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蜚蠊是广泛分布在城乡住宅、医院、商店、食品贮藏库、轮船上的令人厌恶的害虫,能传播多种病菌。最近的研究指出:美国和非洲马德拉岛的蜚蠊的分泌物具有致癌作用。用药剂防治,其后代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因此防治蜚蠊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蜚蠊目昆虫最早出现于中石炭世维斯发早期,是历史渊源最长的昆虫之一.Grabau在20世纪初首次开始对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国古昆虫学者先后共发表36篇关于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的分类著作,描述鉴定了10科51属169种蜚蠊化石.本文通过列表统计中国已发表定名的蜚蠊化石,分析并探讨了中国蜚蠊化石的特征、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 蜚蠊是重要的医学和室内害虫。它的发生和危害近年来渐趋加重,除直接损害和污染食品、书籍、衣物、家具及工业品外,还传播病原微生物。在医院病房,蜚蠊不仅盗食病人的食物,而且啃咬病人疮面,此外还发生过蜚蠊钻进儿童耳道咬伤耳膜的例子。本文根据我们的粗浅体会,对蜚蠊的防治问题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蜚蠊聚集素的生物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蜚蠊的群集性很强,引诱蜚蠊群集的化学物质称为聚集信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简称聚集素),由蜚蠊的直肠垫细胞分泌,随粪便排出体外。所以,聚集素主要存在于蜚蠊的粪便中,少部分存在于虫体表面。鉴于聚集素具有引诱不同性别、虫态的作用,人类若能将  相似文献   

5.
白月苹  刘海波  任艳  孟杨 《四川动物》2020,39(1):116-120
蜚蠊是传统的中药、民族药,药用历史悠久,现被多部地方药材标准单独入药收载,药用主流种为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1758),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积、生肌等功效。本文通过查阅本草典籍中关于蜚蠊的记载,对蜚蠊的名称、基源、效用、炮制方法进行考证,为蜚蠊资源的药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获得蜚蠊目昆虫触角感受器外部形态的资料,为蟑螂的系统学研究积累一些新的基础资料.使用KYKYAMRAY 1000B型扫描电镜蜚蠊目8种昆虫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和拍照,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结果表明,蜚蠊目昆虫的触角均分布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蜚蠊目昆虫触角感受器的外部形态在科、属水平表现的差异程度与昆虫的分类地位相符合.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结构也许能成为鉴别蜚蠊目科和属的有用特征.  相似文献   

7.
蜚蠊     
蜚蠊(Blatta)是蜚蠊目(Blattaria)昆虫的通称,俗称蟑螂。本目包括蜚蠊(Blatta)和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蜚蠊目的种类已知有7000种,而一般被称为蟑螂的种类约有2250种,我国已知有160多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  相似文献   

8.
额叶蠊蜂属Trirogma Westwood,1841的主要特征是:体长10—18毫米;蓝绿色至黑色;触角窝靠近,触角基部被1前部扁平的额叶所复盖;前胸领片隆起,有宽、深的中纵沟,两侧角呈瘤状突;中胸盾片后侧角强烈地弯折成1广阔的凹陷;前翅M脉在Cu-a脉上或之前分叉;而后翅M脉则在Cu-a之后分叉。该属主要狩猎蜚蠊目蜚蠊科的大蠊  相似文献   

9.
蜚蠊的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蜚蠊染色体研究国外开展较早,1907年Wassilieff首次报道了德国小蠊的精细胞染色体。此后,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很快,学者们对多种蜚蠊染色体的数目及形态作了较详细的报道。国内在1984年才由李本文等报道了德国小蠊的核型,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本文仅对国内外的文献结合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蜚蠊灭菌肽的诱导及初步分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然  陈濂生 《昆虫学报》1990,33(1):7-13
昆虫经诱导盾产生灭菌肽的研究近年来已有很大进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以有翅亚纲内生翅类鳞翅目(主要是蚕类)昆虫和少数双翅目昆虫为材料.本文首次以有翅亚纲外生翅类蜚蠊目的美洲蜚蠊(Ptriplaneta americana L.)为实验昆虫,用Escherichia coil K12 strain D31作诱导源,对不同发育期、不同性别、不同成虫期的蜚蠊进行诱导后,采用含菌培养基平板测活方法,就存在个体数及能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成虫日龄在10天之内的雄性蜚蠊能够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百分比最高.抗菌物质出现的高峰期是在诱导后第三、四天.用滴滴涕和溴氰菊酯作诱导源对雄性蜚蠊的诱导实验表明,杀虫剂也能诱导蜚蠊产生抗菌物质,而且所诱导产生抗菌物质的活性强度(用抑菌圈直径表示)高于大肠杆菌所诱导的.滴滴涕和溴氰菊酯的重复诱导可提高蜚蠊产生抗菌物质个体百分比.蜚蠊经诱导后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性,对苏云金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及绿脓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对大肠杆菌D31、大肠杆菌、粘质沙雷氏杆菌和溶壁微球菌等有较弱的抗菌活性.用肽类物质的指纹图谱法分离蜚蠊血淋巴抗菌物质,发现经诱导后血淋巴中确有新的肽类物质产生,该物质具抗菌活性,用DABITC法分析,其N-末端氨基酸为赖氨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59株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的卤化酶等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和初步分析。[方法]活化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制备各菌株基因组DNA,根据依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的卤化酶基因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卤化酶基因片段,TA克隆后进行测序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卤化酶阳性菌株进行聚酮合酶PKSⅠ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等2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主要基因进行检测。[结果]159株蜚蠊肠道放线菌有84株含有卤化酶基因,占比52.83%;卤化酶基因阳性放线菌中71株含有PKSⅠ基因,70株含有NRPS,占比分别为84.52%、83.33%。[结论]蜚蠊肠道含有较丰富的卤化酶基因阳性放线菌,可作为未来分离卤化活性物质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
蜚蠊是一种世界性的卫生害虫,它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1]。蜚蠊分布广、数量多,不仅骚扰生活安宁,而且带有多种病原体,对人类危害很大。目前对于蜚蠊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因此常引起蜚蠊抗性,又污染环境[2]。但是,不少植物性药剂具有胃毒和触杀毒性,其杀虫有效成分多为生物碱[3]。为此,1992~1996年我们选择了21种植物性药剂,采用统一试验方法,进行了植物性药剂对蜚蠊毒效的一系列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实验虫体室内试验虫体主要采自室内饲养的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  相似文献   

13.
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为杀虫脒对澳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杀虫脒对拟除虫菊酯具有增效作用, 其与溴氰菊酯的共毒系数高达890.3, 增效显著.当用溴氰菊酯单独处理美洲蜚蠊时, 血淋巴内酪胺增加125%, 章鱼胺增加108%;当杀虫脒与溴氰菊酯(1:1)混用处理美洲蜚蠊时, 引起酪胺及章鱼胺增加的量更多, 其分别增加925%及500%, 杀虫脒对蜚蠊体内的单胺氧化酶(MAO)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由此推断, 杀虫脒抑制单胺氧化酶后, 引起酪胺及章鱼胺的积累(不能进行氧化脱氨所致), 造成不正常的生理效应, 这应是杀虫脒对溴氰菊酯的增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中根据产自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的一块蜚蠊标本,建立一新种Stavba vrsanskyi sp. nov.,归入自由蜚蠊科(Liberiblattinidae)。新种与Stavba babkaeva Vr?anskáand Vr?ansky, 2019不同之处在于其头部近三角形,前翅R脉简单且无二级分支, M脉分支较少。新材料的发现进一步增加了白垩纪缅甸琥珀中蜚蠊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常见蜚蠊种类及其为害、利用与防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福桢 《昆虫学报》1987,(4):430-438
蜚蠊是昆虫纲中一个较小的目,全世界已知五千余种,中国有记载的约二百种,五十年代后期上海医学院对本地区的蜚镰作了调查报道,七十年代初国内许多地区蜚蠊为害严重,不少单位开始采制标本对它进行研究.本文对中国室内常见蜚蠊种类的鉴定、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及其传播疾病、经济意义和防治方法作了综合报道,其中包括德国小蠊的两个近似种及一个中国新纪录属、种.  相似文献   

16.
昆虫保幼激素生物合成的调节与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雪辰 《昆虫知识》1992,29(4):237-239
<正> 保幼激素(JH)是由昆虫的咽侧体(CA)产生。它调节着发育和生殖。从昆虫中已分离出3种具有JH活性的化合物,分别称为JH1、JH2、JH3。它们的生理活性大不相同。JH3是大部分成虫的主要激素,可促进卵巢的发育,所以是一种促性腺激素。JH1和JH2主要在鳞翅目幼虫和蜚蠊若虫内,它们在变态开始就参与这一过程的调节作用,称为变态激素。  相似文献   

17.
大陆漂移与白蚁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白蚁Termite是属于古老而又原始的一类昆虫。从许多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证明,等翅目Isoptera——白蚁与蜚蠊目Blattariae昆虫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特别与隐尾蠊科Cryptocercidae的某些类群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它们同以木材纤维为食,并且都是借助于体内共生的细菌和原生动物消化木纤维。当地球上高大乔木出现之后,就已经为这类蛀木昆虫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石炭纪Carboniferous是蜚蠊目昆虫最为繁盛的地质时期(林启彬,1978),为此,白蚁在地质历史上有可能与蜚蠊同时期,或接近  相似文献   

18.
五种蜚蠊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治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孙耘芹  李梅  何凤琴  齐欣 《昆虫知识》2004,41(3):216-222
介绍了分布广泛和危害严重的室内 5种常见蜚蠊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澳洲大蠊和褐斑大蠊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以及德国小蠊为何能成为室内优势种的原因。蜚蠊的综合治理系统包括 :检查和调查、环境治理、非化学防治、杀虫剂防治、昆虫信息化合物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的防治和其它防治方法。对残留和非残留杀虫剂和剂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做了解释 ,并分别介绍了对每种蜚蠊的具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产于北京西山门头沟区色树坟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的一块蜚蠊类前翅化石,可归入Phyloblatta,代表一新种Phyloblatta beijingensis sp. nov.,以狭小的爪区别于该属其他已知种类。Phyloblatta蜚蠊类在我国山西省下二叠统山西组曾发现多种类型。对北京地区以前报道的昆虫化石所属时代和地层均进行厘定,如土城子组、大灰厂组、夏庄组的昆虫化石。  相似文献   

20.
蜚蠊的感受器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蜚蠊,俗称蟑螂,是一种常见的室内卫生害虫。它们有很发达的感觉器官(如触角等),上面有许多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具有发现食物、感受外界环境温湿度变化、逃避天敌、寻找配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