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间序列的相似性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序列(time series)是指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观测值集合,在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中,DNA序列和基因表达数据都可以视为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分析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刻划两个时间序列或者时间子序列的相似性,用于序列比对等。时间序列的相似性测度是时间序列研究中的基础和重点,直接影响查询、聚类等后续计算的效率和精度,在高通量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基因网络构建等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目前已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在欧氏距离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基于欧式距离和时间弯曲的时间序列相似性测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三种笼养灵长类活动时间分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焦点动物法和连续记录法对3种笼养灵长类活动时间分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和熊猴Macaca assamensis用于休息的时间多于猕猴Macaca mulatta,移动时间则相反;川金丝猴和猕猴用于理毛的时间多于熊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的活动时间分配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川金丝猴母亲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多于成年儿子,用于玩耍的时间则相反;猕猴成年雄性的移动时间和理毛时间多于成年雌性,玩耍时间则少于成年雌性;熊猴成年雌性的移动时间多于成年雄性,与成年个体相比,幼体花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而相应的减少了其休息时间。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蔺鹏飞  朱喜  何志斌  杜军  陈龙飞 《生态学报》2018,38(10):3403-3413
土壤水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地表水文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连接着一系列的水文、生态、气候和地质学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以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概念为主线,从时间稳定性概念、研究方法、应用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代表性测点的选取标准以及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加强多因素综合作用对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的研究;结合"3S"技术、计算机模拟和野外实测来研究时间稳定性的尺度问题;如何高效选择代表性测点;探讨时间稳定性概念在植被恢复区和气候敏感区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玻璃化法对蛇莓离体茎尖超低温保存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了低温锻炼时间、预培养时间、预处理时间、玻璃化液处理时间和液氮保存时间对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率的影响。经优化,蛇莓的最高成活率可达(42.00±2.74)%。  相似文献   

5.
储薇  张维  张洪茂 《兽类学报》2016,36(4):438-444
镜像、影像等虚拟条件可能影响动物的觅食行为和活动时间分配。利用控制性围栏实验观察了同种个体实体、镜像及影像对ICR小鼠(Mus musculus)的觅食行为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发现实验鼠与实体接触时间显著高于与镜像、影像的接触时间;实体存在时,实验鼠显著增加了在低竞争风险区域贮藏食物量和巢外活动时间;影像存在时,实验鼠显著减少了巢外活动时间。结果提示ICR小鼠在实体、镜像、影像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觅食策略和活动时间分配,其觅食行为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该结果可能为进一步研究ICR小鼠的行为及饲养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霞水母提取物抗凝血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霞水母提取物对小鼠抗凝血作用的影响。采用断尾法和毛细玻管法分别测定霞水母提取物对小鼠体内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采用试管法测定霞水母提取物对小鼠体外凝血时间的影响,通过试剂盒测定小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显示,霞水母提取物能不同程度地延长小鼠体内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和体外凝血时间,且能显著提高小鼠的APTT和PT。从而表明,霞水母提取物具有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温度、酸度和时间三因素与毛发酸解胱氨酸提取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温度、酸度和时间对胱氨酸提取率的回归模型,其中时间和温度两个处理为线性模型,酸度为非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产生了重要影响,春季萌芽时间的变化不仅会通过改变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碳汇能力,还会通过改变群落内的种间关系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因此,掌握群落内不同树种春季萌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深刻理解物候时间位分化、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春季物候模型的预测精度,阐明气候变化对不同树种春季萌芽的影响,以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黑桦(Betula dahuric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糠椴(Tilia mandshurica)和元宝枫(Acer truncatum)5个温带森林的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剪枝实验分析了冬季冷激、春季温度和光周期对枝条春季萌芽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和冷激增加显著提前了所有树种的春季萌芽时间,从5℃到20℃,春季萌芽时间平均提前了54.5 d;在较高的冷激条件下,春季萌芽时间平均缩短了17.8 d;光周期对各树种春季萌芽时间均没有显著影响,8 h和16 h光周期条件下各树种平均萌芽时间分别为30.3和30.5 d。此外,随着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沙巴拟刀角瓢虫Serangiella sababensis Sasaji与越南斧瓢虫Axinoscymnus apioides Kuzne tsov and Ren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 dius)卵的捕食行为及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2种瓢虫的捕食过程非常相似,大致可以分为搜寻、取食、清洁、静息、整翅和排泄6个部分。在整个捕食过程中,沙巴拟刀角瓢虫在饥饿状态下,其各行为所占的时间为爬行时间>取食时间>静息时间>清洁时间>猎物处置时间,而在非饥饿状态下,各行为所占的时间为爬行时间>静息时间>取食时间>清洁时间>猎物处置时间;对于越南斧瓢虫来讲,饥饿状态下各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为爬行时间>静息时间>取食时间>清洁时间>猎物处置时间,而在非饥饿状态,越南斧瓢虫用在取食方面的时间很少,仅长于处置猎物的时间。2种瓢虫相比,沙巴拟刀角瓢虫用在爬行和取食方面的时间要比越南斧瓢虫长,而用在静息和清洁方面的时间比越南斧瓢虫短。  相似文献   

10.
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间选择性注意是注意研究中开展较晚的一个领域,它是指通过有效的提示,将注意资源导向与即将到来的事件相关的时间点或时间窗的过程.回顾了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行为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并在与空间选择性注意比较的基础上,对热点问题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越冬异色瓢虫存活的影响,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了秋冬季收集的异色瓢虫自然种群在不同温湿度组合下,经不同时间后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最佳温湿度组合为0℃,RH75%。此条件下处理6个月以上时存活率仍达80%以上,存活时间近9d;温度对异色瓢虫的存活影响最大,湿度次之,温湿度的交互作用最不重要;由试验结果建立了不同处理时间下,温湿度与存活率和存活时间之间关系的一系列二次回归方程。对方程分析表明:0~4℃为异色瓢虫越冬的适宜温度,小于0℃的低温引起存活率下降和存活时间缩短,RH70%~80%为异色瓢虫越冬的适宜湿度,低于RH60%和高于RH90%不利于存活;处理后的异色瓢虫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但处理时间为6个月以内时,存活率的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观解读时间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节律的科学.在西方医学中,研究时间生物学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来阐释其机制,以西医的思维方法解释时间生物学的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医对时间生物学的记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阴阳理论、子午流注学说以及五运六气学说一直以来都在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西医观的不同对时间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时间生物学也为研究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Zhou氏土壤DNA抽提方法进行了改良,减少了土壤用量、孵育和裂解时间,增加了土壤淋洗和硫酸铝处理步骤。接着比较了改良法和Zhou氏法抽提四种类型土壤DNA的效果。结果表明,将土壤用量减少至0.4 g、孵育和裂解时间分别降至20 min和30 min,极大地简易了操作过程,大幅节省了实验所需时间(约为Zhou氏法所需时间的一半)。裂解前增加淋洗步骤和裂解过程中加入硫酸铝都提高了DNA的纯度。前者同时提高了DNA得率,但后者稍微降低了DNA得率。与Zhou氏法相比较,改良法提取4种类型土壤(黑土,黄土,潮土,红土)的DNA在得率和纯度方面均得到提高,并且可以直接用于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等分子操作。总之,本改良法简便了DNA提取过程、大大节省了实验时间,可用于从不同类型土壤中抽提适合于PCR扩增等分子操作的DNA。  相似文献   

14.
活动时间分配是指动物根据环境和自身需求从事各种基本行为和活动的过程,受季节性变化的食物和温度等生态因素的影响。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坛山管护区,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一个野生太行山猕猴群(WW-1群)内成年雌性个体的活动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旨在了解成年雌性猕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成年雌性猕猴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雌性猕猴花费52.9%时间于休息、19.5%时间于取食、11.8%时间于移动;夏季,用于休息、取食、移动的时间比例分别为53.4%、18.0%和11.3%;秋季,猕猴花费35.9%时间于取食、30.0%时间于休息,15.9%时间于移动;冬季,用于取食、休息和移动的时间比例分别为35.4%、39.7%和8.0%;(2)春季,成年雌性太行山猕猴主要取食种子(35.4%)和树叶(34.3%);夏季,树叶(73.5%)主导其每日食物组成;秋季,主要取食种子(98.1%);冬季,树皮(82.1%)则成为猕猴的主要食物;(3)当每日食物组成以草和树叶为主时,猕猴用于取食的时间增加,移动时间减少;当每日食物组成以种子为主时,则取食时间减少,移动时间增加;(4)随着气温降低,猕猴取食时间增加,而移动时间减少。总之,成年雌性太行山猕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主要受季节性变化的食物资源和气温的影响,它们可通过日活动时间的调整以适应食物和环境温度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孙杰  贾玉红  姜妙娜  张彩华 《生物磁学》2009,(11):2194-2196
时间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节律的科学。在西方医学中,研究时间生物学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来阐释其机制,以西医的思维方法解释时间生物学的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医对时间生物学的记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阴阳理论、子午流注学说以及五运六气学说一直以来都在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西医观的不同对时间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时间生物学也为研究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对哺乳期林麝Moschus berezorskii幼体的摄食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幼麝吮乳时间随周龄的增加而减少,取食固体饲料(青饲料和混合饲料)的摄食时间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1月龄中,吮乳时间占总摄食时间的90.8%,青饲料占9.2%.2月龄和3月龄中,幼麝取食固体饲料时间分别占总摄食时间的84.7%和94.9%,吮乳时间分别占15.3%和5.1%.哺乳期雌性幼麝取食母乳、山芋藤和桑叶的时间明显高于雄性幼麝(P<0.05),而取食精饲料、苦荬菜时间与雄性幼麝无明显差异(P>0.05);单胎幼麝吮乳、取食山芋藤时间明显高于双胎幼麝(P<0.05);而取食精饲料、苦荬菜时间明显低于双胎幼麝(P<0.05),两者取食桑叶时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幼麝的摄食时间分配表明,母乳是1月龄幼麝的主要食物成分;2月龄以后,幼麝大量取食固体饲料,母乳在食物组成中退居次要作用.幼麝间吮乳时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个体间营养状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MS-222为麻醉剂,研究了水温(15、20和25℃)对中华鲟幼鱼有效麻醉剂浓度、入麻和复苏时间、最长麻醉保活时间、最终麻醉状态的影响,以及气温(4、12和20℃)对中华鲟幼鱼最长空气暴露保活时间和复苏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温为15、20和25℃时,MS-222麻醉中华鲟幼鱼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40、80~140和60~130 mg·L~(-1),最长麻醉保活时间分别为11 min、7 min和70 s;随着水温的升高,中华鲟幼鱼的入麻时间和最长麻醉保活时间均显著下降;而复苏时间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实验鱼的最终麻醉程度随MS-222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气温的升高,中华鲟幼鱼的最长空气暴露保活时间显著下降,而复苏时间显著增加;当气温为4、12和20℃时,最长空气暴露保活时间分别为60、28和14 min;水温对中华鲟幼鱼的麻醉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气温对中华鲟的空气暴露保活时间和复苏时间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在中华鲟的麻醉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水温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在对入麻中华鲟进行离水操作时,应充分考虑气温对中华鲟空气暴露保活时间的影响,避免鱼体出现意外损伤或死亡。  相似文献   

18.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活动格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格局是动物内在机制和环境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昼夜活动节律及其活动水平的行为生态特征,影响着动物的能量代谢能力、觅食行为策略和进化适应。通过内置活动传感器的GPS颈圈,于2010—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及其毗邻区域,采集了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的大量活动数据。分别选择3只成年大熊猫和3个马群的代表性个体作为样本,引入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活动时间片段率和活动片段时长等指标进行了两者之间的比较,以揭示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时间利用方面的内在特征。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和活动时间片段率等方面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1),仅两者之间的活动片段时长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4107)。野生大熊猫表现为活动水平低、活动时间少、活动片段率高和活动片段时长短等特征的活动格局,且不同月份(季度)之间变化较大(P0.0001);放牧家畜则呈现出相异的时间利用规律,即活动水平高、活动时间多、活动时间片段率稍低和活动片段时长略长等特性。不同的时间利用规律和不同的空间利用模式,造成动物之间对栖息地、食物资源和伴生动物的利用方式、影响强度和空间分布的截然不同。因而,合理规划和管控放牧家畜的散养区域与数量,是自然保护管理与社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禁食后在9种水热条件下,观测了不同温湿度对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幼体存活时间和动用体内贮能情况的影响。黑眶蟾蜍幼体在24℃浅水环境中存活时间长达22d。在高温和干燥条件下幼体的存活时间最短,32℃干燥环境中幼体存活时间不到1d。不同温湿度环境下幼体体内含脂量有显著差异。在高温和干燥环境中幼体存活时间短,动用贮能少,其体内脂肪含量和总能量动用少于其它温湿度环境中的幼体。结果表明,黑眶蟾蜍幼体适宜生活在24℃浅水和湿润环境中,觅食不足并非影响其幼体存活时间的主要因子,而高温和干燥是影响其幼体存活时间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0.
超声波对蔷薇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超声波处理蔷薇藻(Rhodella reticulata),研究超声波电流、处理时间和脉冲时间对蔷薇藻生长代谢的影响.方法:通过均匀设计实验结合DPS软件对均匀设计实验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模型分析和拟合,以生物量、胞外多糖和藻蓝蛋白为目标建立回归模型,优化超声波处理条件.结果:以生物量为目标:电流39%,超声时间123.27s,脉冲时间0.55s,干重的预测值为2.42g/L;以胞外多糖为目标:电流21%,超声时间245s,脉冲时间9.5s,胞外多糖的预测值为656.22mg/L;以藻蓝蛋白为目标:电流21%,超声时间5.0s,脉冲时间0.5s,藻蓝蛋白的预测值为63.53mg/L;优化后生物量、胞外多糖和藻蓝蛋白的产量比未经优化的分别提高了13.3%、11.4%和31.1%.结论:一定强度的超声波促进了蔷薇藻的生长和胞外多糖及藻蓝蛋白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