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棉铃虫18S核糖体RNA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瑛  陈晓峰  刘伟  周红章  赵珩 《昆虫学报》1999,42(3):241-247
克隆并分析了鳞翅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18S核糖体RNA基因(18S rDNA)的全序列,将该序列与鞘翅目、膜翅目、同翅目、双翅目、捻翅目和弹尾目各一种昆虫的同源保守区进行了比较。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鳞翅目和双翅目昆虫在18S rDNA结构上彼此较为相似,捻翅目昆虫的18S rDNA分子结构表现出与其它目昆虫有较大的差异,但相对与弹尾目昆虫的18S rDNA较为接近。该结果支持了有关捻翅目属于一个独立的目级分类阶元的论点。  相似文献   

2.
龟鳖目系统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龟鳖目形态学水平、染色体水平及分子水平的系统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亚洲龟鳖类的系统学和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团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中奎  胡鸿钧  李夜光 《植物学通报》2002,19(4):419-424,395
包含许多重要类群的团藻目在绿色植物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普遍认为现在的绿色植物起源于团藻目的绿色鞭毛类 ,有人认为鞭毛细胞表面覆盖有鳞片的塔胞藻类是绿色植物的祖先。团藻目是分子系统学研究比较多和比较深入的一个类群 ,通过研究证实其有单一共同祖先 ,而莱茵衣藻在所有已经经过DNA测序分析系统发育的绿色单细胞类群中是最可能的种类。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 ,对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包含许多重要类群的团藻目在绿色植物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普遍认 为现在的绿色植物起源于团藻目的绿色鞭毛类,有人认为鞭毛细胞表面覆盖有鳞片的塔胞藻类是绿色植物的祖先。团藻目是分子系统学研究比较多和比较深入的一个类群,通过研究证实其有单一共同祖先,而莱茵衣藻在所有已经经过DNA测序分析系统发育的绿色单细胞类群中是最可能的种类。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对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龟鳖目系统学系统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龟鳖目形态学水平,染色体水平及分子水平的系统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亚洲龟鳖类的系统学和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青藏高原特有的濒危植物华福花(Sinadoxa corydalifolia C.Y.Wu,Z.L.Wu et R.F.Huang)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0序列及5.8SrRNA基因的序列进行了测定。同川续断目和五加目有关类比较及分支分析表明华福花属与五福花属(Adoxa L.)近缘,不支持它可能与五加目或败酱科有亲缘关系的假设。尽管形态上它与五福花属分化十分明显,便ITS碱基分  相似文献   

7.
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戈  谢树莲 《植物学通报》2007,24(2):141-146
串珠藻目(Batrachospermales)是淡水红藻中最主要的类群。近年来,应用DNA序列分析探讨串珠藻目的系统发育,并与传统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相结合,为串珠藻目系统学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本文回顾了串珠藻目的建立及其所含类群的研究历史,归纳了目前在串珠藻目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方法,其中包括核基因组的18SrDNA、26SrDNA和ITS序列,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序列,线粒体基因组的cox9.-3序列,以及新兴的ISSR技术,并对各种分子标记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做了评述。结果表明,ITS序列多适用于种群分化及相近种间遗传分析,ISSR标记适用于种下分类群间及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基因多态性分析,cox2-3序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用于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多态性分析,而18SrDNA与rbcLFF列既可用于种问关系分析,又可用于更高水平分析的构建系统树。这些分子枥对己已被证明在研究串珠藻目系统地理、物种起源和散布机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本文对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姚戈  谢树莲 《植物学报》2007,24(2):141-146
串珠藻目(Batrachospermales)是淡水红藻中最主要的类群。近年来, 应用DNA序列分析探讨串珠藻目的系统发育, 并与传统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相结合, 为串珠藻目系统学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本文回顾了串珠藻目的建立及其所含类群的研究历史, 归纳了目前在串珠藻目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方法, 其中包括核基因组的18S rDNA、26S rDNA和ITS序列, 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序列, 线粒体基因组的cox2-3序列, 以及新兴的ISSR技术, 并对各种分子标记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做了评述。结果表明, ITS序列多适用于种群分化及相近种间遗传分析, ISSR标记适用于种下分类群间及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基因多态性分析, cox2-3序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用于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而18S rDNA 与rbcL序列既可用于种间关系分析, 又可用于更高水平分析的构建系统树。这些分子标记已被证明在研究串珠藻目系统地理、物种起源和散布机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 本文对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核糖体SSU rDNA序列对石耳科Umbilicariaceae的系统地位进行了研究.将所获得的石耳科地衣中6个种的SSU rDNA序列与GenBank中其它地衣型及非地衣型真菌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以来系统地位不够明确而暂时被置于茶渍目Lecanorales的石耳科不能被包括在茶渍目中,分子数据支持成立石耳目Umbilicariales.基于分子数据并结合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描述了新目Umbilicariales J.C. Wei & Q.M. Zhou(Lecanoromycetes,Ascomycota).  相似文献   

10.
昆虫核酸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原  袁锋 《昆虫分类学报》1995,17(3):180-184
本文从研究对象、方法、类群、内容等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昆虫核酸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概况。文中首先介绍了RFLPA、探针杂交及DNA指纹、PCR与RAPD-PCR、顺序分析方法及应用情况,列举了在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直翅目等目昆虫中的研究进展,并从居群遗传结构、分类学研究、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4个方面总结了昆虫核酸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最后指出RAPD-PCR与RFLP联合用于测序是近期昆虫分子系统学上最有应用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云南植物研究》2012,(4):366-366
近20年来,随着分了系统学研究的一系列乖大进展,被予植物目、科级水平的“生命之树”已被建立。然而,在大尺度上的系统发育分析中,由于类群取样通常比较稀疏,一些目、科的范围仍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蜻蜓目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大治  郑哲民 《昆虫知识》2005,42(2):123-127
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昆虫系统学研究在近些年发展相当迅速。目前已出现了几十种分子遗传标记。该文简述了酯酶同工酶电泳、核酸序列分析以及AFLP、RAPD、核酸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蜻蜓目昆虫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菌物分类学家通常根据形态学、解剖学和显微观察特征的分析把鸡油菌类真菌(cantharelloidfungi)置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中或在非褶菌目和其他真正的伞菌之间,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有关其进化历史及其在担子菌中的系统发育位置等方面的关系等的各种假设,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本文从分子系统学角度出发,对鸡油菌Cantharelluscibarius的255rDNA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与另外10目的13个担子菌代表种和一个接合菌代表种的255r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以接合菌总状毛霉Mucorracemosus为外类群构建出这些担子菌的系统树图,探讨鸡油菌与其他担子菌的关系及其系统学上的意义。从所构建的100多个进化树图来看,鸡油菌几乎总是在树图中最远的分枝的末端,与同担子菌中的各类肉质的伞菌目Agaricales和牛肝菌目Boletales的类群(乳菇属Lactarius、褶孔菌属Phylloporus、鹅膏属Amanita和口蘑属Tricholoma)最接近,其次是同担子菌中的非褶菌目的类群(侧耳属Pleurotus和灵芝属Ganoderma),然后才是木耳Auricularia等有隔担子菌的类群。用于比较的鸡油菌DNA片段长度最长,有258个碱基,而其他类群则只有214至此241个碱基。本文认为鸡油菌与其他各肉质的伞菌类群的关系相对较密切,但它应该有其相?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于2017–2021年在云南省文山地区进行了5次实地调查,共采集木腐真菌标本2 923号。采用经典分类学方法开展了该地区采集标本的准确鉴定,并编制了木腐真菌完整名录。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理法对研究标本的ITS n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剖析分类单元的聚类关系及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揭示该地区共报道木腐真菌104种,隶属于5目18科55属。其中多孔菌目为优势目(占总数的51.92%),多孔菌科为优势科(占总数的24.04%),木齿菌属为优势属(占总数的12.50%)。  相似文献   

15.
根据细胞分裂中口器发生的类型、形态结构特征及近祖-衍化性状的推断,利用简约性原理及聚类分析方法对盾纤目纤毛虫的目下系统关系做了探讨和修订.主要结论包括:1)确认该类群为一目级的单源发生系,下含3个亚目:嗜污亚目、帆口亚目、触毛亚目;2)嗜污亚目经廓清认定了52个有效属,分别隶属重新调整后的13个科;3)帆口亚目经厘定共有20个有效属,调整入7个科中;4)触毛亚目3个科,包含13个地位明确的属.文中对前人所建系统中不尽合理、存疑以及混乱之处做了讨论和建议性修正.  相似文献   

16.
莲科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回顾了莲科的系统位置、莲品种分类的现状与问题和莲的遗传多样性。莲科(Nelumbonaceae)植物传统上被归入睡莲科(Nymphaeaceae)。许多研究表明,莲科与睡莲科在形态、细胞、孢粉等方面差异很大,因而建立莲科,置于睡莲目(Nymphaeales)、毛茛目(Ranunculales)或莲目(Nelumbonales)中。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睡莲科为被子植物的基部类群之一,而莲科则是真双子叶植物的基部类群之一,与山龙眼科和悬铃木科有密切关系。莲科含莲(Ndumbo nucifera)和美洲黄莲(N.lutea)两种,间断分布于太平洋的两岸。莲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大的栽培面积,栽培品种超过600个。由于杂交和反复回交的原因,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非常复杂。莲的遗传资源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尤其是野生类型。对一些栽培品种的研究其实验材料又含有美洲黄莲的遗传组分,因而多高估了莲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鸡油菌的25S rDNA部分序列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物分类学家通常根据形态学,解剖学和显微观察特征的分析把鸡油菌类真菌置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中或在非褶菌目和具正的伞菌之间,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有关其进化历史及其在担子菌中的系统发育位置等方面的关系等的各种假设,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本文从分子系统学角度出发,对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的25A rDNA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与另外10目的13个担子  相似文献   

18.
地星属Geastrum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地星目Geastrales、地星科Geastraceae,因奇特的外观、生态和医药用价值吸引了国内外真菌工作者的关注.本研究对燕山地区地星种类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ITS-LSU-rpb1-atp6四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19.
杨祝良 《菌物研究》2011,9(4):193-203
<正>臧穆先生一生勤奋、刻苦,在真菌分类与系统学研究领域,对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的许多类群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我国牛肝菌目、蘑菇目、腹菌类和部分子囊菌都有深入研究;对苔藓中的一些类群也曾开展过分类研究,并有所建树。在牛肝菌目的研究中,先生倾注了毕生精力。该目是担子菌中最为复杂、争议最多和分类难度最大的  相似文献   

20.
杨祝良 《菌物学报》2020,39(9):1611-1616
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真菌系统学的有机融合,为真菌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最近20年来,真菌学家们建立了大量的新目、新科、新属和新种,掀开了真菌多样性及其起源进化研究的新纪元,但很多重要的系统发育问题仍没有解决,特别是大量目间、科间的亲缘关系并不清楚。细分是真菌系统学的主流趋势,野生食用菌和毒蘑菇的分类也是如此,近年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分类单元,如在2010-2019年的10年间,中国发表大型真菌(含地衣)新种1 240余个。本专刊收载的15篇论文是对我国野生食用菌和毒蘑菇研究工作的部分总结,对真菌资源利用、毒蘑菇中毒预防与治疗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