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蜂蜜中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分析,是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蜂蜜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我国常见5个荔枝品种的30个中意蜂荔枝蜜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离检测,并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建立其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荔枝品种的荔枝蜜样品其挥发性成分相近,共分离鉴定出41种挥发性成分,建立了由16个共有峰组成的荔枝蜜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另外,发现不同蜂种所酿造荔枝蜜间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庚醇、正壬醇和乙酸苯乙酯这3种挥发性成分均仅在中蜂所酿造的荔枝蜜中被检出,而在意蜂所酿造的荔枝蜜中无检出。本文所建立的荔枝蜜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可为荔枝蜜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并为生产上不同蜂种所酿造荔枝蜜的区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比较不同基原车前草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4批次车前草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鉴定各色谱峰的化学成分;将样品挥发油指纹图谱导入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以平车前草P1为参照图谱,进行多点校正,得相似度;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14批次样品挥发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4批样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2种化学成分,9种共有成分,均以棕榈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为主要成分;14批次样品指纹图谱高度相似,相似度在0.967~0.999;HCA和PCA均不能将两种不同基原的车前草按照品种分为两类。上述结果表明车前草与平车前草挥发油成分相似度较高,其作为同一药材入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尿液在大熊猫化学通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大熊猫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检测是揭示大熊猫尿液中化学物质组成及其功能的关键。本实验通过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对大熊猫尿液样品进行前期处理,继而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 / MS)对大熊猫尿液中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共检测到56 个峰,通过在NI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质谱库中进行检索,初步推定出其中的38 种物质。除此之外,还对HS - SPME 萃取头的净化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进。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应用于大熊猫尿液中挥发性与半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并且能够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为揭示大熊猫化学通讯机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槲寄生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槲寄生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出119个成分,确定了6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7.31%。结论:槲寄生挥发性成分大于2%的化学成分有12种。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通过SIMCA.P分析软件,对硅藻门下处于生长平台后期的9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台后期硅藻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壬醛、2,4-辛二烯醛、2-己烯醛、2-壬烯醛、2,4-庚二烯醛等是硅藻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构成物质,十四烷、十五烷、1-十五烯、十六烷等烷烃类是硅藻中含量仅次于醛类物质的挥发性成分,3,5-辛烯基-3-酮等短链酮类和1-辛烯基-3-醇是硅藻中含量较高的酮类和醇类物质,9种硅藻中均检测二甲基硫的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壬醛、8-十七碳烯、1-戊烯.3.酮、1-己烯-3.醇、2,6-二甲基一苯酚,它们决定了不同的硅藻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挥发性物质对硅藻的饵料价值、养殖生物的肉质风味、水环境的异味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比较垂序商陆根不同提取物的脂溶性化学成分。色谱柱为:DB-5毛细管柱,载气为氦气(1mL/min),柱温初始温度50℃,先以2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70℃,再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10℃;质谱用EI离子源。鉴定了8种相对百分含量大于0.5%的化学成分,其中的3种成分(2-甲氧基-4丙烯基苯酚、带状网翼甾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与商陆根中的3种脂溶性成分相同;乙醚提取物与CO2超临界萃取物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种类相同,但含量不同;石油醚提取物含有的化学成分种类较少,石油醚萃取物所含成分种类相对较多,且两者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桑寄生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桑寄生(Herba Taxilli)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桑寄生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出132个组分,鉴定出66个化学成分。检出率为78.91%。桑寄生挥发性成分大于2%的为苯甲醛13.97%,苯乙烯11.42%,芳姜黄烯7.89%,桉树脑3.89%,α-姜烯3.59%,γ-姜黄烯2.78%,壬醛2.07%。  相似文献   

8.
茯苓普通粉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茯苓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有机溶剂一水蒸汽蒸馏提取茯苓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茯苓普通粉中分离出103个成分,鉴出61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59.223%,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的分别确定为壬醛Nonanal3.160%。樟脑Camphor2.952%,新异薄荷醇Neoisomenthol2.887%,2,3-二甲基萘烷2,3-dimethylDecalin2.490%,反橙花叔醇trans-Nero.1idol8.657%,α-柏木醇α-Cedrol6.330%。结论:首次报道利用简便的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茯苓普通粉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以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叶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发育程度、干燥时间、储存方式及萃取温度下枫香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以揭示枫香叶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数量及不同采后处理下挥发物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1)枫香叶释放的萜烯类化合物以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柠檬烯为主;(2)嫩叶挥发性成分种类较成熟叶高,莰烯、β-萜品烯、罗勒烯仅存在于嫩叶,3-蒈烯、γ-松油烯仅存在于成熟叶;(3)干燥时间对枫香叶挥发性化合物影响较大,挥发物种类随干燥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主要的萜烯类化合物在不同干燥时间内均能被检测到,表现相对稳定;(4) –5 ℃及17 ℃储存可保留更多挥发性化合物,室温保存则失去较多化合物,但主要的萜烯类化合物在不同储存方式下均可被检测到;(5) 90 ℃高温萃取可获得更多的挥发性化合物,但70 ℃萃取得到的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室温萃取所得化合物种类虽最少,但更能反映园林应用中枫香叶芳香物质挥发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可为枫香叶的采后处理及高值化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风味是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接纳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究不同桑黄类真菌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2株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3株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1株忍冬桑黄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和1株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s,ROAV)分析不同组分对整体风味的贡献。CAR/PDMS、DVB/CAR/PDMS两种萃取头从7个供试菌株中检测出6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相同成分有31种,表明使用多种类型萃取头能提高提取效果。整体而言,CAR/PDMS萃取头提取菌株SH77、 SH86、 SH91中挥发性成分效果更好,DVB/CAR/PDMS萃取头提取菌株SH48、SH89、SH92、SH93中的挥发性成分效果更好。各菌株主体挥发性成分有较大差异,同种菌株挥发性成分组成更相近,己醛是共有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桑树桑黄SH89和SH93共有的主体挥发性成分(R...  相似文献   

11.
分别采用顶空进样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杠板归的挥发性成分,对得到的样品分别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对顶空进样得到的挥发性物质和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挥发油物质进行气质联用色谱分析,在相同条件下用同种检索谱库检索,顶空进样直接得到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气质联用色谱分析,得到了42种化合物,含量都大于0.10%,且差别较小;水蒸气蒸馏得到了61种化合物,但含量大于0.10%的只有33种,且差别较大。说明不同的收集方法分别提供了不同沸点和不同状态下杠板归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结构和百分含量;对比综合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挥发性成分,可得到更全面、更详细的杠板归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实验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秦芄(Radix Centianae Macrophyllae)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秦芄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出8个组分,鉴定出7个化学成分.检出率为91.40%.秦艽挥发性成分大于1%的分别确定为萜品烯-4-醇1.224%,(E,E)-2,4-癸二烯醛1.295%,棕榈酸乙酯32.009%,棕榈酸54.608%.结论:首次报道了用GU/NS对秦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该类植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必要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酵母菌对郫县豆瓣风味与品质的影响,筛选具有生产应用潜能的酿造功能菌株,从郫县豆瓣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耐盐酵母HJ-7Y. 1,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ITS r DNA序列鉴定为鲁氏接合酵母。耐盐性测试显示HJ-7Y. 1在含260 g/L Na Cl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表明其具良好的耐盐性能。通过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G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方法,对菌株发酵液中乙醇的含量和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HJ-7Y. 1在高盐浓度下仍具有较好的产乙醇能力,同时能代谢产生苯乙醇、乙酸乙酯、3-甲基丁醇、乙酸苯乙酯等多种香气成分,这些呈香物质的存在能为豆瓣具有的特色风味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HJ-7Y. 1具有应用于郫县豆瓣生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4.
头花蓼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头花蓼(Herba Polygoni Capitati)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头花蓼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出88个成分,确定了5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3.10%.结论:头花蓼挥发油成分大于2%的为1-辛烯-3-醇15.205%,2-己烯醛4.444%,γ-古芸烯4.220%,2-庚烯醛4.047%,壬醛3.280%,长叶冰片2.722%,蓝桉醇2.544%.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1-辛烯-3-醇.  相似文献   

15.
[背景]窖泥品质是影响浓香型白酒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窖泥的理化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风味物质等与窖泥的品质有关.[目的]揭示不同时空浓香型白酒窖泥理化因子、细菌群落结构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演替期(10年)和成熟期(30年)的窖泥理化因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窖泥中挥发性风味物...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红花檵木花和叶挥发性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花和叶中分别鉴定出26和29个化合物,其占总面积分别为92.14%和73.97%。红花檵木花与叶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差别,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花比叶明显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南瓜(Cucurbita sp.)果实中的特征风味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5个品种(‘新美玉’、宝丰’、‘金磨盘’、‘健宝’和‘东升’)果肉的挥发性成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5个品种南瓜果肉中共检测出68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醛类和烃类为主,其中壬醛、正己醛、反,反-2,4-庚二烯醛、顺-壬-3-烯-1-醇和正己醇等化合物为南瓜果肉的主要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表明,南瓜5个品种果肉的风味差异化合物主要有9种,其中十一醛和反-2-壬烯醛为‘健宝’和‘东升’的特征风味物质;1,9-壬二醇是‘宝丰’的标志性风味物质;‘金磨盘’和‘新美玉’因3-壬炔-1-醇相对含量较高而区别于其他品种。因此,特征挥发性物质为南瓜品种改良和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 质谱法 (SPME GC MS) ,测定了参与土壤抑真菌作用的土壤挥发性成分和土壤细菌挥发性代谢物。通过比较土壤来源和土壤细菌来源的挥发性抑菌成分 ,发现在强挥发性抑菌土壤和土壤细菌代谢物中普遍存在着三甲胺、二甲基二硫醚、3 甲基 2 戊酮、甲基吡嗪、 2 ,5 二甲基吡嗪、N ,N 二甲基辛胺、十九烷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很有可能就是参与土壤抑菌作用 ,特别是挥发性物质抑菌作用的主要成分。另外 ,为深入了解土壤中参与抑菌作用的挥发性化合物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酵母菌株对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采用4种不同酿酒酵母(黄酒活性干酵母、工业生产用黄酒酵母HJ-1,HJ-2、耐高温活性干酵母(NGW))菌株进行实验室黄酒酿造试验,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测定了发酵后四种黄酒中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检测出与酵母相关的27种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酵母菌株酿制黄酒样品挥发性香气物质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中,HJ-2菌株β-苯乙醇,总酯含量较高,香气较为纯正;NGW活性干酵母挥发性酸含量较高;黄酒活性干酵母挥发性酯含量较低.本研究发现通过选用不同酵母菌株能够有效的调节黄酒生产风味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百合中游离态和键合态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煎煮法提取得到游离态挥发样品;通过Amberlite XAD-2大孔吸附树脂键合百合中糖苷类物质,洗脱后用Almonds β-D-葡萄糖苷酶对其进行酶解得到键合态挥发样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挥发性成分。通过NIST08谱库检索及对比相关文献定性,内标法定量。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出游离态物质22种,主要为酯类和醛类;键合态物质7种,主要为酯类。煎煮法提取出游离态物质19种,主要为醇类、醛类。结论:本工作可为百合挥发性成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