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螟卵啮小蜂繁育利用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螟卵啮小蜂是防治水稻三化螟较为理想的一种卵寄生蜂。但由于寄主单纯,人工大量繁殖尚有一定困难,影响生产上大量应用。 1974年零陵地区科技办、江永县科技办曾组织有关单位联合对啮小蜂繁育利用技术进行了探索。1975年我所在1974年工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试验。主要  相似文献   

2.
螟卵啮小蜂成虫习性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螟卵啮小蜂(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在我地区,上半年自然种群弱小,下半年逐渐增加,至后期则显著提高。为了进一步探讨本地啮小蜂的保护和利用,我们进行了几年的研究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出来,供有关同志参考。 一、啮小蜂成虫的习性 1.羽化和交尾 成虫羽化与温度有一定关系。冬前在10℃以上时,成虫即可羽化,以15℃以上为好;冬后日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红脉穗螟寄生蜂繁育技术,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内饲养研究了红脉穗螟幼虫寄生蜂褐带卷蛾茧蜂和蛹寄生蜂周氏啮小蜂(海南种)对4种昆虫的寄生效果,并对最佳接种比例进行筛选。[结果]褐带卷蛾茧蜂对大蜡螟幼虫寄生效果优于米蛾幼虫,且对黄粉虫和大麦虫幼虫不表现寄生特性,褐带卷蛾茧蜂和大蜡螟幼虫的最佳接种比例为1∶1和2∶1,其中在2∶1接种比例处理中的寄生率和单寄主产蜂量分别为76.67%和34.60头;4种昆虫蛹均可用于繁育周氏啮小蜂,从寄主的繁育成本和寄生效果分析,以黄粉虫蛹效果较最佳,接种蜂虫比以2∶1为宜,此时的单寄主产蜂量为148.60头。[结论]寄主和接种比例不同会影响寄生蜂的寄生效果,本研究中褐带卷蛾茧蜂适宜寄主为大蜡螟,最优蜂虫比为1∶1和2∶1,周氏啮小蜂(海南种)适宜寄主为黄粉虫,最优接种蜂虫比为2∶1。  相似文献   

4.
螟卵啮小峰(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是控制三化螟为害的一种有效卵蜂,但在人工大量繁蜂实践中,往往遇到有蜂无寄主卵的矛盾,因此必须研究解决保存寄主卵的方法,才能保证顺利地按计划进行育蜂治螟。1974年我们进行了三化螟卵块低温保存的试验,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 在洞庭湖区。发现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和列星大螟Sesamia vuteria(stoll)幼虫为害棉花,被害率为0.1—0.2%,个别严重的年份在0.5%左右,而且多发生在9月中旬以后,两种幼虫一生能转移为害3—4个棉桃,被钻食的棉桃,几乎全部烂掉。 大螟和列星大螟在本区的第一代至第三代以为害玉米、高梁、芦苇、甘蔗为主(大螟还为害水稻),偶尔还为害莎草、三稜草,但对棉茎也小有为害,被害率在0.03%以下。国营大通湖农场植保站在1983年5月查到大螟和列星大螟为害棉花,被害率在0.02%以  相似文献   

6.
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推动下,为更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我所通过对本省北部地区为害谷子的粟灰螟的初步调查,发现寄生在粟灰螟的茧蜂有以下两种: 1.螟甲腹茧蜂 (Chelonus munakatae)为粟灰螟卵——幼虫体内的寄生蜂,一般产卵于粟灰螟卵内,在刚孵化的幼虫体内孵化,成长的幼蜂即离开寄主,在谷茬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素对螟卵啮小蜂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螟卵啮小蜂(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是兼有寄生和扑食习性的螟卵寄生蜂,是防治水稻三化螟虫较有利用前途的天敌昆虫。1972—1974年,我们在湖北省进行了普查,并从海南岛引种大田投放,并在室内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几种主要环境因素对其繁殖力的影响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供一种新的饲养大螟的方法,为获得充足的、高质量虫源提供技术保障。[方法]使用籽粒未形成的嫩玉米穗、鲜茭白和市场上出售的成熟甜玉米3种天然饲料分别饲养大螟,对比3种天然饲料饲养下大螟幼虫发育历期、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蛹重和单雌产卵量等适合度参数。[结果]大螟在嫩玉米穗上的平均幼虫存活率为85.3%,化蛹率为77.1%,羽化率为66.3%,显著优于茭白和甜玉米的饲养效果。在嫩玉米穗上,大螟世代发育历期为36.2 d,幼虫发育历期为16.6 d,显著短于在茭白和甜玉米上的发育时间。取食嫩玉米穗的大螟单雌产卵量为81.1粒,与野生型大螟的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嫩玉米穗可为大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提高了初孵幼虫的存活率,加快了其世代发育速率,可做为一种适宜的饲料用于大螟的大规模饲养。  相似文献   

9.
螟卵啮小蜂产卵行为利它素的研究:存在部位和抽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有关螟卵啮小蜂产卵行为利它素研究的第一部份,报道了该利它素在寄主三化螟、白螟中的存在部位和抽提方法。 试验表明:刺激螟卵啮小蜂搜索寄主和产卵行为的利它素存在于寄主卵块的卵毛和雌蛾的尾毛之中,它能被丙酮—水(1:1)溶剂所抽提,但不能被正己烷所抽提。当把白螟卵毛的丙酮—水抽提浓缩物滴加到纸质模拟卵上后,能引起雌蜂对模拟卵的触角敲打和产卵管插入。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豆粉、玉米粉、麦胚和鲜茭白等成分配制了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的半合成人工饲料,利用该饲料配方,发展了大螟的长期、继代饲养技术,即初孵-2日龄幼虫在茭白上饲养,3日龄-化蛹在人工饲料上饲养。利用该方法连续饲养大螟3代,幼虫的发育历期、蛹重、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卵孵化率和单雌产卵量等生活史参数与在天然饲料茭白上饲养的大螟相比,二者没有任何显著差异。而且利用该方法饲养,成本低、省工省力,能显著减少病原菌的感染。这说明该饲养技术适于大螟种群的长期、继代饲养。  相似文献   

11.
螟卵啮小蜂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是一种寄生三化螟Trypoyyza incertulas(Walker)卵块的重要天敌.本文总结了其生物学、形态学、生态学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我国江苏、安徽和广东7个不同林型的松树林地,对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隶属2纲9目13科,分别为蛛形纲蜘蛛目、蜱螨目,昆虫纲弹尾目、革翅目、啮虫目、半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利用相对优势指标判别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优势种有螨科和隐翅虫科,丰盛种有跳虫科,常见种有啮虫科、蠼螋科、蚁科、锯谷盗科、象甲科、蓟马科和茧蜂科,偶见种有小蠹科、蝽科和微蛛科;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各种群生态位计算表明,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说明在各种群中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跟随关系最为紧密;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判别优势种群隐翅虫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型分布,用零频率方法计算隐翅虫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型,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逆零频率制约型。  相似文献   

13.
天敌对稻螟的抑制,在某些地区个别年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例如四川南充第三代三化螟卵盛期的卵寄生率,一般都在40%左右,晚期高达82.87%。湖南长沙1954年第三代二化螟卵寄生率63.54%,1962年双峰第四代三化螟寄生率77.86%(等腹黑卵蜂达71.88%);1963年长沙三化螟卵寄生率第一代28.35%(稻螟赤眼蜂达20.25%),第二代47.78%(稻螟赤眼蜂达42.49%),第三代28.27—53.45%(稻螟赤眼蜂21.37—33.94%),第四代45.99—54.70%(等腹黑卵蜂达38.93—41.61%)。湘中邵东第四代卵寄生率高达83.46%(螟卵啮小蜂达71.17%)。浙江余姚第二代二化螟卵寄生率为80.82%,第三代最高达87.70%;浙江加兴二化螟卵寄生率最高达90.74%(1956年5月)。 稻螟幼虫天敌种类为数更多,作用也不小,例如1962年长沙越冬幼虫被三化螟虫霉(Erctomophothorasp.)寄生致死平均达48.65%,1963年长沙西数大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是大豆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为探索豆荚螟的人工饲养技术。【方法】本文研究了不同饲养器具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性比交配对生殖力的影响,以及不同产卵器具对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相比平底试管和12孔培养板,使用30 mL塑料量杯饲养幼虫存活率最高,5个龄期存活率均在93%以上,3种饲养器具幼虫历期差异不明显;不同性比值对成虫寿命和产卵孵化率的影响不明显,雌雄比为1︰2时产卵量最高;不同产卵器具对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不显著,分别约为14 d和11 d,且雌成虫只在豆荚上产卵,在其它3种器具上产卵量均为0。【结论】使用30mL塑料量杯饲养幼虫,成虫配对时保持雌雄比1︰2,提供豆荚供其产卵是目前探索出的最好的人工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是大豆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为探索豆荚螟的人工饲养技术。【方法】本文研究了不同饲养器具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性比交配对生殖力的影响,以及不同产卵器具对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相比平底试管和12孔培养板,使用30 mL塑料量杯饲养幼虫存活率最高,5个龄期存活率均在93%以上,3种饲养器具幼虫历期差异不明显;不同性比值对成虫寿命和产卵孵化率的影响不明显,雌雄比为1︰2时产卵量最高;不同产卵器具对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不显著,分别约为14 d和11 d,且雌成虫只在豆荚上产卵,在其它3种器具上产卵量均为0。【结论】使用30mL塑料量杯饲养幼虫,成虫配对时保持雌雄比1︰2,提供豆荚供其产卵是目前探索出的最好的人工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桑螟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饲养和大田调查 ,证实湖州地区桑螟DiaphaniapyloalisWalker年发生以 5代为主 ,少数年份有 4代 ;桑螟成灾主要集中在第 4,5代。大田桑螟消长同气候、养蚕形式、天敌、防治水平有密切关系 ,不同年份之间发生时间、数量差异很大。桑螟防治方法 :以调整养蚕布局为主 ,辅以化学防治。在大批桑螟 3龄前用药是药剂防治的关键。药剂有 :40 %桑宝乳油 1 1 4mg kg,养蚕安全间隔期 6~ 8d。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室内饲养方法,旨在为防治药剂筛选和农药毒理学实验,以及开展对甘蔗二点螟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深入研究提供发育良好的试虫。用玉米棒在室内继代饲养甘蔗二点螟,在第1、4、7、10代观察主要生长发育指标,评价其饲养效果,并在第5代与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饲养进行对比,观察各生长发育指标及生命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玉米棒饲养二点螟在第1、4、7、10代的孵化率和羽化率均在80%以上,幼虫存活率各代均在40%~60%之间,单雌产卵量在25~50粒之间;玉米棒饲养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及单雌产卵量均高于用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饲养;玉米棒饲养的种群净增殖力R0(26.17)、内禀增长率rm(0.08)及周限增长率λ(1.09)均高于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且世代发育历期T(38.8)短,增加了世代数。因此,用玉米棒饲养二点螟,其多项发育指标优于甘蔗饲养,且饲养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在室内大量且继代饲养。  相似文献   

18.
二种改进人工饲料对红脉穗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度(29±1)℃和相对湿度75%±5%条件下,研究了2种改进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椰子幼果对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生长发育、繁殖力和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天然饲料相比,用改进人工饲料饲养的红脉穗螟幼虫生长发育速度、幼虫存活率、蛹重及产卵量均提高;幼虫相对生长率(RGR)、食物利用率(ECI)及食物转化率(ECD)均显著提高,而相对取食量(RCR)则显著降低。表明红脉穗螟幼虫对2种人工饲料有很好的适应性,可用于大量饲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绿豆粉、长豇豆粉、酵母粉、多维葡萄糖、琼脂、山梨酸和甲醛为原料配制了6种人工饲料饲养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以改进其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以绿豆粉和长豇豆粉为主要原料配制的配方5和配方6饲养效果较好。尤其是配方6,豇豆荚螟的幼虫存活率和历期、蛹重和化蛹率、成虫羽化率与天然饲料饲养的豇豆荚螟相比没有差异,表明该人工饲料可用于室内人工饲养豇豆荚螟。  相似文献   

20.
沟胫野螟属全世界已记录2 种,其中中国记载1 种。本文列出了该属中国名录并提供了分种检索表,记述了采自云南1 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DBNU)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CAS)。 黄斑沟胫野螟Mutuuraia flavimacularis, 新种 (图1,2) 翅展32.0 mm。新种与紫菀沟胫野螟Mutuuraia terrealis (Treitschke) 相似,但可以通过以下特征加以区别前翅中室圆斑和中室端脉斑之间有黄色方形斑;阳茎基环两背臂粗而短;抱器背末端宽圆。 正模 ♂,云南丽江,海拔2800 m,1984-Ⅶ-17,刘大军采(IZCAS)。副模1♂,1984-Ⅶ-15,其他采集资料同正模(DBN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