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以下简称田螺)是一种常见的经济价值高的淡水螺类,生活于河沟沼泽和水田里。近年来,由于农药的污染,资源渐趋频危。我们于1978—1982年间对中华圆田螺生物学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圆田螺典型精子及其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光镜和电镜以及细胞化学方法 ,对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典型精子及其发生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染色质和细胞形态的变化 ,可将其典型精子发生分为五个时期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成熟精子。精子发生过程中 ,线粒体逐渐增大 ,并随着轴的增生而不断发展为螺旋化线粒体系 ;染色质逐渐凝聚 ,经过颗粒化和纤维化而终呈均质 ;随着染色质的变化 ,细胞核先变小再拉长并螺旋化。精细胞期细胞核基部发生内陷 ,伴随有中心粒的移入 ,并向后方形成“9 2”式的轴。成熟典型精子单鞭毛 ,全长约 40 μm ,包括头、中、尾三段 :头段螺旋状 ,主要由细胞核构成 ,旋束单股 ;中段螺旋状 ,主要由线粒体和轴丝构成 ,旋束四股 ;尾段非螺旋状 ,主要由糖原颗粒和轴丝构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Gray)(Heude,1890)是我国最普通的螺类,张明俊(1928)、李赋京(1935)两氏研究的标本,即属此种(张玺、齐锺彦,1961)。惟以此种螺类分布较广,综合利用,资源颇饶。倘为增辟农肥,充裕鱼饵,则尚需在解剖学的基础上,提供生理机能和生活动态的理论依据。尤以支配生理和生活的神经系统分布结构的进一步钻研,更有继续深入的必要。由于张、李两氏研究记录的启发,本项研究乃有新的收获。在中国圆田螺个体演发(ontogeny)的不同阶段,初次找到后述几种神经的分布结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研究了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雄性生殖系统。以睾丸和附睾中是否存在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等作为判断雄性中华白海豚性成熟的标准,通过比较不同个体睾丸和附睾的组织结构特征,发现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和附睾的组织学结构与未成熟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测量样本睾丸的2个形态参数:生精小管直径和生精小管的相对面积,得到性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直径为(118.3±12.8)μm,生精小管相对面积为0.52;未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直径(47.4±3.5)~(60.3±6.0)μm,生精小管相对面积为0.27~0.40。  相似文献   

5.
齿舌作为软体动物独特的摄食器官,是软体动物门重要的分类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对入侵物种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P.maculata和本地物种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的齿舌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两种福寿螺和中国圆田螺齿式均为2·1·1·1·2。两种福寿螺齿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央齿的第一突起,P.canaliculata中央齿第一突起宽而短,不如P.maculata锋利。P.canaliculata与P.maculata第一突起长与中央齿宽以及第一突起宽与中央齿宽的比值均具有显著差异。两种福寿螺与中国圆田螺齿舌的中央齿、侧齿、缘齿,不论是从形态还是数量上都明显不同。两种福寿螺中央齿第一突起大而尖,呈倒三角形,两侧对称排列3个小齿;中国圆田螺的中央齿第一突起短而宽,呈方形,两侧对称排列4个小齿。两种福寿螺的侧齿大突起内侧有1个小而尖的小齿,大突起外侧另有2个小齿;中国圆田螺侧齿上缘中间大突起外侧有3个小齿,呈锯齿状。两种福寿螺的内缘齿和外缘齿相似,缘齿上缘的中间尖齿尖锐,旁边再形成一小齿;中国圆田螺内缘齿上缘的中间尖齿突出,外缘齿基部细长,上缘有小的尖齿8~10个,呈梳状。两种福寿螺与中国圆田螺的第一突起宽与中央齿宽之比、第一突起长与中央齿宽之比、第二突起宽与中央齿宽之比、第二突起长与中央齿宽之比均差异显著。食性不同可能是造成种间齿舌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马氏巴蜗牛的生殖系统由十二个器官组成。作者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对各个器官的组织学特点进行了研究。作者发现,马氏巴蜗牛输精管与输卵管的初始段是愈合的。阴道管壁肌肉层发达,管道柔软。指状腺腺体数目为四个。处于非生殖时期的蜗牛个体,恋矢囊内无石灰质恋矢。  相似文献   

7.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属于淡水大型螺类,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在极端环境下能够迅速进入休眠状态,以抵御不良环境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为研究其在干旱胁迫下的休眠特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圆田螺在干旱胁迫下肝与肾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圆田螺在干旱休眠时与正常有水养殖相比,其肾组织中110个基因上调,389个基因下调;在肝组织中有84个基因上调,86个基因下调。肝组织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胞黏附的调节、细胞外基质组织生长、神经元投射和轴突再生等功能相关;肾组织差异基因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去磷酸化、上皮细胞增殖调节、羟酸有机酸跨膜转移、组织重塑等功能相关;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定位在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聚糖、乳糖、鞘脂的合成代谢通路等与干旱胁迫相关的主要代谢通路上。研究表明,热激蛋白基因Hsp70、SRCRFASNAPMAPMSTNPoc1bS1P、Na+-K+-ATP酶β1亚基及SLC28A3基因在中国圆田螺干旱休眠时开启自身调节,田螺通过调控不同基因,启动阻隔自身对外界光线的感知,停止脂肪积累、抑制肌肉生长、吞噬自身凋亡细胞获取营养、调节细胞渗透压保水等使自身快速适应干旱休眠状态。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描述了田螺科Viviparidae一新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模式标本采自滇池西南部的白鱼口湖区。本种贝壳大,最大个体壳高25.4mm、宽50.2mm。壳顶尖,有7个螺层,除顶部螺层外,各螺层中部均外凸呈角状,上部具宽阔的阶区。体螺层具7—12条螺棱。相似种长螺旋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longispira(Heude)各螺层中部均不外凸呈角状,上部亦不具阶区,且体螺层只有5条不大清楚的螺棱,两者有明显的区别。齿舌公式:3—4(1)3—4·4(1)4·4(1)4·11—13。幼体4个螺层,壳顶尖,第3和第4螺层上具2—4条螺棱,其上列生角质毛。本种分布仅局限于滇池西南隅。根据湖泊演变状况和湖内田螺科其他属种现行的分布格局推测,它可能是属于分布范围缩减和种群趋衰的种。  相似文献   

10.
1962—1963年对不同类型田和不同水稻生育期的三化螟第1—4代各虫期进行解剖,研究其生殖系统,得出如下结果: 一、三化螟雌、雄生殖系统的发育,在一龄幼虫期体内腹部第五节背血管两侧就出现了卵巢或睾丸各一个,随着龄期的增加,卵巢或睾丸的体积逐渐增大。雄蛹的初期,左右睾丸仍然分开。化蛹末期两睾丸愈合包被在一层围膜内,同时,输精管、复射精管和附腺发育完成。成虫期除全部发育完成外,睾丸内并有精细胞和精子出现。雌蛹的初期,左右卵巢的分隔比较明显,包被在一层围膜内。化蛹中期,每边卵巢已分成四根卵巢管,而顶端仍包在膜质囊内。化蛹末期膜质囊消失,各卵巢管顶端出现端丝,在下端有成熟的卵,同时,输卵管、受精囊、贮胶囊、交配囊等都发育完成。成虫期内部生殖系统发育更完善,卵巢管有8根或6根,卵巢管的三分之二处充满了成熟的卵。 二、雌、雌幼虫的卵巢或睾丸的发育因不同类型田和水稻不同生育期而异。越冬代♀、♂幼虫9—10月取食开花的一季晚稻,和幼穗分化、抽穗及开花期的连作晚稻,其六龄幼虫卵巢或睾丸的发育比第3代同龄期雌、雌幼虫取食分蘖期和拔节期的一季晚稻,其卵巢或睾丸要大,这可能是与水稻生育期所含氮、醣营养物质比例不同有关。在晚稻生育初期氮代谢占主要地位,第3代幼虫期的食料内氮化合物多于醣,可能不适于螟虫的卵巢或睾丸的发育。在晚稻幼穗分化至抽穗开花乳熟期含醣量多于含氮化合物,在越有代幼虫期取食醣多的食物可能有利于卵巢或睾丸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取12条处于不同生殖期的雌性中国水蛇作血管单注射,观察其生殖系统血液循环特点。结果表明,卵巢处于静止期的个体的生殖系统循环模式与雄体相似,卵子处于迅速生长期,卵巢血管变得十分发达,布满于正在生长的卵子表面,卵子处于成熟期,卵巢血管又回复到模式状态;受精卵落入子宫中发育时,子宫血管变得十分发达,子宫壁及卵黄膜均十分薄,子宫腔中有液体浸润胚胎,提示了胚胎与母体之间可能通过这些液体进行某些物质交换。  相似文献   

12.
小地老虎生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筝 《昆虫学报》1982,(3):268-274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本文对其雌性和雄性的内部和外部生殖器官,作了形态研究,以供防治和测报工作者参考。 小地老虎雄性内生殖器包括:一个扁圆形的睾丸;睾丸腹面连接一对S形的、两端粗中央细的贮精囊;贮精囊的前端各连接一条输精管;输精管的末端与S形的复射精管相连接;复射精管的前端连接两条细长的性副腺,复射精管的后端合拢形成一条很长的单射精管;单射精管分前段与后段两个部分,单射精管的末端连接阳茎囊。 雄性外生殖器 钩形突长钩形;颚形突与肛管腹壁愈合;尾突缺如;背兜屋脊状;基腹弧短;囊形突极小。抱握器钳状:抱器背缘在前端凹入甚深,抱器腹缘在前端1/3处外突出是种的特征;抱器端有一列冠刺;铗片基部粗,前端长形的薄片;腹突小。阳茎短粗,阳茎轭片从侧面观呈三角形。 雌性内生殖器具一对卵巢,每一卵巢有4根卵巢管;两条侧输卵管汇合成一条中输卵管,与外生殖腔相连接。受精主囊镰刀形;副囊瓜子形,二者镶嵌在一起,受精管通到中输卵管基部;受精囊腺细长。附腺具有一小形的主囊和一对较大的附腺囊,其端部伸出细长的附腺。 雌性外生殖器 肛乳突末端尖,前生殖突比后生殖突显著的短,交配囊盘绕成环形,囊导管短;精球与交配囊体和囊颈总长度同长。  相似文献   

13.
大鲵生殖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有尾两栖类,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医药、食用和观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笔者通过41尾幼体,29尾成体的浸液标本的解剖,观察了大鲵生殖系统的发育变化,大鲵的幼体外鳃萎缩后,性分化基本分明。体长在260毫米以上的个体,性腺发育基本成熟,参与繁殖。  相似文献   

14.
吴桂华  刘志刚  孙新 《昆虫学报》2008,51(8):810-816
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是一种重要的医学螨类。本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粉尘螨雌雄生殖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结果表明:雄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 附腺、射精管、阳茎及附属交配器官组成。睾丸位于血腔末端,不成对,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依照精子发育的顺序有规则地分布在其内部。雌性生殖系统包括交配孔、囊导管、储精囊、囊导管、卵巢、输卵管、子宫、产卵管及产卵孔,其中卵巢由一个中央营养细胞和围绕其周围的卵母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5.
圆齿野鸦椿是福建省特有的药用和观赏小乔木,可与同属植物野鸦椿的根、果实等部位入药,但目前主要开展了种子、果皮、枝和叶等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却没有关于根部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采用系统预试法初步探索圆齿野鸦椿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圆齿野鸦椿根可能含有生物碱、皂苷、醌类、黄酮类、酚类、香豆素、多糖、鞣质以及甾体和三萜类等多种有效成分,为圆齿野鸦椿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圆齿野鸦椿叶及枝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系统预试法对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可能的化学成分进行预试验,初步探索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试管反应法、纸反应法,对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水、无水乙醇提取物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颜色反应或沉淀反应,对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可能含有生物碱、皂苷、醌类、黄酮类、酚类、香豆素、多糖、鞣质以及甾体和三萜类等化学成分。结论:初步确定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为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发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以前作者描述的有异。其精巢为分叶状;输糟管中段和分泌管道共处于同一圆管之内;生殖管道上皮多有分泌功能。在一次发育期中精子的发生大约持续两个月,产生的精子量大;雄虾具有多次交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田螺科五种螺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期胚胎细胞为材料,用火焰干燥法制片,对分布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近郊的常见田螺科(Viviparidae)五种螺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两种圆田螺的染色体数和国外报道的同一属的种类的一致。而三种环棱螺的染色体数,则较国外报道的另两种的少得多。在铜锈环棱螺的核型中,其m组的第一对和sm组的第四对染色体上,具有明显的随体,出现频率甚高。  相似文献   

19.
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的体长约0.6mm,腹部长度约0.3mm.雌蜂生殖系统(包括卵巢、生殖腔、受精囊及三种附腺)位于腹部后端,约占腹腔的2/3.成熟的卵巢由两条多滋式的卵巢管组成.两条成熟卵巢的端段细长,扭卷成一条疏松索,基部膨大,内脏贮存大量卵粒.成对的侧输卵管较短,分别开口于生殖腔后方的两侧,中输卵管缺如.受精囊呈梨形,开口于生殖腔后方.雌性生殖系统三种附腺中,第一种附腺是成对的,呈锤状,分别连接于生殖腔前方两侧;第二种附腺,腺体呈球状,其前端以短曲的小管通进膨大的贮腺囊,贮腺囊端部成柄状的弯曲小管,连接于产卵管的基部开口处.第三种附腺的腺体呈棒状,前端为细长的小管,开口于第二种附腺贮腺囊的前端.雄性生殖系统由成对的睪丸,输精管、贮精囊、附腺及单一的射精管组成.蛹的早期到后期至成虫期睾丸的形态结构,各有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刘养正  唐菱 《昆虫学报》1959,(2):125-136
1.表圆蜘蛛的寄主植物,初步调查共有10科23种,以小麦、繁缕为主要寄主,经其严重为害,能使小麦减产达15%以上。四川境内分布比较普遍。 2.每年发生三个迭置世代。在雅安地区的发生时期,从当年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下旬。其发生始期:第1代为10月下旬前后,第2代为12月中旬前后,第3代为次年2月上旬前后。各代发生期绵长,同一麦地内,同时存活着各代各期的虫态。冬季无休眠状态出现。以卵越夏,主要附著于麦桩上及杂草间。 3.成虫及若虫,性喜阴暗,趋避强光,爬行敏捷,稍遇触动,迅即而下爬行或纷纷坠落。室内饲养观察:自卵孵出至开始产卵,约经20天上下。产卵期最长41天,两年平均为21.24天。产卵数最多165粒,两年平均为22.35粒。自孵出至成虫老死其一生历时最长74天,两年平均为47、50天。卵期历时最长73天,一般约在30天上下。孵化率一般在70%以上。 4.砂质壤土之麦地发生数量多,粘土麦地发生数量极轻。温度在5—15℃之间,表土含水率在20%上下,适合其发生。一般以多风处发生轻,背风处发生重。 5.试验及实践证明,每亩用150斤上下1:400的6%可湿性666液剂,彻底喷施一次,即可基本解除其为害。以在苗期进行保产效果最好,操作方便,用药量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