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奇  黄为龙 《化石》2009,(4):28-33
在亚洲的东方,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群山环抱一片茫茫平川,这就是泥河湾盆地。盆地分布在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从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桑干河翁地。人们根据盆地出露的地层和动物化石,很早就认识到这里曾经被湖水占据过,当地广泛流传着不少有关的美丽神话或传说。  相似文献   

2.
李凯清 《化石》2021,(4):27-31
<正>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桑干河谷地,最初由Barbour等学者1927年作为桑干河盆地中的一个子盆地提出,但是古人类学家卫奇在2016年指出,从地理学的盆地概念认证,泥河湾盆地与桑干河盆地属于全同关系,应该是一个事物两个名称。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一带,晚新生代地层被桑干河水系流水切割,露头地层厚度大,而且盛产哺乳动物化石闻名于世界,近年来泥河湾盆地以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址不断涌现而被世人赋予东亚奥杜威峡谷的高度称誉。  相似文献   

3.
李凯清  岳峰 《化石》2022,(1):13-16
披毛犀是泥河湾动物群的重要成员,也是泥河湾盆地(桑干河盆地)常见的化石种类.化石发现表明,披毛犀是泥河湾盆地远古人类长期形影相随的亲密伴侣.  相似文献   

4.
卫奇 《化石》2019,(1):37-41
<正>泥河湾盆地,分布在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从西南向东北蜿蜒贯穿流过,因此也称桑干河盆地,它是一个断陷构造盆地,所以也有泥河湾裂谷之称。泥河湾盆地在数百万年前至几万年前,曾经被"大同湖"占据过,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桑干河随着"大同湖"的消失而出现,其中的河湖相地层遭受流水强烈侵蚀,在泥河湾一带,地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蔚为壮观,露头地层厚约200米,记录着大约200万年以来的古人类和古生物等大量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5.
胡平 《化石》2011,(1):28-32
以泥河湾村命名的泥河湾盆地,原先称之为桑干河盆地,亦称大同盆地。盆地中自新生代早更新世以来几百万年间沉积形成的泥河湾层,由于其范围之大,堆积之厚,且富含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和古人类化石而闻名中外,被誉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圣地、东亚地区古人类文化的摇篮。  相似文献   

6.
梅惠杰 《人类学学报》2006,25(4):299-307
通过对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梅沟和苇地坡两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的试掘,发现细石器和小石器文化层共存于同一剖面,从而为研究该盆地和华北地区细石器传统与小石器传统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文化遗存埋藏于桑干河二级阶地中下部、底砾层之上,出土的石制品工艺和时代特征鲜明,与西白马营地点风格一致,属于小石器文化传统,时代处于晚更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7.
泥河湾史话     
一、泥河湾的由来泥河湾本来是座落于河北省阳原县东部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可能是由于古老的桑干河早年在此弯曲,并冲积成大片肥美的河湾地而得名。自从科学家将泥河湾一带发育的第四系河湖相地层命名为泥河湾层以后,泥河湾才被赋于独特的涵义。阳原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丛山之中,为一狭长的北北东向构造断陷盆地,地质上称泥河湾盆地。广义上的泥河湾盆地还包含了相邻的蔚县和大同盆地。泥  相似文献   

8.
泥河湾盆地——东亚古人类文化摇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奇 《化石》2002,(4):5-7
越来越多远古人类遗迹发现表明 ,泥河湾盆地不仅是中国的奥杜韦峡谷 ,而且是东亚地区的奥杜韦峡谷。奥杜韦峡谷位于非洲坦桑尼亚 ,泥河湾盆地坐落在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的桑干河及其支流壶流河河谷 ,它们不仅都蕴藏丰富的古人类遗迹 ,而且彼此有着十分相似的地质环境变迁过程。在中华世纪坛历史年表上 ,首先刻录着的就有泥河湾盆地的小长梁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目前 ,中国报道发现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30处 ,其中25处分布在泥河湾盆地 ,例如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坨村一带的沟底、马圈沟、半山、小长梁、仙台、东谷坨…  相似文献   

9.
《化石》1978,(1)
大同盆地是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群山环抱着的一大片平川。大同盆地横跨山西和河北两省,面积达九千余平方公里,桑干河由西南向东北蜿蜒曲折流过。在山西和河北两省交界处的桑干河北岸有一条季节性的小河——梨益沟,沟西侧有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山庄叫许家窑村,它隶属于山西省阳高县古城公社。1976年,我国人类学工作者在当地群众协助下,在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东井集公社侯家窑村之间发现了一处很有意义的古人类遗址,从中找到了珍贵的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器、骨器  相似文献   

10.
李罡  任雪岩  李珺 《人类学学报》2016,35(4):509-521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骨制品等文化遗物2000余件。遗址埋藏于桑干河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上部,上覆黄土状堆积,文化层厚约0.2m,属水动力较弱的河流堆积。石制品原料多为采自附近阶地的砾石层或桑干河及洞沟河漫滩上的燧石;打片技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石核和石片全部使用锤击法,间接打片技术主要表现在船形石核的制备和细石叶的剥取上;石器类型包括雕刻器、刮削器及琢背刀。石器组合特征显示该遗址文化面貌属于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骨化石~(14)C测年结果为18085±235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二道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首次发现的以船形石核作为主要技术类型、且以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乃至中国北方细石器工业不同技术类型、及所蕴含的人类扩散与技术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狭义(或经典)泥河湾动物群主要产自桑干河北岸的下沙沟村周边,化石来源于不同地点;该动物群被作为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代表,但其绝对年代一直饱受争议,最新古地磁测年数据是2.2-1.7 MaBP。由于受河流及断层切割影响,泥河湾盆地内部不同区域尤其是桑干河两岸的地层对比,一直是个科学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桑干河南岸未发现重要化石点。最近,在桑干河南岸的岑家湾台地发现了山神庙咀化石点,目前已在此地点做过9次正规发掘,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526件,鉴定出25个种(含未定种),其中23种属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的成员。由此看出,山神庙咀动物群的时代应当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的时代接近,其地质年代应当不晚于1.7 MaBP。山神庙咀遗址与小长梁遗址隔沟相望,但其化石层稍高于小长梁文化层;山神庙咀动物群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长梁遗址年代要比先前所测得的1.36 MaBP要早;小长梁周边的史前遗址的地质年代应当再做深入研究。小长梁地区的泥河湾层底部普遍存在砾石层,但其出现的水平位置以及砾石在分选和磨圆程度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调查清楚不同剖面中底砾层的分布状况及其性质,将会对本地区地层对比研究以及推断当时泥河湾...  相似文献   

12.
李海军 《化石》2008,(2):28-30
踏上征程 2007年9月21日-24日,我们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研究生20多人在张兆群老师和侯亚梅老师的带领下,去泥河湾进行为期4天的野外地质实习。泥河湾盆地位于北京西约50公里以远的桑干河及其支流壶流河谷,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面积达9000多平方公里,海拔平均约1000米左右。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以盛产早更新世典型动物化石而闻名,  相似文献   

13.
河北阳原、蔚县几个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及旧石器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干河流域,特别是阳原、蔚县盆地的河湖相沉积,不仅发育良好,出露的面积广,厚度大,而且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北方第四纪早更新世的一个标准地层。近年来在这一地区,在泥河湾地层的下部一些地点,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旧石器。这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泥河湾的地层时代,为解决我国北方长期以来第四纪下限问题,为寻找人类化石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台家坪、水冲口和大庄科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鹿科化石的研究鉴定出7个种:步氏麂(Muntiacus bohlini)、化德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 C. huadeens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华丽日本鹿(Nipponicervus elegans)、始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predavidianus)、双叉麋鹿(E.bifurcatus)及赤鹿(Cervus(Elaphus)elaphus)。其中前6个种产自台家坪和水冲口化石地点的泥河湾组中,层位相当于欧洲的中、晚维拉方期,即早更新世,而赤鹿产自大庄科化石地点,层位目前还不确定,但可能也是泥河湾组。因此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目前发现的鹿科化石至少有6个种。其中的化德祖鹿相似种和山西轴鹿是从晚新近纪残留下来的种类,而步氏麂、华丽日本鹿、始麋鹿和双叉麋鹿是早更新世出现的新种类。如果大庄科地点的层位可以确定为早更新世的话,赤鹿的最早记录则可以回溯到早更新世,其鹿角的演化是始于无冰枝,然后出现冰枝。另外,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都发现过麋鹿和日本鹿化石,进一步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海平面曾经下降很多,使得大陆的一些鹿类得以迁徙到列岛上。最后,数量较多的低冠鹿科化石标本指示桑干河盆地一带在早更新世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环境。  相似文献   

15.
山西北部桑干河中游的尉家小堡遗址,是华北地区以细石器加工技术为特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制品岩性以硅质岩和火山角砾岩为主。细石核全部为楔形石核,显示出一套较为成熟而稳定的制坯及剥片工艺,包括软锤修整楔状缘、压制产生细石叶等。石器类型全部为刮削器。5.6%的拼合率说明此处为原地埋藏遗址。通过与同时代桑干河流域的其他遗址石制品的比较和遗址出土较精致的穿孔骨制品的现象判断,此遗址的年代应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  相似文献   

16.
张森水先生是我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来山西的机会却不多. 张森水先生的第一次山西之行是1958年赴偏关县万家寨水库调查.此次调查后撰写的《内蒙中南部和山西西北部新发现的旧石器》是张森水先生的处女作.文中的石叶石核、清水河尖状器、半月型刮削器,揭示了吕梁山西侧黄河沿岸至河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个侧面.此后晋、陕、蒙三省并未在这一带做工作.而1980年前后在两个细石器遗址——位于蒲县的薛关遗址和位于吉县的柿子滩遗址中,乃至桑干河流域其他一些遗址先后发现了类似的石器,说明清水河一带应是链接晋陕大峡谷与泥河湾盆地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7.
中华鼢鼠洞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3—1978年,我们先后在山西省的滹沱河,桑干河流域和太原市等地区调查农田鼠害。在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危害严重的地块内,挖掘140个洞穴,获得150只中华鼢  相似文献   

18.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的籍箕滩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群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系统发掘,目前,曾出土了丰富的细石叶制品及动物碎骨的第2地点(T2)由于后期工程建设的原因已不复存在,原记录中的第1地点(T1)、第3地点(T3)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或自然力侵蚀。为探明遗址堆积保存状况,工作队对遗址第1、3地点进行了复查及剖面清理,分别发现了密度较大的石制品遗存。对第1地点和第3地点的光释光和14C测年结果表明,该地有人类活动遗迹的堆积物形成年代为距今16000余年至全新世初期,与河对岸虎头梁遗址群中的马鞍山、于家沟相当,表明了当时古人类的活动范围同时覆盖了桑干河南北两岸。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北部侏罗、白垩纪非海相腹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祥根 《古生物学报》1994,33(1):85-105
记述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侏罗、白垩纪非海相腹足类10属15种,其中6新种、1未定种。根据这些腹足类的地层分布特点将它们划分为3个组合,自下而上为1)Viviparussangongheensis组合,时代为早侏罗世;2)Viviparusqiketaiensis-Amplovalvatasuturalis组合,时代为中侏罗世;3)Cincinnaturgensi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对这些腹足类生活习性的分析,这两个盆地在早侏罗世气候温暖湿润,草木繁茂,大部分地区为平静、滞流的湖泊、沼泽;中侏罗世盆地相对下陷,水域扩大加深;中侏罗世末期至晚侏罗世早期,盆地抬升,水域范围明显缩小;至早白垩世,盆地又扩大加深。  相似文献   

20.
依据位于燕山南部迁安盆地蚕姑庙村和余家洼村具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支持的埋藏泥炭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源,揭示了迁安盆地5000a BP以来自然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4600~3100a BP期间,迁安盆地曾经生长着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至3100a BP以后,森林中阔叶树成分显下降,喜凉耐干的松树比例增加,1600a BP后,迁安盆地人类农耕活动进一步加剧,森林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孢粉分析资料揭示迁安盆地人类栽培板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a BP左右,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a BP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