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心源性猝死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6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尸检解剖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36例心源性猝死者中,冠心病21例,占心源性猝死者总数的58.33%;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猝死者3例,占心源性猝死者总数的8.33%。结论:科学系统的尸检可以明确猝死原因,为医疗纠纷鉴定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对提高医疗质量,早期诊断、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减少猝死发生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冠心痛、高血压、心肌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也成为导致人群中猝死率上升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猝死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往往是导致病人发生猝死的最主要的终末事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通过12导联心电图(ECG)的心电学预测因子的研究,揭示心电学预测因子在预防心源性猝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如何能提高预防猝死的预测因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发现新的更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心电学预测因子,更好的防治猝死对社会人群的危害,成为临床研究中不断探寻的答案.最后,我们将近年来对心源性猝死的防治措施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死亡的原因、危害程度、以及年龄性别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因为心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每一种疾病致死的人数及其构成比,并计算心力衰竭及心脏猝死在直接死因中的构成比。结果:60岁以上罹患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患者的概率显著高于60岁以下的患病概率;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并发症中,肺部感染、多器官衰竭最为常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高,发生概率也越高;心源性猝死、多器官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直接死亡原因。结论:医院应进一步提高对高血压疾病和冠心病的重视程度,提升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主办的江苏省第二届心脏生理性起搏研讨会于6月7日在宁召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心脏起搏专家张澍教授表示,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0.04%,每年死于心脏猝死的人数高达54.4万。由于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经心肺复苏生存率不到5%。因此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常见的病症之一,不仅引起心脏功能障碍还可引起心源性猝死。Micro RNAs(mi RNAs)是一类长度约22 nt的单链非编码RNA。MiRNAs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分化、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MiRNAs不仅与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更与多种心脏病理状态下心脏电重构和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iR-1、miR-328、let-7、miR-26、miR-208a等在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心律失常预警、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在这里阐述了这些miRNAs在心房纤颤、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通报》2007,42(7):45-45
由于致病机理不清,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以及由此导致的心源性猝死,一直被国际医学界视为世界性难题。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杨宝峰领衔的科研小组经过多年研究,首次发现了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新靶点——miRNA,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成功揭示了其致病机理。研究结果证实,miRNA的失衡是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元凶。  相似文献   

7.
前言     
<正>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起源于心脏电脉冲的反常性发放和电活动的转导异常。心律失常减损心脏的机械舒缩功能,影响心脏的泵血,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心力衰竭或者心源性猝死。心律失常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心律失常的诊治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令人遗憾的是,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预警预报和干预仍然面临重大挑战。迄今为止,心房颤动、致命性心律失常等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病理学改变和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基因4(HCN4)、缝隙连接蛋白45(Cx45)的表达.方法:实验组为21例心源性猝死者,对照组18例(交通事故损伤致死9例,心脏破裂4例,肝破裂3例,脾破裂2例).经HE染色观察窦房结的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检测HCN4和Cx45在窦房结的表达.结果:心源性猝死组HCN4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Cx45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窦房结病理改变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HCN4表达的增高和Cx45表达的减少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由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突然死亡占冠状动脉疾病总死亡率的 2 /3。这些心律失常通常药物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复发。当心率增快到一定程度时常导致心室纤维颤动 ,此时心脏完全停止泵血 ,颤动也难以控制。应用电击法完全停止纤颤并恢复心脏的正常工作 ,早已被人们所熟知。急诊室内的外部除颤器是一种标准设备 ,已沿用多年。应用外部除颤器有诸多问题 ,当死亡突然发生时 ,很难及时抢救 ,使用也较麻烦 ,并给病人带来创伤。因此 ,6 0年代后期 ,Mirowski等开始致力于开发一种植入式自动除颤器 (AutoImplantedCadiacDefib rillator ,AICO)植入病人体…  相似文献   

10.
冯庚 《生物学通报》2001,36(5):15-1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脏病 ,该病发病突然 ,病情发展快 ,危险性大。特别是大多数患者都在医院外发病 ,给患者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据统计 ,急性心肌梗死的医院外死亡率很高 ,占该病死亡的 4 2 %~75% ,也就是说 ,在因急性心肌梗死去世的患者中 ,有4 2 %~ 75%的人在到达医院前就已经死亡。由此可见在发病现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是何等的重要。1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心脏的职责是向全身各个组织输送血液 ,血液沿着血管被送往全身。心脏本身也需要血液供应 ,供应心脏本身的血管称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分左右两条 ,然后各自…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梗死、心瓣膜病、心肌病等最终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和综合征,该病是世界上发病率增速最快的心血管疾病。据推算.日本国内心力衰竭患者250多万人.世界上有1700万人。目前.世界上每年有730万人因心脏病发作而死亡。心力衰竭的定义为:心脏功能低下导致的不能充分发挥泵血作用的状态。发病时.由于心脏不能向全身器官输送血液.表现出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运动应对能力下降症状。  相似文献   

12.
覃碧云  唐夏楠  周涛 《蛇志》2015,(2):199-201
<正>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有效排血停止,引起各脏器包括心脏本身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患者突然死亡[1]。心肺复苏(CPR)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时实施的基本急救措施,其目的是保护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保持完善的脑功能[2]。有研究显示,心脏骤停10min后实施CPR的成功率几乎为零[3],每早1min复苏成功率提高10%。但目前我国的院前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QRS时限值(QRS)、QT间期延长(QT)、QTc间期(QTc)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预测心源性猝死的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356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研究,设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QRS、QT、QTc及LVEF水平变化情况及其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QRS、Q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QT、LVE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轻度QRS、QTc显著低于中度、重度患者,QT、LVEF水平显著高于中度、重度患者;中度患者QRS、QTc显著低于重度患者,QT、LVEF水平显著高于重度患者,差异显著(P<0.05);ROC结果显示,QRS预测心源性猝死的AUC为0.989,灵敏度△为84.59%,特异度为87.68%,截断值为115.59ms;QT预测心源性猝死的AUC为0.944,灵敏度85.12%,特异度为88.45%,截断值为21.69ms;QTc预测心源性猝死的AUC为0.984,灵敏度为86.05%,特异度为88.61%,截断值为416.39ms,LVEF预测心源性猝死的AUC为0.997,灵敏度87.15%,特异度为89.05%,截断值为45.63%,(P<0.05)。结论:QRS、QT、QTc及LVEF在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检查,可显著提高心源性猝死临床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和重点问题。多种原因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心脏源性病变,很多代谢性物质改变也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近年发现活性氧可能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活性氧不仅参与重要离子通道和转运受体的调控,同时本身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第二信来调节一些关键酶的活性如: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钙离子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MKII)。最近有研究发现长期的活性氧代谢紊乱可能引起细胞遗传物质如miRNA的改变,引起长期的心律失常如房颤。本文主要对活性氧导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做一总结,为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一些可能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者心肌细胞中连接蛋白(connexin CX)CX43和原癌基因蛋白(C-JU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从2008-2011年青岛市市立医院病理科现有的蜡块中选取心性猝死者40例.其中冠心病22例,肺动脉栓塞10例,病毒性心肌炎5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选取因交通事故、外伤等死亡的病例1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各组病例中心室肌细胞中C-JUN和CX43蛋白的表达.结果:心源性猝死(SCD)组中心肌细胞中C-JUN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心性猝死组中CX43的表达却低于对照组.SCD组中心肌细胞中C-JUN与CX43的表达正相关(r=0.315,P=0.022).结论:SCD患者心肌细胞中CX43表达和分布异常,结构的重塑导致了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反生,SCD患者心肌中C-JUN高表达,且与CX4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SCD的发生发展,不仅可以用于临床相应药物的研发,还可能称为法医学上对SCD的鉴别提供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肿瘤心脏病学是对肿瘤病人在其恶性肿瘤的治疗期间所出现的心脏毒性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和监测。随着肿瘤学基础研究的深入及临床治疗的飞速发展,肿瘤病人的病死率逐年降低,从而引起肿瘤幸存者人数逐年升高。不幸的是,所有的抗肿瘤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毒性,所以肿瘤幸存者往往伴有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其次,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共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再者,由于肿瘤与某些心血管疾病(如房颤)具有"共同发病机理",进一步增加了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共患病的人数。因此,肿瘤或心血管病专家在管理越来越多的肿瘤-心脏病共患病病人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全面、有效、及科学地管理肿瘤-心脏病共患病病人,预防肿瘤病人因肿瘤的治疗而诱发心血管疾病,及避免肿瘤患者因继发心脏疾病或心脏疾病患者因继发肿瘤而影响对其首发病的治疗,因而产生了肿瘤心脏病学。肿瘤心脏病学的目的在于联合心脏病和肿瘤专家、及基础、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科学家来共同增进肿瘤幸存者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肿瘤心脏病学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对肿瘤患者的原发肿瘤及肿瘤患者同发或继发的心脏疾病的临床治疗;对肿瘤患者因放射及化学药物治疗而引起的心脏毒性的早期诊断;对肿瘤病人继发心脏疾病危险因素分层及预防;以及对肿瘤患者心脏病的治疗及对放化疗所引起的心脏毒性的治疗和监测。因此,肿瘤心脏病学不单是对肿瘤病人出现心脏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学,而且包括了推动肿瘤心脏病学赖以发展的基础研究,以阐明肿瘤心脏病的发病机理,从而为肿瘤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治疗、预防、及监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心脏性猝死病人心室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Simple PCI图像分析系统观察33例心脏性猝死组和18例非心脏性猝死对照组尸检心肌组织中HO-1、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心脏性猝死组心肌组织HO-1(155.090±8.957)和VEGF蛋白表达(121.020±10.927)均显著高于非心脏性猝死对照组(116.200±6.355、84.207±4.402,均p〈0.05)。结论:HO-1和VEGF蛋白在心脏性猝死者心肌组织表达增强,可能与心脏性猝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牛猝死症(sudden death syndrome, SDS)又称为暴死症或急性死亡综合征,近年来许多病畜前期不见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该病一般病程也不超过12 h,各年龄段的牛均能发病,是一种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疾病。发病牛以全身实质性器官衰竭以及消化道出血、小肠坏死为主要病变特征。目前发现该病的致病因素较多并且给中国的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综述就近年来牛猝死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作总结概述,以期对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神经系统疾病,而卒中导致的神经元死亡和损伤是该病的直接原因,所以拯救神经元对于治疗脑卒中来说至关重要。一直以来,脑神经元的死亡被认为有坏死、凋亡和自噬三种死亡途径,前两者都导致细胞死亡。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过度自噬确实导致细胞死亡,但是适度激活的自噬可能是神经元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心肌供血不足,这就引起了通常所称的冠心病。冠心病发病后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之一是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冠心病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是缺血心室肌动作电位去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