桉林,而20~40 cm土层的TC、TN含量均高于尾巨桉林,黑木相思林和马占相思林各土层的有效养分均显著高于尾巨桉林(P0.05)。0~10 cm土层中,相思林的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高于尾巨桉林,大叶相思林的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显著高于尾巨桉林(P0.05),卷荚相思林的土壤脲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尾巨桉林(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AP显著负相关(P0.05),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NH4+-N显著负相关(P 0.05),脲酶、纤维素酶、芳基硫酸酯酶与土壤TK显著负相关(P0.05),几丁质酶活性与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淀粉酶活性与NH4+-N呈显著正相关(P 0.05),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T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与尾巨桉人工林相比,在我国南方退化山地引种相思树可提高土壤关键酶的活性,对土壤有效养分具有明显改良作用,有利于退化地土壤的生态修复及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相似文献   

13.
不同林龄柚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阐明林龄对柚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广西凭祥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选取3块不同林龄(10、32、37 a)的柚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龄地块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分别设置3块20 m×20 m样地,按照多点混合、随机布点和相同数量的原则,按0—10、10—20、20—30、30—50、50—10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pH、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全钾(Total potassium,TK)含量,并计算土壤碳、氮、磷之间的计量比,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与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柚木人工林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除土壤容重(SBD)、有效磷(AP)、速效钾(FK)、C∶P和N∶P外,林龄对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和C∶N均有显著影响;C∶N、C∶P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柚木纯林化经营减少了C、N、P储量,其生长受到P限制,适当混交化改造显得十分重要;研究区域3个林龄柚木人工林土壤C∶N(7.32)、C∶P(26.92)和N∶P(3.56)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全国土壤C∶N(11.90)、C∶P(60.00)和N∶P(5.10)平均水平,表明该地区土壤可利用C、N、P素仍非常有限。对土壤SOC、TN、TP含量、C∶N、C∶P和N∶P之间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出,C∶N与SOC的相关性大于与TN的相关性,C∶P与SOC的相关性大于与TP的相关性,说明柚木人工林土壤C∶N和C∶P主要受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此在柚木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区C∶N和C∶P较低,表明有机质分解较快,这对于雨量充沛的南亚热带柚木人工林来讲可能不利于其土壤肥力的维持。  相似文献   

14.
高寒沙地乌柳防护林碳库随林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长期的植被恢复能够提高沙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青海共和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Salix cheilophila)防护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探讨乌柳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乌柳各组分碳浓度变化规律并不显著(P0.05),而碳贮量显著增加(P0.05),且不同林龄乌柳各组分碳库的分配比例不同,树干碳贮量占林分碳贮量的百分比最高。各林龄(6、11、16、21a)乌柳林碳贮量分别为4.95、9.93、14.67 t/hm2和21.99 t/hm2。土壤碳库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各林龄土壤碳库(0—200cm)分别为9.54、13.03、17.18和19.05 t/hm2。较之6、11a土壤碳库增加26.78%,16a较之11a提高24.16%,21a较16a提高9.82%。地被物层(植被残体)固碳量分别为0.27、0.29、0.33、0.43 t/hm2。不同林龄乌柳林生态系统碳库分别为14.76、23.25、32.18 t/hm2和41.48 t/hm2。各林龄乌柳植被层碳库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33.54%、42.71%、45.59%和53.01%,土壤碳库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64.63%、56.04%、53.39%和45.93%,而地被物层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1.83%、1.25%、1.03%和1.03%。较之恢复前的,各林龄碳库依次增加57.05%、36.52%、27.75%和22.42%。植被恢复各阶段年净碳累积速率分别为1.41、1.70、1.79、1.86 t C hm-2a-1。乌柳防护林生态系统具有"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松嫩平原典型黑土耕作区中小型土壤动物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杨旭  林琳  张雪萍  张利敏  沙迪 《生态学报》2016,36(11):3253-3260
为了考察松嫩平原黑土耕作区中小型土壤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在松嫩平原东南至西北选取5个典型区域,于2009年5、8、10月进行调查研究,共获取土壤动物15058只,分别隶属于54个类群,其中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3类为优势类群,占总数的69.94%,常见类群为8类,占总数的25.20%。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采样区域土壤动物差异明显(P0.01),海伦区域样地的土壤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度指数最高。绥化地区土壤动物类群与丰富度指数最高。(2)月份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明显,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随着月份变化起伏较大,8月份的土壤动物特征显著区别其它取样月份。(3)垂直分布上,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总体上是随土壤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但不同采样区域土不同采样月份土壤动物垂直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异。(4)从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关系来看,土壤环境的p H、全氮与全磷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P0.05),土壤动物个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显著相关(P0.05),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的数量与土壤中全磷、碳氮比、总有机碳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Allelopathy of the eucalypt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biodiversity reduction in the eucalypt plantation. To understand the allelopathic potential of the eucalypt (Eucalyptus grandis) roots and rhizosphere soil along a chronosequence (2, 4, 6, 8, 10 years),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plant species (Raphanus sativus, Phaseolus aureus, and Lolium perenne) growing nearby or beneath the eucalypt plantation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queous extract of E. grandis root suppressed the germination and early seedling growth of the target plants. The younger E. grandis exhibited a comparatively stronger allelopathic potential. The highest dose root extracts from 4 years old E. grandis showed the strongest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e germination rates of the target species, the inhibitory rates were about 48, 51.2, and 56.56% for R. sativus, P. aureus, and L. perenne, respectively. However, present biotests of rhizosphere soils from 6, 8, and 10-year-old plantations exhibited a remarkable stimulative effect on L. perenn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might neutralize or dilute allelopathic agents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ation age.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GC–MS analysis, more allelopathic potential compounds were found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and roots of younger E. grandis plantation. Moreover, more allelochemicals were obtained from soil than from roots. The allelopathic compounds in roots and rhizosphere soil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llelopathy of E. grandis plantat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younger E. grandis plantations for the relative higher allelopathic effects.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巨桉连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的影响,采用时空互换法,研究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不同连栽代次的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的微生物生物量、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巨桉一代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和土壤真菌、细菌数量与马尾松林的差异不显著,放线菌数量则显著增加。随巨桉连栽代次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和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递减。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全磷能独立解释微生物生物量氮、细菌和真菌数量71.7%、86.1%和63.0%的变异,与总孔隙度共同解释微生物生物量碳87.9%的变异,与全氮共同解释放线菌数量89.6%的变异。可见,土壤全磷较大程度解释了微生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为正确认识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C、N、P时空分配格局及两者间的关系,对5个林龄尾巨桉林分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的C含量均显著大于土壤,且不同林龄间凋落物C含量无显著差异,1年生人工林土壤表层(0~20 cm)的C含量显著小于3~7年生,其他土层C含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凋落物的N含量均显著高于土壤,且1年生人工林显著大于其他林龄的,而土壤表层的N含量以7年生人工林最大,1年生的最小。凋落物的P含量除1年生人工林显著大于3年生外,其他林龄间均无显著差异,土壤的P含量在不同林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凋落物C∶N随林龄呈逐渐增大趋势,且显著大于土壤层。凋落物的C∶P和N∶P在不同林龄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土壤层。凋落物的N含量与表层土壤的C、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凋落物的C∶N与表层土壤的C∶P,N∶P呈显著正相关,表层土壤C、N积累受到凋落物N的制约。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降低凋落物分解的N限制性、提高养分传递效率及合理施肥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