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究水位变化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us)蝌蚪形态表型、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实验室内测定了水位恒定组以及水位快速、中速和慢速下降组37期蝌蚪发育至变态完成期的变态时长、身体大小和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以及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水位快速下降显著缩短了蝌蚪的变态时长(P <0.05),体长下降明显(P <0.05),体重和体宽有所降低,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快速下降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单核细胞的百分比水位恒定组显著高于中速下降组(P <0.05),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快速下降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0.05)。水位加速下降导致登陆后幼蛙的个体变小,由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所代表的天然免疫能力变化趋势不同,应激反应能力增强,可能不利于幼蛙的存活。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粒径(50 nm、200 nm和1000 nm)、浓度(清水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荧光聚苯乙烯微球溶液组合对37期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身体大小和脏器系数的影响,连续测定了暴露7 d时,之后清水清除饲养7 d(14 d时)和14 d(21 d时),其体重与体全长的比值(重长比)、小肠长度以及心、肝湿重的变化。重长比在200 nm粒径条件下不受聚苯乙烯微球暴露和清除影响(P>0.05);50 nm清水组14 d时低于其他浓度组(P<0.05);1000 nm中浓度组7 d时和14 d时高于21 d时(P<0.05),7 d时高浓度组低于其他浓度组(P<0.05),21 d时清水组和低浓度组都高于中浓度组(P<0.05)。小肠长度系数在200 nm高浓度组随时间而变化,7 d时至14 d时显著增加,21 d时陡降(P<0.05),1000 nm中浓度组7 d时和14 d时都显著高于21 d时(P<0.05);7 d时,1000 nm高浓度组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P<0.05),50 nm、200 nm均无组间差异(P>0.05)。心、肝湿重系数均不随处理时间而变化(P>0.05);心湿重系数只在50 nm 14 d时变化显著,清水组最高,高、中浓度组其次,低浓度组最低(P<0.05),肝湿重系数只在50 nm和200 nm 14 d时清水组低于其他浓度组(P<0.05)。50 nm、200 nm和1000 nm处理分别影响重长比、心和肝湿重系数,小肠长度系数和肝湿重系数,以及重长比和小肠长度系数,但与粒径和浓度均不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黑斑侧褶蛙肥满度及脏器重量的性别和季节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脏器官的大小能反映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生理生态状况,可作为动物对环境适应的近似指标。以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12年夏季、秋季及2013年春季其体重、体长、含水量、肥满度及脏器重量的性别和季节差异。结果显示:1)雌蛙的体重和体长均高于雄蛙,两性都在秋季最高;胴体湿重和干重无性别差异,胴体湿重夏季最高,胴体干重无季节差异。2)含水量和肥满度无性别差异,前者夏季和春季高于秋季,后者秋季高于春季;躯体肥满度和干体肥满度雄蛙均高于雌蛙,雄蛙无季节差异,雌蛙夏季最高,春季最低。体重与体长的比值(K WL)雌蛙高于雄蛙,两性都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3)除肺干重雄蛙大于雌蛙,肾脏干重雌蛙大于雄蛙外,其他内脏器官的湿重和干重均无性别差异。肺湿重春季高于夏季和秋季,肾脏湿重无季节性差异;雄蛙的肺干重春季高于夏季,肾干重秋季高于夏季和春季,雌蛙均无季节差异。心脏和脾脏湿重都在夏季最高,秋季或春季最低,但干重均无季节差异。脂肪体和肝脏及卵巢和输卵管的湿重和干重均在秋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精巢的湿重及干重均无季节差异。结果表明,K WL可较好地反映成年黑斑侧褶蛙整体水平的营养和生理状况,多种器官重量有季节性的可塑性,这可能与雌、雄蛙的繁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黑斑侧褶蛙消化道重量及长度的性别和季节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道是联系脊椎动物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之间关系的纽带,其重量和长度对外界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弹性(flexibility)。以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山东聊城地区2012年夏季(16只,8♀/8♂)、秋季(19只,9♀/10♂)及翌年春季(17只,8♀/9♂)其体重、体长、胴体湿重和干重系数、总消化道及各段(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湿重、干重和长度系数的性别和季节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对有性别差异的指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了雌、雄蛙的季节差异。结果显示,1)雌蛙的体重、体长均高于雄蛙,都在秋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雄蛙的胴体湿重系数高于雌蛙,夏季高于秋季;胴体干重系数既无性别差异,也无季节差异。2)除食道湿重系数无性别差异外,雌蛙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均高于雄蛙;除胃湿重系数无季节差异外,春季或秋季的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都高于夏季;雌蛙的总消化道干重和胃干重系数高于雄蛙,食道、小肠和大肠的干重系数无性别差异,所有的干重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3)除雌蛙的大肠长系数高于雄蛙外,总消化道及各段的长度系数均无性别差异,春季和秋季的总消化道长、食道长及胃长系数均高于夏季,小肠长和大肠长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季节更替,黑斑侧褶蛙消化道各段的重量和长度表现出一定的弹性特征,这与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栖息地干涸将对生活在水中的无尾类幼体提出了挑战。通过浙江丽水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us)蝌蚪在实验条件下对不同水位变化的表型响应,检测表型可塑性的遗传性和环境近因性影响。结果表明,水位变化对中华大蟾蜍蝌蚪早期发育历期、头宽和体重影响不显著,对体长影响显著,其中逐减水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慢波、恒高与快波、逐增水位依次减少;水位变化对黑眶蟾蜍蝌蚪早期发育历期、体长、头宽和体重影响均显著;发育历期以恒高水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体长以逐减水位最大,恒低、快波和慢波水位显著偏小,逐增和快波水位居中;头宽以恒低水位最小,逐增水位居中,其余较大;体重以恒低水位最小、恒高水位最大,其余居中。水位变化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变态时间、体长、头宽和体重影响均不显著;水位变化对黑眶蟾蜍蝌蚪的变态时间、体长和体重影响均显著,对头宽影响不显著;恒低水位的变态时间最长,恒高水位的变态时间最短,其他水位变化之间差异不显著;恒高水位的体长最大,恒低和快波水位最小,其他居中;逐增和快波水位的体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研究结果表明,繁殖季节不同的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蝌蚪响应水位变化的表型可塑性差异显著,长期在容易发生干旱和水位变化的冬季繁殖的中华大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低,在雨水充沛的春季繁殖的黑眶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高,表现出表型可塑性的种间差异和遗传性;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两种蝌蚪体长的共同的表型变异与缺乏遗传基础的环境近因性影响有关;黑眶蟾蜍蝌蚪对低水位或水位下降作出减速分化的消极响应,响应程度与环境信号的强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 chenii ( Nakai) G. F. Tao〕、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 ( Bl.) Koidz.〕、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全缘冬青( Ilex integra Thunb.)、石栎﹝Lithocarpus glaber ( Thunb.) Nakai〕、厚叶石斑木﹝Raphiolepis umbellata ( Thunb.) Makino〕和滨柃﹝Eurya emarginata ( Thunb.) Makino〕7个舟山海岛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用浓度18 mg·g-1盐水通过盐雾发生装置每日喷雾0.0(对照)、0.5、1.0和2.0 h,并连续喷雾35 d,对翌年生长季各树种的形态特征、存活率和不同部位的干质量进行测定,并据此确定各树种的耐盐雾性。结果表明:随盐雾日处理时间及胁迫天数的延长,7个树种幼苗均表现出不同的受害症状并逐渐加重,但各树种的受害程度有差异。盐雾日处理0.5、1.0和2.0 h石栎幼苗的存活率,以及盐雾日处理2.0 h红楠、舟山新木姜子和滨柃幼苗的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但不同盐雾日处理时间对普陀樟、全缘冬青和厚叶石斑木幼苗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每日短时间的盐雾处理对普陀樟和全缘冬青幼苗的苗高和地径无显著影响,但随盐雾日处理时间延长二者的苗高和地径显著下降;盐雾日处理0.5、1.0和2.0 h,红楠、舟山新木姜子和滨柃幼苗的苗高总体上显著下降,厚叶石斑木幼苗的苗高则显著高于对照,但它们的地径总体上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每日短时间盐雾处理对普陀樟和滨柃幼苗单株的叶、根、茎干质量及总干质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随盐雾日处理时间的延长,二者单株的不同部位干质量及总干质量均逐渐下降;盐雾处理可导致舟山新木姜子、红楠、全缘冬青和石栎幼苗单株的不同部位干质量及总干质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且降幅总体上随盐雾日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其中石栎幼苗单株的不同部位干质量及总干质量均最低;盐雾处理对厚叶石斑木幼苗生长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其单株的不同部位干质量及总干质量不同程度增加,但随盐雾日处理时间的延长增幅减小。盐雾处理对供试各树种叶、茎和根的质量比以及根冠比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盐雾胁迫造成各树种不同程度落叶,使多数树种根冠比增大,但全缘冬青和厚叶石斑木的根冠比则有所下降。根据实验结果,结合供试树种在舟山海岛的生长环境,初步确定厚叶石斑木的耐盐雾性最强,全缘冬青、普陀樟和滨柃的耐盐雾性次之,红楠和舟山新木姜子的耐盐雾性较弱,石栎的耐盐雾性在7个树种中最弱。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究了饥饿胁迫与饥饿后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存活率、生长、行为、肝体比、摄食率以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开展了幼体(初始体质量为4.95±0.48 g)的饥饿(0、1、2、3、4、5、6 d)和再投喂(15 d)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饥饿时间对虎斑乌贼的幼体存活率、体质量降低率、肝体比和消化酶活力影响显著.随着饥饿胁迫时间的增加,其存活率、肝体比呈下降趋势,其中饥饿3 d后,存活率开始明显下降,体质量降低率明显增大,幼体出现喷墨、互相残杀等异常行为;4种消化酶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淀粉酶活力以饥饿4 d组最低 (0.07±0.02 U·mg-1·prot-1);脂肪酶活力以饥饿2 d组最低(18.47±2.07 U·g-1·prot-1),饥饿6 d组最高(57.60±3.98 U·g-1·prot-1),胃蛋白酶活力和胰蛋白酶活力以饥饿5 d组(1.98±0.59 U·mg-1·prot-1)和饥饿4 d(186.68±20.72 U·mg-1·prot-1) 最低.饥饿处理结束后,经15 d再投喂,各试验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摄食率差异显著,幼体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摄食率均与饥饿处理时间呈负相关;饥饿1和2 d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肝体比无显著差异,而饥饿3~6 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饥饿1~2 d组的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饥饿6 d组的摄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各组淀粉酶与脂肪酶活力无显著差异,胃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活力差异显著,均以对照组最高(胃蛋白酶活力7.06±0.64 U·mg-1·prot-1,胰蛋白酶活力914.67±26.54 U·mg-1·prot-1),饥饿6 d组最低(胃蛋白酶活力3.21±0.57 U·mg-1·prot-1,胰蛋白酶活力660.04±37.92 U·mg-1·prot-1).说明虎斑乌贼的幼体饥饿不可逆点(PNR)为第6天,且不能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8.
渗透胁迫对小麦胚芽鞘内多胺的种类、形态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高压液相色谱法研究了豫麦18(抗旱性较强)和扬麦9号(抗旱性较弱)小麦胚芽鞘中三种不同形态的多胺(polyamine,PA):游离态多胺(PA)、高氯酸可溶性结合态多胺(ps结合态PA)和高氯酸不溶性结合态多胺(PIS结合态PA)与渗透胁迫的关系。结果发现:渗透胁迫2d,豫麦18胚芽鞘中的游离态Spd和游离态Spm的含量明显上升,而扬麦9号的游离态Put的上升明显。S-腺苷蛋氨酸脱羧酶(S—AMDC)的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鸟嘌呤腙)(MGBG)处理豫麦18,明显抑制了渗透胁迫诱导的游离态Spd和游离态Spm的增加,并且加重了渗透胁迫伤害,外源Spd处理扬麦9号明显促进了渗透胁迫诱导的游离态Spd和游离态Spm的增加,并且减缓了渗透胁迫的伤害。渗透胁迫下,豫麦18胚芽鞘中的PS结合态PA和PIS结合态PA的上升幅度都明显大于扬麦9号。菲咯啉(o—Phen)抑制渗透胁迫下PIS结合态PA的合成并加重了渗透胁迫对胚芽鞘的伤害。这些结果表明:小麦胚芽鞘中的游离态Spd、游离态Spm、PS结合态PA和PIS结合态PA的升高有利于增强渗透胁迫抗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我国古生物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有关物种判别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这是与居群概念的贫乏和传统的林奈式类型-形态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分不开的。广泛存在于物种间的形态间断为识别物种带来了方便,但它与生殖隔离并不完全吻合。若只考虑形态特征,所判定的化石种大多只相当于表型单元。本文探讨如何将形态标准与居群、群落-生态和时空等项标准相结合来区分物种与表型单元。以上这些标准分别反映了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的不同方面,而生殖一遗传标准是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基础。古生物学必须站在理性的高度上俯瞰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物种,从现代生物学的知识库中汲取养料。化石种研究现状的改观尚有待于我们付出艰巨的努力。通过这种努力将使古生物学进入一个新的、更严格的科学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中鱼类的捕食者种类繁多,为验证猎物鱼针对不同捕食者是否会做出相异的反捕食策略选择,选取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猎物鱼,乌鳢(Channa argus)和胡子鲶(Clarias fuscus)为捕食者,将鲫幼鱼分别暴露于空白(对照)、乌鳢、胡子鲶和双捕食者(同时存在乌鳢和胡子鲶)环境中持续2个月,随后考查不同组鲫幼鱼的生长、行为特征、形态和运动能力等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捕食胁迫处理,鲫幼鱼的自发运动、隐蔽场所利用率和勇敢性等行为指标在4个组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相比对照组,乌鳢、胡子鲶和双捕食者暴露组鲫幼鱼的快速启动反应时滞显著缩短(P<0.05);但所有处理组中仅乌鳢暴露组鲫幼鱼的快速启动120ms移动距离(S120ms)和体高(B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鲫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活跃代谢率(MO2active)在各组之间也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乌鳢暴露组鲫幼鱼快速启动能力的提升可能与形态上体高的提高有关;另外相比临界游泳能力,快速启动能力可能在鱼类逃避捕食者过程中更为关键;鲫幼鱼表现出对乌鳢的反应最为明显,可能与乌鳢口裂较大,给鲫幼鱼带来的威胁更大有关。整体而言,应对捕食胁迫时,鲫幼鱼仅表现出形态和快速启动能力的反捕食响应,其行为特征的保守性可能是对生长作出的妥协,这对于鱼类适应生境中长期存在的捕食胁迫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亚低温和干旱对植株水分传输的影响机制,以番茄幼苗为试材,利用人工气候室设置常温(昼25 ℃/夜18 ℃)和亚低温(昼15 ℃/夜8 ℃)环境,采用盆栽进行正常灌水(75%~85%田间持水量)和干旱处理(55%~65%田间持水量),分析了温度和土壤水分对番茄植株水分传输、气孔和木质部导管形态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温正常灌水处理相比,干旱处理使番茄叶水势、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力导度、茎流速率、气孔长度和叶、茎、根导管直径显著减小,而使叶、茎、根导管细胞壁厚度和抗栓塞能力增强;亚低温处理下番茄叶水势、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力导度和叶、茎、根导管直径显著降低,但气孔变大,叶、根导管细胞壁厚度和叶、茎、根抗栓塞能力显著升高。亚低温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对番茄叶水势、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力导度、气孔形态、叶、根导管结构均无显著影响。总之,干旱处理下番茄通过协同调控叶、茎、根结构使植株水分关系重新达到稳态;亚低温处理下番茄植株水分关系的调控主要通过改变叶和根导管结构实现,且受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杨凤  张跃环  闫喜武  张国范 《生态学报》2008,28(5):2052-2052~2059
在温度18.2~20.6℃,盐度23~25,pH 7.96~8.14 的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青蛤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幼虫具有生长现象,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壳长逐渐接近一个常值而不再生长;幼虫可以由面盘幼虫发育到足面盘幼虫.随饥饿时间延长存活率下降;且足面盘幼虫及其变态规格、单水管稚贝规格随着饥饿时间延长而减小;幼虫的不可逆点(PNR)为12.48d;延迟变态时间长达12.7d.饥饿后再投喂相同的时间,幼虫能够恢复生长,存活的幼虫能够变态;稚贝表现出补偿生长现象,以壳长作为衡量标准,完全补偿生长能力依次为:S10>S11>S12>S1>S2>S3;超补偿生长能力依次为:S9>S8>S7>S6>S5>S4.  相似文献   

13.
【背景】水流是外来入侵生物传播蔓延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水生生物。水生杂草在水流传播过程中也经常携带其天敌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如莲草直胸跳甲经常随着空心莲子草在水流中传播。研究水流对莲草直胸跳甲存活的影响及其对种群迁移的间接协助作用,可为解析该天敌抵御洪涝灾害和借助水流传播的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莲草直胸跳甲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进行水流模拟,比较水流转速(1000、1250和1750r.min-1)和时间(30、60、90和120min)对不同虫态莲草直胸跳甲(雌雄成虫、幼虫和卵)存活率的影响,并推算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和幼虫在野外随水流传播的最大距离。【结果】水流速度对昆虫的存活和发育具有一定影响。在不同旋转时间和转速下,雌雄成虫的存活率较高,幼虫次之,卵的存活率最低;雌虫随水流传播能达到的最远距离最大,雄虫次之,传播距离最小的是幼虫。【结论与意义】莲草直胸跳甲可随水流进行远距离传播和自然扩散,对于利用莲草直胸跳甲防治空心莲子草,缓解水渠和河道的堵塞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增温促进变态发育的生理学代价,测定了23、25、27、29℃条件下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从37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蟾,其变态时长、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应激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1) 随温度升高,变态时长缩短,存活率下降,个体变小;内脏器官中,胃湿重和长度系数均在25℃组最高,27℃组最低;小肠湿重系数25℃组最高,29℃组最低,小肠长度系数无显著性差异。(2) 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两者的比值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25℃组显著高于其他各温度组,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分别在23℃组和27℃组最高,均在25℃组最低。(3) 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均在注射后5 h达到最大反应值,29℃组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适度增温有利于幼蟾胃和小肠发育,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殖;高温刺激PHA-P反应强度增加,存活率下降,但对应激反应能力无影响,为快速适应陆地环境而被短暂激活的免疫能力可能不利于其未来存活。  相似文献   

15.
碳酸盐碱度和pH值对凡纳滨对虾仔虾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静态急性毒理学方法,探讨了碳酸盐碱度和pH值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仔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7.5、8.0、8.5、9.0、9.5、10.0及10.5的试验组中,凡纳滨对虾仔虾存活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下降,碳酸盐碱度在3mmol·L-1、pH值在9.0以上时,凡纳滨对虾仔虾的存活率受到影响显著;在碳酸盐碱度0~44.43mmol·L-1各试验组中,随着碳酸盐碱度升高,凡纳滨对虾仔虾的存活率下降,凡纳滨对虾仔虾对碳酸盐碱度的耐受性随着pH的升高明显下降;pH值为8.8时,碳酸盐碱度的48hLC50为36.81mmol·L-1,pH值为9.2时,碳酸盐碱度的48hLC50为33.05mmol·L-1,pH值为9.6时,碳酸盐碱度的48hLC50为5.55mmol·L-1;在本试验范围内,凡纳滨对虾对高碳酸盐碱度显示出较强的耐受性,是一种适宜移植到盐碱水域的养殖品种;碳酸盐碱度和pH对凡纳滨对虾的致毒作用是一个综合致毒效应,其中CO32-为主要致毒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对石蒜叶片形态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蒜为试材,测定了0.1、0.5、1.0mol/L NaCl胁迫下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可溶性蛋白、不溶性蛋白以及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浓度NaCl胁迫后的叶片结构特征作比较,进行其抗盐性分析。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增加,对石蒜形态结构的影响表现在其叶片长度的变化及叶细胞的受损程度等方面;随NaCl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SOD和POD活性,不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可溶性蛋白呈先降后升趋势;丙二醛含量呈整体上升趋势。石蒜叶片各生理指标的变化通常在NaCl处理后的第7周和第8周为转折点。石蒜对低浓度的NaCl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人工气候箱内设定不同光周期和温度梯度单虫饲养观察个体发育史,研究了光周期和温度对虎斑蝶Danaus genutia幼期存活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高观赏价值蝶种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长光照(L∶D=15∶9)条件下,17.5、20.0、22.5、25.0、27.5、30.0℃时虎斑蝶卵的孵化率分别为63.72%、71.67%、65.75%、75.00%、67.12%、59.56%,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85.67%、85.96%、91.19%、89.20%、80.86%、68.78%,蛹的存活率分别为82.76%、100.00%、96.00%、97.06%、100.00%、100.00%;在短光照(L∶D=9∶15)条件下,17.5、20.0、25.0、30.0℃时虎斑蝶卵的孵化率分别为86.36%、67.06%、75.00%、77.50%,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85.05%、84.59%、85.74%、80.78%,蛹的存活率分别为93.30%、94.12%、100.00%、100.00%。结果表明,17.5℃和30.0℃均不利于虎斑蝶幼期的存活,20.0~27.5℃是其幼期生长发育适宜的温度范围。长光照利于幼虫的存活,短光照利于卵的孵化和蛹的羽化;在17.5~30.0℃内,较高的温度利于蛹的羽化,而较低的温度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存活;温度对虎斑蝶卵的孵化、幼虫的存活及蛹的羽化影响大于光周期;在养殖生产上,建议将幼期养殖温度控制在20.0~27.5℃,幼虫期饲养在长光照下为宜,卵和蛹期置于短光照下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