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ob (13;14)携带者精子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一例rob( 13;14)携带者的57组精子染色体观察分析结果,正常与平衡染色体组率分别为52.6%和35.1%,不平衡染色体组率为12.3%。这三个比率的分布与理论比例有差异,作者认为差异原因有两种可能性解释。  相似文献   

2.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是一种特殊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近年来在高考试题中有所涉及,但在高中生物学教材和课堂中却很少有相关内容的补充。本文简要综述罗伯逊易位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罗伯逊易位形成的机制,易位形成前的断裂点、易位重接点的位置,易位染色体着丝粒的变化等,并着重探讨14/21-罗伯逊易位携带者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分离机制和配子情况,以期为罗伯逊易位有关试题的命制或在高中课堂拓展相关知识提供一定的参考,从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维度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染色体的相互易位导致不良孕育原因及自发性流产已得到学者们的共识。作者发现一例t(9;13)(p24;q12)相互易位致产后婴儿死亡的女性,并对其家系进行了染色体检查。该核型经湖南医科大学医学细胞遗传学国家培训中心鉴定,为世界首报核型。1病例及家系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类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及其与疾病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罗伯逊易位是指罗伯逊融合,主要有D/D、D/G、G/G三种类型的易位。易位涉及到着丝粒、rRNA基因、断裂点位置及相关基因的活性等的变化,因此对机体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减数分裂时配子的不平衡分配是导致后代各种多发症的原因。同时,罗伯逊易位在人类核型的演化过程中也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习惯性流产伴罕见Rob(13;21)的异常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建华  李露霞  付睿婷  秦冬梅 《遗传》2003,25(2):145-145
病例  患者,女,29岁,汉族,身高156cm,体重52kg;职业农民表型无异常,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史。孕期及孕前期无毒物、化学、放射物的接触史,无特殊病史。因连续流产4次而就诊。细胞遗传学检查  外周血染色体分析,普通核型计数,分析50个分裂相,均为45条,D、G组各少一条,多一条衍生染色体。经G带技术分析了20个核型均为45,XX,der(13;21)(q10;q10)。其丈夫核型正常,其他家庭成员拒绝检查。患者的13号、21号染色体分别在着丝粒区发生断裂,两者的长臂在着丝粒区附近彼此连接,形成了一条新的染色体,两者的短臂也可能连接成一条小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一例罕见的复杂易位携带者的染色体绘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傅俊江  夏家辉 《遗传学报》1996,23(4):255-260
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复杂易位男性携带者,结婚8年,其妻连续7次流产、死胎和出生早夭的畸型儿。用染色体显微切割、PCR技术构建的人类7号和8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地对其进行了染色体绘画研究,分析确定其核型为:46,XY,-7,-8,-9,+der(7)、t(7;9)(q2200;p24),+der(8)invins(8;7)(q2100;q31.2q2200),+der(9)t(9;7)(p24;q31.2).ishder(7)t(7;9)(wcp7+),der(8)invins(8;7)(wcp7+,wcp8+),der(9)t(9;7)(wcp7+)。染色体绘画技术为研究染色体异常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本文并对携带者复杂易位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15%-20%的妊娠因为自发流产而中止,其中约50%是因为染色体异常所致.夫妇中的一方为平衡的染色体异常携带者时,即可能产生不平衡的配子和胚胎,临床症状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不育、反复流产、甚至产出染色体综合症的患儿.以临床接诊的一对具有反复自然流产史夫妇为研究对象,常规进行精液、激素水平检测.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用RPMI 1640培养基进行短期培养,经低渗、固定处理制备染色体标本片,对染色体数目和结构进行核型分析.选用特异的21qter和14qter DNA标记作为探针,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FISH分析.运用FISH技术对患者精子细胞进行研究,配合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精细胞DNA组份进行检测,分析配子中遗传物质的组成及各种类型配子的比例.结果发现女方核型正常为46,XX,男方核型为罗伯逊易位的携带者45,XY-14,-21,+t(14;21).患者外周血体细胞的分裂相染色体FISH显示一个细胞中分别存在1个红色的21qter和1个绿色的14qter杂交信号,另外有1个红色和1个绿色信号共同存在于一条由易位形成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上.在患者精液样本的精细胞FISH研究中,可以观察到5种不同类型的杂交信号,异常的配子的种类与理论推断相同,但各型所占的比例有其特点,结合精液中精细胞流式细胞术的分析表明,平衡的单倍体配子占71%,不平衡的配子占29%.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统计,对罗伯逊易位染色体的常见和罕见类型进行综述,为其生育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棕色田鼠罗伯逊易位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 Milne-Edwards,1871)又称北方田鼠,主要分布于我国。前苏联、蒙古的少数地区亦有分布,前苏联学者称该鼠为中国田鼠。关于该鼠的染色体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仅推测罗伯逊易位是引起该鼠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及其染色体数目多态的主要原因。本文详细研究了该鼠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类型与个体染色体数目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性个体(2n=51)的G带带型及其联会复合作中三价体的存在,完全证实了  相似文献   

9.
蹄蝠科的核型进化:比较染色体涂色、G带和C带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o XG  Wang JH  Su WT  Wang YX  Yang FT  Nie WH 《动物学研究》2010,31(5):453-460
与其姐妹科(菊头蝠科)相比,蹄蝠科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较少。迄今为止,仅少数蹄蝠科几个物种有高分辨率的G带核型报道,且有关该科核型进化的大多数结论都是基于常规Giemsa染色研究而得。该研究利用三叶小蹄蝠的染色体特异探针,通过比较染色体涂色、G和C显带,建立了5种蹄蝠的染色体同源性图谱,并探讨了它们同源染色体间的G和C带异同。结果表明:罗伯逊易位、臂内倒位以及异染色质的扩增可能是蹄蝠科物种核型进化的主要机制。通过对这5种蹄蝠物种及其外群物种之间的同源染色体片段的比较分析,作者推测蹄蝠科的祖先核型并不像先前认为的全由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而应该含有中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极罕见的复杂易位t(2;18;21;9;19;13)核型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廉生  徐先早 《遗传》1991,13(3):29-30
我室于1988年检出一例涉及2、18、21、9、19、13号共6条染色体复杂易位的患者。本核型极为罕见,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无报道,现报告如下: 一、病例报告 患儿梅××,女,生于1976年12月,死于1989年1年,存活12年。患儿系第一胎,足月  相似文献   

11.
崔英霞  王咏梅  姚兵  黄宇烽 《遗传》2004,26(5):612-614
一例新生复杂染色体重排的女性携带者(complex chromosome rearrangement ,CCR),易位涉及1号、5号和12号染色体。病人因2次自然流产而要求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核型分析。最初G显带核型疑为46,XX,t(1;5;12)(1pter→1q25::12q24→12qter;5qter→5p11::1q25→1qter;12pter→12q24::5p11→5pter).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证实患者的核型为46,XX,t(1;5;12)(1pter→1q23::12q22→12qter;5qter→5p11::1q25→1qter;12pter→12q22::1q23→1q25::5p11→5pter).7年后病人再次妊娠,并拒绝产前诊断。女婴足月分娩,生长发育正常。核型为46,XX。比较以前报告的女性复杂易位携带者与我们报告的病例可以认为,CCR并不总是表现为自然流产或分娩畸形儿,仍有机会生出正常的孩子。Abstract: We reported in the paper one case of a de novo complex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 (CCR) involving three different chromosomes,1, 5 and 12. Two pregnancies of the female carrier over three years resulted in two spontaneous abortions. Initial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her peripheral lymphocyte by G banding suspected a karyotype 46,XX,t(1;5;12)(1pter →1q25::12q24→12qter;5qter→ 5p11::1q25→1qter;12pter →12q24::5p11→5pter). Fluorescens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karyotype 46,XX,t(1;5;12)(1pter→1q23::12q22→12qter;5qter→5p11::1q25→1qter;12pter→12q22::1q23→1q25::5p11→5pter). Seven years later she was pregnant again and refused to have prenatal diagnosis. The fetus is normal both in phenotype and karyotype。Comparing previously reported female CCR carriers with the case, we conclude that female CCR carriers may not always pres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or have offspring with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and can have chance to get a healthy child.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云南西部和西北部分布的腋花扭柄花Streptopus simplex的4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生长在云南西北香格里拉县(原中甸县)碧塔海和小中甸冷杉林中的腋花扭柄花两个居群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x=18,而生长在高黎贡山的福贡县片马和贡山县的灌丛中的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则为2n=2x=14。2n=14为腋花扭柄花一个新的染色体数目,x=7为扭柄花属一个新的染色体基数。香格里拉碧塔海和小中甸两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4m+8sm+4st和2n=8m+2sm+6st,染色体逐渐变小;贡山和福贡片马两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14=4m+10sm和2n=14=7m+7sm,其中第一对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由于x=8是扭柄花属最常见的染色体基数,因此可认为x=8是腋花扭柄花的染色体原始基数,x=7的数目是衍生的;x=7居群染色体的一条大染色体可能是由x=8的染色体的两条st型染色体的着丝粒发生了罗伯逊易位而来。  相似文献   

13.
温岭高峰牛的2/27罗伯逊易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汝梁  辛彩云 《遗传》1991,13(4):17-18
对11头伪e,29)饲养于浙江省温岭县的温岭高峰牛做了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2头公牛和z头母牛是易位杂合体。经G带鉴别,为染色体2/27罗伯逊易位。  相似文献   

14.
家猪rob(13;17)的联会复合体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单继东  孙金海 《遗传学报》1994,21(2):96-103
经对亲代公猪以及其部分子公代公猪的染色体进行G-带和C-带分析,发现它们均携有rob(13;17),其染色体组成为2n=37,XY,rob(3;17)。本文采用表面铺展法,硝酸银染色技术对这些杂合易位公猪的rob(13;17)减数分裂的配对行为进行了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SC)的电镜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rob(13;17)的(未配对的)SC侧生组分与13,17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人9号和14号染色体特异探针,对深低温冻存和长期传代的黑叶猴细胞株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确定在长期冻存和传代过程中,一些黑叶猴细胞在No.12和No.17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一条 No.17染色体发生断裂,断裂点在17q13,断裂片段17q13-17qter易位到一条 No.12染色体长臂末端,形成一条小的中着丝粒的和一条具较长长臂的衍生染色体即 der(17) 和 der(12).结果表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人染色体特异探针不仅能检测出人类染色体畸变,也能有效地检测灵长类动物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细胞学观察,在普通小麦栽培品种“丰抗13”和“京红1号”的杂交后代中,发现有多价体出现,这就表明有染色体易位发生。为进一步弄清究竟是哪条染色体发生了易位,我们采用单体测交方法,观察鉴定所有各单体系F_1的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Ⅰ(以下简称PMCs中Ⅰ)染色体构型。从鉴定结果发现,凡2n=42的F_1 PMCs中Ⅰ出现19~Ⅱ 1~Ⅳ,而2n=41的F_1PMCs中Ⅰ的染色体构型不同,单体与易位有关的两个单体系4B和1D F_1 PMCs中的Ⅰ构型中有部分呈现为19个二价体加1个三价体,即19~Ⅱ 1~Ⅲ,没有单价体,而其余各单体系F_1 PMCs中Ⅰ构型则表现为18个二价体,1个四价体和1个单价体,即18~Ⅱ 1~Ⅰ 1~Ⅳ。因此,可以肯定“丰抗13”存在1个染色体易位,其有关染色体就是4B和1D。  相似文献   

17.
1987年以来,我们在遗传咨询门诊中发现3例生育先天愚型儿的母亲为rob(14;21)平衡易位携带者。并应用孕早期绒毛细胞染色体技术对携带者的孕育进行了产前诊断。 病例一 女,24岁,非近亲结婚,因第一胎生先天愚型女孩,为申请第二胎生育指标而就诊。该患者有家族性流产史(其母55岁,妊娠8次,流产2次。大妹曾流产2次,二妹流  相似文献   

18.
石玉平  马绍武 《遗传学报》1993,20(6):488-492
本文对一便生育过先天愚型儿的个体刊进行了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先证者拥有t(14;21)用一个短臂增大变异为15号标记染色体。通过G-显带、C-显带、Q-显带、硝酸银染色及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特异控针pY3.4对先证者基因组DNA的斑点杂交和中期染色体的原位杂交,证实变异部分由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易位所形成,从而排除了巨大随体的存在或其他染色体参与重排形成变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常规显带与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Y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技术,研究正常男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区域3个序列标志位点(STS)的缺失情况。结果:在93例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15例有Y染色体微缺失,缺失率为16%。其中,42例无精子症患者中,6例为AZFc区SY255位点缺失,2例为AZFb区SY134位点缺失;51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7例为AZFc区SY255位点缺失。40例正常男性无Y染色体微缺失。结论:多重PCR技术是简便而有效的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的方法;Y染色体微缺失是造成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辅助生育技术治疗前应常规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