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小莉  王德炉 《生态学报》2019,39(19):7208-7217
研究苦丁茶树叶片生长与光合特性对不同类型土壤栽培的响应特征,确定最适苦丁茶栽培的土壤类型,可为高产优质化的苦丁茶种植业及其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土壤栽培实验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对苦丁茶树叶片生长、叶片解剖结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岩土壤栽培条件下,苦丁茶叶长和叶面积比其他6种土壤栽培下的显著提高了34%—57%和43%—68%,叶绿素总量显著增加9%—33%,叶片、上下表皮、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的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6种土壤栽培。不同类型土壤栽培下苦丁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饱和蒸气压亏缺(Vpdl)的日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日均Pn和Tr值大小依次为:石灰岩石英砂岩玄武岩长石石英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变余砂岩煤系砂页岩,其中石灰岩土壤栽培下的日均Pn值相比其他6种土壤下的显著提高了13%—45%,且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也最大,而煤系砂页岩栽培时最低,其LSP和LCP较石灰岩栽培的分别显著下降了40%和46%。综上,在7种类型的土壤中,石灰岩土壤栽培最有利于苦丁茶树叶片的生长发育、并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和加强对光能的吸收利用,最终提高其叶片光合能力,其次为玄武岩土壤,而煤系砂页岩土壤是最不利于苦丁茶树叶片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建议在苦丁茶种植业的发展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建立时因选择由石灰岩性母岩发育的土壤进行栽培,从而提高苦丁茶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冀北陆相侏罗系十分发育,产有极为丰富的昆虫化石。本文所建立的滦平蚋科模式标本采自河北省滦平县周营子公社门头沟群下花园组。时代似应为中侏罗世。地层情况介绍如下上覆地层:九龙山组猪肝色粉砂质页岩、中粒长石砂岩。——平行不整合——下花园组(J_2x) 6.底部为浅黄绿色中厚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灰绿色纸片状页岩,上部为灰绿色页岩夹长石石英砂岩4.82m 5.灰、灰黑、黄绿色纸片状页岩夹薄层细砂岩。含丰富的昆虫、植物、叶肢介、鱼类  相似文献   

3.
扁圆封印木(相似种)茎干的解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贵州省水城矿区晚二叠世煤核中扁圆封印木(相似种Sigillaria cf.brardiiBrongn.)茎干的主要解剖特征如下:管状中柱,具多边形薄壁细胞组成的髓。初生木质部成环带状,外缘呈规则的齿槽状,向心式发育。次生木质部显束状特征,横切面管胞为方圆至长方形,纵切面为梯状壁增厚,并具流苏纹。射线1—2列细胞宽,数个至十余个细胞高。叶迹起源于初生木质部外缘的槽中,中始式,但以向心发育为主。  相似文献   

4.
翼股蛤(Pteroperna)是 J.Morris 和 J.Lycett 于1853年建立,但该属的分类位置当时并不明确,仅仅在讨论中提到可能为 Pterinea的亚属。Cox(1940)讨论 Pteroperna 时则将其作为翼蛤科(Pteriidae)的属而沿用至今。笔者于1984年在唐古拉山雁石坪地区测制侏罗纪地层剖面时,在同一层位中采集到许多隶属于 Pteroperna costatula 的标本,它们的壳饰特征、壳体形状和英国侏罗纪大鲕状灰岩(Great O(?)lite)中产出的同种标本几无差异。标本大多保存良好,特别是它们的壳层和其围岩在弱酸中可产生差异溶蚀,利用酸蚀法可得到许多暴露出铰系构造和软体印痕的标本,其中有一些反映出个体发育各个阶段的生长特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贵州水城矿区汪家寨组 (晚二叠世晚期 )煤核中一种脱落的具解剖构造的鳞木类叶座。这些叶座在大小和形态上与鳞皮鳞木 (LepidodendronlepidophloidesYao)很相似 ,很可能属于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保存类型的叶座。将鳞皮鳞木与已知几个鳞木类植物叶座属 ,如鳞木属、鳞皮木属、封印木属和华夏木属进行了对比 ,认为鳞皮鳞木具有这几个属的混合特征 ,将其归入上述任何一属似乎都不太妥当。该类植物有可能代表了一个新属。由于茎的其他部分构造不明以及这些叶座与生殖构造的联系目前尚不清楚 ,因此 ,本文暂时采用鳞皮鳞木这一种名 ,其确切归属留待对其茎的其他部分的解剖构造以及与生殖器官之间的联系都清楚了以后再行决定。首次较详细地报道华夏植物区鳞木类植物叶座的解剖构造。  相似文献   

6.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dentify the rare?type?ABO?blood?groups, B(A) 02, from Eastern China. Three samples with discordant serological results during routine blood type identification and four samples from one sample’ family were selected. All of them were detected by serological method. The exon 6 and 7 of the ABO genes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sequenced. They were typed as AsubB by serology and as BO by genotype. In AsubB samples, nt 700C>G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B gene, which was previously defined as B(A)02 alleles. In these seven samples, six showed B(A)02/O01 and one showed B(A)02/O02.B(A)02 allele was found to be more common in this study than B(A)04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more frequent than B(A)02. The careful identification of rare blood types is important for the safety of clinical blood transfusion.  相似文献   

7.
前红松木材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红松(Piuus koraiensis)的木材解剖工作,前人已做了许多[1、4、5、7、8、11],但在上述研究中,均未在其木材管胞中有过螺纹加厚的报道。我们在吉林省九台市土们岭镇的次生阔叶林中采到的前红松(P.prokoraiensis)木材的晚材部分,却普遍地存在着成对排列的螺纹加厚(图版Ⅰ.4)这不仅可做为前红松木材鉴定的可靠根据,也可做为今后松属木材鉴定特征的一个补充[1-12]。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贵州水城矿区汪家寨组(晚二叠世晚期)煤核中一种脱落的具解剖构造的鳞木类叶座.这些叶座在大小和形态上与鳞皮鳞木(Lepidodendron lepidophloides Yao)很相似,很可能属于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保存类型的叶座.将鳞皮鳞木与已知几个鳞木类植物叶座属,如鳞木属、鳞皮木属、封印木属和华夏木属进行了对比,认为鳞皮鳞木具有这几个属的混合特征,将其归入上述任何一属似乎都不太妥当.该类植物有可能代表了一个新属.由于茎的其他部分构造不明以及这些叶座与生殖构造的联系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暂时采用鳞皮鳞木这一种名,其确切归属留待对其茎的其他部分的解剖构造以及与生殖器官之间的联系都清楚了以后再行决定.首次较详细地报道华夏植物区鳞木类植物叶座的解剖构造.  相似文献   

9.
岩生植物金发草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重庆地区金发草在3种基质种生境中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种生境下金发草基径、冠幅、高度及根系面积、最长根和根深差异极显著.3种基质中,紫色土中金发草的地上部分基径(15.18cm)、冠幅(3086.77cm2)和高度(66.8cm)均为最大值,而紫色砂岩金发草的基径(10.89cm)、冠幅(1868.79cm2)和高度(60.7cm)均为最小值,但差异不显著.砂岩中金发草的根系比紫色土中分布广泛,差异显著,说明岩石生境中金发草将较多生物量投入到根系,通过增加根系的生长,提高其在岩石上的固着能力,扩大根系吸收面积,忍耐岩石基质的干燥和贫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的植物化石绝大多数(约80块)系笔者于1961年在湖南衡阳市东,京广铁路茶山(土幻)车站(插图1)附近出露的红层中采集的,少数标本(约10块)系中南矿冶学院师生在茶山(土幻)剖面的同一层位采到的。茶山(土幻)的红层由紫红色泥质石英细砂岩、紫红色泥质钙质粉砂岩、浅褐黄色铁质钙质页岩等组成,中夹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阿尔格山早二叠世的䗴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尔格山位于新疆、西藏及青海三省交界处,属昆仑山系。阿尔格山交通不便,人迹稀少,地质研究程度很低。本文研究的(竹蜓)化石材料是新疆地质局区调大队三分队同志在1980年和1981年采集的,产化石的地层主要出露于新疆若羌县喀沙克力克河一带(插图1),走向大致为北西西-南东东,岩性是大理岩、长石砂岩、粉砂岩、砾岩、泥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巨大,可达2219—11815米。(竹蜓)化石产于生物碎屑灰岩中,根据初步研究,喀沙克力克河一带含  相似文献   

12.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是我国无足目(Apoda)的仅有代表,本研究采用传统的解剖学方法对版纳鱼螈的生殖系统进行观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脂肪体和泄殖腔构成;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尿)管、缪氏管、脂肪体、泄殖腔和交配器所组成。卵巢一对,半透明长囊状,内含许多大小不一的球状卵母细胞。精巢一对,分叶状,每小叶包含许多小室,存在小叶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以5个不同产地的藿香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叶片解剖结构、光合特性,为藿香在引进地的栽培技术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产地藿香叶片栅栏组织均由1列长柱形细胞构成,其叶片海绵组织细胞在4~6层之间,并在叶片下表皮有较多的气孔和非腺毛,叶片气孔多为卵圆形;其中,成都藿香气孔密度、直径最大,非腺毛长度最长,且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产地。(2)不同产地藿香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分别在688.67~1 244.56和19.42~73.62μmol·m~(-2)·s~(-1)之间,表观量子效率(AQY)则为商丘藿香最高。(3)5个产地的藿香光合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两个净光合速率(Pn)峰值点均出现在10:00和16:00左右,14:00左右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且均由气孔限制因素导致。研究表明,各产地间藿香叶片解剖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并在部分产地中,藿香叶片形态结构与光响应特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成都藿香表现出较强的光环境适应性和光合能力,可作为当地引种优先考虑对象。  相似文献   

14.
秦艽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属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 L.)秦艽组(Sect.Cruciata Gaudin)植物,是我国大宗中药材秦艽的源植物之一。近年来对秦艽药用成分的分离鉴定和药理学等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重点通过对秦艽的种质资源与分布、形态解剖、生殖生物学及栽培学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秦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展秦艽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卵巢发育的形态变化过程及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巢解剖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迁飞研究和预测预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卵巢解剖是一项精细化的技术,在实际的病虫测报工作中,解剖技巧和分级标准难以被基层植保工作者掌握.为了使卵巢解剖技术在病虫测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病虫测报工作中卵巢分级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1974年秋,我队在开展四川黔江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根据贫下中农提供的线索,在黔江县正阳公社群众大队三羊岭的红色砂岩(即所谓“东湖砂岩”)中,首次发现了丰富的恐龙化石。化石有各类牙齿、脊椎、尾椎、肢骨和趾骨等。经初步鉴定,有巨龙类、鸭嘴龙类和肉食类恐龙。这样,产化石的地层——“东湖砂岩”的时代不是第三纪而应属晚白垩世早期。“东湖砂岩”一名,为李四光所创(1924),它广泛分布于川、鄂、湘、黔边境一带的山间红色盆地中。在鄂西分布尤为普遍。长期以来,“东湖砂岩”的时代一直未能解决,在不同的地区,所定的时代不同。  相似文献   

17.
对金线蛭属Whitmania Blanchard,1888中光润金线蛭Whitmania laevis(Baird,1869)、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Whitman,1884)和尖细金线蛭Whitmania acranulata(Whitman,1886)的颚运用解剖学方法以及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的颚发达,表面有两列钝的齿板,排列很规则;光润金线蛭的颚不发达,表面没有齿板;尖细金线蛭的颚不发达,表面有两列钝的齿板,排列不规则。颚的形态结构很好地区分了物种,为水蛭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赤(瓜包)属(Thladiantha Bunge)、白兼果属(Baijiana A.M.Lu et J.Q.Li)和苦瓜属(Momordica L.)共11种植物叶片中脉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除苦瓜属一种外,其余10种的叶片中脉解剖学资料均为首次报道。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中脉维管束的数目以及排列方式具有分类学意义,而种间和种内维管束数目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植物迁移和演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和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均为我国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两者的消化系统结构一直未被报道。本研究对野外死亡的6只普氏原羚和2只藏羚羊进行了大体解剖,对二者消化系统进行描述。其消化系统均由口腔、食道、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组成。普氏原羚和藏羚羊的胃属于复胃,瘤胃体积最大。本文将普氏原羚和藏羚羊的消化系统解剖结构特征与牦牛(Bos grunniens)、蒙古绵羊(Ovis arie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欧拉型藏绵羊(O.aries)、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四川梅花鹿(Cervus nippon sichuanicus)以及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等反刍动物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了其适应生活环境的消化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20.
乔琦  肖娅萍 《广西植物》2008,28(1):113-116
采用石蜡切片和半薄切片法研究组织培养中防风体细胞胚发生和发育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了解体细胞再生形成胚胎结构的细胞分化和形态发生特征。结果表明:(1)胚性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淀粉体,随细胞分裂和分化逐渐减少;(2)体细胞胚的发生发育经历了类似合子胚的各阶段;(3)多细胞原胚形成的分裂方式以平周分裂为主,并由此表现出有序生长;(4)在体细胞胚迅速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体细胞胚始终与周围细胞存在明显界限;(5)胚柄发育不明显;(6)畸形胚常见,其中连体胚是胚性细胞发生密度过高造成的,而次生胚则在原来胚的基础上又产生新的胚的发生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