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的初步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引 言 溞类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一类甲壳动物,是淡水鱼类良好的天然饵料。 由于溞类作为一种活饵料,在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继Banta(1937)所提出的室内小规模培养方法之后,各国学者对于大面积培养溞类也作了不少研究。例如:(1948)、Janos(1959)报导了在鱼池边挖坑培养溞类的方法;(1953)、Elek(1958)等研究了投放藻类作为溞饵的方法;藤田(物心)吉(1955)、(1953)、等(1956)研究如何单独施用化肥的培养法;(1955,1958)、a等(1958)、等(1956)、(1957)、(1950)等说尽地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大鼠肝线粒体膜磷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HPLC方法、运用梯度洗脱同时分离测定大鼠肝线粒体膜中的心磷脂 (C)、磷脂酰肌醇 (PI)磷脂酰乙醇胺 (PE)、磷脂酰胆硷 (PC)、鞘磷脂 (SM)。结果表明 ,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现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珠子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孔树脂吸附和多种柱层析方法,从珠子草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学等方法鉴定为柯里拉京(1)、芦丁(2)、isobubbialine(3)、丁二酸(4)和没食子酸(5)。根据2D-NMR修正了化合物3的部分碳信号归属,归属了化合物1的碳氢谱数据。  相似文献   

4.
德国小蠊对26种杀虫剂敏感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世界卫生组织(1970)曾介绍了测定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Linnaeus)对狄氏剂、马拉硫磷、地亚农等杀虫剂敏感性的标准方法。Chadwick(1972)用此方法测定了德国小蠊对49种杀虫剂的击倒时间。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在方法上略加改进,测定了德国小蠊对国内已研制的26种杀虫剂的击倒中时(KT_(50)和24小时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植物数量分类学的流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植物数量分类中常用的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和排序(ordinati-on)方法进行了述评。在回顾了数量分类学的简史(她的产生、地位、作用、意义等)后。围绕着聚类分析中的数据变换,相似性系数,聚类方法,方法的优化,分类等级的确定,以及排序中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简写 PCA)等,介绍了当前的一些动态。最后对近年来的应用分若干特点作了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6.
采用95%乙醇提取,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分离等方法,从刺果紫玉盘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NMR、MS等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1,6-desoxypipoxide(1)、piperenol A(2)、zeylena(3)、grandi-floracin(4)、顺式桂皮酸(5)和苯甲酸(6)。所有这些化合物都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改进的快速灵敏诊断类病毒的方法,通过对马铃薯纺锤块类病毒(PSTV)、菊花矮化类病毒(CSV)和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的检测表明,该方法快速灵敏、经济、可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用普通血液透析机、恒温箱、床称(Patient Weighing monitor)及血泵进行的简易血液透析滤过方法(simplified hemodiafiltration,SHDF)。对比了不同的透析膜、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BUN、Cr、中分子物质(middle molecule substances,MMS)及β_(2m)的清除结果。发现用聚砜(polysulfone,ps)膜进行的SHDF对小分子毒物清除效果与HD相似,优于HF:对MMS及β_(2m)清除率与HF相似,优于HD及HDF(high flux dialysis)。SFDF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血液净化方法,且一机多用特点,可以在一般血液净化单位开展。  相似文献   

9.
该文比较了几种不同固定和化学染色方法对分化的骨骼肌细胞的效果及优缺点,并探讨了用化学染色法进行骨骼肌细胞形态学分析的可行性。骨骼肌前体细胞系C2C12经肌分化诱导3天后分别使用4%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PFA)、甲醇(methanol)、卡诺氏(Carnoy)固定液固定5 min、10 min和15 min,以确定最适固定方法;然后分别用改良苯酚品红(modified phenol fuchsin)、吉姆萨(Giemsa)、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三种不同的染液进行染色。结果表明,4% PFA固定5 min或10 min较其他方法更好地保持了肌管的形态;对于分化的骨骼肌细胞包括形成肌管的细胞和未形成肌管的细胞,HE染色优于其他几种染色方法,但以上几种方法均不如免疫荧光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1种快速测定遗址木构件有害真菌的方法:用孢子菌丝悬浮液直接接种于供试木块上,培养4d,即可确定其侵染性;培养8d,即可确定其侵染力。应用该方法成功地测定了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au-c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枝孢霉(Cladosporiumsp.)、顶青霉(Penicillium corylophilum)、柑桔青霉(Penicilliumcitrinum)、团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微紫青霉(Penicilliumjanthinellum)、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绿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等10种真菌的侵染性和侵染力。  相似文献   

11.
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飞  周启星 《生态科学》2004,23(4):356-361
对目前蔬菜中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方法及其前处理过程以及快速检测技术作了综述。固相萃取(SPE)、超临界流体萃取(SFE)等新的萃取方法已逐渐代替了液-液萃取(LLE)等传统提取方法。色谱技术是农药残留分析中的重要手段。毛细管气相色谱(C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其联用技术是现阶段农药残留分析中的主要检测方法。并指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棉酚(G)及其相关物甲氧基半棉酚(DHG)、半棉酚酮(HGQ)、半棉酚(HG)、杀实夜蛾素(H1-4)等是棉花中重要的抗虫性萜烯类次生物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棉酚及其相关物进行了分离,测定了棉叶中的棉酚含量,讨论了不同的提取方法和测定条件对结果的影响,给出了一套简便、快速的分析测试方法,同时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苯胺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认为对于棉花的抗虫性的研究来说,HPLC是比较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广泛收集植物的分布资料,包括杨梅科、胡桃科、壳斗科、木兰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交让木科、杜英科、五加科、安息香科、冬青科、杜鹃花科、山矾科的优势种和常见种112个,利用目前在国际上被认为是较好的几种研究植被—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方法;Penman公式;Thornthwaite方法与分类;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与方法,分析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分布与气候的生态关系,找出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气候指标特征,建立现代植被与气候的关系。(1)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及徐文铎的湿润指数(HI),计算了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12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水热指标值,分析了树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并将优势种及常见种划分为5个Kira水热指标分布类群。(2)计算了112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Penman可能蒸散(PET)和干燥度(A)值,划分了5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Penman水热指标分布类群。(3)计算了树种的Thornthwaite潜在可能蒸散(APE)及湿润指数(IH)、干旱指数(IA)和水分指数(IM),划分了优势种及常见种的Thornthwaite水热指标分布类群。(4)计算了树种的Holdridge生物温度(BT)、可能蒸散(PE)、降水量(P)及可能蒸散率(PER),划分了优势种及常见种的Holdridge水热指标分布类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影响RT-PER检出率的条件和试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提取FMDV RNA的最佳方法和试剂,优选出RT-PCR反应的试剂和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口蹄疫病毒核酸的RT-PER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送检的鲜牛奶、淋巴结、脊髓、牛鼻咽拭子,结果阳性率分别为41.4%(24/58)、13.33%(2/15)、20%(1/5)、37.5%(12/32);检测4个屠宰场送检的组织样品40份,结果阳性率为.10%-70%;检测送检的奶粉(1份)、水泡皮(1份)、老鼠(2份)、患儿口腔棉拭子(4份),阳性率均为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开展油橄榄果渣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该文通过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法测定了油橄榄果渣不同提取部位清除DPPH·的能力,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同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油橄榄果渣的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19.11μg·mL^(-1)。(2)从该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羟基酪醇(2)、原儿茶酸(3)、酪醇(4)、儿茶素(5)、香草酸(6)、咖啡酸(7)、香草醛(8)、丁香酸(9)、木犀草苷(10)、橄榄苦苷(11)、丁香酚(12)、槲皮素(13)、木犀草素(14)、芦丁(15)、山楂酸(16)、齐墩果酸(17)。其中,化合物1、6、7、9、15为首次从油橄榄果渣中分离得到。该研究明确了油橄榄果渣的抗氧化物质基础,为油橄榄果渣进一步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商业化种植的六种基因改良玉米品系的鉴定检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PCR方法鉴定检测六种商业化种植的基因改良玉米 (geneticallymodifiedmaize,简称GM 玉米 )。针对Mon810 (Monsanto公司 )、Bt11(Novartis公司 )、Event176 (Novartis公司 )、CBH 35 1(AgrEvo公司 )、T14/T2 5Liberty (AgrEvo公司 )及GA2 1(Monsanto公司 )GM 玉米转入的外源基因质粒图谱 ,设计具有品系特异性的引物进行PCR检测 ,建立了GM 玉米品系鉴定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不同方法测定红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种异速生长方程法、凋落物法、综合法(对光学仪器法进行木质部分及集聚效应校正后结合凋落物法)和光学仪器法测定了小兴安岭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LAI)。首先利用光学仪器法测定有效叶面积指数(Le)的季节动态;其次为获得相对准确LAI,基于生长季节(5—8月)的展叶调查,结合凋落物法、综合法和2种异速生长方程法分别测定LAI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生长季节红松叶片8月初停止生长,迟于其他树种约两周;不同方法测定红松人工林LAI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且在8月初达到峰值,分别为异速生长方法-B(10.58)凋落物法(7.90)异速生长方法-A(6.70)综合法(4.41)光学仪器法(1.81);在整个调查期内(5月至11月),相对于异速生长方法-B、凋落物法、异速生长方法-A和综合法,光学仪器法分别平均低估81.69%、75.50%、70.18%和48.90%。本研究探讨了非破坏条件下测定红松人工林LAI季节动态的直接方法,并比较了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有效测定常绿针叶林LAI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按蚊栖息习性的研究,自从利用血液消化及卵巢发育周期的方法进行观察,或使用窗式诱蚊器之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Viswanathan,1944;Miurhead-Thomson,1951; Gillies,1954)。近年来我国孟庆华(1956)、谭璟宪等(1959)和李姿(1960)利用上述方法进行了中  相似文献   

19.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埃博拉病毒(EBOV)亚型的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EBOV NP基因序列,通过设计引物和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一种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检测EBOV。以体外转录的EBOV RNA为模板进行试验,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可以达到1.0×102个拷贝/μL,检测范围达到9个数量级为102~1010,可检测5种亚型EBOV。建立的方法对马尔堡病毒(MARV)、登革病毒(DENV)、新疆出血热病毒(XHFV)、乙型脑炎病毒(JEV)、流感病毒(H1N1和H3N2)和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E基因组RNA无非特异性扩增。本文将荧光定量RT-PCR技术用于埃博拉病毒的定量检测中,并且建立了EBOV SYBR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鸡生化标记检测方法,用于SPF鸡群的遗传学检测。方法参照国家标准《实验动物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检测方法》,应用乙酸纤维素板,建立SPF鸡生化标记位点的检测方法。结果共有7种同工酶可以用于鸡的生化检测,其中血红蛋白-β链(Hbb)的检测组织为溶血素,转铁蛋白酶(Trf)的检测组织为肺脏,碳酸酐酶-2(Car2)的检测组织为肝脏或溶血素,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苹果酸酶-1(Mod1)、碱性磷酸酶-1(Akp1)检测组织为肾脏,酯酶-1(Es1)检测组织为血清。结论建立了鸡生化标记检测方法,并对BWEL-SPF鸡群和Line-22鸡群进行了分析,发现都存在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