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银杏.柳杉、金钱松、天目铁木,堪称天目山古森林“四绝”——古、大、高、稀。银杏以古见长,野生状态的千年银杏就生长在天目山,被称为地球上野银杏的老祖宗;柳杉以大为奇;金钱松以直冲云霄的高而令人刮目相看;天目铁木则以稀为贵,名扬世界。  相似文献   

2.
白莺山古茶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栽培茶树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白莺山古茶的大理茶素、儿茶素类、茶掊素、没食子酸、咖啡因和茶氨酸的含量进行分析.同时,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糖和茶多酚含量.在与野生大理茶及栽培大叶茶(普洱生茶)进行多成分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形态性状的变异与进化,讨论白莺山古茶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野生大理茶和栽培大叶茶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结果不仅为白莺山古茶的品质评价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为白莺山丰富的古茶种质资源的深人系统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同时,通过多种过渡类型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比较,为栽培大叶茶的起源和大理茶作为大叶茶的野生基源之一的假说提供了植物化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云南几种野生茶生态环境与引种试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了产于滇东南的3种野生茶(秃房茶Camellia gymnogyna Chang、厚轴茶C.crassicolumna Chang 和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 Kitamura)的生态 环境,其中普洱茶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它们均分布于海拔100~2540 m的常绿阔叶林或山地苔藓林中。在5年时间里,先后采集上述3种野生茶的插条、小 苗和种子,进行了引种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野生茶在昆明地区的引种驯化已取得初步成功 ;扦插和小苗移栽的时间以6~8月份为宜;扦插成功的关键是插条须“现采现插”,扦插成 活率最高可达88%;种子具有休眠期,用700×10  相似文献   

4.
李彦福  霍达  王进 《生物资源》2018,40(4):377-381
介绍了西南红山茶在盘州境内的分布情况,通过对84棵样树的综合测量和分析,报道了盘州西南红山茶叶、花和果实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和活性成分。结果显示,西南红山茶是西部高海拔地区的特色油茶经济物种,它不仅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也是很好的木本油料树种,但目前还处于野生野长的自然状态,对其研究报道尚少,导致西南红山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也分析了当地西南红山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西南红山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盛夏酷热时节,离开杭州仅94公里你就可以来到凉爽宜人的天目山躲避炎热的袭击。位于浙江临安境内的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地处东南沿海丘陵中亚热带北缘。进入天目山,植物王国里的“活化石”野生银杏、柳杉巨树群、高耸的金钱松和“地球独生子”天目铁木,以及众多以天目命名的奇花异木,以它们别具一格的风姿欢迎你的到来。天目山还是一个宗教名山,佛教文化悠久,西汉时已有道人在此修炼,文化古迹众多。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结合,早  相似文献   

6.
浙江天目山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总面积43平方公里,以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主。1 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北京→京沪高速→沪杭高速→杭州绕城→杭徽高速→藻溪(天目山)出口下杭徽高速转藻天公路(14公里)→天目山保护区。地方特产:天目云雾茶、天目笋干、山核桃、天目烘青豆、於术、白果、春笋。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春兰植物内生细菌的多样性,采用稀释涂布法对表面灭菌的天目山野生春兰根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培养。通过R2A和TSA两种培养基共分离获得63株内生细菌。对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可知,63株细菌分属于β-变形菌纲(31.74%)、γ-变形菌纲(7.94%)及厚壁菌门(60.32%)。其中厚壁菌门为最优势类群,芽孢杆菌属为最优势菌属,占分离总菌数的50.79%。天目山野生春兰根内生细菌多样性指数为1.56。结果表明,初春季节天目山野生春兰根内生细菌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天目山下农家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天目山就设有一个专门的风景名胜管理处,接待着四方的游人,人称“小上海”。而今因为旅游的兴起.天目山更成了城市人的“后花园”。每年约有12万人来此观光、度假休闲。于是.催生了当地农民经营的客栈——农家乐。[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栽培茶树的驯化起源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饮品之一, 其栽培类型的驯化起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相关研究的进展, 讨论了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分布有众多栽培茶树的野生近缘种, 特别集中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一方面南方各族语言中“茶”发音的相似, 暗示了茶知识起源的单一性, 最可能起源于古代的巴蜀或云南, 另一方面遗传分析揭示栽培的茶存在多个起源中心, 即使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的几个栽培变种也可能起源于不同的地区; 文献记载, 茶的栽培中心曾经从西向东再向南迁移, 遗传多样性的变化也揭示了这一可能性, 但考古发现却提示最早的栽培茶可能出现在长江流域的最东部。我们推测在茶知识及栽培品种的传播过程中, 各地野生近缘植物的基因渗入栽培类型中, 或各地居民直接用当地野生茶培育出新的栽培茶类型, 从而导致遗传上的复杂性和语言上的一致性并存。茶树的祖先类型、起源地点、起源时间以及栽培品种的演变历程都还需要更为明确的证据, 未来应该以整个茶组植物为对象, 将茶文化、群体遗传学、谱系地理、人类学、气候变化、考古等多学科研究进行整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天目山——柳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朋友,你见过世界上最大的柳杉群落吗?你知道它在哪里?它就在天目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考察过天目山,他在《水经注》中写道:“浙江水出吴兴郡于潜镇北天目山……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对开山老殿一带的柳杉作了较早的记载。 据《西天目祖山志》记载:开山老殿建于公元1279年。建殿后,僧人们曾多次修筑道路并在两旁植树,因此天目山路旁的大树多为僧人所植,这也可以算是我国较早的行道树吧!它们井然有序、威武挺拔地排列在山路两旁,好似一支庞大的仪仗队在此迎宾。只有天目山开山老殿附近的柳杉多为野生的,它们混生在其他原始林木中,大者需数人合抱,树龄达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