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丙烯酰胺淀粉凝胶包埋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液培菌丝,制成含营养和不含营养的虫霉凝胶,并测试其产孢能力及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侵染力。经持续9 d产孢观察,相同菌丝量条件下,含营养的虫霉凝胶的累计产孢量(1910.9 个/mm2)为不含营养的虫霉凝胶的3.14倍(608.5个/mm2)和对照(纯液培菌丝)的4.69倍(387.5个/mm2)。用虫霉凝胶的“孢子浴”接种桃蚜居群(成蚜与不同龄期若蚜的混合),在2.23个/mm2的剂量下,接种后第7 d的死亡率达82.3%。结果表明,丙烯酰胺淀粉凝胶作为载体材料,与飞虱虫疠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相容,对虫霉的剂型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飞虱虫疠霉 (Pandoradelphacis)与其它几种常见蚜虫专化性病原真菌新蚜虫疠霉(P .neoaphidis)、安徽虫瘟霉 (Zoothphoraanhuiensis)和根虫瘟霉 (Z .radicans)对桃蚜 (Myzuspersicae)毒力 ,证实了该菌的杀蚜应用潜力。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分析表明 ,飞虱虫疠霉杀蚜的各项毒力指标与其它几种虫霉相似或略高 ,但杀蚜速率更快。同时对培养性状、产孢特性和生长适温等的比较研究发现 ,该菌具有易发酵生产、产孢能力强和温度生长范围宽等特点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有望研制开发成杀蚜真菌制剂的病原菌。此外 ,根据虫霉孢子主动弹射的生物学特性 ,提出了该菌的适用剂型 ,并对它们的流行学特性及其在设栽培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飞虱虫疠霉(Pandoradelphacis)是侵染飞虱和叶蝉等重要作物害虫的昆虫病原真菌。通过在液体及平板培养中研究光周期对菌丝及菌落生长量、产孢节律和产孢量的影响,作者发现光照对液培菌丝的营养生长无显著影响,但长光照液培菌丝的产孢延迟并且产孢量减少,而全黑暗液培菌丝产孢早且产孢量大。但是,光照明显促进全黑暗下液培菌丝的产孢。在平板培养中,长光照能促进菌落生长和产孢;半光照半黑暗虽有利菌落生长,但产孢量很低;光照9h和18h产孢量较大,但菌落生长较小。无论液体还是平板培养,飞虱虫疠霉均生长良好,但建议在全黑暗条件下进行液体培养,在长光照下进行平板培养。  相似文献   

4.
对7日龄桃蚜 Myzus persicae用高剂量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接种后,饲养于不同温(10~30℃)、湿(74%~100%RH)度组合条件下观察其生殖力及内禀增长力(rm) 的变化。结果表明,被接种个体生殖力比对照显著降低,且下降幅度受温度、湿度及温湿互作的影响。在各处理组合中,尤其以20~30℃和95%~100%RH的条件下下降更为明显。各处理rm在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均随温度呈抛物线形变化,25℃下达最高,但不同湿度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被接种蚜的rm>除10℃与各湿度组合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温湿组合下均显著低于对照。上述分析表明,飞虱虫疠霉的侵染能显著影响桃蚜生殖力及rm,尤其是在桃蚜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内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飞虱虫疠霉继发性感染对桃蚜数量增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明光  徐均焕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433-1436
用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ics)“孢子浴”接种的桃蚜(Myzus persicae)无翅成蚜在离体甘蓝菜叶片(65cm^2)上建立蚜群,在不同温度(10-30℃)和湿度(74%-100%RH)的组合条件下任其繁衍,发病和交互感染,以评价该菌的控蚜效果。在25个温,湿度组合处理(8次重复,每重复含3头接种成蚜)中,蚜群均不同程度的发病死亡,在历时30d的观察中,以高温(20-30℃),高湿(95%RH)组合条件下的蚜群发病快且死亡率高,蚜尸上产生的孢子有效地引起若蚜继发性感染。与相同温度下不带菌的对照蚜群相比,次于30℃下,各湿度除个别例外,第8d的控蚜率达30%以上,第20d达80%以上。在10℃和15℃下,控蚜效果一般不如上述较高温度下,且与湿度的关联程度相对较低,但最大控蚜效果均发生在100%RH处理中。结果表明,飞虱虫疠霉用于蚜虫防治的潜力很大,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李伟  甘雅玲  盛承发 《昆虫学报》2007,50(2):202-206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努利虫疠霉Pandora nouryi (Remaudière & Hennebert) Humber初生分生孢子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后孢子萌发、入侵以及菌体突破虫体的整个侵染过程。结果表明:附着于虫体表面的初生分生孢子在3~5 h后即有60%以上的萌发率,萌发的孢子形成芽管或产生球形或棍棒状的附着胞;12 h后大部分孢子均已萌发,并成功入侵寄主虫体;接种60 h后,呈掌状分枝的假根首先从桃蚜胸部的腹面突破虫体长出体外,明显区别于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 (Remaudière & Hennebert) Humber假根突破虫体的位置;假囊状体不多见,且仅分布于蚜虫身体两侧,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努利虫疠霉产孢对湿度条件要求较高的生物学现象。  相似文献   

7.
光周期对飞虱虫疠霉离体培养的生物量及其产孢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徐均焕  冯明光 《菌物系统》1998,17(4):349-355
飞虱虫疣霉时侵染飞虱和叶蝉等重要作物害虫的昆虫病原真菌。通过在液体及平板培养中研究光周期对菌丝及菌落生长量,产孢节律和产孢量的影响,作者发现光照对液培菌丝的营养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飞虱虫疠霉分生孢子在桃蚜体壁上的附着与入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明光  徐均焕 《菌物系统》2002,21(2):T001-T002
用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初级分生孢子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24h内定时取样,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及其对寄主体壁的入侵。结果表明,附着到蚜体表面的孢子在4h内有30-40%已萌发产生芽管,少数是呈叉状分枝的营养生长型芽管。且侵染性芽管的孢子部分孢入体壁蜡质层中,显示孢子有分泌物产生并作用于寄主体壁。接种10h内,侵染性芽管通过顶端膨大的附着胞或直接穿透入寄主体壁。到24h时,产生侵染性芽管的孢子全部侵入寄主体内,寄主体表仅留下少数未萌发的孢子或营养生长型芽管。初级分生孢子在蚜体表面很少产生次级分生孢子,说明桃蚜是适合该菌侵染的寄主。陷入寄主体壁的孢子不因若蚜蜕皮而被去掉,表明该菌对成蚜和若蚜都具有侵染力。  相似文献   

9.
徐梦晨  朱诚棋  徐桑尔  宗静斌  周湘 《生态学报》2015,35(15):5248-5253
为探究虫霉休眠孢子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孢子浴接种和多浓度生物测定实验,观察蚜科专化菌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在5个温度处理(10,15,20,24,28℃)和3个接种浓度梯度下感染寄主桃蚜(Myzus persicae)的情况,并观测不同处理下蚜尸内产休眠孢子的比例。暗孢耳霉对桃蚜的毒力随温度和接种浓度升高而提高。同时,感病致死的蚜尸镜检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休眠孢子形成,温度越高,形成几率越大;接种浓度的影响次之,在15—24℃间,形成几率随接种浓度提高而增大。这一现象可能的解释:高温环境将使寄主种群增长停滞或消退,暗孢耳霉通过感知环境温度情况,倾向于在较高温时于寄主体内形成休眠孢子来规避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寄主匮乏期。  相似文献   

10.
鲍佳生  冯明光 《昆虫学报》2006,49(3):393-398
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 (Li) Humber是较难人工培养的蚜虫专化性病原真菌。将灭菌并适度熟化的黍米Panicum miliaceum L.作为固体基质与挑碎的安徽虫瘟霉平板菌落混合,在20℃和12L∶12D的温光条件下静止固体培养,获得了产孢潜能大、杀蚜活性强的米粒培养物。培养7天的黍米的产孢量达13.0×104个孢子/粒,产孢持续时间长达6天。用此黍米培养物弹射的孢子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 若蚜进行7.9~134.9个孢子/mm2共9个剂量的孢子浴接种,所获数据很好拟合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接种后第5~7天各天的LC50依次为59.8, 39.5和33.5个孢子/mm2,LC90依次为354,234和198个孢子/mm2。在57.7~134.9个孢子/mm2的接种剂量范围内,致死中时LT50从5.1天下降到4.3天。由此表明,安徽虫温霉的黍米培养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菌种的产孢和侵染生物学特性在培养物中被充分体现,每颗米粒如同自然罹病而死的蚜尸,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温湿度组合对安徽虫瘟霉 诱发桃蚜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彩玲  冯明光 《昆虫学报》2000,43(4):380-387
用孢子浴方法,对42批次桃蚜Myzus persicae(30~60头/批)接种大剂量(孢子79~90个/ mm2)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的分生孢子,在20℃下保湿24 h后转入不同温度(10℃、15℃、20℃、25℃、30℃及自然变温1.5~16.6℃和8.5~20.2℃)和湿度(50%、65%、80%、90%、95%及100% RH)的组合条件下观察桃蚜的反应。结果表明,各组合条件下的桃蚜均能发病死亡,而且累计死亡率的显著差异存在于不同温度(F=7.46, P<0.01)和湿度间(F=12.54, P<0.01)。最适发病的温度为恒温20℃和变温8.5~20.2℃(日均温12.4℃),死亡率随湿度升高而增大。在10~25℃和100% RH的组合中,温度的变化几乎不影响桃蚜的累计死亡率,但影响发病速率,在10℃、15℃、20℃和25℃下的致死时间LT50值分别为8.4 天、7.1 天 、4.0 天和3.4 天。回归分析表明, 在100% RH下安徽虫瘟霉诱发桃蚜发病的起始温度为1.65℃。在10~15℃及自然变温下,病死蚜尸顺利产孢的湿度为80% RH;而在20~30℃下,蚜尸产孢的湿度为90% RH。在所有温湿组合的蚜尸中未见安徽虫瘟霉的休眠孢子发生。  相似文献   

12.
飞虱虫疠霉对褐飞虱的毒力(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Hori) Humber)是我国稻区常见引发稻飞虱流行病的重要病原真菌。本研究用从稻飞虱虫尸上分离获得的两个飞虱虫疠霉菌株F95127和F95129分别对褐飞虱(Niloparvatalugens Stal)进行了毒力测定。将 4-5龄若虫曝露在液体培养所获的产孢菌丝平板下进行“孢子浴”接种,通过控制孢子浴时间获得系列接种剂量。各剂量处理的若虫分别饲养于生长培养箱中,温度25℃,光照12L∶12D,相对湿度接近饱和,逐日检查死亡数。所得数据很好地拟合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由此获得用于估计毒力指标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参数。接种后 6-8 d, F95129和 F95127的 LD_(50)分别为 327、 122、46孢子/mm~2和409、 133、 74孢子/mm~2, F95127在95孢子/mm~2剂量下的 LT_(50)为7.6d,而F95129的LT_(50)则从172孢子/mm~2时的 6. 6d下降到 525孢子/mm~2时的5.6d。根据所测毒力指标和剂量效应参数的分析比较,两个飞虱虫疠霉菌株对褐飞虱均具有中等毒力,且彼此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几种病原真菌对二点叶螨、桃蚜的侵染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兰州市刘家堡乡自然感病的菜豆蚜尸上,经分离、纯化、筛选得到5种病原真菌,即新接霉属、干尸霉属、虫瘴霉属、虫疠霉属、匍柄霉属。以室内盆栽菜豆上饲养供试桃蚜、二点叶螨为供试生物,测定了几种病原真菌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匍柄霉属、新接霉属、虫瘴霉属、虫疠霉属对桃蚜有较高的侵染力,接种第7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4.0%、70.0%、64.0%、62.0%;对二点叶螨雌成螨的侵染力相对较低,干尸霉属、新接霉属、虫瘴霉属、匍柄霉属接种第7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8%、45.9%、42.7%和38.8%。几种病原真菌孢子悬浮液处理二点叶螨螨卵后,可延长螨卵的发育历期,降低螨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14.
安徽虫瘟霉在侵染潜伏期内对桃蚜无翅成蚜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8个剂量(0.48-61.15个孢子.mm^-2)下测定安徽虫瘟霉F97029菌株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2-3龄若蚜(57-84头/剂量(的毒力,接种后第3-7d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3.09,.88,1.33,1.28,1.26个孢子/mm2,致死中时LT50为2-6d,随剂量增大而缩短,将该菌株按60个孢子.mm^-2的剂量接种桃蚜的无翅成蚜,在10,15,20,25℃下其侵染潜伏期分别为7.2,5.3,4.9,3.9d,温度与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r^2=0.94),在相同梯度温度下,接种成蚜在病害潜伏期内平均产若蚜7.97头,11.20头,11.86头和11.20头,与同期对照相比依次下降56.45%,41.58%,39.98%,49.02%,根据日观察数据建立接种后潜伏期内45.54%(15℃),43.11%(20℃),和50.84%(25℃),内禀增长率(rm)比对照分别下降24.28%,16.98%,14.12%和20.13%,表明安徽虫瘟霉感染引发的真菌病害对桃蚜种群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许谦  冯明光 《微生物学报》2001,41(3):372-377
继代培养常被疑为虫霉菌种毒力下降或某些生物学性状发生改变的原因之一。从研究新蚜虫疠霉 (Pandoraneoaphidis)固体平板菌落的液体培养获得的初始菌液出发 ,连续 6次继代液培 ,测定了其在萨氏营养液中继代培养生产的菌丝生物量、产孢量及其对桃蚜 (Myzuspersicae)的毒力。在初始菌液的生物量 8 8mg mL和产孢量 7 2× 1 0 5孢子 mg的条件下 ,以三种转接比 (种液 营养液 ,v v)连续 6次继代培养 ,在 1 2 0转接比下的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为 6 4~ 1 0 0mg mL和 7 3× 1 0 5~ 1 0 8× 1 0 5孢子 mg,在 2 2 0下为 5 7~ 8 5mg mL和 1 0 0× 1 0 5~ 1 2 1× 1 0 5孢子 mg ,在 4 2 0下为 5 5~ 1 0 9mg mL和 6 4× 1 0 5~ 1 0 9× 1 0 5孢子 mg。方差分析表明 ,继代培养对生物量和产孢量均无显著影响 (P <0 0 5)。用初始菌液和 1 2 0转接比下继代培养的菌液制备而成的接种体对桃蚜进行两组毒力测定 ,每一组测定的接种…  相似文献   

16.
扫描电镜观察飞虱虫疠霉侵染水稻害虫褐飞虱(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湘  王大伟  郭恺  毛胜凤 《菌物学报》2014,33(4):819-826
稻飞虱如褐飞虱频繁威胁东亚和南亚的水稻生产。化学杀虫剂作为控制虫害的主要手段时常引发环境问题和害虫抗药性。昆虫病原真菌飞虱虫疠霉是稻飞虱的天敌,了解该菌的生物学和流行学特性是开发其生物防治潜能的必要前提。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飞虱虫疠霉侵染寄主褐飞虱的关键步骤进行了观察。飞虱虫疠霉的分生孢子接触到褐飞虱体壁后可迅速萌发产生侵染性芽管,侵入虫体。经过4d左右的体内潜伏期,飞虱虫疠霉菌丝重新在寄主体表出现。最先突破坚硬体壁的部位为虫体腹部。3种特化菌丝形成于虫体表面,包括假囊状体、假根和分生孢子梗。假囊状体向虫体四周空气中伸出,很可能是帮助真菌探知周围空气湿度状况并吸收湿气用于开启新一轮的侵染循环。假根将虫尸固定在原位植株上,利于之后分生孢子梗主动弹射侵染性分生孢子感染附近健康寄主。这次观察结果显示飞虱虫疠霉具备用于稻飞虱生防的潜能,有必要开展其扩大培养和剂型化研究推进该生防菌的田间应用。  相似文献   

17.
冯明光  徐均焕 《菌物学报》2002,21(2):270-273
用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初级分生孢子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24 h内定时取样,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及其对寄主体壁的入侵。结果表明,附着到蚜体表面的孢子在4 h内有30~40%已萌发产生芽管,其中多数为侵染性芽管,少数是呈叉状分枝的营养生长型芽管。具侵染性芽管的孢子部分陷入体壁蜡质层中,显示孢子有分泌物产生并作用于寄主体壁。接种10 h内,侵染性芽管通过顶端膨大的附着胞或直接穿透侵入寄主体壁。到24 h时,产生侵染性芽管的孢子全部侵入寄主体内,寄主体表仅留下少数未萌发的孢子或营养生长型芽管。初级分生孢子在蚜体表面很少产生次级分生孢子,说明桃蚜是适合该菌侵染的寄主。陷入寄主体壁的孢子不因若蚜蜕皮而被去掉,表明该菌对成蚜和若蚜都具有侵染力。  相似文献   

18.
植物油对虫霉菌液体培养与保存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谦  冯明光 《菌物学报》2001,20(1):79-86
在萨氏营养液(SDB)中加入用 0.1%蔗糖脂肪酸酯-15(SE15)乳化的0.50%芝麻油,可使在SDB中生长慢而结块的新蚜虫疠霉、安徽虫瘟霉、飞虱虫疠毒和根虫瘟霉等四种虫霉的五个菌株形成均匀分散的菌丝体和能稳定转接的菌液。在SDB中加入乳化芝麻油 ( 0.25%~1.5%)、菜籽油( 0.50%~1.5%)和色拉油( 80%花生油和 20%菜籽油,0.75%~1.5%),能明显提高新蚜虫疠霉F98018的生物量;而在SDB中加入0.50%乳化芝麻油,可使液培菌丝产孢量增加近一倍;在SDB中加入的三种植物油(0.75%),在F98018生长4d后,含量分别下降了85%~94%,但其中脂肪酸相对组成基本不变,表明该菌生长能充分利用植物油中各脂肪酸。用萨氏培养基( SDAY)、加入 0.50%乳化芝麻油的 SDAY( OS-SDAY)和牛奶蛋黄培养基(SEMA)培养安徽虫瘟霉F97028和新蚜虫疠霉F98028,两菌株在SEMA上生长最快;在OS-SDAY以较慢速度正常生长;而在SDAY上,两菌株或不能生长,或在第二次培养时出现明显退化。用SEMA和OS-SDAY在3℃下来保存上述四种虫霉的七个菌株,在OS-SDAY上?  相似文献   

19.
植物油对虫霉菌液体培养与保存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谦  冯明光 《菌物系统》2001,20(1):79-86
在萨氏营养液(SDB)中加入用0.1%蔗糖脂肪酸酯-15(SE15)乳化的0.50%芝麻油,可使在SDB中生长慢而结块的新蚜虫疠霉、飞虱虫疠霉和根虫瘟霉等四种虫霉的五个菌株形成均匀分散的菌丝体和能稳定转接的菌液。在SDB中加入乳化芝麻油(0.25%-1.5%)、菜籽油(0.50%-1.5%)和色拉油(80%花生油和20%菜籽油,0.75%-1.5%),能明显提高新蚜虫疠霉F98018的生物量;而在SDB中加入0.50%乳化芝麻油,可使液培菌丝产孢量增加近一倍;在SDB中加入的三种植物油(0.75%),在F98018生长4d后,含量分别下降了85%-94%,但其中脂肪酸相对组成基本不变,表明该菌生长能充分利用植物油中各脂肪酸。用萨氏培养基(SDAY)、加入0.50%乳化芝麻油的SDAY(OSSDAY)和牛奶蛋黄培养基(SEMA)培养安徽虫瘟霉F97028和新蚜虫疠霉F98028,两菌株在SEMA上生长最快;在OS-SDAY以较慢速度正常生长;而在SDAY上,两菌株或不能生长,或在第二次培养时出现明显退化。用SEMA和OS-SDAY上,两菌株或不能生长,或在第二次培养时出现明显退化。用SEMA和OS-SDAY在3℃下来保上述四种虫霉的七个菌株,在OS-SDAY上,所有菌株在9个月后仍保持活性,而在SEMA上有五个菌株死亡;同时比较F97028和F98028在用OS-SDAY保存前后的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无退化产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虫霉目的一个新种和3个新记录种。新种叶蝉虫疫霉(Erynia cicadellisLi et Fan sp.nov.)是我国南方稻叶蝉虫霉流行病的病原之一,与近缘种飞虱虫疫霉[E.Deiphaeis (Heri) Humber et Ben-Ze’ev] 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孢子较大,且不具有假根。蚜虫疫霉[E. aphidis (Hoffm.) Humber et Ben-Ze'ev]系世界不常见种,国内首次在陕西岚皋及福州的桃蚜上记录;飞虱虫疫霉和佩氏虫疫霉[E.Petchii Ben-Ze'ev et Kenneth)皆系南方褐稻虱虫霉流行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