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吞咽困难对食管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食管动力、心理状态和临床相关症状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3月-2021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确诊为食管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拟行内镜治疗的60例患者,根据有无合并吞咽困难将患者分为吞咽困难组和无吞咽困难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参数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胃食管反流病自评量表(GERDQ)评分的差异,分析HRM异常参数与原发病灶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吞咽困难组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LES)中心点位置低于无吞咽困难组患者,LES静息压、LES残余压、无效吞咽百分比显著高于无吞咽困难组患者(P<0.05),HRM异常参数与原发病灶参数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吞咽困难组患者的SAS、SDS评分高于无吞咽困难组(P<0.05),而两组患者GER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出现的吞咽困难症状与合并的异常食管动力有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临床相关症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80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临床诊断和胃镜确诊的280例GERD患者进行临床和风险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不论汉族还是维族,男性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汉族患者高发年龄段早于维族患者(z=-2.939,P=0.003,);汉族和维族患者占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比例分别为42.4%、81_3%及56.5%、18.8%,其中汉族患者Barrett食管比例较高(X2=14.358,P=0.000);肥胖、习惯性便秘、重体力活动者、饮食习惯不良在维族患者中的比例较高(P〈0.001)。结论:GERD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男性多于女性,汉族患者发病年龄高峰旱于维族患者;汉族患者Barrett食管发生比例高于维族患者;肥胖、习惯性便秘、重体力活动、饮食习惯不良可能是GERD尤其是维族人群GER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于力  崔岚  邵岩  安晓红  于倩  张臻 《生物磁学》2011,(19):3749-375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影响因素,为科学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随机抽样的26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调查。测定调查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结果:26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结论:多种因素影响类风湿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文化程度,收入,医疗付费方式,病程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择本院近年来诊治的36例已排除心源性及食管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胸痛患者,予以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吗叮林10mg,每日三次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并分别于2周,4周,8周记录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经抗反流治疗8周后,30例(83.33%)胸痛完全消失,4例(11.11%)明显缓解,2例(5.56%)无效,总有效率达94.44%。胸痛症状在治疗2周后积分下降不明显,而治疗4周,8周后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胃镜检查结合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必要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输液架准确调控床头高度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规范医患依从性以及术后恢复和临床护理的效能。方法将15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改良输液架准确调控床头高度,对照组不制定特定的调控方法,按常规操作,比较两组在护士依从性、患者依从性、患者吻合口瘘、皮肤完整性受损、胃食管反流、肺部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护士依从性、患者依从性分别为98.7%、97.3%,均高于对照组的89.3%、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吻合口瘘(实验组2.7%,对照组10.7%,P=0.043)、皮肤完整性受损(实验组4.0%,对照组13.3%,P=0.037)、胃食管反流(实验组6.7%,对照组17.3%,P=0.044)、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9.3%,对照组21.3%,P=0.041)方面比较,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输液架准确调控床头高度可规范卧位护理实施,提高卧位护理质量,减少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团体人际心理疗法联合文拉法辛对社交恐惧症(SAD)患者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SAD患者,根据奇偶数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联合组49例。对照组给予文拉法辛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团体人际心理疗法治疗,对比两组SAD症状改善情况、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功能。结果:两组干预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评分均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表达积极、管理沮丧、管理生气自我效能感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社会适应能力评定量表(SAFE)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人际心理疗法联合文拉法辛治疗SAD患者,可缓解其抑郁、焦虑症状,提高自我效能感及社会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心力衰竭知识测评量表、患者信息调查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调查16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现状。结果:心衰患者自我管理状况呈中等水平,自我管理水平与教育程度、心衰相关知识水平以及社会支持程度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与抑郁情绪和年龄呈中度负相关关系。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受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抑郁情绪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o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及自行设计问卷,对96例经治的喉癌患者进行现况调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实际有效测评96例患者,发现抑郁者54例,占56.25%;本组患者SDS为(37.59:1:8.74)分,与全国常模SDS(33.46±8.55,n=134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表明性别、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来源、病程、治疗方案及社会支持度与无抑郁症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喉癌患者抑郁情绪比较严重,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躯体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病原菌感染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防治老年吸入性肺炎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是否发生吸入性肺炎分为吸入性肺炎组(47例)和无吸入性肺炎组(73例)。分析吸入性肺炎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构成比;单因素分析吸入性肺炎的可能相关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中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7例吸入性肺炎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9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5株(67.7%)、革兰阳性菌20株(20.8%)、真菌11株(11.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咳嗽反射障碍、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吞咽障碍、胃食管反流、鼻饲饮食、低白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口腔疾病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P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咳嗽反射障碍、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吞咽障碍、胃食管反流、鼻饲饮食、低白蛋白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均是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吸入性肺炎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70岁、存在咳嗽反射障碍、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吞咽障碍、胃食管反流、鼻饲饮食以及合并低白蛋白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老年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食管黏膜菌群结构。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北京地区219例老年RE患者,根据Savary-Miller分级和内镜诊断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63)、中度组(n=109)、重度组(n=47)。纳入同期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老年RE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其中典型症状包括反酸、胃灼热、胸痛等;非典型症状包括吞咽困难、呕吐、呕血黑便、贫血、嗳气、食欲减退等。比较不同程度老年RE患者24 h最长胃食管反流时间、>5 min反流次数及食管pH监测中pH<4总时间、pH<4反流次数。采集各组对象食管下段黏膜样本并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基因扩增,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进行菌群分析。结果 不同程度老年RE患者年龄、胃灼热、反酸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重度RE患者胃灼热例数(40例,85.1%)高于轻度RE患者(39例,61.9%),重度RE患者反酸例数(42例,89.4%)高于轻度RE患者(43例,68.3%)(均P<0.05)。不同程...  相似文献   

11.
李青  崔传玉  张冲  郭士勇  张琦 《生物磁学》2013,(34):6653-6656
目的:探讨小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的法洛四联症患儿52例,所有患儿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治疗,并于术前、术后3h、12h、48h、1周、1个月和3个月测定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应用心脏彩超机检查肺动脉跨瓣压差、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ightventricularend.diastolicvolume,RVEDV)、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右心Tei指数(Teiindex)。结果:①术后3hNT—proBNP水平开始逐渐升高,术后48h达最高,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1),术后1个月、3个月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②术后1周,右心功能不全组血浆NT.proBNP水平、肺动脉跨瓣压差、RVEDV明显高于右心功能正常组,LVEF明显低于右心功能正常组(P〈0.05)。③术后3个月,重度返流组、中度返流组患儿术后48h、1周、3个月血浆NT—proBNP明显高于轻度返流组(P〈0.05);重度返流组患儿术后1周、3个月血浆NT—proBNP明显高于轻度返流组(P〈0.05)。结论:NT.proBNP在小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早期的变化水平与右心功能的变化一致,可以作为评估右心功能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肤肺穿刺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93例因肺部肿块行CT引导下经皮肤肺穿刺患者,对其性别、吸烟史、病灶大小、肿块类型、组织学分型、穿刺时体位、进针位置、进针角度和进针深度等因素与穿刺后并发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病灶大小、肿块类型和进针深度在有并发症患者和无并发症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大小、肿块类型和进针深度在两组患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灶大小、肿块类型和进针深度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并发症出现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李同玉  任明玲  梁栋  刘苇  刘兰宏 《生物磁学》2013,(25):4977-4980
目的: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随机对照试验中的安慰剂反应率进行Meta分析并研究影响该反应率的因素。方法:检索EMBASE,CochraneControlledTrialRegister和Medline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双盲、随机、安慰荆对照治疗GERD的英文文献,所有文献均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治疗时间至少为2周。对文献试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同时绘制漏斗图检查发表偏倚。结果:纳入24个研究,共包括8917名患者。有效治疗的反应率与安慰剂反应率相比的OR为3.70(95%CI:2.77~4.95)。所有的安慰剂反应率为18.84%(2.93%-47.05%)。运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与H:受体阻滞剂治疗者相比,安慰剂反应率明显降低(14.50%vs.24.68%,P=0.05)。糜烂性食管炎患者的安慰剂反应率与非糜烂性食管炎者相比略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GERD随机对照试验中,安慰剂反应率确实存在。该反应率降低与质子泵抑制剂的运用相关,而与腐蚀性食管炎的存在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成人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中80%是缺血性卒中。本文意在研究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发病机理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以进一步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15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50例,分别测定两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间接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IBIL),并对病例组进行TOAST分型、NIHSS评分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观察组内不同分型组间血清胆红素的差异。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TBIL、DBI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按TOAST分型各亚型间血清TBIL、DBIL、I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型脑梗死组与轻型脑梗死组比较,血清TBIL、DBIL、IBIL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血清TBIL、DBIL水平低于颈部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参与急性应激反应,可能作为衡量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高水平血清胆红素可能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致下呼吸道感染麻醉相关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103例老年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对其中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麻醉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麻醉相关影响因素有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拔管指征不完全、拔管延迟(3 h)、麻醉时间长(3 h)等(P0.05)。而与患者插管途径、插管方式、拔管延迟(3 h)无关(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致下呼吸道感染麻醉相关影响因素较大,临床上要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Whether or not eradicating Helicobacter pylori worsens reflux esophagitis remains controversial.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 grading and endoscopic reflux esophagitis (in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and gastritis) before and after H. pylori eradication in a case controlled study. Whether endoscopic assessment of the 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 allows prediction of endoscopic reflux esophagitis development or exacerbation was also assess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220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or chronic gastritis, who received H. pylori eradication therapy, were followed for at least 6 months (range, 6-34 months) for endoscopic changes. Another 88 age- and disease-matched H. pylori-positive controls, without eradication therapy, were also enrolled. 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 grade (I-IV) was assessed using the Hill classification. RESULTS: Endoscopic reflux esophagitis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p < .01) higher in abnormal 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 (grades III and IV) than in normal 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 (grades I and II) cases in both H. pylori eradication and control groups. The rate of new endoscopic reflux esophagitis after eradi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 < .01) higher in the abnormal than in the normal 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 group (54.5% vs. 9.1%). By contrast, the endoscopic reflux esophagitis exacerbation rate in patients with endoscopic reflux esophagitis before eradication was low (4.5%) and endoscopic reflux esophagitis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40.9% of these patients.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 grading by endoscopy to be useful for predicting the risk of newly developing endoscopic reflux esophagitis after H. pylori eradication, in addition to predicting the presence of endoscopic reflux esophagit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酶学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且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天内),根据有无血清心肌酶学升高分为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急性脑梗死组A组(43例),血清心肌酶学正常的急性脑梗死组B组(97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学(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和血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31%)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均增高,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后1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发病后4、8、10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高血压、糖尿病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者预后不良;高血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