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AR)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以治疗2年为研究终点,比较治疗前、治疗2年后症状及体征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生活质量变化,评价治疗2年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对可能影响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2年疗效的相关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治疗2年总有效率高达72.0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年后症状及体征积分、VAS评分、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QLQ)中文版各项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AR 2年疗效的影响因素为病程、治疗前VAS评分及患者用药依从性。结论: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AR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其生活质量。同时其疗效与AR患者病程长、治疗前VAS评分高、用药依从性差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特异性免疫不同方式给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变应原疫苗皮下免疫治疗,观察组给予变应原滴剂舌下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积分、体征积分、RQLQ评分的改善情况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年后症状积分、体征积分、RQLQ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患者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采用皮下免疫法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舌下免疫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症状和体征,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吴雨平  李洪波 《蛇志》2006,18(4):297-299
随着对疾病本质的不断研究以及临床调查发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和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具有密切关系[1~5]。2001年WHO组织各国专家制定并发表了“变应性鼻炎的处理及其对哮喘的影响”(management of allergic rhinitit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4组,其中,变应性鼻炎组经腹腔注射及鼻腔滴入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LPS刺激组经鼻腔滴入LPS(10μg/100μL);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为大鼠激发成变应性鼻炎后再以LPS滴入鼻腔。观察各组的症状变化,如喷嚏,流涕等。行常规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鼻黏膜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行高倍镜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①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过敏症状评分高于其余各组(P<0.01);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症状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变应性鼻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PS刺激可以加重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及鼻黏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穴位敷贴与传统药物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系统评价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可行性,为临床实践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全面检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名独立的评价员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偏倚风险表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s应用Re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2个RCTs共1736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治疗组(穴位敷贴治疗)97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766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穴位敷贴治疗对比常规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治疗总有效率优势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13,95%CI(2.40,4.07)];对文献的定性研究表明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后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血清特异性IgE对比药物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总有效率高于传统药物治疗,但对于疾病的实验室指标的改善还需进一步验证。穴位敷贴可能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受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实。今后还需进一步规范临床实施标准,深入机制研究,以期为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AR的发病机制可能和肠道菌群有关。因此,肠道菌群和AR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过敏性疾病的研究热点,而益生菌在AR中所发挥的治疗作用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Th17/Treg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参与AR的发病。本文综述益生菌对Th17/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促进耐受性的DCs活性以及TLRs对DCs和Th17/Treg细胞的刺激作用的相关研究,探讨AR的调节机制,并阐明益生菌可能是治疗AR的潜在新方法,为AR的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正常人与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差异,探讨菌群定植的变化对过敏性鼻炎发生存在的影响。方法利用PCR-DGGE方法分析正常人与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定植,并利用切胶测序分析DGGE图谱中两组样本之间的差异菌群。结果正常人与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定植存在显著差异,与正常组相比,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多样性显著增大,且类杆菌门的Prevotella pallens,厚壁菌门的Veillonella atypica、Veillonella parvula、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变形菌门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含量均高于正常人。结论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正常人,且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增加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免疫应答过程中,micro RNA(miRNA)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旨在对AR中miRNA研究进行回顾,以期为AR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视角。首先,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中miR-7和miRPlus-E1194等差异表达。其次,在T辅助细胞发育、分化与活化过程中,miR-181a、miR-155、miR-21、miR-1、miR-31、miR-223、miR-139-3p、miR-126、Let-7家族成员会发生显著上调或下降,而且某些miRNA的相关作用靶点也得到验证。再次,嗜酸粒细胞定向分化祖细胞向成熟嗜酸粒细胞的分化过程中,miR-21和miR-223都有所上调。最后,在肥大细胞激活和脱颗粒过程中,miR-221和miR-222以及其他miRNA显著上调。以上miRNA参与了T辅助细胞分化与活化、嗜酸粒细胞发育、肥大细胞脱颗粒等AR病理进程的各个环节,而且,miRNA还会参与前期的抗原提呈等环节。可见miRNA对AR调控呈现出复杂性和多重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分布及变应原阳性率等变化,了解老年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武汉地区294例50~84岁的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过敏原点刺试验结果,描述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分布及各变应原阳性率随时间变化的临床特征.结果:老年期患者(≥65岁)人数在受试老年患者总人数的比例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间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粉尘螨阳性率为历年最高,其次为屋尘螨,两者的阳性率在5年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蒿、豚草花粉、真菌Ⅰ组、真菌Ⅱ组阳性率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艾蒿、豚草花粉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真菌Ⅰ组、真菌Ⅱ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多价兽毛阳性率有增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花粉Ⅰ组、春季花粉Ⅱ组阳性率均呈波动性改变,其中春季花粉 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人数显示逐年增长趋势,尘螨过敏在老年患者中仍为最为常见的变应原,但无整体人群体现出的增长趋势,真菌阳性检出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兽毛过敏有较弱升高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辅助治疗作用,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纳入我院耳鼻喉科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确诊为AR的6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7例作为AR组,另纳入4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分别收集两组对象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将62例AR患儿进一步分为对照组和益生菌组,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鼻治疗,益生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监测治疗期间两组患儿肠道主要菌群的变化并对治疗前后患儿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建立AR大鼠模型,验证益生菌对AR的治疗效果。

结果

AR组患儿肠道菌群Faith’s PD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_e指数均显著低于健康组(U = 538.000、459.000、445.000、446.000,均P<0.05)。AR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均显著增多(U = 275.000、412.000,均P<0.05),而双歧杆菌显著减少(U = 304.000,P<0.001)。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患儿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均显著增加(U = −241.500、−212.000,均P<0.05),拟杆菌属显著减少(U = −327.000,P<0.05)且症状改善更加显著(t = 11.63,P<0.05)。补充益生菌可以显著缓解大鼠鼻腔黏膜的炎症。

结论

AR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补充的双歧杆菌、肠球菌能有效地在AR患儿的肠道中定植,且对肠道中的拟杆菌可能有抑制作用。益生菌对儿童AR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有和不伴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的区别,发现过敏性鼻炎对慢性鼻-鼻窦炎的影响,从而提高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138位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分为伴有过敏性鼻炎组和不伴有过敏性鼻炎组,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视觉类比评分)记录患者主观症状评分;Lanza-Kennedy法记录鼻内镜评分,Lund-Mackay法记录CT评分;抽外周血查血常规;最后比较两组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138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有36(26.2%)名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组中有52.78%的患者有变应性体质,22.2%的患者有哮喘病史;而不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组有21.57%的患者有变应性体质,3.9%的患者有哮喘病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伴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组总VAS评分、鼻塞和流鼻涕症状评分明显高于不伴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组,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组中显著增加,其检测结果与不伴过敏性鼻炎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相对于不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有更多的变应性体质和哮喘病史;鼻塞和流鼻涕的的症状更重;对于这部分病人应该给予更充分的认识和抗过敏的针对性药物以及手术治疗,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血常规可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及鼻眼联合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0 例儿童过敏性 结膜炎与310 例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将所有患儿随机均分 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点眼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鼻朗喷鼻联合人工泪液点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 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300 例过敏性结膜炎患儿中,50 例(16.67%)并发变应性鼻炎;310 例变应性鼻炎患儿中,59 例 (19.03%)并发过敏性结膜炎(P>0.05);(2)109 例同时并发两种疾病患儿中,均进行眼结膜与鼻粘膜的刮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 其中60 例(55.05%)结膜刮片与67 例(61.47%)鼻粘膜刮片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P>0.05);(3)两组治疗前后BUT 及角膜荧光素 染色评分、症状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变应性鼻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鼻朗喷鼻 联合人工泪液点眼治疗儿童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L-6 抗体治疗小鼠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三组:PBS 组(正常对照组)、抗IL-6 抗体组(以抗IL-6 单 克隆抗体处理)、IgG 抗体对照组(以IgG对照抗体处理)。应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给予抗IL-6 单克 隆抗体干预,计量抗原激发后小鼠搔鼻数量。应用HE染色方法检测对小鼠鼻黏膜炎症影响,应用ELISA 法检测小鼠灌洗液中 IL-4、IFN-r含量。结果:治疗后抗IL-6 抗体组小鼠搔鼻症状相对于抗体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与PBS 组比较,IgG 抗体对照组 小鼠鼻腔灌洗液中总炎性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IL-6 抗体治疗后,小鼠鼻腔灌洗液中总炎性 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IgG抗体对照组小鼠鼻腔灌洗液IL-4 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IFN-r 含量不变(P>0.05);IL-6 抗体治疗后,IL-4 含量较IgG 抗体对照组降低(P<0.05),IFN-r含量不变(P>0.05)。结论:IL-6 抗体可有效 治疗小鼠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非索非那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SCI,Pubmed,Elsevier,Cochrane图书馆,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非索非那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年限均从建库检索到2013年12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文献,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比较非索非那定组和安慰剂组鼻部症状评分、血清中白三烯浓度、生活质量评价、症状改善率和安全性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2软件。结果:共纳入9个RCT。患者口服非索非那定片30 mg/d,120 mg/d,180 mg/d后可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可降低患者鼻部症状评分、血清中白三烯浓度;有效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总的生活质量评分(P均0.05)。非索非那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口服非索非那定片30mg/d,120 mg/d,180 mg/d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近。基于非索非那定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故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更加有效的缓解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过敏性鼻炎患儿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过敏性鼻炎患儿103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3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CD4~+、CD19~+、CD8~+、CD4~+CD25~+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IgE水平,对比两组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血清中IL-4、IL-5、IFN-γ水平及IgE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研究组CD3~+、CD4~+、CD8~+、CD4~+CD25~+显著低于对照组,CD19~+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4、IL-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g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D19~+与IgE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淋巴细胞亚群失衡、血清IgE均与过敏性鼻炎有关,在过敏性鼻炎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观察小鼠鼻腔黏膜组织的重塑情况。方法:20只BALB/c小鼠被随机分为致敏组和对照组,使用卵清蛋白(OVA)诱导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鼻黏膜的大体重塑情况,吉姆萨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阿辛蓝-过碘酸-希夫染色观察杯状细胞;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结果: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生物学行为评分为6.5±1.3,提示造模成功。与对照组相比,致敏组鼻腔黏膜出现上皮细胞脱落、坏死,杯状细胞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固有层和黏膜下层腺体增生、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固有层内可见特征性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造模后鼻腔黏膜结构存在重塑。致敏组小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杯状细胞计数分别为(26.4±5.72)和(24.14±3.12),而对照组分别是(8.31±2.42)和(9.41±1.22),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致敏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为(18.9±3.1)pg/ml,对照组为(8.3±1.4)pg/ml,致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卵清蛋白诱导建立的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鼻腔黏膜存在组织重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部队官兵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致病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部队官兵122例患有AR的患者(实验组)和120例同部队健康状况良好的官兵(对照组)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和可能致病因素。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危险因素,再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危险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间歇性AR52例(42.62%),持续性AR70例(57.38%);轻度鼻炎患者45例(36.89%),中重度鼻炎患者77例(64.11%);喷嚏者122例(100.00%),流涕者122例(100.00%),鼻塞者116例(95.08%),鼻痒者102例(83.61%);鼻部症状影响睡眠68例(55.74%),影响日常活动、体育和娱乐56例(45.90%),不能正常日常工作和学习10例(8.20%)。危险因素主要有本人受教育程度、家人或同室战友卫生习惯、疾病了解程度、过敏史及个人卫生习惯。结论:部队官兵AR患者中以中重度患者占多数,个人卫生习惯和过敏史为该病的两大诱因。AR可对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官兵对疾病了解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