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贵州大干坝孢粉分析与古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干坝洼地发育了一套晚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富含孢粉,明显可分两段:两万三千多年前为茂密的亚热带山地森林,水青冈属一度占优势;两万三千多年后森林稀化,蕨类植物生长,尔后阳性树种恢复,这反映该地从大理间冰段(阶)向盛冰期过渡时,环境条件发生了跳跃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陈瑜  倪健 《植物生态学报》2008,32(5):1201-1212
 古植被定量重建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群区化(Biomisation)方法以特征植物功能型来定义生物群区, 通过一种标准化数量方法计算孢粉谱的相似得分, 以此把孢粉谱转变为生物群区类型, 是进行古植被定量重建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文在前人综述文章的基础上, 简述了生物群区化方法定量重建古植被格局的发展历史、具体步骤及存在问题, 重点描述了以此方法为基础重建的全新世中期(MH)和末次盛冰期(LGM)的全球古植被分布格局, 以及中国的古植被定量重建工作和古植被格局变化。目前的研究表明, 全新世中期北极森林界线在某些地区有轻微的北移迹象, 北部的温带森林带通常向北远距离迁移, 欧洲的温带落叶林也大范围向地中海地区(向南)和向北扩展, 在北美内陆, 草原侵入到森林生物群区, 但中亚地区却没有此现象, 中国大陆的森林生物群区扩张, 典型撒哈尔植被(如干草原、干旱疏林灌丛和热带干旱森林)进入撒哈拉地区, 而非洲热带雨林却呈减少趋势; 末次盛冰期苔原和草原扩张, 在欧亚大陆北部逐渐混合, 北半球的森林生物群区向南迁移, 北方常绿森林(泰加林)和温带落叶林呈碎片状, 而欧洲和东亚的草原却大范围扩张, 非洲的热带湿润森林(比如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有所减少, 在北美洲的西南地区, 荒漠和草原被开阔针叶疏林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全新世东北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国玉 《生态学报》1998,18(1):33-37
根据先前完成的化石花粉分布图,对我国东北权辽平源过去1万a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摆动历史进行了重建。这项研究表明,在没在人类活动干扰的条件下,松辽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最偏西的时间既不在早全新世,也不在中全新世,而是在晚全新世;在过去的1万a内,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最大摆动幅度不超过150km,其最偏西时的位置距离现代位置约为100km。因此,东北松辽平原的主体部分在全新世中始终是草原,没有发  相似文献   

4.
北京东灵山主要森林植被中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宇  邵小明  刘欣超  姜炎彬 《生态学杂志》2007,26(11):1725-1731
通过对北京东灵山地区32个样地植被及苔藓植物的调查,对主要森林植被中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灵山主要森林植被中共有苔藓植物16科33属79种,优势科为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绢藓科(Entodontaceae)等。密叶绢藓(Entodoncompressus)、小牛舌藓(Anomodon minor)等为优势种。地面生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以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最大,白桦林中最小,苔藓植物群落相似性以辽东栎林与落叶阔叶林之间最高,以山杨林与油松林之间最低。树附生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以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最大,油松林中最小;苔藓植物群落相似性以油松林和山杨林之间最高,华北落叶松林与白桦林之间最低。地面生和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与林型、树种及其所形成的林内微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5.
福建漳浦前湖湾海底古森林木材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漳浦前期湖湾海底古森林(推定有6000a以上历史)木材显微观察和鉴定结构表明;该海底森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Franco]、柏林(Cupressus funebris Endl.)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Staunt.)Koch]、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黄樟[Cunnamomum porrectrm (Roxb.)Kosterm.]、桢楠属一种(Phoebe sp.),是由原始森林被火山喷发物覆盖形成的。海底古森林木材研究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木材保护、矿产资源勘探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希腊莱斯沃斯岛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木化石产地之一, 出露有由中新世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大规模矿化森林, 保存有大量的植物以及部分动物化石。其中大多数木化石横卧或直立原地埋藏, 并保留比较完整的根系, 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新生代矿化森林生态系统。本文对莱斯沃斯岛已报道的木化石进行详细梳理分析, 共计8科15属32种, 包括裸子植物6科11属22种, 被子植物2科4属10种, 并着重介绍了发现自莱斯沃斯的代表性木化石特有类群系统古生物学属性。通过木化石反映的植物类群, 初步恢复莱斯沃斯岛中新世属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 总体比较温暖潮湿, 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最后对莱斯沃斯岛木化石的埋藏环境进行了简要讨论, 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A.Gupta 《古生物学报》2002,41(4):517-523
根据从印度库茂恩(Kumaun)喜马拉雅纳尼塔尔(Naini Tal)温带地区获得的85cm钻井的孢粉资料,恢复了1720+/-130年以来晚全新世古植被演变史,并推测了当地的古气候,当前孢粉资料说明了该地区当时发育有栎树混交林和波动的温暖润气候,孢粉组合序列的初始阶段,森林距沉积盆地较远,但是,由于气候变得更加温暖潮湿,森林也很快茂密起来,约1200年前,因气候恶化,森林变得稀疏,而在约124年前,气候再次转好,麦类及其他作物花粉资料证明农耕活动大约开始于1460年前左右。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泥河湾盆地可以与非洲奥杜威峡谷相媲美,它们具有十分相似的地质演化过程,这里河湖相沉积发育,并且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和大量古人类遗迹,是研究东亚早期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重要区域。基于前人积累的晚上新世以来植被、气候及早期人类生存环境的大量研究资料,经分析发现在大约2.6Ma(百万年),泥河湾盆地的植被由阔叶林转变为以针叶林为主;大约1.92 Ma以后,植被以温带森林-草原(主要是松属、蒿属及藜科)/温带草原(主要是蒿属和禾本科等)为主。通过对比发现,晚上新世以来中国北方从西部到中部,由森林转变为以森林-草原为主的植被类型出现的时段呈现明显的阶梯型。此外,泥河湾盆地气候出现了13个冷暖旋回, 15个干湿旋回,显著的冷干事件发生在2.8 Ma、2.6 Ma、1.92 Ma及143.8 ka (千年),湿润事件发生在43、32和6.6 ka。早期人类生活在森林-草原或以草原为主的植被环境中,气候冷暖干湿波动较大,水源丰富,大量哺乳动物共存。建议在建立泥河湾人类遗址更为精细地层的年代框架下,开展古气候温度与降水参数的定量化研究,将有助于精准重建古人类生存环境及揭示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林地开发和商品林建设等原因,我国亚热带地区大量天然林和次生林经皆伐改造为林分结构简单、树种单一的人工林。氮(N)素是维持森林植被生长和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土壤微生物驱动了森林土壤N转化的关键过程。然而,目前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N转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仍不清晰。以湖南芦头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内典型次生林(CS)及由其转换而成的油茶(YC)、黄桃(HT)、杨梅(YM)和杉木(SM)四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了各林分土壤性质、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群落特征及相互关系,旨在探讨亚热带森林转换后土壤N转化关键过程(固N和氨氧化作用)的功能微生物群落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森林转换显著改变了土壤碳(C)、N含量,降低了土壤nifH基因丰度、固N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群落α多样性,但提高了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丰度和氨氧化古菌的群落α多样性;并且,森林转换通过改变各功能微生物优势菌群(如变形菌、蓝细菌、泉古菌和奇古菌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影响了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 、铵态氮含量和pH是驱动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因素。森林转换后,合理的施肥方式有利于人工林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恢复。研究结果为转换后单一人工林土壤养分恢复、生产力的提高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阐述呼吉尔斯特植物群的定义、分布、时代、组成和特点。呼吉尔斯特植物群主要代表我国北方区中泥盆世晚期的植物群,其具有全球广布型属种,也具有特化型植物。该植物群生物量巨大,发育小规模的森林,也形成了若干薄的煤层,成煤植物和森林冠层植物为石松类。结合该植物群化石埋藏学、沉积岩石学、煤岩学等研究,对呼吉尔斯特植物群的古环境以及古植物地理学意义进行探讨,提出:呼吉尔斯特组若干条保存有丰富植物化石和煤层的剖面,代表中泥盆世晚期区域性的陆相沉积环境,新疆西准噶尔在中泥盆世是重要的植物迁徙大陆桥。  相似文献   

11.
新石器居民点Sakarovka(Krish文化)位于摩尔达瓦西北部,它代表了欧洲第一个农业文明,这一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广泛分布于前南斯拉夫和现匈牙利,罗马尼亚及摩尔达瓦地区,这些地区Krish文化层的14C同位素年代为6650+/-50年,或者公元前5600-1480年,现有的孢粉资料显示,当时的森林-草原植被生长在比现代更好的气候环境下,谷物(Triticum,Avena,Hordeum)花粉及伴生的杂草花粉可以证明当时的农业活动,在Krish文化的末期,森林面积减少和喜旱的禾草类增加是由于气候干旱化,木材开发以及开辟新的可耕地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25000年以来勃海湾西岸古环境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依据孢粉,微体古生物,放射性碳测年,因子分析等资料,表明25000a,BP以来渤海湾西岸的古植被,古地理环境演变既受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又受海平面变化的制约,25000-23000a,BP为高 平面时期,古植被为森林草甸植被,23000-12000a,BP气候冷干,为低海平面时期,以草原植被为主,前期和后期为沼泽草甸植,被12000-5000a,BP气候温凉或温暖湿润为海平面上升时期,为阔叶林草甸或沼泽草佃植被,5000a,BP以来,气候迹凉变干,为海退时期,古植被由沼泽草甸演为盐生草甸。  相似文献   

13.
王奥  吴福忠  何振华  徐振锋  刘洋  谭波  杨万勤 《生态学报》2012,32(14):4371-4378
为了解季节性冻融作用对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qPCR技术,以氨单加氧酶基因的α亚基(amoA)为标记,在生长阶段、冻结阶段、融化阶段中的9个关键时期调查了该地区不同森林群落: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PF)、岷江冷杉(A. faxoniana)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混交林(MF)、岷江冷杉次生林(SF)土壤有机层的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OB)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AOA)丰度的特征。结果表明,三个森林群落土壤有机层中都具有相当数量的氨氧化细菌和古菌,均表现出从生长阶段至冻结阶段显著降低,在冻结阶段最低,但冻结阶段后显著增加,在融化阶段为全年最高的趋势。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构(AOA/AOB)受负积温影响明显。冻结后期三个森林群落土壤负积温最大时,AOA数量明显高于AOB,但其他关键时期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构与群落类型密切相关。高海拔的PF群落土壤有机层表现为AOA>AOB(冻结初期除外),低海拔的SF群落中表现为AOB>AOA(冻结后期除外),而MF群落则仅在融冻期和生长季节末期表现为AOB>AOA。这些结果为认识亚高山/高山森林及其相似区域的生态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9个20 m×30 m森林群落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物种丰富度、α和β多样性指数,对辽东山地古石河冰缘地貌不同林型石生、树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定量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古石河冰缘地貌苔藓植物共有26科46属59种;不同林型石生、树生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指数均为: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石生苔藓植物β多样性指数最高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间(0.44),最低为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间(0.33);树生苔藓植物β多样性指数最高为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间(0.40),最低为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间(0.25);分析表明,林冠层郁闭度、海拔高度是影响辽东山地古石河冰缘地貌森林生态系统苔藓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QH85—14C钻孔孢粉分析及其古气候古环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主要依据青海湖具有~(14)C 年龄数据的 QH 85-14C 钻孔系统孢粉分析资料,将井深4.5m 岩芯所做的孢粉图式从下至上分为五个区域性孢粉带,进而论述了青海湖区11,000年来的植被曾经历了疏林草原(11,000—10,000年 BP)、森林草原(10,000年 BP)、森林(8,000—3,500年 BP)、森林草原(3,500—1,500竿 BP)和疏林草原(1500年前至今),反映的气候序列为凉干→温湿→温干阶段。  相似文献   

16.
江苏宜兴龙池山现代植被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宜兴龙池山森林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分析结果表明,表土孢粉植物群主要以栎属(Quercus)、松属(Pin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栲属(Castanopsis)/柯属(Lithocarpus)、栗属(Castanea)占优势的木本植物组成,混生有枫香属(Liquidambar)、杨梅属(Myrica)、冬青属(Ilex)、女贞属(Ligustrum)、紫树属(Nyssa)、盐肤木属(Rhus)、黄连木属(Pistacia)等亚热带常见植物类型。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反映了当地现今的植物构成、植被面貌及其垂直分布规律。结合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其他代表性表土花粉资料,首次提出以常绿阔叶木本植物与落叶阔叶木本植物含量之比(E/D),并结合重要优势、标志木本植物科属,初步识别和确立各地带性森林植被的表土花粉指标,为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和古气候等孢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藏两个小湖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藏东南部封闭湖泊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反映,在16 ka BP以前花粉组合以藜科(Chenopodiaceae) 和蒿属(Artemisia) 为主,花粉浓度很低,应为荒漠草原植被。当时气候寒冷干燥,1 、7 月份和年均温分别低于现在当地7 ~10 ℃,0.5~1.5 ℃和4~6 ℃。年降水量仅250 mm 是现今当地年降水量的40 % ;12 ka BP以后气温和降水逐渐增加,出现木本植物花粉,桦属( Betula) 和松属( Pinus)等,在9 .2~5 ka BP发育森林或森林草甸;8~6 ka BP是研究区气候最适宜期,1、7 月份气温均高于现在2~3 ℃,年降水量比现在当地高100 mm 左右;5.5 ka BP以后气温和降水呈非线性下降,主要发育草原植被,直至现在  相似文献   

18.
驰名全国的浙江省黄岩蜜橘空前大丰收;预计全县今年可产五千多万斤,较战前最高年产量增加百分之四十五以上。现该县澄江两岸两万三千多亩密茂的橘园里,成千上万的农民正满怀着喜悦采摘橘子。为指导农民提高栽培橘树技术、增加产量,人民政府今秋曾先後邀请了奵几位苏联果树专家到黄岩考察和介绍苏联种植水果的科学修剪、合理施肥、根治虫病害等先进经验。现广大农民正根据苏联专家介绍的经验,在采摘橘果时,结合整枝修剪和合理施肥工作,准备迎接明年更大的丰收。  相似文献   

19.
大小兴安岭泥炭的孢粉记录及演变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3个高位泥炭剖面孢粉分析,揭示大注兴安岭分别于5000aB.P.、2700aB。.P.以来孢粉组合特征和植物群与气候演变过程。小兴安岭北部山地森林疲宣传早分为2个时期,5000-3000aB.P.桦为主落叶阔叶林;3000aB.P.--现今为红松、云冷杉为主,混有少量桦寒温必殖阔叶混交林。气候由温凉偏干向冷偏湿方向发展大兴安岭北部山地,2700~1800aB.P.以来,已构成针叶林为主(樟子松  相似文献   

20.
25000年以来渤海湾西岸古环境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孢粉、微体古生物、放射性碳测年、因子分析等资料,表明25000a,BP 以来渤海湾西岸的古植被,古地理环境演变既受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又受海平面变化的制约。25000—23000a,BP 为高海平面时期,古植被为森林草甸植被,23000—12000a,BP,气候冷干,为低海平面时期,以草原植被为主,前期和后期为沼泽草甸植被。12000—5000a,BP 气候温凉或温暖湿润为海平面上升时期,为阔叶林草甸或沼泽草甸植被,5000a,BP 以来,气候变凉变干,为海退时期,古植被由沼泽草甸演变为盐生草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