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岛地区成年人肠菌群正常值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6种选择性培养基和2种非选择性培养基,应用形态学,常规生化反应,酶学反应等技术,对青岛地区的30例健康青年人和30例健康老年人的粪便菌群中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及厌氧菌群中的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6种细菌进行分离、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显示:健康青年人粪便菌群中6类菌活菌范围是:肠杆菌9.21±0.39,肠球菌7.74±0.53,葡萄球菌5.13±1.57,拟杆于菌10.41±0.54,双歧杆菌10.84±0.48,乳杆菌7.84±0.49。健康老年人粪便菌群中6类菌的活菌范围分别是:肠杆菌8.61±0.48,肠球菌7.54±0.82,葡萄球菌5.46±1.77,拟杆菌9.41±0.37,双歧杆菌9.82±0.50,乳杆菌8.22±0.65(LogN/克)。  相似文献   

2.
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55例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发病早期粪便中正常菌群进行了分离、培养、计数和鉴定,并与30各健康儿作了对照。结果显示腹泻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数量增加(P<0.05),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在10-1,5以下。并在腹写患儿中选取27例分别在发病时至愈后一周做肠道菌群的动态定量分析,发现随着腹泻症状消退伴有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但厌氧菌上升速度缓慢。临床动态观察表明,症状的恢复与肠菌群的恢复是同步的,但菌群恢复速度较临床症状好转速度为慢,而且菌群失调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和慢性腹泻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变化差异.方法 对慢性腹泻组22例、急性腹泻组35例,对照组20例的成年患者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检测分析与比较.结果 急性腹泻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肠杆菌显著增加,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显著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的肠杆菌明显增加,乳酸杆菌明显减少(P<0.05),双歧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较对照组减少,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腹泻者厌氧菌较慢性腹泻者有所减少,其中类杆菌和乳杆菌显著减少(P<0.05).结论 无论急慢性腹泻患者都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其中急性腹泻患者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分布特点,探讨不同年龄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联。方法选取9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0~1岁婴儿腹泻患者和8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1~3岁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同时于健康儿童中随机选取6例粪便样本作为对照,提取各组对象粪便总DNA,采用PCR-DGGE进行菌群多样性与差异性分析。结果 0~1岁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著,条件致病菌巴黎链球菌数量显著增加。1~3岁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条件致病菌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屎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长双歧杆菌数量下降。结论婴幼儿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该特点可作为婴幼儿腹泻早期诊断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不同季节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变化和分析微生态制剂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70例不同季节腹泻病患儿粪便,用革兰染色法检查菌群,根据细菌的形态分为杆菌和球菌两大类,根据杆菌或球菌菌群数量的多少分为 、 、 三种等级。按腹泻者的病程对急性腹泻病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检查统计分析。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急性腹泻病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结果:容易发生腹泻病的小儿年龄在4—24月。腹泻患儿粪便菌群总的变化趋势为杆菌不是以 为主,而是以 — 为主,球菌 — 占有一定的比例。急性腹泻病住院治疗时间短,而迁慢性腹泻病住院治疗时间长。结论: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总的变化趋势为杆菌明显减少,球菌增多或相对增多,提示腹泻患儿的确存在肠道菌群的紊乱。急性腹泻病患儿的肠道菌群紊乱,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易调节,病程短;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的肠道菌群紊乱,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较难调节,病程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10只幼猴粪便正常菌群的测定,了解幼猴肠道正常菌群的分布情况,为猕猴肠道疾病的治疗和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用微生态学检测方法,对10只健康幼猴粪便中正常菌群(9种细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健康幼猴肠道中,双歧杆菌(10.02±0.25)、类杆菌(10.00±0.09)、韦荣球菌(9.96±0.31)、肠球菌(9.98±0.43)和梭杆菌(9.90±0.24)为优势菌群,而肠杆菌(7.32±1.49)、葡萄球菌(5.74±0.49)和酵母菌(5.42±1.47)含量则较少.结论该实验测出健康幼猴粪便内正常菌群值可作为健康幼猴肠道内正常菌群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烧伤腹泻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采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烧伤后腹泻病人26例,发现腹泻时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总菌量下降,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类杆菌的数量明显减少,念珠菌的数量明显升高,厌氧菌与需氧菌比例下降,发生菌群失调。喂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后,双歧杆菌数量增加,需氧、厌氧菌比例下降,患者失调的肠道菌群趋向正常,腹泻停止。双歧杆菌的服用重建了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口服培菲康和妈咪爱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特点,观察患者口服妈咪爱和培菲康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及血氮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4种进行培养和计数.选择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计数肠道菌群中4种细菌的数量.4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培菲康(三联活菌)及妈咪爱(二联活菌)共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落计数、粪便pH、血氨水平.结果:①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P<0.05),而肠球菌、肠杆菌则显著增多(P<0.01)②菌群失调的严重程度随患者肝功能严重程度而加重.③临床表现有腹泻的肝硬化患者,肠道总体菌量和厌氧菌数量均低于非腹泻患者,以双歧杆菌(P<0.01)减少为著.④两种益生菌制剂均可提高肝硬化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P<0.05),并可降低血氨和粪便pH(P<0.05).结论:①肝硬化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②益生菌制剂均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可降低血氨和粪便pH.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10例食管癌、12例胃癌贲门癌、10例大肠癌患者和12例正常人的粪菌群检查结果。这些粪菌群包括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和梭菌属、兼性厌氧菌中的乳酸杆菌属,需氧菌中的大肠杆菌属和肠球菌。用每克粪便中菌落形成单位(CFU/克粪)的对数值来表示细菌的数量。结果发现:癌症患者粪便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在食  相似文献   

10.
儿童乳牙根管感染的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8例3~8岁儿童乳牙的根管感染以无菌技术进行定量取样,按种于12种选择性培养基和2种非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需氧、微需氧和厌氧培养,并对细菌菌落计数。对牙髓拟杆菌和牙龈拟杆菌作半定量免疫荧光染色计数;并对其中9例病牙进行了菌相分析。检出的所有细菌中,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其中检出率较高的菌为:产黑色素拟杆菌属,厌氧革兰氏阳性球菌,微需氧革兰氏阳性球菌等.本试验证明,儿童乳牙根管感染是以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感染,其中以产黑色素拟杆菌属等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由澳大利亚WEHI研究所(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引进的悉生SCID(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小鼠肠道厌氧菌群的分离、鉴定结果。该小鼠粪便标本需氧及厌氧培养发现应用非选择性Scheadler血琼脂需氧条件下有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生长;厌氧条件下生长的培养物经数种选择性培养基也分离出革兰氏阴性及阳性杆菌,据细菌形态学,染色特征,生化反应特性等鉴别为吉氏拟杆菌、嗜酸乳杆菌和梭形杆菌。  相似文献   

12.
结肠清洗后肠道微生态平衡的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结肠清洗对人肠道菌群的影响和结肠清洗后肠道微生态平衡再建的过程。方法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一组为结肠清洗后食用普通膳食,另一组为结肠清洗后,先食用航天食品,后食用普通膳食,在选定的时相点收集粪便,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对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类杆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定量测定。结果结肠清洗后,肠道所有的微生物数量均显著减少,7d后肠道菌群恢复正常。结论结肠清洗引起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航天食品不利于肠道微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神曲"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肠道微生态环境的调节及临床治疗作用.方法(1)健康人17例,IBS(以腹泻为主型)患者34例(按ROMEⅡ诊断标准),取粪便做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及肠杆菌的培养,对比2组菌数量的差别;(2)随机将34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思密达、思密达加丽珠肠乐及思密达加神曲水煎液口服,治疗2周后,复查粪便菌培养,对比各组治疗前后的细菌数量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3)菌群的定性定量检测,采用厌氧菌及需氧菌培养法;(4)统计学处理,用SPSS 11.0软件,一般情况的比较用t检验;各菌群数量的比较用F检验;治疗有效率的比较用x2检验.结果(1)健康人组与治疗前患者组各菌群的对比IBS患者粪便中类杆菌、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数量较健康人组增加(P<0.05),肠球菌、肠杆菌数量较正常人组下降(P<0.05).(2)治疗后思密达组患者粪便中厌氧菌种有所增加,需氧菌种有所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神曲组患者经治疗后,粪便中乳杆菌明显增多(P<0.01),双歧杆菌增加(P<0.05),肠杆菌减少(P<0.05);与丽珠肠乐组治疗后乳杆菌、双歧杆菌及肠杆菌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后思密达组各菌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神曲组与丽珠肠乐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思密达组(P<0.05).结论中药"神曲"有调节IBS患者肠道菌群的作用,能增加肠道有益菌的数量,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腹泻老年人肠道厌氧菌群的微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了30例腹泻老年人粪便中厌氧菌群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结果与老年健康组比较,肠道厌氧菌中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的数量非常显著减低(P<0.01),而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球菌数量非常显著升高(P<0.01),B/E值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难辨梭菌数量非带显著性升高(P<0.01)。说明老年人腹泻时,粪便中厌氧菌(除难辨梭菌外),均明显减少,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数量相对增加,致肠菌群失调。但两组粪便中各厌氧菌种检出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说明老年人肠道内厌氧菌群中各菌种的定植有一定的稳定性。腹泻组共俭出六种肠道致病茵:福氏痢疾杆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急性细菌性腹泻较慢性腹泻肠菌群失调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三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肠道菌群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状态的影响。方法 分别称取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治疗前后新鲜粪便1.0 g,对肠道菌群中最有代表性的3种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和4种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 ,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菌落计数,同时计算B/ E值来代表定植抗力。结果 抗Hp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 .0 5 ) ,B/ E值明显下降( P<0 .0 1) ,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 P<0 .0 5 ) ,酵母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 P<0 .0 5 )。结论 三联疗法抗Hp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治疗Hp感染时须考虑到大量抗生素治疗后可能对患儿产生的副作用及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歼击飞行员肠道菌群正常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歼击机飞行员肠道菌群正常值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微生态学方法,将厌氧菌分离培养新技术与美国VITEK-AMS6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相结合,对113名健康歼击机飞行员肠道菌群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与健康地勤人员相比,歼击机飞行员肠道菌群中肠杆菌,拟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野外训练坦克兵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坦克兵野外训练的极端环境条件对坦克乘员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32例参训坦克乘员粪便中肠菌群的变化规律。结果:参训后与参训前及对照组比较,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的数量均非常显著性降低(P<0.001);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均非常显著性升高(P<0.001);B/E值非常显著性降低(P<0.001);梭杆菌数量非常显著性升高(P<0.001);组间各厌氧菌种植出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X2检验,P>0.05)。结论:坦克兵野外训练的极端环境条件对参训坦克乘员肠道菌群的生长、繁殖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可打破肠道微生态平衡,但其肠道内厌氧菌群中各菌种的定植确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歼击机飞行员肠道菌群正常值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微生态学方法,将厌氧菌分离培养新技术与美国VITEK—AMS6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相结合,对113名健康歼击机飞行员肠道菌群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与健康地勤人员相比,歼击机飞行员肠道菌群中肠杆菌、拟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数量明显下降。结论:目前的健康歼击机飞行员肠道菌群具有微生态学的特殊性,特别是双歧杆菌的低水平数值,使肠道的稳定性及生理功能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是易造成慢性胃肠道疾病及肠道菌群失调的不良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断的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患儿39例,中度患儿45例,重度患儿36例,另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1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的粪便样本并保存于厌氧菌稀释液,使用MRS琼脂培养基、KF琼脂培养基、马丁培养基检测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以及真杆菌的数量,比较各类患儿肠道菌群、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t=16.217,P<0.001)、肠球菌(t=10.677,P<0.001)、乳杆菌(t=8.326,P<0.001)以及真杆菌(t=12.455,P<0.001)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F=13.069,P<0.001)、肠球菌(F=10.269,P<0.001)、乳杆菌(F=12.036,P<0.001)以及真杆菌(F=10.698,P<0.001)数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出生后第10天肠道乳杆...  相似文献   

20.
贝飞达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贝飞达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疗效,为合理应用贝飞达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60例1个月~2岁的迁延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把他们随机分为贝飞达组和常规组。另30例1个月-2岁的健康儿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治疗前后粪便中的4种常驻的正常菌群的测定和60例迁廷性腹泻患儿疗效、住院时间及费用的观察。结果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住院时间及费用也明显减少。治疗前60例迁延性腹泻患儿的粪便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明显减少,肠球菌、肠杆菌增加,与健康同龄儿比t〈0.05,治疗后贝飞达组粪便菌群中的4种菌群数比常规组增加明显结论贝飞达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