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继军 《昆虫知识》1995,32(1):43-43,42
随着古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不断地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获取更多的古气候代用指标,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而近年在国际上兴起,并已引起我国学者重视的晚第四纪古昆虫研究,即是该项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晚第四纪古昆虫主要是保存于距今18000年以来沉积物中的昆虫碎屑,它是介于化石昆虫和现代昆虫的中间类型。化石昆虫仅保存有印模;现代昆虫的成虫一般包括硬体和软体两部分,井有复杂的化学组成;而晚第四纪古昆虫为几丁质硬体。在古昆虫组合中,95%以上为鞘翅目种类。这是由于该类昆虫的几丁质骨骼易于在沉…  相似文献   

2.
皖南低丘板栗林土壤甲虫群落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皖南低丘板栗林土壤甲虫群落研究路有成,王宗英,李景科(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芜湖241000)(辽宁省大石桥市农技中心,115100)方明刚,陈友顺,蒋业科,潘志强,余益胜(安徽省广德县林业局,242200)(安徽省宁国县林业局,242300)Soik...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星球上遍布着35万多种甲虫,它们用小小的翅膀飞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甲虫能够飞行、行走、游水甚至还能够挖地洞。甲虫无所不吃,其食谱下至粪便,上至自己的同类。如今,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有着惊人差异性的甲虫家族进行了一次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分析,最终的结论有可能推翻  相似文献   

4.
甲虫是世界昆虫种类最丰富的类群,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之际,作者查阅大量文献,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对70年来(1950-今)中国甲虫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以后的发展做出展望。根据统计的结果,结合成果的价值和对学科的贡献,将建国70年后,中国甲虫的研究分为3个不同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甲虫类群、发表的研究论文、发现的新种、涉及的作者人次等情况;系统归纳了70年来中国甲虫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及中国甲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孙楠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2016,35(1):149-160
木炭作为重要的植物遗存,是重建植被历史、恢复古气候、探讨早期人类活动的理想材料。准确识别木炭以及获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是顺利开展研究工作的先决条件;木炭的定量研究可提高植被类型及其演替历史的研究精度;而其内部特殊结构组织的观察将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木炭的鉴别,样品的采集、鉴定和统计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该指标研究过程中仍需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生昆虫研究史梗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莲芳  田立新 《昆虫知识》1994,31(5):308-311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有错蜒。见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有对蚌蟒主动形象的描述:“蚌蟒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来采衣服。好蟒掘阅,麻衣如雪。”西晋人郭璞(公元276~324)所注《尔雅音图》中的“负劳”一图更是以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古代人对精蜒及其生态环境的认识。至明代,李时澎(公元1368~1644)在《本草纲目》中记录人们利用好岭、水色、鼓虫等水生昆虫入药治病时,我国劳动人民对水生昆虫的认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对水生昆虫较有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个世纪20年代。本文就近周年来,我国水生昆虫的研…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景观斑块面积和破碎化对物种丰富度和分布格局有重要的影响。在宁夏中部荒漠地区,天然柠条林和人工柠条林地交错排列,形成点、片、带状等大小不等的斑块性分布,表现为典型的破碎化斑块格局生境特征。本文采用巴氏罐诱法调查了在小尺度下荒漠景观人工柠条林破碎化生境不同斑块内地表甲虫的物种多样性。结果共获得10科20属29种地表甲虫,其中拟步甲科昆虫占绝对优势,阿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alashanica Skopin、克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kraatzi(Reitter)为优势种。Rarefaction曲线显示较大面积的斑块有较多的物种多样性,但群落多样性指数各斑间块差异不显著。利用斑块面积对物种数-个体数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地表甲虫的物种多样性受斑块面积的影响,生境破碎化会导致地表甲虫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藤则雄 《古生物学报》2003,42(1):138-147
根据日本中部琵琶湖深井钻探资料研究了过去3Ma的古植被、地层及古气候。由湖底取得的200m和1400m样品的孢粉组合可分别划分出19个和37个带,反映了湖区及其周围自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变史。在冰期阶时琵琶湖附近山区的典型植被为亚北极带,低地为冷温带。而在间冰期阶里山区一般为温带或冷温带植被,低地则主要由落叶和常绿树组成的温带和暖温带的植被。在进行过去3Ma古植被、古气候演变对比中,当地古气候史和以下资料显示出明显的一致,例如加勒比海、西太平洋及赤道海洋的氧同位素资料,地中海西部(Mallorca)的沉积旋回,欧洲中部的风成沉积序列,日本关东和新几内亚的海平面变化记录,以及在南美波哥大高地和以色列死海裂谷根据孢粉得出的古气候变化记录。  相似文献   

9.
江西星子县第四纪红土层的植硅石和孢粉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本文报道江西星子县第四纪红土层中的植硅石和孢粉,共划分出4个植硅石带,代表不同的气候特征。研究表明:植硅石作为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与孢粉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在我国南方红土中化石缺乏的地层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植硅石除了其本身所蕴含的植物学意义外,还可以较好地用于反映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研究方法的最近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马占山 《昆虫知识》1992,29(4):240-243
<正>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是由物种的行为内禀特征与栖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种群个体在空间的分布状况。它的研究无论在生态学理论,还是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3类:(1)频次分布拟合x~2检验法;(2)扩散型指数法;(3)回归模型分析法。随着对大量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实际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1923年A.W.Grabau通过对山东省莱阳盆地莱阳组早白垩世昆虫化石的研究,命名了我国第1种鞘翅目化石昆虫(Proteroscarabaeus yeni).此后,中国昆虫化石分类学者先后发表了40余篇关于我国中生代鞘翅目化石昆虫的分类论著,共描述鉴定了182种,涉及35科,137属.这些化石分布于12个省,其中三叠纪11个种,侏罗纪68个种,白垩纪103个种.本文通过图表列举出我国已发现的中生代鞘翅目化石昆虫名录以及它们的分布和年代,总结了国内中生代甲虫化石当前的研究状况,并初步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古昆虫学者所建立的4个新科提出的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3.
该文所研究的样品采自海南省儋县排浦乡,为一套珊瑚岸礁海蚀坪潮间带的更新世砂质白云岩。作者对其中两块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获得沟鞭藻类囊孢4属10种,其中包括1新种2未定种。文中除了对这些属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以外,还讨论了它们所反映的古环境,认为含有这些化石的砂质白云岩是暖温带浅海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四纪孢粉植物群事件的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总结中国不同区域现有的孢粉资料,发现和民孢粉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伯,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时间约万年的孢粉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约千年的孢粉群贫乏事件和延时间几百年的孢粉群颤动,突变事件有4起,Betula-Aemisia事件(2.5MaB.P);Artemisia-Gra,ineae事件(1.4Ma.B.P.);Ephedra=Chenopodiacea事件  相似文献   

15.
天牛科中国二新纪录种记述(鞘翅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采自中国吉林省的天牛科Cerambycidae中国2新纪录种,即天牛亚科Cerambycinae短翅天牛属Glaphyra的白腹短翅天牛Glaphyra ishiharai(Ohbayashi,1936)及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拟修天牛属Eumecocera的黑拟修天牛Eumecocera unicolor(Kano,1933),标本保存在北华大学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江苏常州地区农林甲虫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亚北 《四川动物》2003,22(4):218-221
1991~2002年对江苏常州地区农林鞘翅目昆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甲虫83种,隶属于16科69属,其中11种为江苏省新记录。同时记述了各种甲虫的学名和食性。  相似文献   

17.
第四纪响蜥(Tinosaurus)化石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的第四系中采得一些响蜥类(Tinosaurus)化石,有保存相当完好的上下齿骨和齿列,这是响蜥在第四纪的首次报道,使该属化石的地史分布从早第三纪延伸到第四纪。新材料下颌骨较粗壮,但个体很小,有齿间沟,同时兼具亚洲种及北美种的某些特征,因此建立一新种Tinosaurus luo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成虫和幼虫的特征,应用数值支序方法探讨瓢虫科的系统发育.基于中国21族(包括不同学者提出的所有亚科)36个成虫性状,计算得到18个具有高度同质(homoplasy)的最简约的支序图.共同树显示5个支系:小艳瓢虫亚科,食植瓢虫亚科,瓢虫亚科(包括粗毛瓢虫族Singhikalini);红瓢虫亚科(不包括短角瓢虫族),以及小毛瓢虫亚科+盔唇瓢虫亚科(包括短角瓢虫族).这与Chazeau等(1990)提出的分六亚科系统相似.对14族幼虫18个性状初步分析,结果与相同14族成虫分析比较,只有一个组分即刀角瓢虫族和展唇瓢虫族的亲缘关系在两个分析中得到一致的支持.食植瓢虫是瓢虫科中最原始但高度衍化的一族.在揭示系统发育上,幼虫的研究或许更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Numerical cladistic method was used for analyzing the phylogeny of ladybirds, based upon adult and larval characters. The analysis of adult characters for 21 tribes, representing all subfamilies proposed by various authors, exhibited 18 equally parsimonious cladograms with high level of homoplasy. Five lineages were roughly revealed in the strict consensus tree: Sticholotidinae, Epilachninae, Coccinellinae (including Singhikalini), Coccidulinae (excluding Noviini) and Scymninae+Chilocorinae. The tax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adult analysis was similar to the classification proposed by Chazeauet al . (1990). Comparison of a preliminary analysis based on the larval characters for 14 tribes revealed only one component consistently supported in both analyses (Serangiini+Sukunahikonini). Larval analysis showed that Epi-lachinae is the most primitive and highly derived group of the Coccinellidae. Larval characters might be more satisfactory in revealing the phylogeny.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第四纪(或亚代)"环境变化与大哺乳动物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质年表2004的筹备和发表使关于“第四纪”概念、时限、阶元的讨论达到了高潮。目前的情势是,其下限下移至~2.6 Ma几乎已成定局;其阶元究竟是“纪”还是“亚代”正在表决中(初步表决倾向于后者)。这样一来,“第四纪”就包括以海相地层为基础建立的晚上新世、更新世及全新世三大部分。中国北方“第四纪”大哺乳动物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现在应该根据新的情势重新审视其演化的阶段性及其与~2.6 Ma以来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对环境变化和大哺乳动物化石已有资料的分析表明:1)-2.6 Ma是北极冰盖大规模扩大,季风气候急剧加强,黄土开始在中国北方大面积沉积,哺乳动物群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大量三趾马动物群特有的成员在此之前灭绝。2)~2.6至1.3 Ma是古老“第四纪”类型繁盛的时期。真马(Equus)和巨颏虎(Megantereon)从北美经过白令陆桥进入欧亚;一大批欧亚大陆起源的新属出现,如Eirictis,Meles,Crocuta,Coelodonta,Eucladoceros,Elaphurus,Leptobos等。这一时期后期的气候,从黄土粒度曲线变化幅度普遍较小判断,应该相对比较稳定,较为温和。3) 1.3-0.13 Ma为中华大角鹿(Sinomegaceros)异常繁盛的时期。一大批以周口店动物群为代表的典型中更新世的种类出现,如与狼接近的变异狼、中国硕鬣狗、意外巨颏虎、基什贝尔格犀等。这一时期之初有相当数量的东洋界分子越过秦岭进入中国北方的南部,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毛冠鹿、鬣羚等。这一时期的气候起伏大,有明显逐渐变冷的趋势。从黄土粒度曲线看,至少有3次明显的冷期和一次较长的暖期(L15,L9,L2和S5)。因此,这一阶段是可以再分的,但这需要对哺乳动物化石和动物群的年代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4)0.13~ 0.011 Ma出现大量现生种,如普氏野马、野驴、野猪、盘羊等;一些晚更新世特征的类型出现, 如猛犸象、原始牛和具有奇特角枝的中华大角鹿等;在东北还出现了驼鹿化石。这一时期的气候波动不大,相对较温和。哺乳动物群所反映的特点应该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的动物在较温和的气候条件下的辐射适应与新生现生种类的混合。5)0.011 Ma~现代,适应于寒冷气候的特殊类型,如猛犸象、披毛犀等灭绝。上述4个哺乳动物演化阶段自下至上可以NCMQ1~4代表之。其中NCMQ1-2之间的界限与现在“第四纪”所包含的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及早—中更新世的界限(1.8 Ma和0.78 Ma)并不一致。这种划分和北美及欧洲的哺乳动物分期都比较接近。北美的Blancan和Irv- ingtonian的分界约为1.35 Ma;而欧洲维拉方期的顶界也在1.1~1.4 Ma之间。NCMQ3和 NCMQ4则与晚更新世及全新世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