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海霞 《蛇志》2012,24(3):262-264
目的观察Glidescope可视喉镜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抢救室和院前需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普通喉镜组(A组)24例,可视喉镜组(B组)2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插管时暴露声门的时间和成功率及气管插管时间;同时记录插管前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B组插管暴露声门的时间为(4.23±1.08)s,明显短于A组的(7.36±1.5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声门的有效率,B组(100%)明显高于A组(58.33%)(P〈0.05)。(2)B组插管时间(19.42±3.24)s明显短于A组的(38.32±5.5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插管的成功率(90.9%)明显高于A组(54.17%)(P〈0.05)。(3)与A组比较,B组患者插管后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氧饱和度改善明显(P〈0.05)。(4)与B组比较,A组插管时不良反应发生率(54.17%)明显高于B组(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idescope可视喉镜可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紧急气管插管术的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赢得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2.
邓海霞 《蛇志》2012,(4):429-431
目的研究Glidescope可视喉镜在急诊气管插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急诊科的临床技能教学。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8月在我院急诊科学习的实习生、住院医师、进修生共137人,在进行气管插管培训时,采用模拟教学法,培训结束进行考核,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学生对此方法教学的评价。结果气管插管考核通过率91.24%,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式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并能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结论以Glidescope可视喉镜为媒介的教学方式,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操作机会,弥补传统教学的薄弱环节,推动教学改革,并为心肺复苏奠定基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光棒法与直接喉镜法气管插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探讨光棒在临床急救领域的适用性。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室进行抢救的8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光棒法和直接喉镜法进行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所需时间、一次插管成功次数,以及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1分钟、插管后3分钟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数据分析使用使用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Mallampat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光棒组平均插管时间少于喉镜组(光棒:31.23 9.94秒,喉镜:48.15 8.67秒),一次插管成功率(97.5%)也高于喉镜组(80.0%)。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光棒组各时点的收缩压(F=38.312,P=0.000)、舒张压(F=219.692,P=0.000)、平均动脉压(F=54.739,P=0.000)、心率(F=195.161,P=0.000)的整体趋势要低于与喉镜组。血氧饱和度(F=0.020,P=0.889)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光棒法比直接喉镜法引发的心血管系统变化更小,而且插管所需时间更短、一次成功率更高,是一种值得在急诊科室推广的气管插管技术。  相似文献   

4.
龙承钧 《蛇志》2007,19(2):154-154
自2004年我科成功开展气管插管术后,在院前急救中对危重病员的抢救成功率较前有明显提高。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孙蕊容  黄宾  吴晓华 《蛇志》2010,22(3):305-305
气管插管术是建立通畅呼吸道的简捷有效方法,在许多危重病人的抢救中,为有效进行机械通气,清除气管内痰液或血液,防止呕吐窒息,解除呼吸道梗阻创造了先决条件。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进行紧急气管插管40例,现将插管前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可视软性喉镜与光棒用于颈椎损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60例高位颈椎骨折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可视软性喉镜组(U组)和光棒组(G组)各30例。术前所有患者颈托固定,U组使用UE可视软性喉镜行气管插管,G组使用光棒行气管插管,确认气管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拔管后口咽部并发症、插管前后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MEP)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气管插管后3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U组气管插管时间较G组插管时间长(P0.05);U组和G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95%和100%;插管后即刻G组患者MAP升高较U明显(P0.05);与U组比较,G组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 min、3 min的HR升高较明显(P0.05);U组患者口咽部并发症较G组少;两组患者插管后SSEP及MMEP与插管前相比无阳性改变。结论:可视软性喉镜较光棒需要更长的气管插管时间,两者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均较高,但可视软性喉镜插管期间循环波动较小、术后口咽部并发症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GlideScope视频喉镜(加拿大Saturn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普通直接喉镜在颈椎损伤患者气管插管中的难易,及两种工具插管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40例,ASAI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G组和M组(n=20)。常规麻醉诱导后,手法制动头颈部,G组采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M组用Macintosh直接喉镜行气管插管。分析比较两组声门暴露情况(Cormark-Lehane分级)以及暴露时间,试插次数,失败例数,有无助手辅助,插管前后心率与收缩压乘积(RPP)变化。结果:与M组比较,G组声门暴露情况较好,但暴露时间显著延长(P<0.05)。M组需要助手辅助及插管失败的比例均高于G组。两组RPP的变化在各个时点无显著差别。结论:在为颈椎损伤患者气管插管中,GlideScope视频喉镜能够更好的显露声门,降低插管难度,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患者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方法将121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9例,观察组62例。两组患者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于局麻前将气管插管拔出至门齿18~20cm处,观察组在经皮扩张完气管前壁后将气管插管全部拔出。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意外脱出发生率比较,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扩张气管前壁后拔出气管插管更有利于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9.
李丽萍 《蛇志》2010,22(4):408-409
气管插管是急诊科抢救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措施之,也是危重患者维持气道畅通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气管导管自行拔出,或其他原因(包括医务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插管脱落,又称意外拔管。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对心跳骤停抢救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于2020年4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98例心跳骤停抢救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插管方式将患者分为B组(可视喉镜气管插管,n=50)、A组(传统直接喉镜气管插管,n=48)。对比两组插管次数、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时间、气道与牙齿损伤、心肺复苏质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插管次数少于A组,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时间短于A组,气道与牙齿损伤比例少于A组(P<0.05)。B组的插管成功率、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存活率均高于A组(P<0.05)。B组插管后15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均低于A组同期(P<0.05)。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直接喉镜气管插管用于心跳骤停抢救患者,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插管成功率和心肺复苏质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陈春梅  袁阿珍  陈秀梅 《蛇志》2007,19(2):160-161
重症哮喘是指哮喘严重急性发作,经常规治疗症状不能改善,继续恶化或伴严重并发症者[1]。临床上部分重症哮喘尽管经过积极治疗,但PaCO2仍继续增高并伴进行性呼吸性酸中毒(pH<7·20~7·25);伴发严重代谢性酸中毒、顽固性低氧血症、心肌严重缺血或心律失常时,往往需要行气管插管机  相似文献   

12.
由于大鼠呼吸频率较快、口腔狭小、声门较高,医学实验中气管内插管操作具有较多困难,多年来很多学者对大鼠气管内插管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对大鼠气管内插管时动物和气管导管的选择、麻醉方式、插管的体位以及各种插管工具和方法等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夏勇  盖建华 《蛇志》2004,16(2):50-50
我院麻醉科自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行院内紧急气管插管418例,协助各临床科室成功抢救了很多病人.现将我们的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雪梅 《蛇志》2010,22(3):300-301
建立有效的气道是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确保良好的通气是转运危重患者的首要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5年6月~2008年12月对186例院前行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的气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一种较好的成年大鼠气管插管方法;方法对比明视经口气管内插管法与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法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明视经口气管内插管法的成功率为100%,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法的成功率为87%。插管后并发症明显低于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法。结论明视经口气管内插管法优于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呼吸机辅助呼吸救治危重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方式对于救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我科收治的各种呼吸衰竭患者94例,回顾分析插管方式对于救治成功率、引发心跳骤停及其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结果:经纤维支气管镜经口气管插管(35例)与经直接喉镜经口(59例)引发心跳骤停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11.5,v=1,t〈0.001)。经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在术前用药与否对引发心跳骤停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于引发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率确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经直接喉镜气管插管是选择镇静药或浅麻醉药物应慎重,尽力避免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失败。  相似文献   

17.
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剑锋  赵晓琴 《蛇志》2007,19(1):25-27
目的比较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同期ICU住院病人采用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后的病情转归,使用呼吸机后血气纠正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留置气管导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操作并发症。结果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组拔管率42.9%(9/21例),拔管成功率100%(9/9例);气管切开组拔管率60.7%(17/28例),拔管成功率76.5%(13/17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呼吸机后血气纠正时间无明显差别,但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组使用呼吸机时间,留置气管导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气管切开组(P<0.05)。气管切开组操作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46.4%(13/28例),而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组操作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23.8%(5/21例),明显少于前者(P<0.01)。结论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操作简便、实用,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使用呼吸机时间,留置气管导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中较气管切开术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改良气管插管法在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中采用改良气管插管方法,提高模型制备成功率。方法:小切口暴露小鼠气管,直视下进行经口气管插管,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备心肌梗死模型,观察、记录小鼠心脏颜色和心电图、术后14d存活情况和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采用改良气管插管,成功完成40只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均可见冠状动脉结扎后,心室前壁颜色变暗,心电图Ⅱ导联ST段明显抬高。除去手术过程中意外死亡,术后14d存活27只,心肌梗死小鼠实际成活率达到87.1%。开胸后,肉眼可见模型组小鼠左室心腔明显扩大,心室壁变薄;病理切片HE染色,镜下可见心肌纤维断裂溶解,心肌细胞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在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中,采用改良气管插管法,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模型制备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高福英 《蛇志》2003,15(3):62-63
20 0 1年 4月~ 2 0 0 3年 4月 ,我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插管患者 48例。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40例 ,女 8例 ,年龄 4~ 76岁 ,平均年龄 40岁 ,气管插管持续时间为 6~ 72 h,平均39h。2 护理体会   ( 1 )卧位。正确合理的卧位 ,不但能使病人舒适 ,还能避免造成气管插管的异常扭曲 ,损伤气管粘膜。一般采取平卧位 ,床头抬高 1 5~ 30°,亦可取侧卧位 (头颈部垫舒适 ) ,便于叩背、排痰。( 2 )病室的温度、湿度。适宜的病室温度、湿度 ,便于护理操作 ,避免病人着凉造成呼吸道炎症亦能减轻呼吸道粘膜干燥。…  相似文献   

20.
早期气管插管在院前抢救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权海  陈育芬 《蛇志》2009,21(3):223-224
对于急诊、院前危重病人的抢救与复苏,尽早尽快的行气管插管。并维持好通气是急救的重要措施。作者对2006~2008年6月院前急诊抢救的20例心跳呼吸骤停及50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