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名精倍半萜内酯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菊科天名精全草中分得天名精内酯酮,特勒内酯,11(13)-二氢特勒内酯和异埃瓦内酯。其中11(13)-二氢特勒内酯和异埃瓦内酯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从朝鲜蓟(Cynarascolyrnus)叶中分离得到2个倍半萜内酯,其中一个是新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确定其结构为3β,8α,11α,13-四羟基-10(14)-愈创木烯-1α,4β,5α,6β氢-6α,12-内酯(1)。  相似文献   

3.
滇南红厚壳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滇南红厚壳(Calophyllum polyanthum Wall.et Choisy)的果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滇南红厚壳内酯A(calopolyanolide A,1),滇南红厚壳内酯B(calopolyanolide B,2)以及3个已知化合物calanolide E2(3),voleneol(4)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5)。经波谱学鉴定了2个新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6,6-二甲基-12α-(2α,3α-H)-12α-(2-甲基-3-羟基丁酰基)-8b-羟基-4-苯基-吡喃并-二氢香豆素;6,6-二甲基-12a-(2α,3β-H)-12a-(2-甲基-3-羟基丁酰基)-8b-羟基-4-苯基-吡喃并-二氢香豆素。  相似文献   

4.
刺果番荔枝中的番荔枝内酯(2)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刺果番荔枝的种子中分离了3个具有酮基的单四氢呋喃环型的番荔枝内酯S7,S8和S10,根据它们的[a]D,^1HNMR,^13CNMR,MS及IR谱分析,分别推定为新-异阿诺纳辛-10-酮(S7)、新阿诺纳辛-10-酮(S8)和异-新阿诺纳辛-10-酮(S10)。  相似文献   

5.
文东旭  陈仲良   《广西植物》1995,15(4):371-373
从海南长须果(TaccachantrieriAndre)中分离得到了3个结晶性成分,经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箭根酮内酯A(I)、1,7-二对苯羟墓-3,5-二羟基-庚烷(Ⅱ)和α-单棕桐酸甘油酯(Ⅲ)。它们均属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箭根酮内酯A有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6.
对土木香根中两个主要倍半萜内酯-异土木香内酯(1)和土木香内酯(2)进行结构修饰,研究结构修饰产物的体外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活性,并进行构效关系的研究.经结构修饰得到4,15β-环氧异土木香内酯(1b)、5α,6α-环氧土木香内酯(2b)、13α-甲氧基甲基土木香内酯(2d)等11个化合物,其中产物2d未见有文献报道.产物1b、2b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均强于母体化合物,其他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均弱于母体化合物.推断11,13-去氢内酯基团是该类倍半萜内酯体外抑制HepG2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必需的活性基团,环氧基团的引入对化合物的抑制HepG2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紫茎泽兰花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紫茎泽兰( Eupatorium adenophorum ) 的花中分离得到12 个化合物, 其中紫茎泽兰内酯为一新的杜松烯类倍半萜内酯化合物, 其它为2 - 乙酰氧基- 3 , 4 , 6 , 11 - 四去氢杜松烷- 7 - 酮, 7 - 羰基泽兰酮, 克拉维醇, 丁香酚- O- β- 吡喃葡萄糖甙, 5 , 4′- 二羟基- 3 ,6 - 二甲氧基- 7 - O- β- 吡喃葡萄糖基黄酮, 5 , 4′- 二羟基- 6 ,7 - 二甲氧基- 3 - O- β- 吡喃葡萄糖基黄酮,3 , 5 , 4′- 三羟基- 6 ,7 - 二甲氧基黄酮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土木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土木香内酯(1),11,13-二氢异土木香内酯(2),土木香内酯(3),β-谷甾醇(4),3-hydroxy-11,13-dihydroisoalantolactone(5),macrophyllilae-toneE(6),HIS-12-en-18-H-3-O-β-D-glucopyranoside(7),caffeic acid anhydride(8)。化合物7和8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南蛇藤种油中的倍半萜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南蛇藤种油中分离了六个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通^1HNMR,^13和单晶X-线射线衍射鉴定,它们的结构是:1α,6β-二乙酰氧基-9β-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1),1α,6β-二乙酰氧基-9β-肉桂酰基-β-二氢沉香呋喃(2),1α-乙酰氧基-6β,9β-二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3),1α,2α-二乙酰氧基-9β-肉桂酰氧基-β-二氢沉和时呋喃(4),1α-羟基-2α-乙酰氧基-9β-肉桂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5)和1α-乙酰氧基-2α羟基-9β-肉桂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6)。化合物2,5和6是首次从南蛇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有植物白豆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中国特有植物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Cheng) Cheng)的叶中分得14 个单体成分,主要以波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中13 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为:2-guaiacylpropane-1,3-diol(1)、香草酸(2)、3-甲氧基-4-羟基肉桂酸(3)、3,5-二甲氧基苯酚(4)、taxicatin(5)、5-oxym altol(6)、槲皮素-3-鼠李糖甙(7)、(±)-儿茶素(8)、蜕皮素(9)、β-谷甾醇(10)、葡萄糖(11)、(±)-10-nonacosanol(12)和二十八酸(13)。除β-谷甾醇外,其余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 和6 未曾从植物中直接得到过。另一单体成分经波谱和化学方法鉴定,初步推定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豆杉内酯(pseudotaxlactone,14)。  相似文献   

11.
从多穗金粟兰(Chloranthus multistachys)全株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酚苷,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为丁香酸-4-O-a-L-鼠李吡喃糖苷(1).同时还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两个已知倍半萜内酯和一个已知木脂素:1β,4β-二羟基-5a,8β-二氢-7(11)Z-桉叶烯-8,12-内酯(2),lβ,4a-二羟基-5a,8β-二氢-7(11)Z-桉叶烯-8,12-内酯(3),(-)-(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 alcohol(4).  相似文献   

12.
滇产圆滑番荔枝中的番荔枝内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滇南产的圆滑番荔枝的种子中得到4个番荔枝内酯,4-dexoxycherimolin-2(1),cherimolin-2(2),annoninI(3)和desacetyluvaricin(4)。其中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从地衣绿槽枝衣(Sulcaria virens)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亚油酸异丙叉衍生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包括2D-NMR确定其化学结构为:9,10-O-异丙叉基-(12Z)-十八碳烯酸(1)。同时还得到其它12个已知化合物:(9Z,12Z)-十八碳二烯酸(2),扁枝衣二酸(3),(R)-松萝酸(4),枕酸甲酯(5),黑茶渍素(6),virensic acid(7),abieslactone(8),3α-羟基羊毛甾-7,24-二烯-26,23R-内酯(9),蒲公英赛醇(10),蒲公英赛酮(11),(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2)和2,2′-四氢角鲨烯(13)。  相似文献   

14.
由红根草(Salvia prionitis Hance)中分得三个abietane类二萜成分:红根草酮内酯(prioketolactone,1)、新红根草酮(neoprionitone,2)和二氢异丹参酮1(dihydroisotanshinone1,3)。经波谱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中,1,2为新化合物,1是鼠尾草植物中首次发现的具有七元环内酯结构的二萜醌类化合物,3为首次从红根草中发现。  相似文献   

15.
半枝莲中二萜内酯和黄酮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化瘀利尿,消肿止痛和抗癌等功效。国内学者报道从全草中分得红花素(carthamidin)、异红花素(isocarthamidin)、印黄芩甙(scutellare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和生物碱。台湾学者从中分离得汉黄芩素(wogonin)、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半枝莲素(Rivularin)。我们从全草的乙醇提取液中分得两个化合物,经鉴定为汉黄芩素、新穿心莲内酯,该内酯在本植物中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新的植物产物银桦内酯(I)(Grevillone)(即 6-羟基香豆素,-Hydroxycou-marin)与其结构相应的开环酸——银桦酸(Ⅱ)(Grevillic acid)(即2,5-二羟基-反式-桂皮酸,2,5-Dihydroxy-trans-cinnamic acid)共存于山龙眼科(Proteaceae)的银桦(Grevillea robusta A.Cunn.)叶,提示它们在生物化学上是密切相关的。并且,无论是银桦内酯或银桦酸,在植物界里迄今仅发现于银桦[1]中。桂皮酸(III)(Cinnamic acid)的羟基化衍生物及其结构相应的内酯——香豆素类化合物,都是高等植物的典型代谢产物[4]。在双子叶植物里,苯基丙氨酸(Phenylalanine)是它们的共同前体[4,5]。最常见的羟基桂皮酸类是P-香豆酸(IV)(P-Coumaric acid),咖啡酸(V)(Caffeic acid),阿魏酸(Ⅵ)(Ferulic acid)和芥子酸(Ⅶ)Sinapic acid)。它们之中的一个或几个,以酯或甙的结合形式存在于每种高等植物[6]中,并且在代谢上密切相关[3,4]。这几个酚酸的共同特征是在对位碳上连接着氧原子(羟基)。显然,这与几乎所有天然香豆素类(Coumarins)化合物都在 7位碳(C7)上连接着氧原子[7,8]的特征在结构关系上是一致的。表1列出了在高等植物里最常见的几个羟基桂皮酸[2, 4]和香豆素类化合物[4,7]。邻-羟基桂皮酸类[6](O-Hydroxycinnamic acids)和间-羟基桂皮酸(m-Hydroxycinnamic acid)在植物界里较罕见。  相似文献   

17.
对13份西藏藏木香中黄酮、多酚、土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3份西藏藏木香中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最高含量分别为44.22、45.45mg/g,不同藏木香样品之间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13份西藏藏木香中多酚与黄酮含量均较高,最高含量分别为1 602.24、60.66mg/100g,且多酚含量均高于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近红外光谱法在快速测定木香药材中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含量的应用。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采集木香的近红外光谱,以HPLC测量值为参考值,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含量的定量模型,并用未知样品验证该模型。结果表明所建定量模型的校正集内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校正均方差(RMSEC)和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0.9783、0.161和0.374;经外部验证的预测相关系数(r2)和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9546和0.162。该方法操作简便,测定快速,结果准确,无污染,可用于木香药材中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9.
刺果番荔枝中的番荔枝内酯(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果番荔枝中的番荔枝内酯(3)杨仁洲,吴淑君(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关键词刺果番荔枝,番荔枝内酯ANNONACEOUSACETOGENINSFROMANNONAMURICATA(Ⅲ)¥YANGRen-Zhou;WUShu-Jun...  相似文献   

20.
从黄鞘蕊花(Coleus xanthanthus C.Y.Wu et Y.C.Huang)的乙酸乙酯部分首次分离得到3个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1-3),其结构由NMR波谱技术及单晶X衍射分析确定,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8,9-断裂-艾里莫芬-1(10),7(11)-二烯8,12-内酯-9-酸,首次对化合物2(2,9-二氧代优瑞坡森)和3(9-氧代宽眼菊素)的^1H-NMR和^13C-NMR谱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