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应急救援队是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最主要、最高效、最灵活的灾害应急救援工具,其在灾害应急救援方面的丰厚经验以及先进理念能为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以来国内广泛掀起的救援队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旨在结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建设医疗救援队的实际,基于应急救援队的理念,探讨救援队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军地融合的方式,联合组建医学救援队。通过多次举行模拟紧急医学救援演练,明确救援任务,完善救援机制。军地融合医学救援具有组织严谨、行动迅速、技术雄厚、保障有力等特点,同时,应注意把握信息资源共享、组织指挥顺畅、协同分工明确、追求科学实效等环节。  相似文献   

4.
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新形势下我国公立医院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应急救援工作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我国公立医院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应急救援工作的发展策略,为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调查和EPIC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不同草粮轮作模式的土壤水分恢复效应.结果表明:多年生苜蓿地和苜蓿翻耕后种植粮食作物农田0~10 m土层土壤湿度调查值与模拟值间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P<0.01),相对均方根误差在0.05~0.16,相对误差均低于10%;模拟与实测的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趋势一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苜蓿地深层土壤干层恢复难度较大,在种植苜蓿期间应避免8~10 m土层土壤湿度降到5.7%以下.苜蓿地适宜种植年限为4~6 a,最长不应超过8 a.苜蓿翻耕后适宜采用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轮作模式进行土壤水分恢复,32~33 a后可以再次种植苜蓿.  相似文献   

6.
宁南半干旱与半干旱偏旱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与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晶晶  李军  王学春  方新宇 《生态学报》2011,31(13):3638-3649
通过对宁夏南部半干旱区(固原)和半干旱偏旱区(海原)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深层土壤水分与养分含量的测定,分析和比较了2种干旱类型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与养分差异及其土层剖面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2个类型旱区苜蓿草地0~1000 c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随生长年限的延长逐渐降低,但草地衰败后对水分的消耗减少。(2)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2个类型旱区苜蓿草地土壤湿度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不断减少。(3) 随生长年限的延长,2个类型旱区苜蓿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不断加深,6 a苜蓿草地土壤含水量、碱解氮和速效磷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亏缺;10 a苜蓿草地均已进入衰败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自上而下逐渐恢复,且半干旱偏旱区恢复的较快;速效磷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延长不断减少,苜蓿草地衰败后消耗速率减小。(4) 半干旱偏旱区相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0~40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半干旱区。(5)土壤水分亏缺与养分不均衡导致苜蓿草地衰败。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对旱地苜蓿草地应进行合理灌溉与施肥,平衡土壤养分并延缓草地衰败。  相似文献   

7.
中国旱灾风险定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暖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区域及全球性灾害风险增大,中国更是几乎每年都会遭受旱灾,因此,开展旱灾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前的旱灾风险评估在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指标选取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导致风险评估结果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这在划定我国的高旱灾风险区域时可能会造成问题。基于旱灾风险的定义,合理假设"历史上旱灾损失高的地区遭受高旱灾损失的概率越大",引入历史旱灾损失资料对旱灾风险进行校正,构建了新的旱灾风险评估模型,揭示了中国旱灾风险的区域分异规律,并量化了各个影响因子的贡献水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存在5个显著的旱灾高风险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西北地区西部的小部分区域。影响因子分析进一步表明,高暴露度和高脆弱性是导致地区出现高旱灾风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马向东 《生命科学》2012,(11):1301-1301
11月2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京蒙干细胞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北京生命科学论坛第十九次会议干细胞转化医学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会议宣布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9.
医学救援实战演练教学贴近实战,并综合各学科而设,是培养应急性医学救援人才的必备课程。以往演练暴露诸多问题,例如学员不能全面参与训练,学员对突发状况应对能力较弱,训练内容设置不合理以及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员训练的真实情况等问题。我们进行高原医学救援演练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多用途学习模块,学员全面参与演练科目的方式,整合课堂、临床相关方面知识技能,组织教学训练单元,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救治流程,删减调整不相关内容,可在短期内完成培训。最后,通过考核方式改革,采用全程考查并及时对参训人员进行反馈保证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凸显,旱区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生态学家的关注。本文综述了2013年10月14—18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干旱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国际会议全部28场学术报告,围绕"旱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主题,分别从干旱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信息系统构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文章最后围绕生态系统圈层管理理论,总结了最近几年在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方面的最新进展,构建了生态保育和农业生产之间的耦合关系图,为气候变化下旱区粮食安全、农户生计改善、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郑晓文  张剑锋 《蛇志》2012,(4):435-436
灾难医学起源于西方的灾害医学,开始被称之为急救、灾难医学。其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结合其自身的特殊性,对救援人员实施专业的灾难医学教育培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生教育体制中的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完善。急救医学服务体系(EMSS)涵盖了院前急救、灾害医学、院内急诊及加强治疗等领域,而急救医学  相似文献   

12.
杨永  卫伟  王琳  刘泽漫 《生态学报》2023,43(4):1563-1571
旱区植物多样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旱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揭示该地区植被的环境适应机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中国旱区东西样带的系统采样和原位调查,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旱区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变化的解释作用,阐明了旱区群落生产力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旱区群落性状加权值与地上生物量间的关系(R2=0.46)相较于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R2=0.21)更为紧密。(2)旱区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群落性状加权值、地上生物量与年均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总氮含量线性正相关,与土壤总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Shannon-Wiener指数、群落性状加权值与年均气温线性负相关,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气温无显著相关性。(3)年均降水量对旱区群落性状加权值的解释率为40.9%,两者为正相关关系;年均气温对Shannon-Wiener指数的解释率为28.3%,两者为负相关关系。(4)群落性状加权值对地上生物量的直接路径显著,年均降雨量、年均气温和土壤有机碳通过群落性状加权值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张剑锋  李浩  严若谷  李其斌  李超乾 《蛇志》2012,24(1):13-14,21
目的了解医学研究生对灾难医学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我校2008-2011年入学的458名医学研究生进行灾难医学相关知识调查分析。结果医学研究生对灾难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急救技术、灾后心理援助以及传染病的预防及处理相关知识掌握较好,但对灾难伤员的检伤分类、灾难医学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明显不足。结论医学研究生掌握灾难医学相关知识已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不足,应加强医学研究生急救技能培训、开设灾难医学选修课,以提高我国灾难医学救援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和空间异质性(沿干旱梯度)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8年中国北方旱区气候和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并分析其在干旱梯度上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期间,中国北方旱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7±0.0443) a-1,且增加速率沿干旱梯度增大。2000年前仅10.46%(P<0.05)的地区显著变绿,而2000年后达到36.84%,且植被变绿主要归因于非树木植被。(2)2000年后降水对植被变绿的正效应在不同干旱梯度均增加,而在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温度对植被变绿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而辐射在干旱区由负效应转向正效应。(3)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均主导着植被的动态,贡献率分别为96.07%和73.72%,人类活动的贡献在2000年后进一步增强(从3.93%增加到26.28%),且沿着干旱梯度而增加,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变绿的贡献在半干旱地区增加最显著(+0.0289 m2 m-2 a-1,P<0.05)。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旱区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震发生后不久,一支800人应急排查队伍奔赴灾区54个县,现场排查了1万多个灾害点和隐患点,获取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最直接的资料。汶川地震消息一传来,国土系统本能地紧张起来。这个地区平时就是地质灾害的易发频发区,如今再一地震,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6.
结合2003年春夏之交参加SARS(俗称"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的亲身经历,简要分析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当时面临国家需求、人民需要、军队职责的任务情境,重点回顾了在病原诊断、防治措施、咨询指导等方面提供的科技支撑,深入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强协作打造平台、应急响应、注重防范等工作经验,以期为未来加强生物反恐和处置突发疫情能力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蛇志》2016,(1)
正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急诊科之一,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医学救援于一体的急诊急救中心,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西急诊与医学救援人才小高地、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卫生厅重点建设学科、广西急诊医疗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是广西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急诊医学博士授权点。东、西两院年急诊量30余万人次,是广西急诊量最多的医院,  相似文献   

18.
根据自然灾害医学救援要求及组织体制,结合灾害救援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来源及心理需求,提出心理卫生支援分队建设指导:人员需具备专业技能,兼顾全面技术;采取的工作方式主要为团体合作、小组协作和单人干预等;日常训练重点在于做好实战训练、预案、心理和物资方面的准备,力求使心理卫生支援分队满足新时期非战争军事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耕作方式对华北寒旱区燕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燕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及作物生产的影响,依托华北寒旱区定位10年的免耕、深松、翻耕田间试验,并设置10年免耕后翻耕和10年深松后翻耕处理,监测了2种土壤类型下燕麦田不同耕作方式的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杂草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以及燕麦产量.结果表明: 区域杂草群落结构以狗尾草为主;长期免耕下燕麦田不同生育期杂草密度为翻耕的2.20~5.14倍,而长期免耕或深松后翻耕处理的杂草密度与翻耕差异不显著.免耕下砂质栗钙土与壤质草甸栗钙土燕麦田的杂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达0.429和0.531,免耕下杂草生物量是翻耕处理的1.35和2.26倍,而燕麦生物产量较翻耕处理减少22.3%和46.2%.表明耕作方式与土壤类型共同决定杂草群落特征.华北寒旱区长期免耕具有促进农田植物群落自然演化、容蓄多年生宿根类杂草的特征,而翻耕具有降低一年生杂草密度、灭除浅位性宿根杂草、激发深位性宿根杂草的特征;杂草多样性与作物高产性相悖演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地震后消防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方法:选用创伤后应激评定量表(PCL-C)和中文版事件影响量表(IES-R),对灾后三个月内消防员310人进行评估。结果:灾后三个月内PTSD症状的总发生率为35.3%;地震救援组和基层消防组IES-R得分显著高于一般院校组,但地震救援组和基层消防组得分无显著差异,PCL-C得分结果与之类似;恐惧、创伤经历和救援失败等是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消防员是职业心理创伤的高危人群,地震后消防救援人员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应给予及时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