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血栓抽吸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血栓抽吸术后行PCI治疗)和研究组(n=40,血栓抽吸术后,经导管注入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后再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变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情况、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完全回落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部分回落、无回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为3级的例数少于研究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P0.05)。结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血栓抽吸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后行PCI,可提高心功能、心肌灌注状态及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并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在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8例高危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根据PCI术前氯吡格雷负荷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12例,以氯吡格雷300 mg+替罗非班(用法同观察组)治疗,观察组:96例,以氯吡格雷600 mg+替罗非班0.4μg/(kg·min)在30 min内静脉注射。继以0.1 g/(kg·min)由微量泵静脉持续泵入至手术后36 h,分别测定两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变化、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随访住院期间和30 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两组临床情况、PCI前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给药时间、支架置入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 h、6 h、术后24 h两组MPAR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5);用药后6 h两组MPAR均低于用药后2 h(P〈0.05);用药后2 h时观察组MPAR低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TMPG 3级获得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30 d内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负荷氯吡格雷600 mg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抑制患者的MPAR,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时仍可改善心肌灌注,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冠脉内常规给予以及必要时给予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两种给药方式对冠脉血流异常的影响,寻找较好的替罗非班用药方式。方法:入选九四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58例,随机分成常规给药组(血管开通前所有患者冠状动脉内均注射替罗非班,n=30)与必要时给药组(血管开通后即时造影显示TIMI血流≤2级者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TIMI血流3级者不给药,n=28),观察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血流、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必要给药组冠脉内给药可显著改善冠脉血流(TIMI3级给药前46.4%,给药后75%,P〈0.05),常规给药组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3级获得率高于必要给药组(96.7%比75%,P〈0.05),MACE、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事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血流异常情况,血管开通前冠脉内常规给药方式优于必要时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ACS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分为非介入组(60例)和介入组(60例)。每组患者再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对照组和替罗非班组。非介入组中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常规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治疗72h。介入组应用PCI,其中对照组在PCI术前嚼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中鞘内注射肝素;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于PCI术前10min开始以10μg/kg的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各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介入组和非介入组的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后48h的血清sCD40L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以降低ACS患者的血清sCD40L水平,从而发挥除抗检以外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影响。方法:79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替罗非班 PCI,34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5例)。观察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冠状动脉内血栓和使用替罗非班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于术前应用替罗非班使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IRA)内血栓存在比例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有增多趋势(P>0.05)。结论:早期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以明显减少STEMI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心悦胶囊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心功能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将其按随机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60例(替罗非班治疗)和研究组60例(心悦胶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肌肌钙蛋白I(cTn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45/60)、90.00%(54/60),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胸痛、胸闷,恶心呕吐,大汗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悸、气短,乏力,晕厥,大小便失禁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LVEDD为(49.38±6.73)mm,LVESD为(38.14±4.35)mm,低于对照组的(55.27±5.24)mm、(43.73±5.24)mm,LVEF为(57.09±4.34)%,高于对照组的(52.63±5.33)%(P<0.05)。研究组治疗后CK-MB为(13.46±2.34)ng/mL、cTnI为(0.29±0.08)μg/L、BNP为(363.44±29.66)pg/mL,低于对照组的(24.75±2.63)ng/mL、(0.41±0.12)μg/L、(548.12±57.61)pg/mL(P<0.05)。对照组、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3%(5/60)、11.67%(7/6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对照组、研究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0%(3/60)、16.67%(10/60),研究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悦胶囊联合替罗非班可保护行PCI术的AMI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用药安全可靠,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在高危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8 例高危非ST 段抬高型 ACS患者,根据PCI术前氯吡格雷负荷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12 例,以氯吡格雷300 mg+ 替罗非班(用法同 观察组)治疗,观察组:96例,以氯吡格雷600 mg +替罗非班0.4 滋g/(kg·min)在30 min 内静脉注射。继以0.1 g/(kg·min)由微量泵 静脉持续泵入至手术后36 h,分别测定两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变化、PCI 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随访住院期间 和30 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两组临床情况、PCI前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给药时间、支架置入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用药后2 h、6 h、术后24 h两组MPAR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5);用药后6 h两组MPAR 均低于用药后2 h (P<0.05);用药后2 h时观察组MPAR 低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TMPG 3级获得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30 d内复合心 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负荷氯吡格雷600 mg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 抑制患者的MPAR,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时仍可改善心肌灌注,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八段锦运动联合分阶段心脏康复训练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T2DM患者(n=132),均成功实施PCI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分阶段心脏康复训练,n=66)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6 h接受八段锦运动,n=66)。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焦虑抑郁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生活质量量表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同时观察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12周后,实验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2周后,实验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2周后,实验组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段锦运动联合分阶段心脏康复训练干预冠心病合并二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TEG)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活性情况,探讨对于ACS患者行急诊介入时,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100例拟行急诊介入治疗的ACS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随机分为干预组(在3分钟内推注替罗非班组10 μg/kg,以0.15 μg/kg/min速度静脉维持泵入36小时,共50例)和对照组(不应用替罗非班,共50例),分别于入选后即刻、替罗非班应用后24小时、停用后24小时抽血,采用血栓弹力图记录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率(IPA)及活性.结果:两组之间的入选后即刻I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应用后24小时血小板聚集抑制水平达到高峰,IPA为(92.6±8.6)%,显著高于对照组[(33.3±9.8)%,P<0.01],停用替罗非班后24小时,两组之间的I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应用24小时后,血小板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46.7+ 10.2) mm比(59.7+ 7.8) mm,P<0.01].结论:TEG能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全过程,全面评估血小板功能及凝血情况,指导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方案选择.在进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较常规口服药物能更好地达到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即刻造影结果,减少术后缺血性事件发生,提高临床顸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 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 例老年 ACS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分为非介入组(60 例)和介入组(60 例)。每组患者再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对照组和替罗非班组。非介 入组中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常规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 非班持续治疗72 h。介入组应用PCI,其中对照组在PCI 术前嚼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中鞘内注射肝 素;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于PCI术前10 min 开始以10 滋g/kg 的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各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 疗后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介入组和非介入组的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后48 h的血 清sCD40L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替罗非班可以降低ACS患者的血清sCD40L水平,从而发 挥除抗栓以外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1.
《蛇志》2015,(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应用替罗非班静脉泵入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1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行PCI术的24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患者穿刺部位出血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1例患者术口渗血,2例痰中带血,1例牙龈出血,其余无出血现象,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罗非班的抗凝治疗效果可靠,护理上应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巡视和病情观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郑芳  胡孝贞  刘乐斌  高文华 《生物磁学》2011,(20):3927-3929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92例AMI患者经PCI治疗后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96例,分别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与传统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在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死亡率等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多于康复组(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行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安全、有益,可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再灌注的改善效果。方法:收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NSTEMI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使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及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使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两组患者心肌再灌注的情况。结果:PCI术前,两组患者A、β、Aβ、CK-MB及c Tn 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上升,且观察组β及Aβ显著高于对照组,CK-MB及c Tn 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3%,对照组为5.00%,两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N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再灌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联合比伐芦定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1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根据药物使用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6),两组术前均给予患者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进行治疗,对照组术中采用肝素,研究组术中采用比伐卢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反应蛋白(CRP)水平、心脏功能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PCI术后的无复流发生率[8.6%(3/35)]显著低于对照组[27.8%(10/36)](P0.05),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清ICAM-1、CRP、ET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SOD水平高于术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11.4%(4/34)]低于对照组[27.8%(10/36)](P0.05)。结论:在STEMI患者急诊行PCI术中,采用替格瑞洛联合比伐芦定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减轻血管壁的炎性反应,改善心脏功能,且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李浩  黄秋林 《生物磁学》2009,(1):36-38,55
目的:研究hIL-10和HGF重组体对大鼠活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DA大鼠(RT1a)为供体.Lewis大鼠(RT11)为受体建立异种肝移植鼠模型,实验组于移植后1天及7天,腹腔内注射T—HGF和T-hIL-10重组体(100μg/ml)100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1,7,10,20天取大鼠尾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清HGF、IL-10水平,RT-PCR测定肝细胞HGF、IL-10m RNA的表达水平,常规肝功能测定,活体肝移植动物生存期观测。结果:实验组鼠肝细胞有HGF和IL-10 mRNA表达,对照组肝细胞未见表达。对照组大鼠HGF和IL-10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实验组大鼠HGF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重组体的实验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9±0.9)天,20天时存活只数为6只,存活率75%;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8.6±0.5)天,20天时存活只数为2只,存活率75%(P〈0.05)。对照组未注射重组体,ALT和AST值持续升高,注射重组体后ALT和AST值亦有升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体肝移植大鼠导入IL—10和HGF基因重组体后可抑制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无复流现象(NR)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PCI术后无血流患者22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中12例运用IABP治疗,其余10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0天内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BNP)恢复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治疗10天后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个月、6个月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BNP峰值较对照组提前,IABP治疗组BNP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10天、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差别及LVEF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能够加速降低AMI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患者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使BNP峰值提前并改善10天、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EF值对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相应机制。方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入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n=50),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8.4±10.3岁,给予内科药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组(n=23)和替罗非班组(常规药物+替罗非班,n=27)。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和心电图ST段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测定样本不同时间点(治疗前,给药过程中,给药结束后2小时)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血小板第四因子(PF4)的水平变化。并进一步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常规药物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患者胸痛明显减轻,心电图ST回落指数增加(P<0.05),给药过程中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01),同时血清中PF4的水平也显著降低(P<0.001),并且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性(r=0.86,P<0.001)。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减少PF4的释放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与比伐卢定联合治疗在高血栓负荷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127例高血栓负荷拟行PPCI治疗的STEMI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号分为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双号分为观察组(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分别为63例和64例。对比两组术后24 h、术后30 d支架内血栓事件、30 d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两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变化、心功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及CKMB峰值,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24 h、术后30 d均未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观察组30 d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住院时间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TIMI血流分级为Ⅲ级的占比高于术前同一分级,TIMI血流分级为0~Ⅰ级、Ⅱ级的占比低于术前同一分级(P<0.05)。观察组术后7 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CKMB峰值小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CKMB峰值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高血栓负荷拟行PPCI的STEMI患者,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改善TIMI血流分级,同时还可减少30 d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隐匿性冠心病(或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围术期的心血管功能异常及与年龄的相关性,探讨围术期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和转归。方法:180例择期手术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年龄≥51岁者130例,按年龄将其分为51~60岁组、61~70岁组和71~80岁组,其余50例年龄≤50岁者为对照组。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患术前24h、术后24h、术后48h心电图信息,专业医师分析统计s11段下移及弓背样抬高的幅度、时间,各型心律失常、各时间段心律失常发生率等,同时记录临床治疗、效果及转归。结果:随年龄增加,ST段改变幅度及持续时间增大(P〈0.05,P〈0.01);71~80岁组ST段弓背样抬高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61~70岁组ST段下移时间、71~80岁组ST段下移时间及弓背样抬高幅度大于51~60岁组(P〈0.05)。61~70岁组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率(A巩)发生率和71。80岁组的窦性的心动过缓(SB)、室性早搏(VPB)、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P〈0.01);61~70岁组的房颤(AF)发生率和71~80岁组的VP、VT及AF发生率大于51-60岁组(P〈0.05,P〈0.01)。各组术后24h心律失常发生率大于术后48h及术前24h(P〈0.01);随年龄增加,排除诱因后可逆转的心律失常明显减少,需药物逆转和电学逆转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高龄SMI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高发,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术后24h是心功能异常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20.
张文宇  蒋萌  陈翎 《生物磁学》2011,(21):4144-4146,4158
目的:探讨肼苯哒嗪对疝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腹股沟疝患者48人,随机分为实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各24例,在术前3天至术后4天共7天内接受药物或安慰荆治疗。其中T组每日两次,每次10mg肼苯哒嗪,C组同样方式给予安慰剂。测量患者术后4天内的平均动脉)Z(MAP)、心率(HR)、NRS急性疼痛评分以及术后3月、6月S—LANSS慢性疼痛评分。结果:T组患者术后MAP明显低于C组(P〈0.05),HR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程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T组患者在术后3月和6月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常规剂量肼苯哒嗪可以用于术后患者,对疝修补术后急性疼痛无影响,但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