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粘虫蛾飞行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罗礼智  李光博 《昆虫学报》1996,39(2):141-148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粘虫雌蛾Mythimna separata(Walker)飞行(背纵)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肌原纤维由500-700根肌球蛋白丝(粗丝)组成,每根粗丝由6根肌动蛋白丝(细丝)环绕排列成六角形,每根细丝精确地位于两根粗丝间1/2处,从而使粗丝和细丝的比为1:3。肌节较短,长度约2.2-2.6μm。肌原纤维之间充满着线粒体和横管。每个肌节约有线粒体三个,横管二根。线粒体约占肌纤维体积的40%,而横管为7%。每根横管准确地位于肌节的1/4、3/4处,或Z线和中膈的中央,并与肌质网交接形成二位体(dyads)或三位体(triads)。肌质网相当不发达,约占肌纤维体积的2.5%。但其分布很有特色,即除了紧贴于肌原纤维周围的由单层液泡组成的肌质网以外,在中膈处还有一层横穿于肌原纤维的肌质网。和其它同步飞行肌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比较的结果还表明,粘虫蛾飞行肌具有较善于飞行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我们测量伸展程度不同的蟾蜍和青蛙横纹肌肌原纤维A带和I带蛋白浓度的结果。在肌小节长度从2.3微米增加到3.9微米时,A带的蛋白浓度减少而I带的基本上不变,A/I的浓度之比下降。当肌小节长度超过3.9微米以后,随着肌原纤维的进一步伸展,A带和I带的蛋白浓度都减少,但是后者减少的百分比更大,因而A/I的浓度之此又转而上升,这些结果可以用H.Z.Huxley提出的,肌原纤维是由两组蛋白细丝构成的假设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甘油抽提过的骨胳肌肌纤维束经刚果红溶液染色后出现清楚的二向色性。将染色后的肌纤维在43℃下保温10分钟,二向色性基本上消失。用三磷酸腺苷处理,再用刚果红染色,肌纤维不出现二向色性。在未拉长的肌纤维束,二向色性的数值是正的。拉长肌纤维束,二向色性随着肌小节长度的增加而减少。到肌小节长度约为3.3微米,亦即按照肌原纤维两组蛋白细丝交错的结构模型,两组蛋白细丝几乎脱开时,完全消失。再进一步拉长肌纤维束,二向色性又出现,不过其数值转为负值。不论肌纤维束是先拉长后染色还是先染色后拉长,得到的结果相同。这种二向色性的变化在肌纤维束拉长后10毫秒左右内基本上就已完成。在肌小节长度从1.7微米到4.4微米的范围内,肌小节长度和二向色性与光密度的比值之间大体上有直线关系。拉长肌纤维束使刚果红从已经染色的肌纤维束洗脱的速率有短暂的增加。提高溶液的 pH 值使原来出现正二向色性的肌纤维束的二向色性增加。而肌小节长度为3.3微米左右,在中性溶液中不出现二向色性的肌纤维束,在碱性溶液中仍不出现二向色性。脲和醇使已被拉长了的或未拉长的肌纤维束的二向色性都减小,以至消失。对于对二向色性有贡献的那些刚果红分子在肌原纤维中的结合部位和肌纤维长度改变时二向色性变化产生的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蜜蜂间接飞翔肌的肌原纤维经稀酸溶液处理后出现两种情况,在肌小节长度短于6微米的肌原纤维中大部分蛋白被抽提掉,带的图形有改变,而在肌小节长度大于6微米的肌原纤维則带的图形基本上不改变,可是不論在那一种情况中,肌原纤维都肿胀。引起肿胀所需的酸溶液的最低浓度在盐酸、硝酸和硫酸为0.0003—0.0004N,在草酸、柠檬酸和磷酸則为0.001—0.002N。肿胀是可逆的,用蒸馏水冲洗或在酸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以后肌原纤维又会变细。蟾蜍缝匠肌的肌原纤维经稀酸溶液处理后的情况一般和肌小节长度小于6微米的蜜蜂肌原纤维的相同,但有肌小节长度大于5微米的两例,A带的长度比一般肌原纤维中的要大,达到2.8微米左右,得到的结果和肌小节长度大于6微米的蜜蜂肌原纤维相同。肿胀的可能机制曾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群居型和散居型东亚飞蝗雌成虫飞行肌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辉  李克斌  尹姣  杜桂林  曹雅忠 《昆虫学报》2008,51(10):1033-1038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群居型和散居型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雌成虫背纵肌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群居型和散居型成虫背纵肌具有类似的亚细胞结构,飞行肌的肌原纤维具有1∶3粗细丝比例,每根粗丝由6根细丝环绕排列成六角形结构。飞行肌的发育和线粒体的形成均是渐进的过程,在不同日龄成虫间存在差异。肌节长度为2.1~3.4 μm;7和10日龄时群居型成虫肌节长度小于散居型;7日龄群居型肌原纤维直径显著大于散居型。背纵肌内线粒体含量约占肌纤维的20%~43%,两型飞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7日龄时群居型线粒体占肌原纤维的比例高达42.96%,而散居型的只有22.45%;10日龄群居型线粒体含量为41.32%,散居型线粒体29.98%。上述差异可能是东亚飞蝗群居型成虫飞行能力显著强于散居型成虫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饥饿和交配对小地老虎飞行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尹姣  曹雅忠  李克斌 《昆虫知识》2013,(6):1573-1585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urg)成虫飞行肌的发育常受一些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为探讨饥饿和交配行为对飞行肌发育的影响,通过电子显微镜对雌虫飞行肌(背纵肌)的肌原纤维、线粒体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4日龄饥饿雌虫,肌原纤维直径、肌节长度、肌原纤维体积均显著(P<0.05)小于取食的。7日龄饥饿雌虫肌原纤维直径、肌节长度、肌原纤维体积分数较4日龄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7日龄饥饿的肌原纤维直径显著(P<0.05)大于7日龄取食的;羽化10 d后,饥饿雌虫肌节长度显著(P<0.05)大于取食雌虫的,而肌纤维体积分数和线粒体体积分数均却小于后者。7、10、13日龄交配雌虫肌原纤维横切直径分别显著(P<0.05)小于同日龄非交配的;7、10、13日龄交配雌虫肌原纤维体积分数显著(P<0.05)小于非交配的,线粒体体积分数虽然无差异(P≥0.05),但是交配雌虫的早在4日龄便已明显(P<0.05)减小。上述结果表明:正常取食的小地老虎飞行肌4日龄后会发生降解现象;饥饿抑制飞行肌前期发育和中期的降解,而促进成虫末期肌原纤维的分解;交配能促进飞行肌的降解。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前后肌肉组织的形态特征变化, 采用石蜡切片、电镜及生物化学方法,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步行足和腹部肌肉的组织学、超微结构及主要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相对于蜕皮间期, 步行足在蜕皮前后组织学形态特征无明显变化; 超微结构在蜕皮前无明显变化, 蜕皮后可见肌原纤维纵裂及肌小节横裂现象, 表明蜕皮后外骨骼硬化的过程伴随着肌肉的生长。相对于蜕皮间期, 腹部肌肉在蜕皮前后组织学特征变化明显: 蜕皮前肌束间隙增大, 蜕皮后肌束内肌纤维间隙增大。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 蜕皮前肌原纤维在内部降解, 出现空洞, 肌原纤维边缘降解, 导致肌原纤维间隙增大; 蜕皮后肌原纤维重新组装、重建, 恢复到间期正常形态。生物化学研究发现, 蜕皮前后步行足和腹部肌肉中肌原纤维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同其结构特征的变化相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的结构特征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杨新宇  蒋锦昌 《昆虫学报》1995,38(2):173-178
鸣鸣蝉Onvotympana maculaticollit Motsch的发声肌平均含193个初级肌束,多数初级肌束含9-10条肌纤维,其顶、底瑞的附着结构仅由柱状粘和细胞层组成。每条肌纤维约含1 900根肌原纤维,多数肌原纤维的长,宽和截面分别约0.77μm、0.68μm和0.53μm2.井约含200根粗肌丝,其粗细肌丝的比值一般为3∶1。肌小节的长度和z线的宽度分别约3μm 和0.2μm.三联管分别位于距两端z线约0.75μm处。肌原纤维、线粒体和微气管-肌质网的面积系数分别约31.3%、46.O%和11.9%。肌小节中粗肌丝纵贯两端z线,中间无1带;细肌丝由z线相向延伸到肌小节中央,其空区约0.15-0.25μm,并无M线。这些结构特征不仅使发声肌能够利用有限的几何空间产生最大的张力,并可适应高速串的收缩运动。  相似文献   

9.
1.我们在大白鼠股大肌的扇状部分,以切割的方法,分别观察了切割后肌纤维短断片和长断片的再生过程。2.短纤维断片内的收缩物质,进行 Zenker 氏的透明退化,经吞噬作用而全部清除消失。在收缩物质进行退化时,在原来的肌鞘管内出现了梭形的成肌细胞。经过有丝分裂的繁殖后,由单个的成肌细胞逐步的合并成为肌小管——幼稚肌纤维。每一肌鞘管内,只合并形成单一的肌小管。肌小管的两端,即原来被切割的地方,常有分叉生长。从切割时起,到第四天,可以发现肌小管的形成,到第六天,可以发见横纹的分化,成为幼小的肌纤维,以后的生长发育非常缓慢,要到6个月以后,纔能到达正常肌纤维的大小。3.在长纤维断片内,也同样进行着在短纤维断片内所有的一切过程。即在肌纤维近切割部分的收缩物质,因受切割的强烈影响而同样进行透明退化,为吞噬作用所清除。并同样在肌鞘管内出现成肌细胞,经过繁殖和合并而成肌小管,也有向切割缺口处分叉生长。以后继续生长发育形成新的肌纤维(和原来老的肌纤维相连)。4.在长纤维断片内,从进行短断片内所有过程的这一部分,到完好肌纤维部分,其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区域,即肌纤维的收缩物质——肌原纤维,受到了切割的轻微影响,但又不能回复正常者。这个...  相似文献   

10.
粘虫蛾飞行肌的发育:超微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罗礼智 《昆虫学报》1996,39(4):366-374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正常条件下饲养的0-16日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雌蛾飞行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肌原纤维直径。线粒体和横管的体积分量均随蛾龄的增加而增加,到7日龄达到最大值以后又随蛾龄的增加而下降;但是,肌节长度则随蛾龄的增加而缩短,到7日龄达到最短后又随蛾龄的增加而延长,从而使整条发育曲线呈“V”字形;肌原纤维和肌质网体积分量变化不大或无规律可寻;二位体在发育初期和未期的比例较高,而三位体在4和7口龄比例较高;肌丝排列从0~7日龄均是有序的,肌动蛋白丝(细丝)和肌球蛋白丝(粗丝)的数量比为3:1,粗丝的数量变化也不大,每根肌原纤维约有600根。但从10日龄开始肌丝排列出现紊乱,细丝全部消失,粗丝降解、数量减少了30%,从而使肌原纤维留下一片片的空白。根据这些结果,把7日龄前的飞行肌发育过程视为生长过程,而把10日龄后的视作降解过程。最后对粘虫蛾飞行肌与卵巢发育及其飞行能力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大鼠和家兔心肌穿刺后7、14、21天的心肌组织结构,发现穿刺点周围的心肌纤维胞体膨大,有核的分裂相和双核,在此基础上有肌微丝及肌原纤维的再生,并有闰盘的形成,在这个部位和刺破的心肌表面还有巯松结缔组织的增生。  相似文献   

12.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腹屈肌浅层(慢肌,tonic fiber)肌纤维和深层(快肌,twitch fiber)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浅层腹屈肌肌原纤维有相对长的肌节(5—10μm),肌原纤维直径较大,每根粗肌丝周围有9—12根细肌丝环绕,细肌丝与粗肌丝数量比约为6∶1;深层腹屈肌有相对短的肌节(3—4.5μm),肌原纤维直径较小,每根粗肌丝周围有6根细肌丝环绕,细肌丝与粗肌丝数量比为3∶1。以上结果提示,在决定螯虾腹屈肌收缩速度方面,可能肌原纤维直径大小比肌节长度更为重要。细、粗肌丝排列方式也可能与收缩速度有关。这与脊椎动物骨骼肌的情况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阐明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 Xiao飞行肌结构蛋白及飞行能量代谢相关酶基因信息。首先采用电镜技术对楚雄腮扁叶蜂飞行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肌原纤维(由粗丝和细丝组成,其数量比例为1∶3)是飞行肌的基本成分,肌原纤维横切面平均面积为0.771±0.042μm2,肌节平均长度为2.698±0.116μm。进一步通过飞行肌转录组分析,共筛选到11大类飞行肌结构蛋白,其中肌球蛋白(Myosin)和肌动蛋白(Actin)的转录本数较多,分别为127个和54个。发现1个飞行蛋白Flightin编码基因(可编码一个长152 aa的蛋白),在该蛋白中检测到6个模体结构(Motif),膜翅目昆虫中在Motif 1的一些位点上其氨基酸类型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在楚雄腮扁叶蜂中筛选到了25个飞行能量代谢关键酶编码基因,并基于这些酶构建了三条飞行能量代谢途径,即糖酵解(涉及15种酶)、脂肪氧化(涉及6种酶)和脯氨酸氧化(涉及4种酶)。在楚雄腮扁叶蜂中发现4个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H异构体,但并未在这些异构体中找到类似果蝇飞行肌GPDH异构体所具有...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鸣鸣蝉发声肌肌原纤维的双阵结构,其肌纤维中并存两种不同阵列的“快”和“慢”劝肌原纤维不同,分别为3:1和5:1。明显区别于单音调鸣声的蝉类发声肌肌原纤维的RTTF为3:1的单阵列,即与鸣鸣蝉变音调声产生的原初机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作者自1989年9月至1990年6月,通过光镜和电镜,对河蚌心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研究,发现河蚌的心肌纤维细长,无肌节和周期性横纹,排列不规则,肌纤维有分枝,在二条纤维的连接处有类似闰盘的结构。在肌浆内粗丝与细丝排列平行有序,其间散布着密体或密斑,线粒体发达且具有明显的嵴,在线粒体之间发现有脂褐素颗粒存在,线粒体周围分布有较多的糖元。  相似文献   

16.
大白鼠比目鱼肌(SOL)在其原来神经被夹断暂时处于去神经状态期间,可以从预先埋置好的伸趾长肌(EDL)神经得到外加的神经支配。在这样的肌肉中有一部分肌纤维兼受快肌和慢肌两种神经支配。我们检查了这种肌纤维的组织化学类型和收缩特性。主要结果是:SOL 肌纤维,在原有神经支配之外加上了 EDL 神经的支配,保持原来慢肌型的肌原纤维 ATP_(ase)组织化学特性不变。在历时长短很不同(夹 SOL 神经后20至120天,有一例是402天)的实验,这个结果都是一样。另一方面,有外加 EDL 神经支配的 SOL 肌纤维收缩加快,虽然改变的程度不大。考虑到影响肌肉收缩速度的因素不限于肌原纤维 ATP_(ase)的活力,而所用组织化学方法在反映 ATP_(ase)活力变化方面又有其局限性,上述两方面的结果并不矛盾。尽管一根肌纤维上有由两种不同神经支配形成的两个完全分开的终板,但整根纤维从一端到另一端的组织化学染色是均一的,看不出两个终板各自周围的染色有何差别。虽然这观察倾向于支持肌原纤维 ATP_(ase)类型为肌肉活动所决定的假说,每种神经支配对收缩系统是否还有其特殊营养性影响的问题尚未解决,还需要用更精细的检测肌纤维类型的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鸡的缝匠肌是含有Ⅰ型(慢)纤维和Ⅱ型(快)纤维的混合肌,在该肌的神经被切断并阻止其再生后1、4与6个月进行观察。冰冻切片结合肌原纤维三磷酸腺苷酶(m-ATP-ase)的染色法显示慢肌纤维发生成倍的肥大。在去神经6个月后快、慢纤维仍然因酸或碱性预处理而呈现染色的反转。在电镜下观察,去神经后发生肥大的慢纤维仍然呈现微丝的正常排列。清楚的A、Ⅰ带与 H 带。它的 Z 线清楚但在有些纤维中的有些很短的段落变得模糊或分裂,在去神经6个月的肌肉,有些慢纤维仅局部结构模糊但绝大部分地区呈现结构完好,这说明这种鸟类的混合肌的慢纤维在去神经后结构上仍有很大的稳定性。以上观察也说明这种去神经肥大的现象除了在发生原因上值得注意以外,它在肥大的程度与持久性上和其他的实验性肌肉肥大相比也是很显著的。  相似文献   

18.
拉长蜜蜂间接飞翔肌肌原纤维,在肌小节长度超过6微米以后,蛋白,特别是A带蛋白,在碘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度大大降低。这种溶解度的改变是可逆的——让肌原纤维缩短又会还原。在出现这种变化时,A带蛋白和溴酚蓝的给合能力也有改变。  相似文献   

19.
硫酸软骨素作为糖胺聚糖的一类,广泛分布于细胞膜表面及细胞基质中,参与了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硫酸软骨素的功能多样性与其结构多样性密切相关,而硫酸软骨素降解酶在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构效关系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结合笔者工作,全面阐述了目前商品化硫酸软骨素降解酶的种类、作用机制,以及近期在海洋细菌中发现和鉴定的硫酸软骨素降解酶。最后,对海洋来源硫酸软骨素降解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朱道立 《动物学杂志》2003,38(2):32-35,T002
研究大鼠、家兔和人跖肌的肌纤维型构成比例与分布。应用肌球蛋白腺苷三磷酸酶(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酶)染色法,观察比较各型肌纤维的组织化学特性。结果表明: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大鼠、家兔和人跖肌的肌纤维可分成I型、ⅡA型、ⅡB型肌纤维,横切面呈多边形或椭圆形,分别约占25%、35%和40%;琥珀酸脱氢酶染色,肌纤维呈蔚蓝色,以镶嵌交叉排列,可分为中染S0、深染FOG和浅染FG三型,分别约占25%、30%和45%,种系间无显著性差异。ATP酶活性反应肌纤维收缩的生理特性,而SDH活性反应肌纤维的代谢特征,两种分型的方法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