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腔蚓属一新种(后孔寡毛目:巨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采自我国甘肃省的腔蚓Metaphire Sims et Easton属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兰州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绿腔蚓,新种Metaphire viridis sp. nov. 外部特点:体长192—230mm,体宽9.5—10mm,体节数124—128(模式:192mm长,10mm宽,124节)。口前叶为1/2上叶式。背孔自12/13节间出现。生活时背面深绿色,腹面淡绿色。环带占xiv—xvi节,长9—10mm,戒指状,无刚毛,无刚毛窝,有背孔痕迹。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1984年8月采于贵州省绥阳县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内太阳山的腔蚓属蚯蚓一新种——聚腺腔蚓Metaphire coaceruata.作者对该新种的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并与其近似种Pheretima tecta Chen 1946进行了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湖南长沙等地采集蚯蚓标本,发现腔蚓属Metaphire蚯蚓一新种。记述于下。 1972年Sims和Easton、1979年Easton应用数值分类方法,先后两次订正了环毛属Pheretima蚯蚓。把这一个原来包括了700多个种和亚种的大属,分为8个属,即扁体环毛属Planapherelima Michaelsen,1934、原环毛属Archipheretima Michaelsen,1928、新环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发光蚓一新种(后孔目:巨蚓科,棘蚓亚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在江苏省无锡县采到小型发光蚯蚓,经鉴定,为一新种—无锡微蠕蚓(Microscolex wuxiensis)本种与燐微蠕蚓[(Microscolex phosphoreus(Ant.Dug,)]虽近似,但仍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寡毛纲(Oligochaeta)巨蚓科(Megascolecidae)腔蚓属(Metaphire)3个新发现物种,分别是象头山腔蚓(M. xiangtoumontis Dong & Jiang sp. nov.),韩摆渡腔蚓(M. hanbaiduensis Dong & Sun sp. nov.)和长白山腔蚓(M. changbaimontis Dong & Shen sp. nov.)。象头山腔蚓受精囊孔2对,位于7/8 ~ 8/9节间,属于M. insulana物种群。韩摆渡腔蚓受精囊孔3对,位于6/7 ~ 8/9节间,属于M. houlleti物种群。长白山腔蚓受精囊孔2对,位于6/7 ~ 7/8节间,属于M. glandularis物种群。所有新物种均附有形态学描述、图片、与相似物种的形态学比较及与GenBank上亲缘关系相近物种的遗传距离计算分析。以上结果丰富了我国腔蚓属蚯蚓的物种多样性,并首次记录了采集于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巨蚓科蚯蚓新物种。  相似文献   

6.
笔者于1985—198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及长白山采集异毛环毛蚓及壮伟环毛蚓标本数百条。据查:这两种蚯蚓均分布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城,北方未见报告。现在东北地区发现,对于研究蚯蚓地理分布及动物区系,将有重要价值。 (一)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7.
黄健  孙振钧 《生物技术》2007,17(2):22-26
目的:由于采用新的分类体系,国内外学者通过形态学特征对直隶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 tschiliensis,Michealson,1928)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该文的目的在于将此种给予明确的划分。方法:用采自不同地区的直隶环毛蚓COI基因(534bp)及结合其相应的氨基酸(178个),以陆正蚓(Lumbricus tereistial)为外群,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进化树的方法,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系统树将直隶环毛蚓与腔蚓属聚为一族,并得到很好的支持(BP>76,pp≥0.94),种间校正基因距离介于0.006~0.263,种内校正基因距离介于0.000~0.162,结论:因具有交配腔,故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均表明,直隶环毛蚓应属于腔蚓属而不是远盲蚓属。其学名应为Metaphire tschiliensis tschiliensis(Michealson,1928)。  相似文献   

8.
报道腔蚓属蚯蚓应作为同种异名,并记述该种的生殖器官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9.
王笑  王帅  滕明姣  林小芬  吴迪  孙静  焦加国  刘满强  胡锋 《生态学报》2017,37(15):5146-5156
不同生态型蚯蚓的取食偏好和生境有所差异,因此蚯蚓的生态型差异可能关乎其对土壤性质的不同影响;有关不同生态型蚯蚓对土壤性质尤其是微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蚯蚓生态功能的作用机制。在野外调控试验的第4年采集土壤,研究了牛粪混施和表施处理下内层种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和表层种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对设施菜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受到蚯蚓种类和牛粪施用方式的影响。牛粪表施时,两种蚯蚓均显著降低了菌根真菌、真菌生物量和原生动物生物量(P0.05);牛粪混施时,不同蚯蚓的影响有所差异,威廉腔环蚓明显增加了菌根真菌、真菌生物量和放线菌生物量,而赤子爱胜蚓的作用不明显。此外,两种蚯蚓均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p H、矿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水平,但提高幅度取决于蚯蚓种类和牛粪施用方式。冗余分析表明蚯蚓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团聚体稳定性、p H、速效磷、矿质氮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陆栖寡毛类二新种记述(寡毛纲:巨蚓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82年采自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原始森林的巨蚓科(Megascolecidae)远盲,属Amynthas蚯蚓二新种:双陷远盲蚓 Amynthas biconcavus sp.nov.和四突远盲蚓 Amynthas tetrapapillatus sp.nov.。文中采用的是Sims & Easton 1972和Easton 1979对环毛属Pheretima订正后的分属系统。  相似文献   

11.
蒋际宝  邱江平 《生物多样性》2018,26(10):1074-28
截至2017年中国已记录巨蚓科蚯蚓579种(亚种), 优势类群为远盲蚓属(Amynthas)与腔蚓属(Metaphire), 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值得深入研究。近年来的研究指出联合形态分类与分子系统发育可较好地探讨中国巨蚓科蚯蚓的起源、分化与扩散。本文概述了中国巨蚓科蚯蚓物种的起源、分化时间以及扩散历程, 探讨了受精囊孔、盲肠形状等重要特征的演化, 分析了现行分类系统的缺陷。多项研究表明, 中国巨蚓科主要类群的祖先起源于中南半岛, 于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初期进入中国, 在新生代得以繁荣发展; 受精囊孔的对数或位置是多起源的, 盲肠形状演化中有祖征重现的现象, 故使用少数形态特征进行类群划分的现行分类系统有待改进。此外, 中国巨蚓科蚯蚓的具体演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仍不明确。因此, 在未来研究中整合形态特征、分子数据与地理格局、地质历史及环境因子等信息, 定量分析类群演化与古地理、生物与非生物因素间的关系, 将有助于全面厘清中国巨蚓科蚯蚓演化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主处理为土壤温度,副处理为土壤湿度的裂区区组实验设计,在室内微生态条件下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培养蚯蚓,探讨了3种土壤温、湿度对热带外来种蚯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成蚓产茧和蚓茧孵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corethrurus成蚓在20—30℃土壤温度范围、25%—35%土壤湿度环境中均可持续产茧和孵化幼蚓,培养时间、土壤温湿度对蚯蚓的产茧和孵化呈现显著影响。20%土壤湿度下成蚓休眠或死亡。35%土壤湿度下呈现最大蚓茧产量和幼蚓孵化量。在较好(35%)土壤湿度下产茧数表现为高温好于低温,反之亦然;在适宜(25%—35%)土壤湿度下幼蚓孵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呈现高、低温的限制作用,即25℃土壤温度和35%土壤湿度时出现最高幼蚓孵化率。在适宜的土壤温湿度范围内,湿度较温度对蚯蚓繁殖具有更显著的控制作用,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土壤湿度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蚯蚓中,于1983年6月3日在蚯蚓人工养殖床发现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三体交配。后在野外调查亦时有发现。故有机会研究。经查未见正式报告,所以特作如下报道,仅供生态研究的参考。 (一)赤子爱胜蚓三体交配的形式 蚯蚓系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动物,两条蚯蚓交配极  相似文献   

14.
贵州的陆栖寡毛类从未有人报道过。1984年8至10月间,我们对遵义地区的陆栖寡毛类进行了采集,发现一新种,记述如下。 短茎环毛蚓,新种Pheretima brevipenis sp.nov.(图1—3) 体长55—95mm,宽3—4mm,体节数78—117(正模标本长91mm,宽3.5mm,107节)。口前叶1/2上叶式。第一背孔自12/13节间起。体色较浅。环带占ⅪⅤ—ⅩⅥ节)。指环状,其上无刚毛和节间沟,呈红褐色。  相似文献   

15.
四川陆栖寡毛类两新种记述:寡毛纲:链胃蚓科,棘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采集于四川省酉阳县的链胃科、杜拉属Drawida蚯蚓一新种,双斑杜拉蚓Drawida bimaculata sp.nov.和在四川省汉源县采到的棘蚓科,毛蚓属Plutellus蚯蚓一新种,汉源毛蚓Plutellus hanyuangensis sp.nov.。毛蚓属是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陆栖寡毛类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以来,笔者在海南岛尖峰岭作林地蚯蚓生态调查中,采得环节动物寡毛类一优势种,经鉴定为钜蚓科环毛蚓属Pheretima的一新种,描述如下。尖峰环毛蚓,新种Pheretima jianfengensis sp.nov.(图1—4) 外部特征:体型较大,体长160—250毫米,宽6—10毫米,体节数131—173(正模标本:160毫米长,6毫米宽,173节)。口前叶为1/2上叶式。背孔自12/13节间起出现。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上远盲蚓属蚯蚓分布最多的国家,明确该属200余种蚯蚓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性对蚯蚓的生态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历史资料记载的物种和本研究团队2006至2016年间实地调查获取的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采集该属物种的地理分布信息,绘制了远盲蚓属蚯蚓在我国的分布图。此外,通过提取各分布点对应的生物气候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影响远盲蚓属蚯蚓在我国区系分布的气候因素。结果表明:(1)远盲蚓属蚯蚓在我国的分布现状主要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在水分因子中,极端水分条件、水热是否同步和年降水量均同等重要,在温度因子中,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极端温度、水热是否同步、平均温度;(2)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例如,华南区)比水热条件相对短缺的区域(例如,华北区和西南区)更有利于远盲蚓属蚯蚓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接种蚯蚓对油菜籽粒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接种试验,研究了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活动对冬油菜(Brassica napus)中双9号产量构成因素、籽粒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后,中双9号的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较未接种对照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较对照显著提高,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6.7%、46.5%和29.7%,这可能与蚯蚓促进油菜营养生长阶段植株生长及对氮素的吸收、累积有关.接种蚯蚓后,油菜籽粒含油率较对照有所降低,但由于蚯蚓活动显著提高了油菜籽粒产量,因此单株产油量和小区产油量仍比对照提高了37.4%和21.0%.  相似文献   

19.
Bt蛋白能通过转Bt基因作物的秸秆还田进入土壤,进而可能会对土壤动物如蚯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造成影响.为评估Bt水稻对赤子爱胜蚓的影响,本文模拟秸秆还田,在土壤中添加2.5%、5%、7.5%和10% Bt水稻(b2B138)及其同源水稻(安丰A)秸秆,分别在饲养赤子爱胜蚓7、15、30、45、60、75和90 d后观测蚯蚓的存活率、相对生长率和生殖情况,以及秸秆土壤混合物和蚯蚓体内的Cry1Ab蛋白含量.结果表明:较高还田量(7.5%和10%)Bt水稻秸秆处理对赤子爱胜蚓存活率有抑制作用;Bt水稻秸秆还田对赤子爱胜蚓的相对生长率没有不利影响;还田量为5%、7.5%和10%时,Bt水稻秸秆还田能促进蚯蚓的生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结果表明: 在Bt水稻土壤混合物中,蚯蚓体内均能检测到Cry1Ab蛋白,且前者随着时间延长而显著减少.因此,还田量为2.5%和5%时,Bt水稻秸秆还田释放的Cry1Ab蛋白对赤子爱胜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没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赤子爱胜蚓对不同猪粪和秸秆的分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炜华  殷秀琴  辛树权 《生态学杂志》2012,31(12):3109-3115
通过赤子爱胜蚓对发酵后猪粪(粮食猪粪、饲料猪粪)和秸秆(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及其不同质量比例(1∶1或3∶1)混合物料进行摄食分解后,对物料前后及不接种赤子爱胜蚓的对照样品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发现赤子爱胜蚓处理90 d后的不同物料质量均减少,减少的质量显著多于不接种蚯蚓的对照处理(P<0.01).赤子爱胜蚓对猪粪与秸秆混合物料的分解量多于纯猪粪和纯秸秆(P<0.01).猪粪与玉米秸秆的混合物,经蚯蚓处理后,混合物料减少的质量显著多于猪粪与水稻秸秆混合物中物料减少的质量(P<0.05).经蚯蚓处理后,饲料猪粪混合比例为3∶1的物料质量损失显著多于混合比例为1∶1的物料质量损失(P<0.01),而粮食猪粪混合比例为1∶1的物料质量损失与混合比例为3∶1的物料质量损失差异不显著(P>0.05).接种赤子爱胜蚓后,物料的全氮和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以及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增加,有机质和pH值降低.粮食猪粪和玉米秸秆以质量1∶1的比例进行混合物料的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幅度最大,表明赤子爱胜蚓对此混合物料的分解作用最大.本研究可为猪粪和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