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V”形和梅花形髓内钉是常用的长管骨骨折髓内固定材料。目前临床上梅花形髓内钉有代替“V”形髓内钉的趋势,本文从力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包括、.髓内钉及其髓内固定骨折模型弯曲试验显示,梅花形髓内钉抗弯强度和承受载荷系数均大于“V”形髓内钉;2.抗弯截面惯性矩研究显示,新型双冠形髓机钉优于梅花形髓内钉优于“V”形髓内钉;3.髓内钉设计成双冠形截面将大大改进其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以Ender氏针固定的9根干燥尸体胫骨的力学试验。测定了骨及针的应力和应变,骨的相对位移及成角,证明该法能提供既稳定又存在微量的相对位移的特殊力学环境,针及骨分别负重,与生理状态应力相适应,此时针与骨之间的应力重分配既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原理,又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修复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研究组给予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均获得改善,且研究组踝关节功能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pilon骨折的理想方案。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贺克全 《蛇志》2006,18(4):317-317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下颌骨骨折呈上升趋势,如何使骨折的复位固定更佳,减少患者痛苦,早期恢复口腔功能,在临床上尤为重要。我院自2003年采用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5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2005年共收治下颌骨骨折病人58例,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比较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DIDPIF)与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ULPIF)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CTPF)的疗效。方法: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1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CTPF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访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DIDPIF术式治疗,对照组接受ULPIF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固定疗效、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固定的优良率是83.33%,与对照组的61.11%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的时间及下地负重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固定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7.78%,与对照组的38.89%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DPIF术式与ULPIF术式均可较好地治疗CTPF患者,但DIDPIF术式在骨折愈合的时间及下地负重的时间方面均优于ULPIF术式,且不会增加安全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探讨采用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方法对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26足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Sanders分型法对骨折进行分型,并随访18—24个月。结果治疗后,X线片结果显示共有18足的的Bhler'S角度处于正常范围,5足Bhler'S角度处于15°~25°之间,2足Bhler'S角度不足10°。26足均在7~15周内实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1±3.5周。无一例发生伤感染、螺钉松动或钢板断裂。结论对于距下关节面发生塌陷性跟骨骨折的患者而言,可实施解剖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尽力恢复跟骨的外形以及后关节面的平整并尽量避免发生后遗症。对于术后出现疼痛、疗效不理想的患者,可考虑实施进一步的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对比掌指关节周围骨折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或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12月期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掌指关节周围骨折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47例)和B组(微型钢板内固定,50例)。对比两组治疗指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术后指标[指关节总活动度、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手功能[手指总主动屈曲度量表(TAFS)评分]、手部疼痛,同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功能锻炼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B组的指关节总活动度大于A组,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高于A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手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手功能TAFS评分优良率为92.00%,高于A组74.47%(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相对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骨折,可缩短愈合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提高手功能,指关节总活动度以及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减轻手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其手术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并由同一治疗组医生采用俯卧体位下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35例,治疗外踝骨折时将钢板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使用钢板或螺钉对后踝骨折进行固定,2枚拉力螺钉固定内踝。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定期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长50~142 min,平均90 min,1例患者内侧切口出现局部红肿,抬高患肢及定期换药后局部红肿好转,未出现明显切口感染征象。2例病人术后出现足背部麻木,分别在术后6周、9周时消失。随访时间6~18月,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3月X线显示所有病人骨折线模糊,骨痂生长良好,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2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29%。结论: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可一次性复位、固定后踝和外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在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可降低因反复翻身而污染术野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在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作用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72例裸关节骨折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并且行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及采取带线锚钉内固定方式修复三角韧带损伤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但不修复三角韧带的72例患者视为对照组。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患侧内踝间隙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AOF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6个月后的患侧内踝间隙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在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可明显降低患侧内踝间隙距离,可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和传统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横行骨折术后关节面对合的效果。方法: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分别采用胥氏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和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且随访超过1年的髌骨横行骨折的患者64例,术中分别采用胥氏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和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随访时行膝关节X线摄片检查,观察关节面对合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所致关节面台阶样错位是否大于2mm的差异。结果: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3.2个月,骨折端均愈合,两组Lysholm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665);胥氏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组和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组分贝出现1例(3.1%)和7例(21.9%)关节面台阶征,两组关节面台阶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胥氏张力带钢丝固定法使髌骨骨折术后固定作用加强,关节面对合更好,能有效预防因台阶征引起的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法和内固定法对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2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内固定法和关节置换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骨密度值。结果:实验组患者下地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优良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70.8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内固定法,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骨密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非刚性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诊治资料。根据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非刚性组(n=30,采用非刚性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和传统螺钉组(n=30,采用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和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手术前后的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和下胫腓间隙(TBCS);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两组的术后踝关节功能,以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估两组的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非刚性组的完全负重所需时间短于传统螺钉组,操作角度大于传统螺钉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周、12周和6个月的TBOL均大于术前,TBCS均小于术前(均P<0.05),但两组术后6周、12周和6个月的TBOL和TBC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非刚性组术后12周的AOFAS评分高于传统螺钉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均较术后12周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非刚性组的WHOQOL-BREF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传统螺钉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刚性与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康复效果相当,但非刚性固定的操作更加便利,术后恢复较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可较早完全负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克氏针内固定术与钢板内固定术在锁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的7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克氏针内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每组35例。克氏针内固定组患者给予克氏针内固定术,钢板内固定组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畸形愈合、延迟愈合、肩关节疼痛、切口感染、钢板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钢板内固定组相比,克氏针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优良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克氏针内固定方法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共6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观察组)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此外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优良率(Matta优良率)、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Majeed评分)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另记录术后6个月时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7天VAS评分、住院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时Matta优良率和Majee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方法仍保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具有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利于提升术后早期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数字化模板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术前数字化模板设计组(实验组)和传统内固定组(对照组)。实验组在术前行CT薄层扫描,建立踝关节数字三维模型,应用3D打印机打印出骨折模型,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并实施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Burwell-Charnley X线复位评分及Olerud-Molander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复位优良率(96.7%)高于对照组(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数字化骨科技术治疗踝关节复杂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对肱骨近端骨折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90例因肱骨骨折入院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44例,均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B组为46例,均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且采用Neer评分系统评定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等级。结果:获得有效随访资料共79份,占87.8%。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获得有效随访的数量为39,占43.3%;解剖型钢板组获得有效随访的数量为40,占44.4%。根据Neer评定标准,A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Neer评定优良率为92%,显著高于B组87.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1,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法对肱骨近端骨折预后明显优于解剖型钢板,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进行和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