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越冬池冰下浮游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越冬池冰下浮游植物主要由光甲藻、隐藻、小环藻、壳虫藻、衣藻、棕鞭藻等优势属组成,重点试验池平均生物量为38.8±13.06毫克/升。与明水期相比其种数较少而现存量不低;原生动物、桡足类和轮虫类构成冰下主要浮游动物。重点池平均生物量为6.21±6.52毫克/升,其中轮虫量最高。冰下浮游植物量各水层不同,86.7%的越冬池表层多于底层,另13.3%底层多于表层。光甲藻等鞭毛藻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冰下浮游生物量有月变化和年变化,文中分析了引起这些变化的生态因素,同时探讨了与生物增氧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固定化小球藻产氧及光合速率的研究,进一步解决水产养殖水体溶解氧不足的问题,为生物增氧技术投入使用奠定基础。固定化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及生物活性,在研究中被广泛使用。运用固定化技术对固定化小球藻产氧及光合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小球藻具有较好的生物量及生物活性,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硅藻土作为固定化基质有利于小球藻的放氧,其最高放氧量介于第3-4天,对于1 L水体增氧的最适固定化小球藻体积为150 mL,固定化小球藻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游离态小球藻。固定化技术增加了小球藻生物量和生物活性,具有较好的生物增氧特性,是较好的生物增氧材料。  相似文献   

3.
主养草鱼高密度池塘溶氧收支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位生态学的方法测定广东省中山市9口主养草鱼高密度池塘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水柱呼吸耗氧量、底泥呼吸耗氧量和鱼呼吸耗氧量, 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增氧机增氧量及用差减法计算大气扩散作用引起的得氧或失氧, 对高密度养殖池塘中溶氧收支平衡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水深为1.5-2.0 m的主养草鱼高密度池塘中, 光合作用产氧量随着水深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底层出现负值呈现氧债现象。水呼吸耗氧量在表层、中层和底层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层水光合作用产氧量显著大于水呼吸耗氧量(P0.05), 而中层和底层水光合作用产氧量却显著小于水呼吸耗氧量(P0.05)。在主养草鱼高密度池塘溶氧的收入中,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增氧机增氧量和大气扩散溶入氧量分别占总溶氧来源的44.7%、42.3%和13.0%, 机械增氧作用已接近光合作用, 成为溶氧来源的主要贡献者; 在池塘溶氧的支出中, 水呼吸、鱼呼吸和底泥呼吸耗氧量分别占总耗氧量的45.9%、45.0%和9.1%, 鱼呼吸耗氧与水呼吸耗氧相当, 成为水体中氧气的主要消耗者。结果表明在草鱼高密度养殖过程中, 合理使用机械增氧是池塘溶氧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氯化物型盐碱池塘浮游植物种类和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4月 5日至 1 998年 9月 1日对山东高青县赵店乡渔场盐碱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池塘盐度变动于 1 .3 6— 2 0 g/L,总碱度变动于 2 .4— 7.2 mmol/L,p H值 8— 9。采集了 3 87个浮游植物定量水样。结果表明 ,高青盐碱池塘浮游植物主要是广盐性淡水种类 ,一些是典型的盐水种。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为 49.90± 3 1 .92 mg/L,硅藻和裸藻占优势 ,金藻占有相当比重。无鱼对照池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养鱼池塘低得多。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对饲料氮磷比(N:P 比)的响应,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集约化养殖池塘开展不同N:P 比饲料投喂的观测试验。设置两个处理组进行对比试验, 分别投喂N:P 比为4.74(A 处理)和8.63(B 处理)的配合饲料, 进行为期10 周的观测。结果表明, B 处理组观测到更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推测浮游植物可能加速了水体食物链的物质循环效率,这解释了B 处理组具有更高饲料效率和更高鱼产量的原因。B 处理组中绿藻成为优势种类, 蓝藻相对生物量显著低于A 处理组, 生物多样性也较低。因此草鱼集约化养殖过程中过低N:P 比的饲料不利于鱼产量提高, 合理的N:P 比(8.63)可以更好地促进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 抑制可食性较低的蓝藻生物量比例, 间接提高饲料效率, 达到养殖增产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6.
上海青草沙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2014~2015年每月对青草沙水库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共鉴定出7门255种,其中2014年6门131种,2015年7门216种。2014年和2015年浮游植物的种类变化较大,但两年绿藻门种类数全年均占据优势。2014年和2015年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密度分别为(484.91±317.51)×10~4 cell/L和(1 545.50±637.09)×10~4 cell/L。2014年和2015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895 1±0.603 0) mg/L和(4.683 7±5.117 5) mg/L。两年内月份间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但2015年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各月份间的差异不如2014年显著。水库河流区浮游植物生物密度最低,但河流区、过渡区和湖泊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DA冗余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生物密度与水温、总氮等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家卫  赵文  丁建华  张晨  李媛  蔡志龙 《生态学报》2017,37(10):3577-3585
以传统模式养殖池作对照,研究了分区集群式清洁养殖模式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水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集群模式池塘网箱内外TN(总氮)分别为1.22 mg/L和1.31 mg/L,TP(总磷)分别为0.169 mg/L和0.170 mg/L,传统模式TN、TP分别为1.76 mg/L和0.689 mg/L。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169种,绿藻门占优。密集养殖区(网箱内)浮游植物生物量为24.54 mg/L,多样性指数2.52,清洁区(网箱外)生物量23.51 mg/L,多样性指数2.47;共检出浮游动物183种,轮虫类占优。密集养殖区浮游动物生物量3.53 mg/L,多样性指数1.82,清洁区生物量2.95 mg/L,多样性指数1.86,传统模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为49.12、0.53 mg/L,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6、1.79。与传统模式相对比,集群模式池塘TN、TP降低,蓝藻比例下降,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大,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水环境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8.
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黑白瓶测氧法测定 ,山东省高青县赵店渔场盐碱池塘鱼类生长期内 (4— 9月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为9 42± 4 2 1gO2 (m2 ·d) ,日P/B系数平均 0 2 4± 0 18,浮游植物对太阳有效辐射的利用率平均 1 5 3%。无鱼对照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显著低于养鱼池。回归分析表明 ,浮游植物现存量、透明度、水温、盐度是决定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生态因子。营养盐中磷比氮的限制作用大。文中探讨了养鱼池初级生产力在能量转化中的生态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超声辅助热乙醇提取法测定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方法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游植物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水质的指标生物,而浮游植物的种群生物量(Phytoplankton biomass)是水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叶绿素a存在于所有浮游植物体内, 占细胞干重的1%-2%, 因此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成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而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沱江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沱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形成的环境因子,于2013年对沱江10个采样断面按季节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种,以中小型枝角类和剑水蚤为主; 尽管桡足类密度与枝角类接近,但由于体型原因桡足类生物量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检出浮游植物7门95种,优势属7个,全年均以硅藻为主。两类生物在上游资阳市区的断面中总生物量最高,中游农村断面最低; 其生物量季节变化也趋于一致,均在丰水季节8月取得最高值,枯水季节2月最低。与历史数据相比,呈现出浮游植物增多,浮游甲壳动物减少的趋势。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溶氧高的环境中较大,桡足类对溶氧的要求比中小型枝角类高。浮游植物对高温、高营养和高pH较偏好,尤其是一些优势属。尽管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力却极弱。在流速缓慢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江段浮游植物密度已高达2.7107 cells/L,浮游动物尽管能选择性地以部分浮游植物为食,对其控制力却极弱,如不加强污染控制,沱江可能有暴发水华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姚宏禄 《生态学报》1993,13(3):272-279
分析测定了主养鲢鳙非鲫高产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垂直、周日、周年变化及其与主要生态因素、鱼产量水平的关系。探讨了初级生产力在能量转化中的生态学效率:毛初级生产力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为0.84%—1.64%;鲢鳙非鲫净产量对浮游植物净产量的直接利用率为8.46%—15.56%;太阳能转化为成产量的生态学效率为0.058%—0.156%。  相似文献   

12.
于2010年7月(夏季)调查了雷州半岛近海海域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与海区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雷州半岛近海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15.66~1114.92mg.m-3;平均值为192.49mg.m-3;夏季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3.36~50.12mgC.m-3,平均值为18.43mgC.m-3;浮游植物生物量水平分布格局在不同区域间没有显著差异,浮游细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呈现西部海区>东部海区>南部海区的格局,差异极显著;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生物量在表底层的垂直分布格局没有明显的规律,表、底层生物量或高或低,差异不显著;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生物量多体现近岸站位>中间站位>远岸站位,即从陆向向海向呈递减的分布格局;夏季雷州半岛近海海域浮游细菌生物量与水温、pH和硅酸盐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TOC和磷酸盐呈极显著负相关;浮游植物生物量与pH和DO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TOC呈显极显著负相关;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浮游细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调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综合养鱼高产池塘的溶氧变化周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根据1979—1984年对主养鲢、鳙、非鲫,主养青、草鱼,主养青鱼3种养殖结构类型高产鱼池溶氧变化周期的系统研究,揭示了高产养鱼池塘溶氧的昼夜、垂直、水平变化及季节变化周期,分析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扩散作用在高产养鱼池塘溶氧动力学上的地位和作用。对高产养鱼池塘的溶氧收入、支出及平衡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在主要饲养季节,测得晴到多云天、晴天的溶氧来源分别为:浮游植物光合产氧占86.0和95.3%,大气扩散溶入占14.0和4.7%;氧的消耗分别为:“水呼吸”消耗氧占72.0和72.0%,鱼类呼吸消耗氧占22.0和13.1%,淤泥中生物呼吸消耗氧占2.9、5.5%,扩散逸出占3.1、8.8%。文中还对溶氧变化周期与养鱼池塘管理的环境控制、结构控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Erikson  R.  Hooker  E.  Mejia  M.  Zelaya  A.  Vammen  K. 《Hydrobiologia》1998,382(1-3):1-16
From 1987 to 1993 we assessed the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underwater irradiance and primary production in Lake Xolotlán (L. Managua, Nicaragua). Chlorophyll- a averaged 65 mg m-3 and maximum and minimum concentrations were 120 and 30 mg m-3, respectively. The variability over depths and weeks was low (CV < 20%). There were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particulate carbon and chlorophyll- a (the ratio ≈ 100: 1) and between particulate carbon and particulat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he ratio ≈ 100: 11: 1).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averaged 6.8 g C m-2 d- 1 and was stable over the years (CV ≈ 10%). Algal cell growth was approximately 4–5 g C m-2 d- 1. Productivity was limited only by the availability of underwater light and the depth of the photic zone was mainly regulated by the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Therefore, areal photic zone chlorophyll- a was the only factor directly correlated to the integral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but, contrary to theoretical models, the production did not increase in proportion to chlorophyll- a. Data from African lakes show a similar patter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5.
于2006年10月—2007年9月,对上海市10个公园景观水体水质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逐月监测,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浮游植物数量与水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评价了城市水环境状况,以期为公园水体的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共鉴定公园水体浮游植物8门167种,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2.16×106~7.87×106cells·L-1,主要以蓝藻、硅藻、绿藻为主,优势种由皮状席藻(Phormidium corium)、窝形席藻(Ph.fovedarum)、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尖针杆藻(Synedraacus)、银灰平裂藻(M.glauc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等组成;公园景观水体水温变幅为7.9~29℃,水深0.79~1.05m,透明度0.5~0.70m,总氮0.896~3.9mg·L-1,铵氮0.224~1.979mg·L-1,硝酸盐0.126~0.346mg·L-1,亚硝酸盐0.015~0.140mg·L-1,总磷0.063~0.372mg·L-1,活性磷0.007~0.194mg·L-1,化学需氧量为5.418~10.685mg·L-1。PCA分析表明,水温、透明度、氮磷营养因子以及化学需氧量是影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CCA分析表明,总氮、总磷、透明度和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状况, 于2017年3月、8月和11月, 分为3个不同时期进行浮游生物采样。通过对澜沧县浮游生物定性和定量分析, 根据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指示生物对澜沧县水质进行评价, 弥补了澜沧县县内无相关研究的空缺。采集到澜沧县浮游植物共7门97属270种, 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类群; 浮游动物共4类85种, 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8443×107-4.3240× 107 ind.·L–1和42.1590-107.3514 mg·L–1, 峰值均出现在枯水期(3月)。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733×106-1.2000×106 ind.·L–1和1.2121-2.8368 mg·L–1, 峰值均出现在丰水期(8月)。根据浮游生物不同生物指标对水质的评价标准, 分析得出澜沧县部分水体受到污染, 需要引起当地人民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亚热带细柄阿丁枫和米槠群落细根的生产和死亡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根管技术与挖掘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细柄阿丁枫和米槠天然林细根生产和死亡动态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观测,分析细根生产和死亡的季节变化、垂直分布及径级和序级分配,并估计细根的年生产量和年死亡量.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细根年生产量和年死亡量分别为(230.1±162.8) g·m-2·a-1和(188.8±75.5)g·m-2· a-1,均略大于米槠的(214.5±185.8) g·m-2·a-1和(178.8±26.5) g·m-2·a-1,但两种森林群落的细根年生产量和年死亡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森林群落细根生产均在春季达到高峰,其中米槠细根生产与月降水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r=0.566);细根死亡则呈现季节性地波动,米槠细根死亡峰值主要发生于夏季和秋季,而细柄阿丁枫则出现在秋季.两森林群落细根生产和死亡皆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0-40 cm中,而且不同径级细根生产和死亡集中于0-1 mm细根中,其中0.3-0.6 mm细根的生产和死亡在两森林群落中均最大.两森林群落一级根的生产和死亡均大于高级根.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Research of the microbial ecology of McMurdo Dry Valley lakes has concentrated primarily on phototrophs;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heterotrophic bacterioplankton. Bacteria represent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water column biomass in these lakes, comprising 30 to 60% of total microplankton biomass. Bacterial production and cell numbers were measured 3 to 5 times, within four Antarctic seasons (October to January), in Lakes Fryxell, Hoare, and Bonney. The winter-spring transition (September to October) was included during one year. Lake Fryxell was the most productive, but variable, lake, followed by Lakes Bonney and Hoare. Bacterial production ranged from 0 to 0.009 μg C ml-1 d-1; bacterial populations ranged from 3.2 x 10(4) to 4.4 x 10(7) cells ml-1. Bacterial production was always greatest just below the ice cov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ason. A second maximum developed just above the chemocline of all the lakes, as the season progressed. Total bacterioplankton biomass in the lakes decreased as much as 88% between successive sampling dates in the summer, as evidenced by areal integration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the largest decreases in biomass typically occurred in mid-December. A forward difference model of bacterial loss in the trophogenic zone and the entire water column of these lakes showed that loss rates in the summer reached 6.3 x 10(14) cells m-2 d-1 and 4.16 x 10(12) cells m-2 d-1,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bacteria may be a source of carbon to higher trophic levels in these lakes, through grazing.  相似文献   

19.
以青海海北高寒区域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Linn.)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月至9月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并据此对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年净初级生产碳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不同层次的生物量和碳含量均有明显差异,根据生物量所占比例确定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0.50和0.48。依据不同月份灌丛冠面最大长度、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采用方程“Wij=e〔aln(A·B·H)+b〕”计算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表明利用该方程评估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是可行的。不同月份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分别为9.36-21.15、78.07-90.12和74.37-101.22g·m-2,差异不明显;其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33.20和26.85g·m-2,总计为60.05g·m-2。金露梅灌丛草甸草本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111.41和445.41g·m-2,总计为556.82g·m-2。如果根据草本和灌木占地面积78%和22%进行加权计算,则金露梅灌丛草甸当年的总净初级生产碳量为447.53g·m-2,其中灌木的净初级生产碳量仅占2.95%,且金露梅灌丛草甸地下部与地上部净初级生产碳量的比值为3.75。研究结果显示:青海高寒区域金露梅灌丛草甸以草本固碳为主,且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明显高于其地上部。  相似文献   

20.
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按季度对养殖湖泊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与1960年数据的纵向比较,探讨了集约化养殖对大通湖水域环境的影响,为其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98种,隶属于7门54属.优势种类包括二角多甲藻、尖尾蓝隐藻、小球藻、卵形隐藻、梅尼小环藻、啮蚀隐藻、卷曲鱼腥藻、铜绿微囊藻和固氮鱼腥藻,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年平均值为1.84×106 cells·L-1,其中夏季最高,为16.4×106 cells·L-1,其他3个季度在1.71×106 ~ 1.98×106 cells·L-1.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全年在2.01 ~4.55,Shannon多样性指数(H)在1.26 ~2.69,均匀度指数(J)在0.69~1.27.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深、水温、透明度、总磷、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是影响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